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說新語》二則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2.通過反復朗讀培養文言語感,體會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不同;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欣賞古代少年的聰慧與方正;4.積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謙辭”和“敬辭”,并在日常生活中恰當使用,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第1課時1.識音雪驟(zhòu) 差(chā)可擬 柳絮(xù)無奕(yì)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2.重點詞釋義①講論文義(談論)②俄而雪驟(不久,一會兒)(急)③撒鹽空中差可擬(大體)(可以相比)④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不及)⑤與友期行(出行)⑥過中不至(到達)⑦太丘舍去(丟下)⑧去后乃至(才)(到)3.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同“否”)4.古今異義①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泛指家里的小輩,包括侄兒侄女 今義:子女)②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 今義:日期)③相委而去(古義:丟下 今義:委托,委任)④相委而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⑤下車引之(古義:拉 今義:領)⑥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 今義:照顧,光顧)5.文言特殊句式(1)判斷句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斷。可譯為“……是……”)(2)倒裝句①白雪紛紛何所似 (賓語前置,即“白雪紛紛所似何”)②撒鹽空中差可擬。(狀語后置,即“<于>空中撒鹽差可擬”)(3)省略句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省略介詞“于”,即“謝太傅<于>寒雪日內集”)②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語,即“<家父>待君久不至,<家父>已去”)③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省略介詞,即“<于>門外戲”)④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語,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預習導學】1.劉義慶 (朝代)人。《世說新語》是劉義慶所創作的一部主要記載 時期士大夫的言談、逸事的 。2.標出《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朗讀停頓。3.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這兩則短文大意。【參考答案】1.南朝宋 漢末至東晉 小說集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3.《詠雪》通過謝家“兒女”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韞的文學才能和聰明機智。《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出小小年紀的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優秀品質。1.查資料,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2.根據前面學習的朗讀技巧,朗讀課文。【合作探究】整體感知兩篇短文1.熟讀課文,翻譯下列句子,疏通文義。①未若柳絮因風起。②待君久不至,已去。③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④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講述的故事。【參考答案】1.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②(家父)等了您好久,(您)都沒到,(家父)已經走了。③真不是君子啊!跟我相約出行,卻丟下我走了。④友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2.示例一: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家里的小輩談詩論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二哥的長子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高興地笑了起來。她就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示例二: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正午時間,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就丟下他而離開了。后來朋友到了,得知陳太丘已經走了,就當著元方的面生氣地罵陳太丘不是君子,受到陳元方的駁斥和藐視。復述故事,可以先列出故事的六要素。復述故事的原則:條理要清楚,故事要完整;語言要形象生動,不能按譯文直接復述。探究《詠雪》,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1.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2.故事中共有三處對答,揣摩一下每句話的內容,想想應該用什么語氣朗讀。3.朗讀課文,你覺得謝太傅是個怎樣的人 4.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謝太傅認為詠雪的兩個比喻哪個更好呢 你認為哪個更好 5.文章結尾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6.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請你寫出幾句詠雪的名句。