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地理二輪復習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地理二輪復習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簡介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主題1 植被
1.植被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2.植被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植被不適應環境:說明該地區不具備植被生長的條件,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適應環境:說明生長在該地區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主要從根、葉、莖生長特點、植被形態,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特點的,如根系發達說明可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葉片厚、有蠟質層,則可反射陽光、減少蒸騰、可抗旱;葉子細小可減少蒸騰及熱量散失;莖粗壯,則儲水量大,莖傾斜,說明當地風力大;若分布特點為簇狀匍匐在地面,則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花色鮮艷,可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點。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新課標卷,6~8)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22.5°N附近),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2023年3月,調查人員在該地一個峰叢洼地內發現了高達72.4米的望天樹(如圖),打破了我國喀斯特地區“最高樹”的記錄。據此完成1~3題。
1.與我國同緯度多數地區相比,該地區峰叢洼地內發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氣溫較高 B.夏季氣溫較高
C.冬季降水較多 D.夏季降水較多
2.該地區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氣溫低 B.土層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3.圖中所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是該峰叢洼地(  )
①生物多樣性高 ②地形相對封閉 ③太陽輻射強  ④相對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植被覆蓋度指植物葉、枝、莖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積占區內總面積的百分比。N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落差約2 270米,流域內植被覆蓋度類型可分為極低、低、中、高四種。研究發現N河流域2001—2019年極低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縮小,中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擴大。下圖示意N河流域2001—2019年植被覆蓋度、氣溫、降水標準距平(偏均值的程度)。據此完成1~3題。
1.影響N河流域內植被類型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地勢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流
2.N河流域植被覆蓋度大致(  )
A.與氣溫呈正相關 B.與氣溫呈負相關
C.與降水呈正相關 D.與降水呈負相關
3.導致N河流域極低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熱量增加 B.熱量減少
C.水分增加 D.水分減少
(2024·山東臨沂模擬)植被覆蓋度是指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總面積的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描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數據,也是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指標,對水文、生態、區域變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各級植被覆蓋重心遷移狀況。據此完成4~5題。
4.圖示地區植被覆蓋狀況較差的方位是(  )
A.東南部 B.東北部
C.西南部 D.西北部
5.圖示地區植被覆蓋狀況的改變,會使該地區(  )
A.地表徑流增加 B.水土流失加強
C.晝夜溫差變小 D.森林全面覆蓋
主題2 土壤
1.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
2.土壤的形成過程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①巖石在風化作用下,養分釋放與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機質積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營養富集(有機質重新合成腐殖質)。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3.人類活動對土壤產生明顯的影響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全國甲卷,9~11)下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據此完成1~3題。
1.風沙與泥沼土互層中,與風沙層相比,泥沼土層沉積物(  )
A.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少
B.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少
C.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多
D.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多
2.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  )
A.凍融造成的變形 B.構造擠壓變形
C.流水不均勻沉積 D.風沙差異沉積
3.距今約8千年—15千年,該地區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  )
A.持續升溫 B.持續降溫
C.波動升溫 D.波動降溫
(2024·福建卷,14~16)福建省2024年調查了水稻土,對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鐵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滲漏,也可以向兩側滲漏,鐵元素容易轉化為容易溶解的價態。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斷翻種,需要周期性排灌。據此完成4~6題。
 
4.①—④含水量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現在圖中①—④地中的哪一個(  )
A.① B.②
C.③ D.④
5.研究人員想找到乙土層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還需要考慮(  )
A.植物蒸騰 B.河流遠近
C.植被覆蓋 D.巖層厚度
6.①—⑤最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  )
A.土壤溫度較高 B.有機質含量少
C.底層沙礫較多 D.土壤空氣不足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九省聯考江西卷)地理研究小組前往東北平原某地開展黑土調查,發現:在典型沉積剖面中,底部是風成黃土(形成于距今約1.2萬年—2.5萬年),中上部為黑土。下圖示意該地地形及一處沉積剖面。據此完成1~2題。
1.與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相比,距今約1.2萬年—2.5萬年該地(  )
A.氣候濕潤,植被繁茂
B.氣候干旱,植被稀疏
C.氣候濕潤,巖石風化強烈
D.氣候干旱,巖石風化緩慢
2.根據剖面結構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該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  )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2024·九省聯考安徽卷)圖1為我國長白山南坡海拔2 050 m處苔原帶的某樣地剖面。研究發現,該剖面包含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灰層和母質層。圖2為該剖面③層中的孢粉組成。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總稱,通常用地層中的孢粉作為識別過去植被的證據。據此完成3~5題。
3.圖1中①②③依次為(  )
A.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
B.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
C.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灰層
D.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
4.火山灰層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樹木殘體,據此可推測(  )
A.樹木殘體來自常綠闊葉樹種
B.樹木殘體來自常綠硬葉樹種
C.火山爆發前林線高于現代林線
D.火山爆發前冬季積雪期更長
5.根據剖面③層中孢粉組成可知,在該層代表的時期內,當地植被演替方向為(  )
A.從蕨類為主向草本為主
B.從草本為主向木本為主
C.從蕨類為主向木本為主
D.從木本為主向蕨類為主
主題3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
1.把握整體性原理內涵
(1)自然地理要素:大氣、水、地形、土壤、巖石、生物等。
(2)各要素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3)地理要素進行著物質能量交換,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環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為切入點,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它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其分析思路一般為:
3.地理環境整體性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及應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義
從空間上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盲目開墾農牧過渡地區的草原,破壞了植被,使地表土層疏松,加上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近年來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2)應采取的措施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要用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綜合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而且應預測受人類活動影響后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三峽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都要考慮地理環境某一要素的影響導致的其他要素的變化,并作出綜合評價。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廣西卷,14~16)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該種喬木生長區域在空間上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該種喬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
A.降水增加,土壤變濕
B.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
C.氣候變暖,土壤變干
D.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
2.研究發現樹島內苔蘚與地衣逐漸消亡,是因為樹島內(  )
A.地表光照減弱 B.地表溫度升高
C.表層土變濕潤 D.土壤氮素減少
3.近30年,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植被(  )
A.產生的凋落物減少 B.積累的有機物增多
C.演替過程發生中斷 D.與地帶性植被一致
(2024·湖南卷,12~14)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氣候較干旱。該地品尼松生長緩慢,分枝點低,雨水下滲為其生長提供水源,外力作用會影響其生長狀態。1905年后該地降水增多。下圖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以及相應的年輪增長距平值。據此完成4~6題。
4.關于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和影響其生長的外力作用,推斷正確的是(  )
A.甲時期生長較慢 沉積為主
B.甲時期生長較快 侵蝕為主
C.乙時期生長較快 沉積為主
D.乙時期生長較慢 侵蝕為主
5.在谷底沖溝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樹干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最可能是因為(  )
A.常受干熱風影響 B.土壤養分流失
C.曾被沉積物掩埋 D.遭受低溫凍害
6.在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
B.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
D.被侵蝕導致根系裸露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山東濟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秘魯地處納斯卡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隨著板塊運動,安第斯山脈隆起,秘魯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下圖為“秘魯位置及其太平洋沿岸某地植被分布示意圖”。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秘魯的地貌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變化對秘魯陸地生物區域差異的影響。(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發菜是一種耐高溫及干旱的藻類植物,喜濕潤的空氣,但降水太多反而不易存活。說明秘魯太平洋海岸存在發菜種群的自然原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4 陸地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1.自然帶
