資源簡介 《鴻門宴》知識清單一、文學常識《史記》:《鴻門宴》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通史,被列為 “二十四史” 之首,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 3000 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 “正史” 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紀傳體:紀傳體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敘述史實的一種史書體裁。它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這種體裁的優點在于能夠詳細地展現各類人物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以及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使歷史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便于讀者了解歷史人物的全貌及其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缺點是對于歷史事件的敘述可能會因人物分散而略顯零散,在整體歷史脈絡的連貫性上不如編年體史書緊密。二、通假字“距關,毋內諸侯” 中 “距” 通 “拒”,把守;“內” 通 “納”,接納。“張良出,要項伯” 中 “要” 通 “邀”,邀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中 “倍” 通 “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中 “蚤” 通 “早”。“令將軍與臣有郤” 中 “郤” 通 “隙”,隔閡、嫌怨。“因擊沛公于坐” 中 “坐” 通 “座”,座位。“秋豪不敢有所近” 中 “豪” 通 “毫”,絲毫。三、古今異義山東:古義指崤山以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今義指山東省。婚姻:古義指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指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非常:古義指意外的變故;今義指程度副詞,很、十分。河北、河南:古義指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指河北省、河南省。細說:古義指小人的讒言;今義指詳細地說。于是:古義指在這時;今義為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四、一詞多義謝“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謝罪。“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乃令張良留謝”:辭謝,告別。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殺人如不能舉”:盡,全。“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動。如“沛公起如廁”:到…… 去。“固不如也”:比得上。為“使子嬰為相”:擔任,做。“為擊破沛公軍”:替,給。“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是。“何辭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呢。五、詞類活用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沛公欲王關中:王,名詞作動詞,稱王。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與…… 交好。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 破碎。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動用法,使…… 為王。六、特殊句式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者,…… 也” 表判斷,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者也” 表判斷,是沛公的參乘樊噲。賓語前置句“大王來何操”:“何操” 即 “操何”,賓語前置,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沛公安在”:“安在” 即 “在安”,沛公在哪里?狀語后置句“具告以事”:正常語序為 “以事具告”,把事情詳細地告訴(張良)。“得復見將軍于此”:正常語序為 “得于此復見將軍”,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省略句“為(吾)擊破沛公軍”:省略主語 “項羽”,(項羽)替我打敗沛公的軍隊。“沛公軍(于)霸上”:省略介詞 “于”,沛公駐軍在霸上。“交戟之衛士欲止(之)不內”:省略賓語 “樊噲”,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樊噲)不讓他進去。七、文章主旨《鴻門宴》以項羽宴請劉邦這一歷史事件為核心,生動地描繪了劉邦和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激烈斗爭,展現了項羽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和劉邦的機智靈活、能屈能伸。通過這場驚心動魄的宴會,揭示了劉項兩大集團在秦末農民起義后爭奪天下的矛盾沖突,暗示了項羽最終失敗、劉邦最終勝利的必然性,同時也反映了鴻門宴這一歷史事件對楚漢相爭局勢發展的重要影響,為后世了解楚漢歷史以及人物性格命運提供了經典的歷史畫面和深刻的歷史教訓。八、寫作特色對比映襯:文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項羽的優柔寡斷與劉邦的果斷機智形成對比,項羽對項伯的輕信與劉邦對張良的信任及善用人才形成對比,樊噲的勇猛無畏與項莊的畏首畏尾形成對比等,通過這些對比,鮮明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使讀者對人物的認識更加深刻。生動的細節描寫:文章有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如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了項伯在關鍵時刻對劉邦的保護,也反映了項羽陣營內部的矛盾和項伯的立場;“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這一細節則通過樊噲的動作,展現了他的勇猛豪爽,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情節跌宕起伏:鴻門宴從劉邦赴宴時的驚險緊張,到宴會上的劍拔弩張,再到劉邦逃脫后的局勢變化,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項羽的猶豫不決、劉邦的巧妙周旋以及樊噲的闖入等情節相互交織,使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張力,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風云變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