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秋天的懷念1.繼續學習朗讀:在語句的朗讀中揣摩合適的語氣,在全文的朗讀中把握感情基調的變化;2.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復雜情感: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愛”的內涵;在“懷念”的情意中,感受“愛母”的思緒;在“秋天的懷念”中,領悟“好好兒活”的含義。第1課時癱瘓(tān huàn):由于神經功能發生障礙,身體的一部位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的能力。沉寂(chén jì):十分寂靜。暴怒(bào nù):極端憤怒。捶打(chuí dǎ):用拳頭或器物撞擊物體;砸。侍弄(shì nònɡ):擺弄。這里是養、管理(花草)的意思。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央求(yānɡ qiú):懇求。絮絮叨叨(xù xu dāo dāo):形容說話煩瑣啰唆。訣別(jué bié):分別(多指不易再見的離別)。淡雅(dàn yǎ): 素凈雅致;素淡典雅。高潔(ɡāo jié): 高尚純潔。翻來覆去(fān lái fù qù): 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也形容來回翻身。爛漫(làn màn):顏色鮮明而美麗。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ɡ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別高興。【預習導學】 這篇散文約850字,請同學們按照每分鐘不少于150字的閱讀速度,在6分鐘內讀完全文。看看原文跟你猜測的一樣嗎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請簡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參考答案】示例:課文主要講述了“我”雙腿癱瘓后,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默默地忍受著“我”的壞脾氣,并想方設法寬慰“我”。她幾次想帶“我”去北海看菊花,但因“我”的拒絕和她的病情未能成行。直到母親病逝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時,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領悟到母親生前沒有說完的話,懂得了要好好兒活。例如,文中母親面對“我”的暴怒和自暴自棄,總是小心翼翼地照顧“我”的情緒;她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況下,還牽掛著“我”的未來和心情。而“我”起初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沒有理解母親的愛,在母親去世后才追悔莫及。大聲朗讀時體現“讀”的特點,遵從“最專注、最大聲、最高效”的“三最原則”。【合作探究】繼續學習朗讀課文。1.回顧第一單元學過的朗讀技巧,在課文中做好朗讀標記,然后按第一單元學過課文的朗讀要求和朗讀方法進行朗讀。2.本文的感情有一個統一的基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而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而內斂。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緒中,又有一份領悟生命意義的豁達。朗讀這篇課文時,各個段落也有節奏、語氣的變化。小組討論:全文各個段落的節奏、語氣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2.第1段:要讀出“我”與母親對話時的激動語氣。第2段:語氣陡然低沉。第3段:略帶一點輕松愉快的語氣。第4段:又陡然低沉,要讀得特別緩慢、沉重。第5、6段:要讀得沉重、痛心;讀完要停頓較長時間,拉開回憶的時空。第7段:要讀得沉著淡定,讀出引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感覺。1.朗讀時坐姿端正,目視前方,雙手45度持課本端放于課桌上,課本不能平放在桌子上。尋找關鍵詞語,以帶動整體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及時圈點勾畫。2.結合“思考·探究·積累”第五題:課文第1段與第3段兩次寫到“我”與母親的對話。小組合作,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嘗試分角色朗讀,注意體會和表達出“我”和母親在兩次對話中不同的心情。新課學習,整體感知1.朗讀全文,課文里寫了幾次去看菊花 請補充完整下表。次數母親/妹妹“我”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課文寫了四個場景,標出它們所在段落,概括每個場景主要事件。場景1:(第 段)主要事件:場景2:(第 段)主要事件:場景3:(第 段)主要事件:場景4:(第 段)主要事件:【參考答案】1.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 什么時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2.1 “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2 母親為了“我”隱瞞自己病情。3 母親央求“我”去看菊花。6 母親的臨終囑托。1.找出文中寫菊花的相關句子。2.找出文中寫“我”三次不同的反應。3.結合“思考·探究·積累”第一題: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說說《秋天的懷念》這個題目包含著怎樣的意味。秋天的懷念第2課時【合作探究】體會細節描寫蘊含的感人力量課文平靜的敘述中蘊含著感人的力量,這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中。文中哪些細節最讓你感動 為什么 可以參考以下細節,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3)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參考答案】(1)“悄悄”和“偷偷”的細節,可以看出這位母親理解兒子的痛苦需要發泄,甚至需要一個人發泄,她用寬厚的母愛容忍著兒子的暴怒無常,同時又擔憂著兒子,怕他有什么過激行為傷害了自己,所以還要“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母親躲出去了,她的心卻一刻也沒有離開兒子。“悄悄”和“偷偷”的無聲動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內心。(2)“撲”“抓”兩個細節,說明母親非常在意“我”的內心感受,害怕兒子禁不住打擊,失去生活的勇氣;“忍”寫出了母親盡管十分悲痛,卻抑制悲傷,鼓勵、安慰兒子的痛苦心情。母親說“好好兒活”,帶著幾分無奈,幾分頑強,母親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許不長了,卻仍在不屈地與病魔抗爭,不希望看到身懷病痛的兒子失去與病魔抗爭的信心,喪失生活下去的勇氣。(3)這位細心的母親,唯恐飄零的落葉又勾起兒子悲傷的情緒。