(1)形成
(2)與氣候的關系
自然帶的分布、變化與氣候類型密切相關,具體分析如下(以北半球為例):
2.陸地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帶變化: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導因素:熱量。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
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線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線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④看主導因素:水分。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遼寧卷,8~9)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各地貌位置的植被處于向地帶性植被(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階段。下圖示意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現存植被最接近地帶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如果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是(  )
A.河漫灘草甸 B.洪積扇灌叢
C.溝谷沼澤林 D.分水嶺疏林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海南海口三模)下圖為“世界某區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圖”,①②③④⑤代表五種不同的植被類型。完成1~3題。
1.圖示各植被類型分布區域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區域植被(  )
A.形成受寒流影響較大 B.季相變化不明顯
C.普遍存在旱生結構 D.群落結構簡單
3.導致②④兩區域自然景觀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海陸位置
C.太陽輻射 D.大氣環流
(2024·黑龍江雙鴨山一模)秦嶺—大巴山地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發育有典型植被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圖為“一條沿秦嶺南麓自東向西的穿越樣線的考察結果統計圖”。研究表明,絕對低溫是限制許多亞熱帶植物越冬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雪災對于常綠樹種具有嚴重或致命的傷害。據此完成4~5題。
4.東西樣線的考察結果表明秦嶺南麓(  )
A.優勢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B.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征
C.優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D.植被分布體現非地帶性
5.與秦嶺—大巴山地區相比,江淮地區南北過渡帶(  )
①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南界偏南 ②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南界偏北 ③以平原、丘陵為主,受夏季風影響大,南北過渡帶更寬廣 ④以平原、丘陵為主,受冬季風影響大,南北過渡帶更寬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主題5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常規垂直帶譜的分布規律
(1)分布規律
(2)判讀方法
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
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
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帶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圖一般為北半球,乙圖一般為南半球
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
同類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
判斷陰陽坡 同一自然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
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高)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1月浙江卷,3~4)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該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溫度有所升高。完成1~2題。
1.從受熱過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輻射減少 B.大氣輻射減少
C.太陽輻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2.植被上限上升后,該山地垂直帶譜中(  )
A.雪線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帶的數量減少 D.森林帶向高海拔擴展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河南平頂山模擬)青藏高原是我國典型的高山區,坡向和海拔對高寒山地草甸植被分布影響較大。某科研團隊選取青藏高原東段的巴卡臺農牧場作為研究對象,該地平均海拔3 700米,平均坡度為6°—9°。圖1為“不同樣地物種累計曲線”,圖2為“不同樣地植被功能群相對多度”。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關于不同樣地物種累計的比較,正確的是(  )
A.陽坡>陰坡>山脊 B.陽坡>山脊>陰坡
C.陰坡>山脊>陽坡 D.陰坡>陽坡>山脊
2.圖2中Ⅰ、Ⅱ、Ⅲ分別代表的植被可能為(注:禾本科多數為草本植物,少數為木質植物;莎草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
A.禾本科植物 莎草科植物 雜草類
B.莎草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 雜草類
C.雜草類 莎草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
D.雜草類 禾本科植物 莎草科植物
3.關于影響巴卡臺農牧場小尺度山體植被分布格局特征的因素,正確的是(  )
A.海拔只是影響土壤熱量的變化
B.河流和氣候共同調控水熱再分配
C.坡向只是影響土壤含水量變化
D.海拔和坡向共同調控水熱再分配
4.(2024·北京西城區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北依祁連山東段。下圖為“東祁連山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
與東北坡對比,分析祁連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帶的差異及成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6 地方性分異規律
1.地方性分異規律
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地方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大陸上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缺失,是因為南半球同一緯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響因素是海陸分布)
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生變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側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因受地形影響,處于西風的背風坡,形成荒漠帶(影響因素是地形)
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極大約束,而且與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割斷,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陸西部沿海地區的結果
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現斑塊狀分布的綠洲,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所形成的
2.地帶性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的關系
(1)地方性因素疊加在地帶性因素之上,使地帶性分異規律顯得不很完整、不鮮明。
(2)地帶性因素影響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響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形成了復雜的自然環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環境都具有所在地帶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響,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環境更加復雜。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3·全國甲卷,10~11)下圖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
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
2.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  )
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
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
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
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
(2023·1月浙江卷,15)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下圖為“我國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據此完成第3題。
3.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呈現(  )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廣東肇慶模擬)熱帶稀樹草原中草本植物占據優勢,喬木稀疏散生,具有“高草稀樹”的特點。緬甸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下圖示意緬甸熱帶稀樹草原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緬甸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
B.遠離海洋,受海洋氣流影響小
C.土壤酸性強,喬木生長受限制
D.山脈阻擋且地勢平坦,降水少
2.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的分布屬于(  )
A.緯度地帶性現象 B.非地帶性現象
C.經度地帶性現象 D.垂直地帶性現象
3.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為發展農業提供的有利條件是(  )
A.開墾難度小,耕地集中連片
B.土壤有機質積累多,肥力高
C.涵養水源功能強,旱災較少
D.旱季植物落葉,光照條件好
(2024·山東日照模擬)俄羅斯雅庫茨克地區凍土發育廣泛,植被類型豐富、覆蓋度高。研究發現,植被因為反射太陽輻射能力不同,影響地表溫度,從而影響凍土層厚度;通過截留積雪和降低風速影響氣溫,從而間接影響凍土層厚度。圖1示意俄羅斯雅庫茨克地理位置,圖2示意雅庫茨克中部植被分布。據此完成4~6題。
4.甲、乙、丙、丁的植被類型依次為(  )
A.針葉林 闊葉林 草原 草甸
B.闊葉林 針葉林 草甸 草原
C.針葉林 闊葉林 草甸 草原
D.闊葉林 針葉林 草原 草甸
5.該區域植被對凍土層的影響是(  )
A.冬季森林截留積雪多,地表溫度高
B.冬季草地降低風速強,地表溫度高
C.夏季森林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
D.夏季草地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
6.該區域永久凍土層最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大單元主題突破
主題1
高考曾這樣考過
1.A [結合我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可知,位于22.5°N附近的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性植被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因水土易在峰叢洼地內匯聚,該地土壤水分條件好,加上受地形阻擋,冬季風難以深入,該地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高,因而發育了熱帶雨林,A正確;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特點,C錯誤;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該地夏季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并沒有太大差異,B、D錯誤。]
2.B [峰叢頂部面積狹小且坡度較大,水土易流失,土層薄,水分含量少,因而植被多為旱生型矮林,B正確。氣溫低,蒸發弱,土壤水分較多,可以生長耐低溫型樹種,但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A錯誤;當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C錯誤;土壤黏重,蓄水、保水性較強,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D錯誤。]