【參考答案】1.示例:融洽,歡樂,輕松,溫馨,書香四溢,文化氣息濃厚,知書達理,重視教育,和睦,情趣高雅……2.示例:謝太傅:欣然,慈祥,很有興致,若有所思。胡兒:自鳴得意,故作謙虛。謝道韞:從容,沉穩而自信。3.示例:重視教育,開朗樂觀,熱愛自然,有詩心,慈祥,和藹可親……4.謝太傅認為“柳絮因風起”的比喻更好,可從他含蓄的“大笑樂”中看出來。“柳絮”一喻好,大團大團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風,便會漫天飛舞。一團一團的柳絮與鵝毛大雪相似,也會因風漫天飛舞,二者都給人以輕盈、飄逸、優雅的感覺。而且柳絮飄飛的季節是春暖花開之時,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寫出,更有深刻的意蘊,更見詩意。示例:我認為“撒鹽空中”這個比喻更好。如果紛紛落下的是雪粒,那么其形態跟鹽就比較接近了。摹寫事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而且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5.補充交代謝道韞的身份,給讀者以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贊賞謝道韞的才華。6.示例:“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詠雪的名句: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②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③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1.朗讀指導:家人聚在一起,和我們過年一樣,熱熱鬧鬧,團團圓圓,快快樂樂。一起讀一遍,要讀出情感,讀出溫馨愉快。2.將對兩個比喻的辨析融入討論中。這個環節可以暢所欲言,甚至辯論,言之成理即可。 “親情主題探究”第二次活動: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會不會有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的煩惱呢 以下是改編的《詠雪》,希望能幫助大家寫好《詠雪》改編短文。展開想象,改編《詠雪》那是一個冰天雪地的晚上,謝太傅邀請了所有家族成員到自己的府上舉行家庭聚會。大家圍坐在大廳前賞雪,謝太傅突發雅興,想與孩子們一起吟詩作樂。不一會兒,門前的雪下得更急更大了。這讓謝太傅有了靈感,他高興地說著:“白雪紛紛地落下來,多么美的一幅場景呀,不如你們就說說這到底像什么吧!看看誰的比喻更形象。”“這實在是太妙了,正好可以考考孩子們。”圍觀的人齊聲說道。一邊還有人笑著,也許是想看好戲吧。“我來,我來!”人群中有人喊道。說話的人是誰 哦,原來是謝太傅哥哥的長子謝朗。他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大聲地說道:“白雪就好像把鹽撒在空中一般。”“哎,這有什么的。”循聲望去,原來是謝太傅哥哥謝無奕的掌上明珠——謝道韞,她笑著說道:“還不如把它比作柳絮憑借風的力量在空中飛舞,這樣多美啊!”謝太傅聽了哈哈大笑,一邊還不停地說:“好,好,好……”眾兄弟姐妹聽了無不拍手叫絕。“才女不愧為才女,才子也不愧為才子,精彩,精彩!”大家都點著頭,為他們的表現感到滿意。來聚會的家人都沸騰了,他們爭論著,評價著,真想分出一個高低。可惜,謝太傅說:“今天的聚會就散了吧,改日再到府中一敘。”但大家的心情卻沒有因此而遭到破壞,都懷著賞雪的余興回去了……《世說新語》二則第2課時【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把握特點根據課前的預習,我們可以知道該篇文章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中哪幾個人物在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方正 【參考答案】示例:(1)在“君與家君期日中”里,元方說了“君”與“家君”兩個詞,我覺得他很有禮貌和教養。因為“君”是對友人的尊稱,而“家君”是對自己父親的謙稱。(2)在“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里,我佩服元方小小年紀就懂得了“禮”與“信”;而且他維護自己的父親,與父親的友人辯駁,這讓我覺得他又是一個有膽量的人。(3)在“待君久不至,已去”里,一個“久”字讓我看出來陳太丘等了友人很久才離開,說明陳太丘很重視與友人的約定,從中可以看出陳太丘是一個誠信且重情義的人。方是規矩,正是正直。方正就是教我們要做個守規矩且正直的人。個性解讀,話題討論1.有人說,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這樣的行為十分失禮,你有什么看法呢 2.“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友人是個怎樣的人 元方義正詞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3.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客人的 談談你的具體做法。4.《陳太丘與友期行》這則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1.示例:我認為不失禮。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陳元方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至極。這是否也算作“無禮” 我不贊同這個說法,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我們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且從這里更能體現出元方性情的坦誠與率真。2.示例:不守信用。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3.示例:先請客人進屋,讓客人坐在沙發先等一下,再給客人倒水或泡茶,然后給家長打電話;等待家長時,坐下來和他們聊天,客人有興趣還可以帶他們參觀家里的裝修。4.示例:不可“無信”“無禮”。對于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不同的人處理,就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據理表達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