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段 悟學習之道 明求知之法整理課1課時1.從單元課文中悟出學習之道,明確求知之法;2.把所得的學習之道、求知之法用于自己的學習實踐。【預習導學】 再次運用默讀的方法,按照“悟學習之道,明求知之法”的要求,重新審視每一篇課文,看看能不能做到常讀常新,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1.深入了解每篇課文在表達或闡述“學習之道、求知之法”的不同。2.思考這些表達“學習之道、求知之法”的地方該如何更好地進行概括。學習之道包括學習理念、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合作探究】再次默讀,歸納概括辨析四篇課文中呈現出“學習之道、求知之法”的句段,然后再用最簡單概括的語言表述出來。在圍繞要求(側重點、不同方法)進行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的表格。篇目學習之道、求知之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論語>十二章》 【參考答案】熱愛自然、保持童真、追求新知、尋找樂趣樂在其中、聯想想象、融入生活、身臨其境渴望學習、熱愛生活、教而好學、堅韌不拔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好學樂學、虛心求教前面的單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這些問題都涉及過,這一節課不是重復,而是站在一個全新的、整體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歸納。梳理成語,學會運用1.我們在概括歸納“學習之道、求知之法”的時候,采用的是四字短語的形式。說到四字短語,我們常常會想到漢語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成語。成語大多數是四字格的形式,其他字格的形式也有,比如:識小、一言堂、無風不起浪、勿謂言之不預、心有靈犀一點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我們這個單元的課文所使用到的四字成語。說明:每篇課文后面有歸納,但不全面,今天,我們要力爭把所有的成語全部找出來。篇目使用的成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論語>十二章》 2.我們再拓展一下,簡單探尋一下成語的來源。說明:我們可以把小學學過的一些寓言、神話和故事等回憶一下,大致可以探尋成語的主要來源。①來源于故事·神話·生活。②來源于經典著作·文學名著。③來源于古典詩詞。④來源于外來文化。【參考答案】1.人跡罕至、人聲鼎沸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樂在其中、煙波浩渺、無邊無際、走投無路、身歷其境、津津有味、氣象萬千、風云變幻、美不勝收、眼花繚亂、心曠神怡、五彩紛呈、悲歌慷慨、油然而生、感慨萬端、滾瓜爛熟、鴉雀無聲、諄諄教導、受用不盡茫然無措、無休無止、傻里傻氣、人來人往、不同尋常不亦樂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溫故知新、逝者如斯、擇善而從、一簞一瓢、樂在其中、博學篤志2.①示例:迷途知返(齊桓公的老馬)、紙上談兵(趙括打仗)、騰云駕霧(王母娘娘走親戚)、鬼斧神工(閻王爺當木匠)、看風使舵(船老大坐后艄)、無依無靠(平地搭梯子)。②示例:買櫝還珠(《韓非子》)、掩耳盜鈴(《呂氏春秋》)、四面楚歌(《史記》)、徒有其名(《西游記》)、欲擒故縱(《三國演義》)、謀財害命(《水滸傳》)、弱不禁風(《紅樓夢》)。③示例:炙手可熱,手一靠近就覺得熱得燙人。比喻氣焰盛,權威大。出自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④示例:象牙之塔,原為19世紀法國某文藝批評家批評同時代詩人的話,指“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家脫離社會現實而進入個人的主觀幻想的藝術天地。又如火中取栗,猴子和貓看見火爐中烤著的栗子,猴子叫貓去偷,貓用爪子從火中取出幾只栗子,都被猴子吃了。見于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比喻冒著危險給別人出力,自己卻上了大當,一無所得。中國的成語在世界語言文化中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經濟生活、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