3.D [生物多樣性高是熱帶雨林的主要特點之一,但不是熱帶雨林樹木高的原因,因而不是圖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①錯誤;峰叢洼地周邊地勢較高,地形相對封閉,再加上洼地相對高度較大,光線主要從上部照射洼地,望天樹充分利用頂部光照豐富的優勢向上生長,形成“最高樹”,②④正確;位于22.5°N附近的其他喀斯特地區,所受太陽輻射強度與該峰叢洼地的差異較小,但沒有形成“最高樹”,③錯誤。故選D。]
高考還會這樣考
1.B [根據材料可知,N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落差約2 270米,因海拔差異大,山地垂直地域差異顯著,導致流域內不同區域植被覆蓋度類型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影響N河流域內植被類型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而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關系不大,B正確,A、C、D錯誤。]
2.D [讀圖可知,N河流域植被覆蓋度與氣溫沒有明顯相關性,A、B錯誤;降水較少(降水標準距平為負值)的年份對應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度標準距平為正值)較高,降水較多(降水標準距平為正值)的年份對應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度標準距平為負值)較低,因此與降水呈明顯的負相關,C錯誤,D正確。]
3.A [讀圖可知,2001—2019年期間,氣溫總體從標準距平為負值轉為正值,說明總體氣溫升高,熱量增加,A正確,B錯誤;圖中降水標準距平波動明顯,說明降水量波動變化,水分條件沒有明顯增加和減少的趨勢,C、D錯誤。]
4.D [由圖可知,橫坐標指示經度,左西右東,縱坐標指示緯度,上北下南。結合圖例可知,低覆蓋和中低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中覆蓋、中高覆蓋和高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部,且根據各級植被覆蓋重心遷移方向可知,東南方向植被覆蓋度較高,西北方向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確,A、B、C錯誤。]
5.C [由圖中的經緯度可以判定,該區域位于我國黃土高原地區,位于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自然植被既有森林,又有草地,不應全面覆蓋森林,D錯誤。各級植被覆蓋重心均向西北方向遷移,說明該區域植被覆蓋度逐漸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增強,B錯誤。植被具有調節氣溫的作用,植被覆蓋度增加,晝夜溫差減小,C正確。植被覆蓋度增加,植被涵養水源能力增強,且植被可以降低地表徑流的速度,增加下滲,地表徑流量減小,A錯誤。]
主題2
高考曾這樣考過
1.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較低,與風沙層相比,顆粒較細,A、C錯誤。風沙層是風力侵蝕植被覆蓋率較低的沙粒,堆積形成的,有機質來源較少,且分解較快,有機質含量較少;泥沼土是在水環境中沉積形成的,水體中生物量較多,有機質的來源更多,且分解較慢,有機質含量較高,B錯誤,D正確。]
2.A [凍融作用會導致泥沼土凍脹,接受沉積出現差異,形成波狀形變,A正確;構造擠壓變形不會只作用于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B錯誤;泥沼土形成于相對靜水環境,不會出現流水不均勻沉積和風沙差異沉積,C、D錯誤。]
3.C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4.50千年前該地為冰水扇—洪積扇砂礫石層,距今約11.81千年—14.50千年為灰綠色泥沼土層,距今約8.11千年—11.81千年為風沙與泥沼土互層,距今約8.11千年至今為土壤層,說明該地之前為陸地環境,之后氣溫升高,獲得的陸地徑流補給量增加,演變為水生環境,然后蒸發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漸演變為陸生環境。且根據上題分析可知,該地在灰綠色泥沼土層有凍融現象,所以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波動升溫,C正確,A、B、D錯誤。]
4.D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剖面底層為黏重母質,不利于下滲,但甲剖面鐵含量較少,根據材料信息“土壤中的鐵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滲漏,也可以向兩側滲漏”可知,該剖面土壤中的鐵元素應該向兩側滲漏,④地位于山峰,有利于地下水向兩側滲漏,D正確;①位于鞍部,②位于山峰較外緣的位置,③位于山脊,地下水滲漏都不如④地快,A、B、C錯誤。]
5.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鐵元素運移是地下水運移產生的,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乙土層鐵元素易溶,鐵元素含量較高,說明該地地下水水位較高,有利于鐵元素富集,距離河流較近的點位,地下水水位較高,有利于形成乙土層,B正確;植物蒸騰、植被覆蓋、巖層厚度對于鐵元素運移影響較小,A、C、D錯誤。]
6.D [根據材料信息“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斷翻種,需要周期性排灌”可知,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定期翻種和排灌,增加土壤中空氣含量。根據上題分析可知,乙土層鐵元素含量較高,地下水含量較多,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少,不利于水稻根系的發育,不利于水稻生長,D正確;五個點位土壤溫度差異較小,A錯誤;無法判斷有機質含量的相關信息,B錯誤;底層沙礫對水稻生長影響較小,C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1.B [閱讀圖文材料可知,該沉積剖面位于東北平原某地,底部是距今約1.2萬年—2.5萬年的風成黃土,即風力沉積顯著,說明當時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中上部為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的黑土,說明該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綜上可知,與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相比,距今約1.2萬年—2.5萬年該地氣候干旱,植被稀疏,B正確,A、C錯誤;氣候干旱的時期,巖石物理風化顯著,D錯誤。]
2.C [根據剖面結構和黑土形成年代可知,該沉積剖面上部為黑土,土層較厚,形成于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結合所學東北地區相關知識可知,東北地區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東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讀左圖可知,丙處地勢低平,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易形成土層深厚、肥力高的黑土,C正確;甲地位于山頂,乙、丁兩地位于山坡,地勢起伏較大,水土流失較嚴重,難以形成土層深厚的黑土層,A、B、D錯誤。]
3.A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③的位置最靠下,應為火山噴發前土壤層;①的位置最靠上,為火山噴發后土壤層;②位于中間,應為火山灰層,A正確,B、C、D錯誤。]
4.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位于長白山,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樹木殘體應來自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A、B錯誤;火山灰層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樹木殘體,說明火山噴發前該地植被以林木為主,現在以苔原植被為主,火山爆發前林線高于現代林線,C正確;火山爆發前木本植物占比更高,說明氣候更溫暖,冬季積雪期更短,D錯誤。]
5.C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剖面③層中,隨深度減小(越靠近當時的地表),孢粉組成中木本植物占比增加,蕨類植物占比減少,草本植物變化較小,說明當地植被從蕨類為主向木本為主方向演變,C正確,A、B、D錯誤。]
主題3
高考曾這樣考過
1.C [根據所學知識,喬木通常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這種土壤既能為喬木提供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又有助于根系呼吸與吸收養分。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推測土壤透氣性差,因而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而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說明當地土壤性質發生了變化,朝著有利于該種闊葉喬木生長的方向發展,因此可推斷當地土壤水分減少,透氣性改善,而這與當地氣候變暖,蒸發加劇,土壤變干有關,C正確。降水增加,土壤變濕,土壤透氣性下降,不利于喬木生長,A錯誤;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土壤變濕,土壤透氣性下降,不利于喬木生長,B錯誤;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土壤積累水分增多,不利于喬木生長,D錯誤。]
2.A [因植被覆蓋率增加,導致樹島內地表光照減弱,地表溫度降低,故A正確,B錯誤;喬木生長需水量大,會導致地表土壤濕度降低,C錯誤;因落葉喬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會增加,故D錯誤。]
3.B [樹島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復雜,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植被產生的凋落物增多,土壤積累的有機物會增多,A錯誤、B正確;樹島自然條件逐漸改善,植被演替不會中斷,C錯誤;樹島植被以闊葉喬木為主,大興安嶺北部地帶性植被應為針葉林,樹島數量和面積增加不會使其與地帶性植被一致,D錯誤。]
4.A [由圖可知,甲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負值,說明此時谷底品尼松生長較慢;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正值,說明此時谷底品尼松生長較快,排除B、D。甲時期沉積層Ⅱ的厚度增大較多,說明該地此時期以沉積作用為主;乙時期沉積層Ⅱ的厚度有所減小,同時有沖溝發育,說明該地此時期以侵蝕作用為主,A正確、C錯誤。]
5.C [由圖可知,甲時期樹干下半部枝條部分被沉積層Ⅱ掩埋,影響枝條正常發育,枝條逐漸與土層融為一體。乙時期樹干旁邊有沖溝發育,說明此時期以侵蝕作用為主,與土層融為一體的部分枝條也被侵蝕,導致品尼松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故選C。]
6.D [由題干可知,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而圖中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正值,說明此時谷坡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負值,谷坡品尼松生長速度較慢。結合前面分析可知,乙時期該地以侵蝕作用為主,因此最有可能是此時谷坡受侵蝕作用影響明顯,谷坡上品尼松根系裸露,影響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故選D。]
高考還會這樣考
 (1)板塊運動形成高大山脈,水熱條件垂直差異明顯,使生物物種分布出現垂直差異;高大山脈阻擋氣流,使其東西兩側出現降水差異,并且高大山脈形成生物屏障,阻礙兩側生物的交流演化,生物物種呈現東西差異。
(2)該地緯度低,氣候炎熱干旱,環境惡劣,(物種間競爭弱)發菜適應該環境;受秘魯寒流影響,沿海地區易形成海霧,為發菜生長提供所需的濕潤空氣。
解析 第(1)題,兩大板塊擠壓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垂直高差大,水熱條件垂直差異明顯,使生物物種分布出現垂直差異,物種豐富;高大山脈阻擋東西兩側氣流的交換,使其東西兩側出現降水差異;山脈過于高大形成生物屏障,兩側生物無法交流演化,生物物種東西差異大。第(2)題,秘魯太平洋海岸緯度低,氣溫高,由于秘魯寒流的作用,降水少,氣候炎熱干旱,環境惡劣,物種間競爭弱,生物少,而發菜是一種耐高溫及干旱的藻類植物,適應該環境;低緯海洋蒸發量大,受秘魯寒流降溫的影響,沿海地區易形成海霧,但不容易產生降水,為發菜生長提供所需的濕潤空氣。
主題4
高考曾這樣考過
1.D [由材料可知,該河谷位于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故其地帶性植被應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圖中乙位于河谷地帶,丙位于山前沖積扇,周邊匯水豐富,地下水水位較高,且在河流豐水期易被河水淹沒或沖刷,故更有可能生長著草甸植被或低矮的灌叢,與落葉闊葉林差異較大,B、C錯誤。甲位于分水嶺,坡度較大,降水多轉化成坡面徑流,土壤水分條件較差;且海拔較高,熱量條件較差,故更有可能生長著較為耐寒、耐旱的針葉林與灌木等,而非落葉闊葉林,A錯誤。丁地地形較為平坦,高度適中,水熱條件適中,故此位置的植被應最接近地帶性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D正確。]
2.B [根據所學知識,植被的一般演替規律為濕生→草本→灌木→喬木。如果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河漫灘與洪積扇地區可能不會再受河流季節性洪水影響,洪積扇地區的灌叢植被可以向喬木演化,逐步演化為當地的地帶性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故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應是洪積扇灌叢,B正確;而河漫灘草甸會演替為草本,要演變為喬木需要較長時間,A錯誤。隨著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溝谷和分水嶺地區的水熱條件會變差,不再適合喬木、灌木生長,故溝谷沼澤林可能會演替為草本,分水嶺疏林會演替為高山草甸,C、D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1.D [結合世界某區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圖可以判斷,該地為非洲西部,其中①為亞熱帶硬葉林,分布區域為地中海氣候;②為熱帶草原,分布區域為熱帶草原氣候;③為熱帶雨林,分布區域為熱帶雨林氣候;④為熱帶荒漠,分布區域為熱帶沙漠氣候,因此年降水量最小的是④,D正確、A、B、C錯誤。]
2.B [③區域植被為熱帶雨林,分布區域為熱帶雨林氣候,其形成受幾內亞灣暖流影響較大,A錯誤;熱帶雨林季相變化不明顯,B正確;熱帶雨林普遍不存在旱生結構,C錯誤;熱帶雨林群落結構最為復雜,D錯誤。]
3.D [②熱帶草原分布區域的熱帶草原氣候受信風帶以及赤道低壓帶交替控制,而④熱帶荒漠分布區域的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控制,因此導致②④兩區域自然景觀差異的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D正確、A、B、C錯誤。]
