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十二章1.進一步熟悉文言文的特點,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準確翻譯文言文。2.結合孔子的生平與思想特點,正確理解《<論語>十二章》的內容。3.體會文中倡導的學習之道和求知之法,感受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第1課時慍(yùn) 罔(wǎng) 惑(huò) 殆(dài)簞(dān) 肱(gōng) 堪(kān) 篤(dǔ)三省(xǐng)吾身 溫(wēn)故知新擇(zé)善而從①通假字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②古今異義不亦君子乎(古: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人格高尚的人)可以為師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夠)③詞類活用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傳不習乎(傳:動詞作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作名詞,好的方面,優點)④一詞多義為:知:⑤文言句式主謂倒裝句賢哉,回也!(應為:回也,賢哉!)省略句可以為師矣(省略賓語“之”,應為“可以之為師矣”)【預習導學】 結合注釋和相關的歷史知識,疏通文章大意,感受傳統教育的特色。閱讀小提示:1.準確理解文言詞語的基本意思。2.思考文章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理清作者寫作的思路。1.請你閱讀時集中注意力。2.邊讀邊圈畫生字生詞。3.記錄讀完全文的時間。【合作探究】朗讀課文,字正腔圓,注意讀音和節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誦讀中感受經典的魅力,感知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異同。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示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參考答案】(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口頭翻譯,理解文意,根據內容進行分類1.一組同學口頭翻譯,另一組同學進行點評。完成當堂檢測。(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參考答案】1.(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是很愉快嗎 (2)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而加以容納),七十歲(做事)就可以順從意愿,不會越過法度。(3)選取他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的缺點(就對照自身,如果自身存在這些不好的地方)就加以改正。(4)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2.①第一章:三句話分別指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②第二章:這一章指道德修養。③第三章:這一章指道德修養。④第四章:這一章指學習方法。⑤第五章:這一章指學習方法。⑥第六章:這一章指道德修養。⑦第七章:這一章指學習態度。⑧第八章:這一章指道德修養。⑨第九章:這一章指學習態度。⑩第十章:這一章指珍惜時間。第十一章:這一章指道德修養。第十二章:這一章指學習方法。3.示例:要搞好學習,就要珍惜時間;同時,要搞好學習就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做人,懂得如何修身做人,又會更好地促進學習。1.文言文要多朗讀、背誦,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2.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3.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看看這十二則句子里面涉及了哪些要素。2.你能根據道德修養、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珍惜時間等,對《<論語>十二章》進行分類嗎 3.你能理清道德修養、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珍惜時間四者之間的關系嗎 請簡要闡釋。《論語》十二章《論語》十二章第2課時【合作探究】抓住關鍵,把握重點,巧妙突破每章難點1.同學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把課文自由地默讀一遍,然后完成任務。①第一章:這一章要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哪一個 ②第二章:你如何理解“省”“忠”“信”這三個字的含義 ③第三章:用一句話概括本章內容。“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順之年”分別指代哪個年齡段 “七十歲”的叫法又是什么呢 ④第四章;“溫故”與“知新”,哪一個更重要 ⑤第五章:如何理解“學”與“思”的關系 ⑥第六章:在眾多弟子中,為何顏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贊 ⑦第七章:如何理解“知之”“好之”“樂之”這三重學習的境界 ⑧第八章:“義”的內涵是什么 ⑨第九章:本章兩句分別強調了什么 ⑩第十章:這一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孔子要告誡學生什么 第十一章:這一章重點強調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子夏是如何解讀“仁”的呢 【參考答案】1.①示例:“君子”與“小人”相對,有二義:一指身份,即地位高的人;二指修養,即有才德的人。孔子所說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②示例:“省”就是自我檢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學生)強調的就是要加強自我反省,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忠”是竭盡自己的心力;“信”是誠信地與人交往。這些是為人的原則。③示例:孔子自述一生進德修業的過程。分別是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歲的代名詞。七十歲是古稀之年。④示例一:“溫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禮儀習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斷地溫故,在溫故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才能產生新知。示例二:“知新”更重要。“知新”重在思考和領悟,只有不斷思考并產生新的理解和體會,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創立自己的學說,成為啟發他人的老師。⑤示例:“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先“學”后“思”符合認知規律,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一。⑥示例:顏回甘于清貧。在孔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最窮的人了。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自得其樂。⑦示例:“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則會有更大的熱情投入,“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可見興趣的培養是多么重要啊!⑧示例:“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孔子講的是當“富”“貴”與“義”產生矛盾時,他寧愿貧賤也要堅守“義”,守住“義”,即便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⑨示例:前一句強調真正的好學之人從不拘于固定的老師,隨時隨處都可以向他人請教,因為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我們要本著一顆謙虛的心向旁人請教,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后一句強調學習中的選擇與反思,要善于吸取他人的優點,同時反思并改正自身的不足,體現了不斷進步的精神。⑩示例:孔子站在大河邊,面對滾滾不盡的河水,發出了感慨:時間如同流水,一去不復返啊;生命短暫,一去不復返啊。孔子是想告訴弟子:一要珍惜時光;二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人生,要不斷進步。人生如河水一樣,要不斷向前進,思想、觀念都要不斷地進步,如果滿足于今日的成就,就會落伍。示例:孔子以軍隊之帥與匹夫之志作對比,一個“可”,一個“不可”,態度鮮明地強調了志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告訴我們要有志向并要堅守志向。示例:廣泛學習且能堅定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運用“抓關鍵詞”的學習方法,以核心字詞為抓手,關注重要文言字詞釋義和文言句子翻譯。 紀錄片《難忘的童年》攝制組第四次現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攝制組來到你們學校,希望能拍攝到一組鏡頭,這組鏡頭的主題是“啟迪人生的名言”。作為一位讀者,你認為在《<論語>十二章》中,啟迪人生的名言是哪一句 以我之心,聯系實際,欣賞啟迪人生之句1.每一個人閱讀《<論語>十二章》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請聯系實際,說說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 簡要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對于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和新的發現。這樣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要將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辯證統一,二者不可偏廢其一。示例三:我最欣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句話。廣泛學習,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堅定志向,勤學好問。邊讀邊思,認真品味,這樣才能做到學有所獲。示例四: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什么事,只要你把它當作樂趣,就能學好、做好。樂于學習,享受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最大的快樂,是最佳的學習境界。示例五:我最欣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要向他人學習,隨時隨地學習,借鑒別人的長處,從別人的短處中受到警醒。學習應該誠實、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示例六:我最欣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不怨天尤人,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寬容對待別人,能讓人際關系更加和諧融洽。笑對一切,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一切,厚道仁義,心胸開闊。示例七:我最欣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這是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經歷中,知識、修養、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是其對自我、對人生的認識。說明人的道德修養是伴隨人一生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培養的,而這一過程十分漫長,往往會貫穿人的一生。示例八:我最欣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一方面,孔子認為富貴應該是通過正當途徑得到的,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富貴是不可取的;如果不能獲得富貴,就應該學會安貧樂道,在貧困中修養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孔子表明自己有理想,能堅守道義,安貧樂道,不會為物質享受而忙碌奔波,鄙夷不義之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堅守節操,不能貪求不義之財,不受利益所誘惑,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人生。示例九:我最欣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通過對比,說明人要有志氣、品格,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示例十:我最欣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孔子運用比喻慨嘆時光的流逝,說明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擋,勸人們珍惜時光。楊絳先生在94歲高齡時,依舊在重溫《論語》。她對朋友說:“我一生最愛《論語》,孔子是最富有人性的人。”《論語》十二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