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詩歌四首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2.展開想象,感受詩歌意境,感悟詩中寄寓的情感,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3.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品位和審美情趣。第1課時碣(jié)石 滄(cāng)海水何澹澹(dàn dàn) 竦峙(sǒng zhì)蕭瑟(sè) 潮(cháo)平歸雁(yàn) 枯藤(téng)詞類活用東臨碣石(名詞作狀語,向東)一詞多義以古今異義1.東臨碣石(古義:到達,登上。今義:靠近;對著)2.次北固山下(古義:停宿。今義:次序;等第)3.鄉書何處達(古義:書信。今義:書籍)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省略介詞“于”,即“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②海日生殘夜[省略介詞“于”,即“海日生(于)殘夜”]2.倒裝句歌以詠志(賓語前置,即“以歌詠志”)名句積累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預習導學】學習古詩要反復朗誦。朗讀本課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詩題 情感《觀滄海》《次北固山下》《聞王昌齡左遷 龍標遙有此寄》《天凈沙·秋思》【參考答案】曹操在這首詩中,通過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闊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他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和壯闊胸襟王灣在詩中描繪江南殘冬早春的景象,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人生和自然的新希望李白借明月寄托對友人王昌齡被貶的同情與關切,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和牽掛之情馬致遠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渲染了凄涼的氛圍,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朗讀時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詩歌體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如:四言詩一般是二二,五言詩一般是二三,七言詩一般是二二三。【合作探究】初讀詩歌,尋找意象 同學們,在每首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反映詩人情感的景象。這些景象是詩歌中的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找出意象方能鑒賞詩歌,請大家先找出四首詩歌中的意象。詩題意象《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 標遙有此寄》 《天凈沙·秋思》 【參考答案】海水、洪波、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日月、星漢客路、青山、行舟、綠水、白帆、和風、紅日、歸雁楊花、子規、明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意象”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整合意象,描述意境 意象是相對獨立且有各自對應的意義的,而神奇的是各個意象就像繪畫中的圖層一般組合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意境,即我們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描述一下四首詩歌的意境。詩題意境《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 標遙有此寄》 《天凈沙·秋思》 【參考答案】詩人登山觀海,看到波濤洶涌、樹茂草豐、星漢燦爛,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則構成了一幅盛景青山、綠水、潮平、風正、帆懸,詩人描寫景物、節令的筆觸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李白離京漫游,至揚州恰聞好友被貶,在這楊花落盡、杜鵑聲聲之時,他將關切之情寄予明月,希冀隨風至友人身旁枯藤纏繞的枯樹上,寒鴉哀鳴。蕭瑟的秋風,寂寞的古道,孤單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詩體 節奏韻律 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抓住意象 抓住精妙字詞 關注意象組合古代詩歌四首第2課時【合作探究】知人論世,體會情感1.《觀滄海》背景鏈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殘部勾結烏桓屢擾北方邊境,曹操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于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原的宏愿。而《觀滄海》正是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這種情形下,詩人登山臨海,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呢 2.《次北固山下》背景鏈接: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官洛陽尉。曾往來于吳、楚間。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王灣由楚入吳,沿江東下,一路行來,當舟停在北固山下的時候,有感而發作此詩。這種情形下,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背景鏈接: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不幸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這種情形下,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天凈沙·秋思》背景鏈接: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這種情形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參考答案】1.示例一:“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詩人登上當年秦始皇、漢武帝曾登臨的碣石山,有一種豪邁之情。示例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幾句是實景,動靜結合,波瀾壯闊,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但又躊躇滿志、慷慨激昂。示例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想象之景與眼前之景交疊,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噴薄欲出的豪情。2.示例:首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先經陸路,又經水路,暗含路途奔波之意。頷聯寫詩人于船上所見之景,“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展現出恢宏闊大的氣勢。頸聯既寫景,又點明時令,暗示時光流逝。尾聯直接抒情,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北歸的大雁正飛過天空,勾起詩人無盡的思念之情,自然想要借鴻雁來傳遞家書。四聯互為因果,渾然一體,表達了詩人對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3.示例:首句兩個景物都具有象征意義。楊花即柳絮,漂泊無定,楊花落盡即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景。杜鵑鳥,叫聲為“不如歸去”,相傳為蜀王杜宇精魂所化,鳴叫聲凄切動人,渲染了傷感氛圍。后兩句突發奇想,將自己對友人的關懷、擔憂和囑咐都寄托給天上的那輪明月,讓它代替自己陪伴友人遠行,將自己對朋友的真誠祝福和盤托出。4.示例:“小橋”“流水”“人家”是別人眼中的美好景象,烘托出“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滄桑、凄涼、落寞。“斷腸人在天涯”是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沉重喟嘆,表現出作者無所歸依的傷感與愁苦之情。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來體會詩歌情感。配樂誦讀,涵泳品味古代詩歌不僅是繪畫的藝術,更是音樂的藝術。詩歌不僅有著生動可感的畫面,更有著優美的韻律,通過生動可感、蕩氣回腸的配樂朗誦,我們能夠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情感美。接下來讓我們根據詩歌的內容、情感或意境以及給出恰當的配樂來朗誦。詩題 配樂《觀滄海》 《滄海龍吟》,曲調慷慨激昂,契合該詩的情感基調。《次北固山下》 《平沙落雁》,旋律起而又伏,契合詩人開闊的心境。《聞王昌齡左遷龍標 遙有此寄》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友人慰藉,契合本詩。《天凈沙·秋思》 《悲歌》,曲調幽怨悲涼,契合這首散曲的情感基調。【參考答案】示例:觀 滄 海曹 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次北固山下王 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 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朗讀要求:1.劃分朗讀節奏。2.設計朗讀體態、表情等。建功立業統一北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