4.C [據圖可知,除迭部—白龍江地區外,其他各段均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因而該地的優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其更具有暖溫帶屬性,C正確,A、B錯;該地為我國南北過渡帶,涉及的空間尺度大,植被應為地帶性植被,D錯。]
5.C [“絕對低溫是限制許多亞熱帶植物越冬的主要因素”,表明冬季氣溫的高低對常綠闊葉林的分布范圍有重要影響,而非夏季氣溫,③錯誤;因山地對冷空氣的阻擋,秦巴山區冬季氣候較暖,南北過渡帶范圍較窄,江淮地區以平原、丘陵為主,冬季冷空氣長驅南下,形成寬廣的冬季低溫區,故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分布范圍更寬廣,其南界較秦巴山區偏南,①④正確,②錯誤。故選C。]
主題5
高考曾這樣考過
1.D [地面吸收的輻射量增多,增溫幅度加大,導致土壤溫度上升,D正確;土壤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多,大氣輻射也增多,A、B錯誤;太陽輻射量沒有明顯變化,C錯誤。]
2.D [隨著土壤溫度升高,雪線海拔高度上升,A錯誤;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 185米,但該山峰海拔為6 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處還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積雪,自然帶的數量并沒有減少,B、C錯誤;由于土壤溫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帶也向高海拔擴展,D正確。]
高考還會這樣考
1.D [讀圖1可知,物種累計豐富度:陰坡>陽坡>山脊,D正確。]
2.A [該地平均海拔3 700米,海拔較高,影響植被的主要因素為水分條件。禾本科植物多數為草本植物,少數為木質植物,對水分條件要求更高,山脊水分條件差。圖2中,山脊相對多度中Ⅰ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因此Ⅰ為禾本科,A符合題意。]
3.D [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降低,影響土壤熱量;水由海拔高處流向海拔低處,影響土壤含水量。陰坡、陽坡獲得的太陽輻射有所差異,會影響土壤的熱量,進而影響蒸發量,影響土壤含水量;迎風坡和背風坡會影響降水量的不同,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故D正確。]
4.差異:西南坡垂直自然帶更簡單、東北坡垂直自然帶更豐富。
成因:西南坡基帶海拔更高、相對高度小,東北坡基帶海拔更低、相對高度大;西南坡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東北坡地處我國夏季風迎風坡,降水更豐富。
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祁連山西南坡位于青藏高原上,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垂直自然帶從海拔3 000米處開始分布,有高寒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墊狀植被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高山冰雪帶;祁連山東北坡的垂直自然帶從海拔1 000米處的河西走廊開始分布,而且東北坡是我國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豐富,垂直自然帶有高寒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墊狀植被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高山冰雪帶、寒溫性針葉林帶、山地草原帶、山地荒漠帶、半灌木類荒漠帶。所以,垂直自然帶差異為西南坡的基帶海拔更高,垂直自然帶數量更少。
主題6
高考曾這樣考過
1.D [從圖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勢較高,而谷地地勢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較多,形成沼澤化土壤,分布草甸植被,D正確;圖中山坡與谷地距離比較近,氣候類型相同,氣溫和降水量差異不明顯,因而不是導致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A、B錯誤;土壤溫度受氣溫影響較大,山坡與谷地的氣溫差異較小,因而土壤溫度差異不大,C錯誤。]
2.B [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那么該區域在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山地將被進一步削低,谷地將持續接受沉積填高,谷地與山坡地勢差異縮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異進一步減小,谷地植被與當地地帶性植被差異將會不斷縮小,非地帶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選B。]
3.B [圖中呈現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間的鹽土分布差異,這種分異主要是小尺度空間地下水埋深差異所致,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確;垂直分異規律指的是高大的山體隨海拔變化而形成的空間尺度較大的分異規律,A錯誤;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強調的是緯度差異導致的自然帶分異,C錯誤;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強調的是東西方向上距海遠近差異導致的自然帶分異,表現為水分的差異,D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1.D [緬甸中部為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形成熱帶季雨林,A錯;讀圖可知,南部熱帶稀樹草原分布區臨近安達曼海,B錯;有些喬木可以適應酸性土壤,因此土壤酸性強對喬木生長限制性不強,C錯;緬甸的地形格局是東、西、北部為山地高原,中部和南部為平原,夏季時,西部山脈阻擋西南季風,使中部地區降水較少,不利于喬木的生長,形成了熱帶稀樹草原,D對。]
2.B [由上題結論可知,緬甸的熱帶稀樹草原是受地形的影響而形成的,屬于非地帶性現象。B正確。]
3.B [開墾難度小,耕地集中連片,與地形有關,與植被無關,A錯。雨季,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生機勃勃,為土壤提供豐富有機質;旱季,氣候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緩慢,利于有機質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利于農業生產,B對。與熱帶季雨林相比,熱帶稀樹草原涵養水源的能力較弱,C錯。緬甸緯度低,光照強,且熱帶稀樹草原植被對光照影響小,D錯。]
4.A [讀圖,自東南向西北,隨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海拔高處(甲)為針葉林;隨著海拔降低,氣溫升高,乙植被為闊葉林;在森林草原的過渡區,林草混生現象明顯,水分條件變差,在東南方向河流沿岸分布有水生植物,越靠近河岸水分條件越好,因此丁為草甸;遠離河岸地勢較高處,水分條件變差,丙為草原。因此甲、乙、丙、丁的植被類型依次為針葉林、闊葉林、草原、草甸,故選A。]
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冬季森林截留積雪多,地表積雪覆蓋度低,地表溫度低,A錯誤;冬季草地降低風速弱,地表溫度低,B錯誤;夏季森林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C正確;夏季草地反射太陽輻射弱,地表溫度高,D錯誤。]
6.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森林冠層能截留積雪和降低林下風速,直接影響林下積雪的累積和消融。④地由于森林冠層的存在,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導致林下氣溫低,地溫低,且地溫的季節變化小,永凍土上的季節性凍土更薄,永凍土的埋藏深度更淺,永久凍土層最厚,D正確。]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分值:67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1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24·遼寧卷,4~5)塿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數千年耕作過程中經糞土堆墊改良形成的人為土。在剖面上覆蓋層與原土壤層疊置,形似“樓層”(如圖)。其中,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據此完成1~2題。
1.糞土堆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礦物質 ④腐殖質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2.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  )
冷干      冷濕      暖干      暖濕
(2024·1月浙江卷,11)下圖為“我國三大自然區3處采樣點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圖”。完成下題。
3.甲、乙、丙最可能分別位于(  )
青藏高原 內蒙古高原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 內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東南丘陵 內蒙古高原
東南丘陵 青藏高原 內蒙古高原
(2024·甘肅張掖三模)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天山(中國部分)最西部,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海拔高度的變化導致小氣候變化,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流域的植被類型主要有荒漠植被、草原、草甸、森林和隱域植被五大類。下圖為“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帶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完成4~6題。
4.甲、乙、丙對應的植被類型正確的是(  )
森林、草甸、沼澤           沼澤、草甸、森林
草甸、沼澤、森林           草甸、森林、沼澤
5.乙比丁的有機碳含量高,原因是(  )
光照強             降水少
氣溫低             微生物活躍
6.研究發現與同緯度的內蒙古草原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明顯偏高,原因是(  )
降水多             地形起伏大
人類活動多             太陽輻射強
(2024·九省聯考甘肅卷)2023年7月,某中學組織學生赴加拿大開展地理研學,植物—土壤研學小分隊在寒溫帶針葉林考察時發現:林中喬木高大筆直,以松、杉為主,林下草本稀疏,枯枝落葉松軟潮濕。據此完成7~8題。
7.林下草本稀疏的氣候原因是(  )
溫度過低             風速過大
光照不足             水分匱缺
8.研學小分隊觀察到林下土壤剖面普遍(  )
腐殖質層厚             鈣積層明顯
以紅色為主             黏粒含量低
下圖為“某地自然帶分布圖”,基帶為溫帶闊葉林帶。讀圖,回答9~11題。
9.圖中自然帶分布規律是(  )
緯度地帶性             經度地帶性
垂直地帶性             非地帶性
10.我國平原地區缺失苔原帶的原因是(  )
緯度             洋流
地形             海陸分布
11.圖示地區可能位于(  )
美國東南部             中國東北地區
巴西高原             俄羅斯北部
(2024·山東泰安二模)某高校在天山東部調查分析不同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對氣候變暖的反應。采樣發現: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樹木徑向(直徑)生長呈現較大差異,表現為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與氣溫相關系數呈負相關,而在高海拔則呈顯著正相關。據此完成12~14題。
12.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與氣溫相關系數呈負相關,其主要制約因素是(  )
光照      水分      坡度      熱量
13.氣候變暖對不同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的影響是(  )
高海拔年輪更稀疏             中、低海拔長勢趨好
低海拔年輪更稀疏             中、高海拔長勢趨緩
14.在氣候持續變暖的背景之下,天山東部西伯利亞落葉松分布的變化可能是(  )
上限和下限均下降             上限不變,下限上升
上限和下限均上升             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2024·江蘇常州檢測)山地地形影響氣候特性,進而使山地景觀類型隨海拔升高而變化。下圖為“太行山區、橫斷山區、黔桂喀斯特山區不同坡向的耕地面積與海拔關系示意圖”。考察發現,黔桂喀斯特山區較低海拔區針葉林面積占比較高。據此完成15~17題。
15.分別代表橫斷山區與太行山區的是(  )
②與③            ①與②
②與①            ①與③
16.影響太行山區與黔桂喀斯特山區的耕地分布上限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耕作技術            農耕歷史
光照條件            水熱匹配
17.黔桂喀斯特山區較低海拔區針葉林面積占比較高,是因為該山區(  )
土壤肥沃            水分充足
山體陡峭            熱量充足
二、非選擇題
18.(2024·甘肅二模)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甘肅省東西狹長,自然環境東西差異大。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環抱。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下圖為“甘肅省地理簡圖”。
(1)指出從天水到敦煌自然景觀變化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并簡要分析其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據圖示地理信息推斷甘肅主要的氣候類型,并描述大致的分布范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應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祁連山對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C [糞土堆墊使糞土與土壤顆粒混合,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形成更為松散的土壤結構,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氣,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②正確;同時,糞土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分解后,可以轉化為腐殖質,增加土壤的肥力,④正確。糞土堆墊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水分和礦物質,①③錯誤。故C正確。]