她那憔悴的面容,既顯示著絕癥晚期對她身體的折磨,又顯示著兒子殘疾又絕望的狀態對母親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現出她雖屢遭兒子拒絕卻從未改變的關懷與渴望,讀來令人心酸不已。閱讀時我們要關注文章細節,從細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描寫特征: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地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景描寫之中。作用:包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各種作用。賞析文章語言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懷念母親而寫的,找找文中哪些語句蘊含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呈現的 (1)語句呈現: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小組討論: (2)語句呈現: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小組討論: (3)語句呈現: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小組討論: (4)語句呈現: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絮絮叨叨地說著……小組討論: (5)語句呈現:“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 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小組討論: (6)語句呈現: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小組討論: 【參考答案】(1)“一直”,表達了作者當時只顧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緒中,完全沒有注意到母親的嚴重病情,事后想來無比悔恨的心情。(2)“再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永遠離去的無限痛苦和遺憾的心情。(3)“絕”和“竟”說明作者當時對母親永遠的離去,毫無思想準備;如今想來追悔莫及,肝腸寸斷。(4)能夠說服“我”出去走走,母親高興得竟有些不知所措。這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開心、快樂。(5)母親意識到自己說多了,因為現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親怕又勾起“我”的煩惱。“她比我還敏感”,說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對我特別小心翼翼。(6)在痛苦的彌留之際,母親心里惦記著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兒女! 鏈接1:1969年,十七歲的史鐵生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為人低調,嚴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鏈接2: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分析人物形象結合文章的敘述描寫,說說作者的母親有什么可貴的品質。【參考答案】示例1:她是一位活得辛苦,卻又無比慈愛包容的母親。她的慈愛體現在她深深理解兒子的痛苦,能夠包容兒子的暴怒無常;她想方設法勸慰兒子,多次央求兒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兒子早日走出內心的絕望,勇敢地面對生活的苦難。示例2:她是一位細心的母親。她的細心,體現在幾次“悄悄”地出去和進來,以及“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擋在窗前”“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等細節描寫中。示例3:她是一位無私和堅韌的母親。她“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卻從未向兒子提及,她承受著兒子終生癱瘓的殘酷現實,承受著兒子痛苦絕望的心情,卻從來沒有對兒子抱怨,這些體現了她的無私和堅韌。示例4:她是一位睿智的母親。她的睿智,體現在她懂得無論遭遇到什么厄運,都要“好好兒活”,不是僅僅活著,而是要活得堅強,活出尊嚴,要找到一條走向幸福的路。總結:這是一位慈愛、包容、細心、堅韌、無私、睿智的母親。分析人物形象思路:與人物有關內容(如事件、各種描寫+人物形象特點、性格、品質)體會作者情感1.再次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請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調及作者的感情變化。2.結合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會在秋天懷念。【參考答案】1.本文的感情有一個統一的基調,但各個段落也有節奏的變化。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而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而內斂。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緒中,又有一份領悟生命意義的豁然達觀。第1段,要讀出“我”與母親對話時的激動語氣;第2段,語氣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點兒輕松愉快的語氣;第4段又陡然低沉,這是獨句段,要讀得特別緩慢、沉重;第5、6段,也要讀得沉重、痛心。讀第7段之前,要停頓較長時間,拉開回憶的時空;第7段要讀得沉著、淡定,讀出引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感覺。總之,本文的感情一張一弛、一高一低,朗讀時要注意節奏的起伏變化,不能把全文讀成一種語速、一個腔調。2.表層意義:文章回憶的往事發生在秋天,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深層意義:“秋天”常常隱喻著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懷念”,暗示著作者經受過命運殘酷的打擊,經歷過暴躁絕望的心理過程,在母親去世后,在風輕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綻放的時節,才真正體會到了母愛的堅韌和偉大,懂得了母親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如果說,題目中的“懷念”直接指向母親,那么“秋天”則蘊含著“生命”的意味。本題意在整體把握全文感情起伏的脈絡。同時,引導學生通過題目,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感情,我們實際上在討論本文為什么以“秋天的懷念”為題目,我們應該從題目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兩個方面去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