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本章目標】內容 課程目標 能力目標 素養目標人地協調觀 區域認知 綜合思維 地理實踐力第一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學會分析我國自然資源應該如何合理利用;通過有關數據,理解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通過學習,樹立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的理念,并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落實節約資源的要求 ★ — ★ ★第二節 土地資源 利用有關圖表資料,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理解為什么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通過學習,正確認識我國土地資源的現狀;正確認識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 ★ ★ ★第三節 水資源 掌握我國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理解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樹立珍惜水資源的觀念,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 — ★ ★【學習規劃】內容 主題設計 重點、難點第一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主題1 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 主題2 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學會分析自然資源的分類及其開發和利用,學會分析和總結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第二節 土地資源 第1課時 主題 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 利用圖表資料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第2課時 主題1 地區分布不均 主題2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運用表格,比較和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學會分析和總結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第三節 水資源 主題1 時空分布不均 主題2 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讀圖,分析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途徑第一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學習目標】1.了解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2.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和重要性。◎重點:會區分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素養目標:樹立正確的資源觀,自覺養成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習慣,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1.在______________中對人類活動______________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稱為自然資源。2.自然資源分為______________資源和______________資源。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環使用的資源,是______________資源;還有些自然資源,相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是______________資源。3.常見的可再生資源有______________,常見的非可再生資源有______________。4.對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便能夠實現可持續利用。而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更應當______________和節約使用。知識點二:總量豐富,人均不足1.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多樣,自然資源______________豐富,______________相當齊全。但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____于世界平均水平。2.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人均徑流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知識點一 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1.自然界 有價值2.可再生 非可再生 可再生 非可再生3.土地、陽光、森林等 煤炭、石油、鐵礦等4.保護 培育 珍惜知識點二 總量豐富,人均不足1.總量 種類 遠低2.1/2 2/5 1/3【合作探究】1.素養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尋找和收集我們周圍在資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將小組內所收集到的問題快速歸納起來,然后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陳述小組的情況。2.辯論賽:辯題:怎么看待中國資源概況?正方:中國地大物博。反方:中國地大物“薄”。要求:先進行小組辯論,然后派代表參加全班的辯論比賽。3.實踐作業(1)要求每一位同學針對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寫一條保護環境的廣告宣傳標語。(2)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期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手抄報活動。【參考答案】1.(1)當前土地資源利用多,愛惜保護不夠,造成耕地日益減少,水土流失嚴重。(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資源遭到污染,水浪費現象嚴重。(3)對森林亂砍濫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失去調節作用,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4)對礦產資源亂采亂棄,既浪費礦產資源,又破壞環境。(5)生活中的有害廢物(如廢舊電池、塑料袋等)亂丟亂放,造成環境污染。2.答案略。3.(1)手下留情,足下留青,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地球只有一個,失去它,我們到哪里去尋找家園。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托起雙手共同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2)答案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