2.D [由“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可知,該層土壤發生了強烈的氧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只有水熱條件穩定,降水適中才利于土壤黏化,故氣候特征是暖濕,D正確。]
3.A [讀圖可知,甲缺失腐殖質層、淋溶層和淀積層,應位于氣候高寒、降水較少的青藏高原;乙腐殖質層最厚,土壤十分肥沃,應位于草類茂盛的內蒙古高原;丙有較厚的淋溶層,應位于降水較多的東南丘陵。故選A。]
4.D [根據材料可知,流域的植被類型主要有荒漠植被、草原、草甸、森林和隱域植被五大類,有機碳含量最高的為草甸(氣溫低,土壤濕度較大,枯枝落葉、植被根系難以分解),加上甲處海拔最高,熱量條件最差,故甲為草甸;乙處位于山體半山腰,有機碳含量較高,為森林;丙有機碳含量很低,說明植被少,加上海拔最低,為沼澤。綜合上述分析,故選D。]
5.C [乙處海拔較高,光照較強,但光照強,地表升溫,有機碳分解,含量應較低,同時地形對水汽抬升作用強,降水較多,A、B錯誤;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微生物不活躍,有機碳分解較少,故含量高,C正確,D錯誤。]
6.A [與同緯度的內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北坡,為迎風坡,降水多,植被茂盛,進入土壤的枯枝落葉、植物根系多,故土壤有機碳含量高,A正確;河谷處地形起伏小,B錯誤;兩處人類活動強度差異小,C錯誤;因降水較多,加上位于河谷,太陽輻射弱,D錯誤。]
7.C [注意本題的關鍵詞為“林下”。林下蔭蔽度高,光照條件差,不利于植被的生長,因此草本稀疏,C正確;該地能生長森林,說明溫度條件也能滿足草本植物生長,A錯誤;林下風速較小,B錯誤;林下較為潮濕,水分充足,D錯誤。]
8.A [寒溫帶針葉林枯枝落葉豐富,但溫度較低,微生物活性差,有機質分解速度慢,因此腐殖質層厚,以黑色為主,黏粒含量適中,A正確,C、D錯誤;鈣積層是土壤中含鈣碳酸鹽發生位置變動并累積后形成的土層,其有機質及養分含量低,該地土層鈣積層不明顯,B錯誤。]
9.C [從圖中信息判斷,溫帶闊葉林帶、寒溫帶針闊混交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高山岳樺矮曲林帶、山地苔原帶的分布是由西向東變化,既不符合緯度地帶性分布規律,也不體現經度地帶性分布規律,而且材料中還出現了山地自然帶,故選C。]
10.A [苔原帶主要分布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而我國位于中低緯度地區,緯度低是我國平原地區缺失苔原帶的原因,所以選A。]
11.B [圖示地區基帶為溫帶闊葉林帶。美國東南部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A錯;中國東北地區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符合題意,選B;巴西高原為熱帶草原帶,C錯;俄羅斯北部主要是亞寒帶針葉林帶,D錯。]
12.B [根據材料可知,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隨氣溫升高,生長受到限制,最有可能是氣溫升高導致蒸發加劇,影響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所需的水分條件,B正確;氣溫升高對光照和坡度沒有影響,A、C錯誤;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會變好,不會成為制約因素,D錯誤。]
13.A [林地中、低海拔地區隨氣溫升高,水分條件變差,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速度減慢,長勢會趨緩,年輪會更加密集,B、C錯誤;據材料可知,高海拔地區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與氣溫相關系數呈正相關,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地區的西伯利亞落葉松長勢(徑向生長)會趨好,年輪會更稀疏,A正確,D錯誤。]
14.C [影響林地中、低海拔地區西伯利亞落葉松生長的主導因素是水分,在低于林地海拔的地區,地形對水汽抬升作用有限,降水少,主要植被為草原。氣候持續變暖,會使林地低海拔地區蒸發加劇,原下限處水分條件變差,落葉松無法繼續生長,導致分布下限上升。而同時,氣候持續變暖使高海拔地區落葉松長勢趨好,因為這里水分較為充足,且熱量條件改善,落葉松分布的上限會上升,C正確。]
15.C [根據圖示可得②的耕地面積分布海拔更高,因此②地為橫斷山區。①地分布的海拔相對較低,因此為太行山區。③介于兩者中間,為黔桂喀斯特山區。故C正確。]
16.D [讀圖并結合上題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區的農田分布上限較高,可以到達海拔2 800米,而太行山區的農田分布上限較低,只能到達海拔2 000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區所處的緯度較低,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海拔較高處水熱條件依然較為充足,可以進行農田耕作;而太行山區所處的緯度較高,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所以海拔較高處水熱條件較差,不能進行農田耕作,故D正確。光照條件、耕作技術和耕種歷史對兩山區農田分布上限差異影響不大,故排除A、B、C。]
17.C [黔桂喀斯特山區山體陡峭,坡面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其較低海拔陡峭的山體處,地表水分不充足,土壤較貧瘠,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針葉林則成為優勢植被。C正確。]
18.(1)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規律)。從天水到敦煌降水量約從800毫米減少到200毫米以下,自然帶景觀由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溫帶草原、荒漠帶轉變。
(2)1月0 ℃等溫線(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線)以南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0 ℃等溫線(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線)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祁連山區主要為高山氣候。
(3)祁連山冰雪融水、阻擋抬升夏季風形成降水,為河西走廊提供水源;山區河流挾帶泥沙在山前淤積形成山前洪積扇,提供肥沃土壤;山區洪積扇(綠洲)植被覆蓋率提高,阻擋了沙漠對河西走廊的侵襲;祁連山區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調節氣候。
解析 第(1)題,一般認為4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可發育森林。從天水到敦煌降水量約從800毫米減少到200毫米以下,自然帶景觀由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溫帶草原、荒漠帶轉變。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規律)。第(2)題,氣候分布主要從水熱角度分析。結合氣溫、降水、地形分布可知,1月0℃等溫線(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線)以南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0℃等溫線(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線)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祁連山區主要為高山氣候。第(3)題,河西走廊水源較豐富,氣候較優越,主要從水源補給等角度分析。祁連山冰雪融水、阻擋抬升夏季風形成降水,為河西走廊提供水源;山區河流挾帶泥沙在山前淤積形成山前洪積扇,提供肥沃土壤;山區洪積扇(綠洲)植被覆蓋率提高,阻擋了沙漠對河西走廊的侵襲;祁連山區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共94張PPT)
第一部分 大概念單元主題突破
大單元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主題1
主題2
主題3
主題4
主題5
主題6
1.植被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2.植被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植被不適應環境:說明該地區不具備植被生長的條件,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適應環境:說明生長在該地區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主要從根、葉、莖生長特點、植被形態,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特點的,如根系發達說明可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葉片厚、有蠟質層,則可反射陽光、減少蒸騰、可抗旱;葉子細小可減少蒸騰及熱量散失;莖粗壯,則儲水量大,莖傾斜,說明當地風力大;若分布特點為簇狀匍匐在地面,則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花色鮮艷,可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點。
【高考曾這樣考過】
A
(2024·新課標卷,6~8)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22.5°N附近),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2023年3月,調查人員在該地一個峰叢洼地內發現了高達72.4米的望天樹(如圖),打破了我國喀斯特地區“最高樹”的記錄。據此完成1~3題。
1.與我國同緯度多數地區相比,該地區峰叢洼地內發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氣溫較高       B.夏季氣溫較高
C.冬季降水較多       D.夏季降水較多
解析 結合我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可知,位于22.5°N
附近的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
氣候,地帶性植被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因水土易
在峰叢洼地內匯聚,該地土壤水分條件好,加上受地
形阻擋,冬季風難以深入,該地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高,因而發育了熱帶雨林,A正確;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特點,C錯誤;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該地夏季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并沒有太大差異,B、D錯誤。
B
2.該地區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氣溫低 B.土層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解析 峰叢頂部面積狹小且坡度較大,水土易流失,
土層薄,水分含量少,因而植被多為旱生型矮林,
B正確。氣溫低,蒸發弱,土壤水分較多,可以生長耐低溫型樹種,但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A錯誤;當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C錯誤;土壤黏重,蓄水、保水性較強,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D錯誤。
D
3.圖中所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是該峰叢洼地(  )
①生物多樣性高 ②地形相對封閉 
③太陽輻射強  ④相對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生物多樣性高是熱帶雨林的主要特點之一,但不是熱帶雨林樹木高的原因,因而不是圖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①錯誤;峰叢洼地周邊地勢較高,地形相對封閉,再加上洼地相對高度較大,光線主要從上部照射洼地,望天樹充分利用頂部光照豐富的優勢向上生長,形成“最高樹”,②④正確;位于22.5°N附近的其他喀斯特地區,所受太陽輻射強度與該峰叢洼地的差異較小,但沒有形成“最高樹”,③錯誤。故選D。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植被覆蓋度指植物葉、枝、莖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積占區內總面積的百分比。N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落差約2 270米,流域內植被覆蓋度類型可分為極低、低、中、高四種。研究發現N河流域2001—2019年極低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縮小,中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擴大。如圖示意N河流域2001—2019年植被覆蓋度、氣溫、降水標準距平(偏均值的程度)。據此完成1~3題。
B
1.影響N河流域內植被類型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地勢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流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N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級支流,落差約2 270米,因海拔差異大,山地垂直地域差異顯著,導致流域內不同區域植被覆蓋度類型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影響N河流域內植被類型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而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關系不大,B正確,A、C、D錯誤。
D
2.N河流域植被覆蓋度大致(  )
A.與氣溫呈正相關
B.與氣溫呈負相關
C.與降水呈正相關
D.與降水呈負相關
解析 讀圖可知,N河流域植被覆蓋度與氣溫沒有明顯相關性,A、B錯誤;降水較少(降水標準距平為負值)的年份對應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度標準距平為正值)較高,降水較多(降水標準距平為正值)的年份對應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度標準距平為負值)較低,因此與降水呈明顯的負相關,C錯誤,D正確。
A
3.導致N河流域極低植被覆蓋度類型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熱量增加     B.熱量減少
C.水分增加     D.水分減少
解析 讀圖可知,2001—2019年期間,氣溫總體從標準距平為負值轉為正值,說明總體氣溫升高,熱量增加,A正確,B錯誤;圖中降水標準距平波動明顯,說明降水量波動變化,水分條件沒有明顯增加和減少的趨勢,C、D錯誤。
(2024·山東臨沂模擬)植被覆蓋度是指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總面積的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描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數據,也是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指標,對水文、生態、區域變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圖示意我國某地區各級植被覆蓋重心遷移狀況。據此完成4~5題。
D
4.圖示地區植被覆蓋狀況較差的方位是(  )
A.東南部     B.東北部
C.西南部     D.西北部
解析 由圖可知,橫坐標指示經度,左西
右東,縱坐標指示緯度,上北下南。結合
圖例可知,低覆蓋和中低覆蓋區域主要集
中在西北部,而中覆蓋、中高覆蓋和高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部,且根據各級植被覆蓋重心遷移方向可知,東南方向植被覆蓋度較高,西北方向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確,A、B、C錯誤。
C
5.圖示地區植被覆蓋狀況的改變,會使該地區(  )
A.地表徑流增加   B.水土流失加強
C.晝夜溫差變小   D.森林全面覆蓋
解析 由圖中的經緯度可以判定,該區域位
于我國黃土高原地區,位于我國季風區與非
季風區的過渡地帶,自然植被既有森林,又
有草地,不應全面覆蓋森林,D錯誤。各級植被覆蓋重心均向西北方向遷移,說明該區域植被覆蓋度逐漸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增強,B錯誤。植被具有調節氣溫的作用,植被覆蓋度增加,晝夜溫差減小,C正確。植被覆蓋度增加,植被涵養水源能力增強,且植被可以降低地表徑流的速度,增加下滲,地表徑流量減小,A錯誤。
1.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
2.土壤的形成過程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①巖石在風化作用下,養分釋放與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機質積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營養富集(有機質重新合成腐殖質)。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3.人類活動對土壤產生明顯的影響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全國甲卷,9~11)如圖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黃河岸邊,該剖面含有豐富的環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層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據此完成1~3題。
1.風沙與泥沼土互層中,與風沙層相比,泥沼土層沉積物(  )
A.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少 B.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少
C.顆粒較粗,有機質較多 D.顆粒較細,有機質較多
D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對靜水環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較低,與風沙層相比,顆粒較細,A、C錯誤。風沙層是風力侵蝕植被覆蓋率較低的沙粒,堆積形成的,有機質來源較少,且分解較快,有機質含量較少;泥沼土是在水環境中沉積形成的,水體中生物量較多,有機質的來源更多,且分解較慢,有機質含量較高,B錯誤,D正確。
A
2.推測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深度約230—260厘米)出現的波狀形變形成于(  )
A.凍融造成的變形
B.構造擠壓變形
C.流水不均勻沉積
D.風沙差異沉積
解析 凍融作用會導致泥沼土凍脹,接受沉積出現差異,形成波狀形變,A正確;構造擠壓變形不會只作用于灰綠色泥沼土層上部,B錯誤;泥沼土形成于相對靜水環境,不會出現流水不均勻沉積和風沙差異沉積,C、D錯誤。
C
3.距今約8千年—15千年,該地區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  )
A.持續升溫     B.持續降溫
C.波動升溫     D.波動降溫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4.50千年前該地
為冰水扇—洪積扇砂礫石層,距今約11.81千
年—14.50千年為灰綠色泥沼土層,距今約
8.11千年—11.81千年為風沙與泥沼土互層,
距今約8.11千年至今為土壤層,說明該地之前為陸地環境,之后氣溫升高,獲得的陸地徑流補給量增加,演變為水生環境,然后蒸發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漸演變為陸生環境。且根據上題分析可知,該地在灰綠色泥沼土層有凍融現象,所以氣候變化總體趨勢是波動升溫,C正確,A、B、D錯誤。
(2024·福建卷,14~16)福建省2024年調查了水稻土,對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鐵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滲漏,也可以向兩側滲漏,鐵元素容易轉化為容易溶解的價態。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斷翻種,需要周期性排灌。據此完成4~6題。
D
4.①—④含水量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現在圖中①—④地中的哪一個(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剖面底層為黏重母質,不利于下滲,但甲剖面鐵含量較少,根據材料信息“土壤中的鐵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滲漏,也可以向兩側滲漏”可知,該剖面土壤中的鐵元素應該向兩側滲漏,④地位于山峰,有利于地下水向兩側滲漏,D正確;①位于鞍部,②位于山峰較外緣的位置,③位于山脊,地下水滲漏都不如④地快,A、B、C錯誤。
B
5.研究人員想找到乙土層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還需要考慮(  )
A.植物蒸騰   B.河流遠近
C.植被覆蓋   D.巖層厚度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鐵元素運移是地下水運移產生的,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乙土層鐵元素易溶,鐵元素含量較高,說明該地地下水水位較高,有利于鐵元素富集,距離河流較近的點位,地下水水位較高,有利于形成乙土層,B正確;植物蒸騰、植被覆蓋、巖層厚度對于鐵元素運移影響較小,A、C、D錯誤。
D
6.①—⑤最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  )
A.土壤溫度較高     B.有機質含量少
C.底層沙礫較多     D.土壤空氣不足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斷翻種,需要周期性排灌”可知,種植水稻的土壤需要定期翻種和排灌,增加土壤中空氣含量。根據上題分析可知,乙土層鐵元素含量較高,地下水含量較多,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少,不利于水稻根系的發育,不利于水稻生長,D正確;五個點位土壤溫度差異較小,A錯誤;無法判斷有機質含量的相關信息,B錯誤;底層沙礫對水稻生長影響較小,C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九省聯考江西卷)地理研究小組前往東北平原某地開展黑土調查,發現:在典型沉積剖面中,底部是風成黃土(形成于距今約1.20萬年—2.50萬年),中上部為黑土。如圖示意該地地形及一處沉積剖面。據此完成1~2題。
B
1.與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相比,距今約1.20萬年—2.50萬年該地(  )
A.氣候濕潤,植被繁茂
B.氣候干旱,植被稀疏
C.氣候濕潤,巖石風化強烈
D.氣候干旱,巖石風化緩慢
解析 閱讀圖文材料可知,該沉積剖面位于東北平原某地,底部是距今約1.20萬年—2.50萬年的風成黃土,即風力沉積顯著,說明當時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中上部為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的黑土,說明該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綜上可知,與距今約0.56萬年—1.18萬年相比,距今約1.20萬年—2.50萬年該地氣候干旱,植被稀疏,B正確,A、C錯誤;氣候干旱的時期,巖石物理風化顯著,D錯誤。
C
2.根據剖面結構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該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  )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解析 根據剖面結構和黑土形成年代可知,該沉積剖面上部為黑土,土層較厚,形成于距今約1.18萬年—0.56萬年。結合所學東北地區相關知識可知,東北地區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東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讀左圖可知,丙處地勢低平,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易形成土層深厚、肥力高的黑土,C正確;甲地位于山頂,乙、丁兩地位于山坡,地勢起伏較大,水土流失較嚴重,難以形成土層深厚的黑土層,A、B、D錯誤。
(2024·九省聯考安徽卷)圖1為我國長白山南坡海拔2 050 m處苔原帶的某樣地剖面。研究發現,該剖面包含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灰層和母質層。圖2為該剖面③層中的孢粉組成。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總稱,通常用地層中的孢粉作為識別過去植被的證據。據此完成3~5題。
A
3.圖1中①②③依次為(  )
A.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
B.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
C.火山爆發后土壤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灰層
D.火山灰層、火山爆發前土壤層、火山爆發后土壤層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③的位置最靠下,應為火山噴發前土壤層;①的位置最靠上,為火山噴發后土壤層;②位于中間,應為火山灰層,A正確,B、C、D錯誤。
C
4.火山灰層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樹木殘體,據此可推測(  )
A.樹木殘體來自常綠闊葉樹種
B.樹木殘體來自常綠硬葉樹種
C.火山爆發前林線高于現代林線
D.火山爆發前冬季積雪期更長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位于長白山,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樹木殘體應來自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A、B錯誤;火山灰層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樹木殘體,說明火山噴發前該地植被以林木為主,現在以苔原植被為主,火山爆發前林線高于現代林線,C正確;火山爆發前木本植物占比更高,說明氣候更溫暖,冬季積雪期更短,D錯誤。
C
5.根據剖面③層中孢粉組成可知,在該層代表的時期內,當地植被演替方向為(  )
A.從蕨類為主向草本為主
B.從草本為主向木本為主
C.從蕨類為主向木本為主
D.從木本為主向蕨類為主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剖面③層中,隨深度減小(越靠近當時的地表),孢粉組成中木本植物占比增加,蕨類植物占比減少,草本植物變化較小,說明當地植被從蕨類為主向木本為主方向演變,C正確,A、B、D錯誤。
1.把握整體性原理內涵
(1)自然地理要素:大氣、水、地形、土壤、巖石、生物等。
(2)各要素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3)地理要素進行著物質能量交換,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環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為切入點,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它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其分析思路一般為:
3.地理環境整體性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及應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義
從空間上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盲目開墾農牧過渡地區的草原,破壞了植被,使地表土層疏松,加上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近年來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2)應采取的措施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要用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綜合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而且應預測受人類活動影響后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三峽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都要考慮地理環境某一要素的影響導致的其他要素的變化,并作出綜合評價。
【高考曾這樣考過】
C
(2024·廣西卷,14~16)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該種喬木生長區域在空間上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該種喬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
A.降水增加,土壤變濕 B.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
C.氣候變暖,土壤變干 D.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喬木通常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這種土壤既能為喬木提供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又有助于根系呼吸與吸收養分。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推測土壤透氣性差,因而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而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說明當地土壤性質發生了變化,朝著有利于該種闊葉喬木生長的方向發展,因此可推斷當地土壤水分減少,透氣性改善,而這與當地氣候變暖,蒸發加劇,土壤變干有關,C正確。降水增加,土壤變濕,土壤透氣性下降,不利于喬木生長,A錯誤;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土壤變濕,土壤透氣性下降,不利于喬木生長,B錯誤;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土壤積累水分增多,不利于喬木生長,D錯誤。
A
2.研究發現樹島內苔蘚與地衣逐漸消亡,是因為樹島內(  )
A.地表光照減弱 B.地表溫度升高
C.表層土變濕潤 D.土壤氮素減少
解析 因植被覆蓋率增加,導致樹島內地表光照減弱,地表溫度降低,故A正確,B錯誤;喬木生長需水量大,會導致地表土壤濕度降低,C錯誤;因落葉喬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會增加,故D錯誤。
B
3.近30年,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植被(  )
A.產生的凋落物減少 B.積累的有機物增多
C.演替過程發生中斷 D.與地帶性植被一致
解析 樹島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復雜,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植被產生的凋落物增多,土壤積累的有機物會增多,A錯誤、B正確;樹島自然條件逐漸改善,植被演替不會中斷,C錯誤;樹島植被以闊葉喬木為主,大興安嶺北部地帶性植被應為針葉林,樹島數量和面積增加不會使其與地帶性植被一致,D錯誤。
(2024·湖南卷,12~14)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氣候較干旱。該地品尼松生長緩慢,分枝點低,雨水下滲為其生長提供水源,外力作用會影響其生長狀態。1905年后該地降水增多。如圖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以及相應的年輪增長距平值。據此完成4~6題。
A
4.關于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和影響其生長的外力作用,推斷正確的是(  )
A.甲時期生長較慢 沉積為主
B.甲時期生長較快 侵蝕為主
C.乙時期生長較快 沉積為主
D.乙時期生長較慢 侵蝕為主
解析 由圖可知,甲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負值,說明此時谷底品尼松生長較慢;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正值,說明此時谷底品尼松生長較快,排除B、D。甲時期沉積層Ⅱ的厚度增大較多,說明該地此時期以沉積作用為主;乙時期沉積層Ⅱ的厚度有所減小,同時有沖溝發育,說明該地此時期以侵蝕作用為主,A正確、C錯誤。
C
5.在谷底沖溝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樹干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最可能是因為(  )
A.常受干熱風影響
B.土壤養分流失
C.曾被沉積物掩埋
D.遭受低溫凍害
解析 由圖可知,甲時期樹干下半部枝條部分被沉積層Ⅱ掩埋,影響枝條正常發育,枝條逐漸與土層融為一體。乙時期樹干旁邊有沖溝發育,說明此時期以侵蝕作用為主,與土層融為一體的部分枝條也被侵蝕,導致品尼松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故選C。
D
6.在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
B.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
D.被侵蝕導致根系裸露
解析 由題干可知,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而圖中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正值,說明此時谷坡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為負值,谷坡品尼松生長速度較慢。結合前面分析可知,乙時期該地以侵蝕作用為主,因此最有可能是此時谷坡受侵蝕作用影響明顯,谷坡上品尼松根系裸露,影響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故選D。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山東濟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秘魯地處納斯卡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隨著板塊運動,安第斯山脈隆起,秘魯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圖為“秘魯位置及其太平洋沿岸某地植被分布示意圖”。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秘魯的地貌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變化對秘魯陸地生物區域差異的影響。(8分)
答案 板塊運動形成高大山脈,水熱條件垂直差異明顯,使生物物種分布出現垂直差異;高大山脈阻擋氣流,使其東西兩側出現降水差異,并且高大山脈形成生物屏障,阻礙兩側生物的交流演化,生物物種呈現東西差異。
解析 兩大板塊擠壓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垂直高差大,水熱條件垂直差異明顯,使生物物種分布出現垂直差異,物種豐富;高大山脈阻擋東西兩側氣流的交換,使其東西兩側出現降水差異;山脈過于高大形成生物屏障,兩側生物無法交流演化,生物物種東西差異大。
(2)發菜是一種耐高溫及干旱的藻類植物,喜濕潤的空氣,但降水太多反而不易存活。說明秘魯太平洋海岸存在發菜種群的自然原因。(8分)
答案 該地緯度低,氣候炎熱干旱,環境惡劣,(物種間競爭弱)發菜適應該環境;受秘魯寒流影響,沿海地區易形成海霧,為發菜生長提供所需的濕潤空氣。
解析 秘魯太平洋海岸緯度低,氣溫高,由于秘魯寒流的作用,降水少,氣候炎熱干旱,環境惡劣,物種間競爭弱,生物少,而發菜是一種耐高溫及干旱的藻類植物,適應該環境;低緯海洋蒸發量大,受秘魯寒流降溫的影響,沿海地區易形成海霧,但不容易產生降水,為發菜生長提供所需的濕潤空氣。
1.自然帶
(1)形成
(2)與氣候的關系
自然帶的分布、變化與氣候類型密切相關,具體分析如下(以北半球為例):
2.陸地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帶變化: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導因素:熱量。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
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線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線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④看主導因素:水分。
【高考曾這樣考過】
D
(2024·遼寧卷,8~9)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各地貌位置的植被處于向地帶性植被(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階段。如圖示意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現存植被最接近地帶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材料可知,該河谷位于暖溫帶濕
潤季風氣候區,故其地帶性植被應為溫帶
落葉闊葉林。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
地下水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
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圖中乙位于河谷
地帶,丙位于山前沖積扇,周邊匯水豐富,
地下水水位較高,且在河流豐水期易被河
水淹沒或沖刷,故更有可能生長著草甸植被或低矮的灌叢,與落葉闊葉林差異較大,B、C錯誤。甲位于分水嶺,坡度較大,降水多轉化成坡面徑流,土壤水分條件較差;且海拔較高,熱量條件較差,故更有可能生長著較為耐寒、耐旱的針葉林與灌木等,而非落葉闊葉林,A錯誤。丁地地形較為平坦,高度適中,水熱條件適中,故此位置的植被應最接近地帶性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D正確。
B
2.如果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最早演替為地
帶性植被的是(  )
A.河漫灘草甸     B.洪積扇灌叢
C.溝谷沼澤林     D.分水嶺疏林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植被的一般演替規
律為濕生→草本→灌木→喬木。如果流域
整體構造抬升,河漫灘與洪積扇地區可能
不會再受河流季節性洪水影響,洪積扇地區的灌叢植被可以向喬木演化,逐步演化為當地的地帶性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故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應是洪積扇灌叢,B正確;而河漫灘草甸會演替為草本,要演變為喬木需要較長時間,A錯誤。隨著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溝谷和分水嶺地區的水熱條件會變差,不再適合喬木、灌木生長,故溝谷沼澤林可能會演替為草本,分水嶺疏林會演替為高山草甸,C、D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D
(2024·海南海口三模)如圖為“世界某區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圖”,①②③④⑤代表五種不同的植被類型。完成1~3題。
1.圖示各植被類型分布區域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結合世界某區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圖可以判斷,該地為非洲西部,其中①為亞熱帶硬葉林,分布區域為地中海氣候;②為熱帶草原,分布區域為熱帶草原氣候;③為熱帶雨林,分布區域為熱帶雨林氣候;④為熱帶荒漠,分布區域為熱帶沙漠氣候,因此年降水量最小的是④,D正確、A、B、C錯誤。
B
2.③區域植被(  )
A.形成受寒流影響較大
B.季相變化不明顯
C.普遍存在旱生結構
D.群落結構簡單
解析 ③區域植被為熱帶雨林,分布區域為熱帶雨林氣候,其形成受幾內亞灣暖流影響較大,A錯誤;熱帶雨林季相變化不明顯,B正確;熱帶雨林普遍不存在旱生結構,C錯誤;熱帶雨林群落結構最為復雜,D錯誤。
D
3.導致②④兩區域自然景觀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海陸位置
C.太陽輻射       D.大氣環流
解析 ②熱帶草原分布區域的熱帶草原氣候受信風帶以及赤道低壓帶交替控制,而④熱帶荒漠分布區域的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控制,因此導致②④兩區域自然景觀差異的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D正確、A、B、C錯誤。
C
(2024·黑龍江雙鴨山一模)秦嶺—大巴山地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發育有典型植被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如圖為“一條沿秦嶺南麓自東向西的穿越樣線的考察結果統計圖”。研究表明,絕對低溫是限制許多亞熱帶植物越冬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雪災對于常綠樹種具有嚴重或致命的傷害。據此完成4~5題。
4.東西樣線的考察結果表明秦嶺南麓(  )
A.優勢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B.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征
C.優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D.植被分布體現非地帶性
解析 據圖可知,除迭部—白龍江地區外,其他各段均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因而該地的優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其更具有暖溫帶屬性,C正確,A、B錯;該地為我國南北過渡帶,涉及的空間尺度大,植被應為地帶性植被,D錯。
C
5.與秦嶺—大巴山地區相比,江淮地區南北
過渡帶(  )
①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南界偏南
②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南界偏北
③以平原、丘陵為主,受夏季風影響大,南
北過渡帶更寬廣
④以平原、丘陵為主,受冬季風影響大,南北過渡帶更寬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絕對低溫是限制許多亞熱帶植物越冬的主要因素”,表明冬季氣溫的高低對常綠闊葉林的分布范圍有重要影響,而非夏季氣溫,③錯誤;因山地對冷空氣的阻擋,秦巴山區冬季氣候較暖,南北過渡帶范圍較窄,江淮地區以平原、丘陵為主,冬季冷空氣長驅南下,形成寬廣的冬季低溫區,故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分布范圍更寬廣,其南界較秦巴山區偏南,①④正確,②錯誤。故選C。
常規垂直帶譜的分布規律
(1)分布規律
(2)判讀方法
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
判斷熱量帶 山麓的自然帶(基帶)反映所處的熱量帶
判斷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帶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圖一般為北半球,乙圖一般為南半球
判斷角度 判斷方法
判斷緯度高低 通常情況下,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
同類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
判斷陰陽坡 同一自然帶(雪線除外)在陽坡分布的海拔更高
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迎風坡雪線低(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線高)
【高考曾這樣考過】
D
(2024·1月浙江卷,3~4)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該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溫度有所升高。完成1~2題。
1.從受熱過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輻射減少 B.大氣輻射減少
C.太陽輻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解析 地面吸收的輻射量增多,增溫幅度加大,導致土壤溫度上升,D正確;土壤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多,大氣輻射也增多,A、B錯誤;太陽輻射量沒有明顯變化,C錯誤。
D
2.植被上限上升后,該山地垂直帶譜中(  )
A.雪線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帶的數量減少 D.森林帶向高海拔擴展
解析 隨著土壤溫度升高,雪線海拔高度上升,A錯誤;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 185米,但該山峰海拔為6 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處還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積雪,自然帶的數量并沒有減少,B、C錯誤;由于土壤溫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帶也向高海拔擴展,D正確。
【高考還會這樣考】
(2024·河南平頂山模擬)青藏高原是我國典型的高山區,坡向和海拔對高寒山地草甸植被分布影響較大。某科研團隊選取青藏高原東段的巴卡臺農牧場作為研究對象,該地平均海拔3 700米,平均坡度為6°—9°。圖1為“不同樣地物種累計曲線”,圖2為“不同樣地植被功能群相對多度”。據此完成1~3題。
D
1.下列關于不同樣地物種累計的比較,正確的是(  )
A.陽坡>陰坡>山脊
B.陽坡>山脊>陰坡
C.陰坡>山脊>陽坡
D.陰坡>陽坡>山脊
解析 讀圖1可知,物種累計豐富度:陰坡>陽坡>山脊,D正確。
A
2.圖2中Ⅰ、Ⅱ、Ⅲ分別代表的植被可能為(注:禾本科多數為草本植物,少數為木質植物;莎草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
A.禾本科植物 莎草科植物 雜草類
B.莎草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 雜草類
C.雜草類 莎草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
D.雜草類 禾本科植物 莎草科植物
解析 該地平均海拔3 700米,海拔較高,影響植被的主要因素為水分條件。禾本科植物多數為草本植物,少數為木質植物,對水分條件要求更高,山脊水分條件差。圖2中,山脊相對多度中Ⅰ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因此Ⅰ為禾本科,A符合題意。
D
3.關于影響巴卡臺農牧場小尺度山體植被分布格局特征的因素,正確的是(  )
A.海拔只是影響土壤熱量的變化
B.河流和氣候共同調控水熱再分配
C.坡向只是影響土壤含水量變化
D.海拔和坡向共同調控水熱再分配
解析 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降低,影響土壤熱量;水由海拔高處流向海拔低處,影響土壤含水量。陰坡、陽坡獲得的太陽輻射有所差異,會影響土壤的熱量,進而影響蒸發量,影響土壤含水量;迎風坡和背風坡會影響降水量的不同,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故D正確。
4.(2024·北京西城區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北依祁連山東段。下圖為“東祁連山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
與東北坡對比,分析祁連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帶的差異及成因。(8分)
答案 差異:西南坡垂直自然帶更簡單、東北坡垂直自然帶更豐富。
成因:西南坡基帶海拔更高、相對高度小,東北坡基帶海拔更低、相對高度大;西南坡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東北坡地處我國夏季風迎風坡,降水更豐富。
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祁連山西南坡位
于青藏高原上,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垂
直自然帶從海拔3 000米處開始分布,有高
寒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墊狀植
被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高山冰雪
帶;祁連山東北坡的垂直自然帶從海拔
1 000米處的河西走廊開始分布,而且東北坡是我國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豐富,垂直自然帶有高寒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墊狀植被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高山冰雪帶、寒溫性針葉林帶、山地草原帶、山地荒漠帶、半灌木類荒漠帶。所以,垂直自然帶差異為西南坡的基帶海拔更高,垂直自然帶數量更少。
1.地方性分異規律
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地方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大陸上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缺失,是因為南半球同一緯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響因素是海陸分布)
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生變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側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因受地形影響,處于西風的背風坡,形成荒漠帶(影響因素是地形)
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極大約束,而且與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割斷,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陸西部沿海地區的結果
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現斑塊狀分布的綠洲,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所形成的
2.地帶性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的關系
(1)地方性因素疊加在地帶性因素之上,使地帶性分異規律顯得不很完整、不鮮明。
(2)地帶性因素影響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響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形成了復雜的自然環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環境都具有所在地帶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響,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環境更加復雜。
【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3·全國甲卷,10~11)如圖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1~2題。
D
1.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
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
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勢較高,而谷地地勢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較多,形成沼澤化土壤,分布草甸植被,D正確;圖中山坡與谷地距離比較近,氣候類型相同,氣溫和降水量差異不明顯,因而不是導致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A、B錯誤;土壤溫度受氣溫影響較大,山坡與谷地的氣溫差異較小,因而土壤溫度差異不大,C錯誤。
B
2.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  )
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
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
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
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
解析 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那么該區域在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山地將被進一步削低,谷地將持續接受沉積填高,谷地與山坡地勢差異縮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異進一步減小,谷地植被與當地地帶性植被差異將會不斷縮小,非地帶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選B。
B
(2023·1月浙江卷,15)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如圖為“我國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據此完成第3題。
3.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呈現(  )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
解析 圖中呈現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間的鹽土分布差異,這種分異主要是小尺度空間地下水埋深差異所致,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確;垂直分異規律指的是高大的山體隨海拔變化而形成的空間尺度較大的分異規律,A錯誤;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強調的是緯度差異導致的自然帶分異,C錯誤;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強調的是東西方向上距海遠近差異導致的自然帶分異,表現為水分的差異,D錯誤。
【高考還會這樣考】
D
(2024·廣東肇慶模擬)熱帶稀樹草原中草本植物占據優勢,喬木稀疏散生,具有“高草稀樹”的特點。緬甸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如圖示意緬甸熱帶稀樹草原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緬甸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
B.遠離海洋,受海洋氣流影響小
C.土壤酸性強,喬木生長受限制
D.山脈阻擋且地勢平坦,降水少
解析 緬甸中部為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形成熱帶季雨林,A錯;讀圖可知,南部熱帶稀樹草原分布區臨近安達曼海,B錯;有些喬木可以適應酸性土壤,因此土壤酸性強對喬木生長限制性不強,C錯;緬甸的地形格局是東、西、北部為山地高原,中部和南部為平原,夏季時,西部山脈阻擋西南季風,使中部地區降水較少,不利于喬木的生長,形成了熱帶稀樹草原,D對。
B
2.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的分布屬于(  )
A.緯度地帶性現象
B.非地帶性現象
C.經度地帶性現象
D.垂直地帶性現象
解析 由上題結論可知,緬甸的熱帶稀樹草原是受地形的影響而形成的,屬于非地帶性現象。B正確。
B
3.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為發展農業提供的有利條件是(  )
A.開墾難度小,耕地集中連片
B.土壤有機質積累多,肥力高
C.涵養水源功能強,旱災較少
D.旱季植物落葉,光照條件好
解析 開墾難度小,耕地集中連片,與地形有關,與植被無關,A錯。雨季,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生機勃勃,為土壤提供豐富有機質;旱季,氣候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緩慢,利于有機質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利于農業生產,B對。與熱帶季雨林相比,熱帶稀樹草原涵養水源的能力較弱,C錯。緬甸緯度低,光照強,且熱帶稀樹草原植被對光照影響小,D錯。
(2024·山東日照模擬)俄羅斯雅庫茨克地區凍土發育廣泛,植被類型豐富、覆蓋度高。研究發現,植被因為反射太陽輻射能力不同,影響地表溫度,從而影響凍土層厚度;通過截留積雪和降低風速影響氣溫,從而間接影響凍土層厚度。圖1示意俄羅斯雅庫茨克地理位置,圖2示意雅庫茨克中部植被分布。據此完成4~6題。
A
4.甲、乙、丙、丁的植被類型依次為(  )
A.針葉林 闊葉林 草原 草甸
B.闊葉林 針葉林 草甸 草原
C.針葉林 闊葉林 草甸 草原
D.闊葉林 針葉林 草原 草甸
解析 讀圖,自東南向西北,隨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海拔高處(甲)為針葉林;隨著海拔降低,氣溫升高,乙植被為闊葉林;在森林草原的過渡區,林草混生現象明顯,水分條件變差,在東南方向河流沿岸分布有水生植物,越靠近河岸水分條件越好,因此丁為草甸;遠離河岸地勢較高處,水分條件變差,丙為草原。因此甲、乙、丙、丁的植被類型依次為針葉林、闊葉林、草原、草甸,故選A。
C
5.該區域植被對凍土層的影響是(  )
A.冬季森林截留積雪多,地表溫度高
B.冬季草地降低風速強,地表溫度高
C.夏季森林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
D.夏季草地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冬季森林截留積雪多,地表積雪覆蓋度低,地表溫度低,A錯誤;冬季草地降低風速弱,地表溫度低,B錯誤;夏季森林反射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低,C正確;夏季草地反射太陽輻射弱,地表溫度高,D錯誤。
D
6.該區域永久凍土層最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森林冠層能截留積雪和降低林下風速,直接影響林下積雪的累積和消融。④地由于森林冠層的存在,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導致林下氣溫低,地溫低,且地溫的季節變化小,永凍土上的季節性凍土更薄,永凍土的埋藏深度更淺,永久凍土層最厚,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南川市| 无极县| 广平县| 哈尔滨市| 晋江市| 青海省| 郎溪县| 融水| 榆社县| 铁岭市| 静安区| 海兴县| 工布江达县| 万载县| 专栏| 茌平县| 黑龙江省| 张家川| 凤山县| 大宁县| 重庆市| 三河市| 阿拉善右旗| 全州县| 沐川县| 黄平县| 沿河| 阿坝| 且末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丰县| 双鸭山市| 津南区| 拉孜县| 瑞安市| 蒙自县| 额济纳旗| 洞头县| 卢氏县| 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