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主題1 海水的性質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溫度 水平分布規律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低緯度海域水溫高、高緯度海域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暖流經過海域水溫高,寒流經過海域水溫低 洋流垂直分布規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1 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海水的鹽度 由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域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海域遞減 海水溫度、蒸發量、降水量、入海徑流量、洋流海水的密度 水平分布: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 溫度、鹽度、深度(壓力)[思維拓展] 海水溫度、鹽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關系(1)一般來說,鹽度越大,密度越大;深度(壓力)越大,密度也越大。(2)對于表層海水來說,海水密度主要受鹽度和溫度的影響。波羅的海的海水鹽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紅海海水鹽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3)一般來說,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鹽度較低,密度也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挾泥沙而增大。【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安徽卷,12~14)某全球海洋觀測網在全球海洋投放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我國于21世紀初加入該觀測網。圖1為“我國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個浮標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續漂移軌跡示意圖”,圖2為“該浮標獲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溫度圖”。據此完成1~3題。1.浮標獲取的數據顯示,在200—500 m深度,甲海區海水年均鹽度高于乙海區,主要原因是甲海區( )A.受高鹽海水輸入影響B.蒸發旺盛C.缺少陸地淡水注入D.降水稀少2.圖2中7—8月份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因為( )A.西南季風強勁,形成持續大量降雨B.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C.熱帶氣旋活躍,減少太陽直接輻射D.熱帶氣旋活躍,消耗海洋表層熱量3.該全球海洋觀測網獲取的海量數據可應用于( )①研究厄爾尼諾現象 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 ③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 ④指導遠洋捕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山東卷,8~9)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下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4~5題。4.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5.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蒸發 B.降水C.徑流 D.洋流【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下圖示意某年12月孟加拉灣西側表層洋流流向與流速分布,箭頭長短示意流速大小。據此完成1~3題。1.圖示甲、乙、丙、丁海域表層海水鹽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丁>乙>丙 B.丙>乙>丁>甲C.丙>丁>乙>甲 D.甲>乙>丁>丙2.該月孟加拉灣西側沿岸表層洋流流速較快,主要影響因素是( )①海陸分布 ②海水密度 ③入海徑流 ④盛行風向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半年后,戊海域表層( )A.洋流流向東北,鹽度上升B.洋流流向東北,鹽度降低C.洋流流向西南,鹽度降低D.洋流流向西南,鹽度上升(2024·安徽合肥第一次質檢)研究人員在測量印度半島奈策瓦迪河入海口附近鹽度時發現,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鹽度呈現明顯差異,影響著河岸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下表中①②③代表研究區下圖內O、P、Q三地,其數據為不同月份的鹽度測量值。據此完成4~6題。地點 月份1月 3月 10月① 10.6‰ 29.9‰ 0.02‰② 34.2‰ 35.7‰ 31.2‰③ 30.9‰ 34.1‰ 21.7‰4.O、P、Q三地依次為(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5.O、P、Q三地10月鹽度不同于1月和3月,主要是由于10月該區域( )A.氣候干旱,蒸發強烈B.季風吹拂,海水倒灌C.鋒面多發,暴雨淋洗D.徑流較大,淡水稀釋6.1月至3月,Q地附近( )A.航行的船只吃水變深B.淡水捕撈增產C.沿岸地下水水質變差D.海水倒灌減少主題2 世界洋流1.洋流分布規律(1)除北印度洋海區以外的洋流分布模式(2)北印度洋洋流北印度洋洋流會隨著南亞季風的風向變化而變化。洋流流向為冬逆夏順(冬季逆時針旋轉,夏季順時針旋轉)。可用來判斷季節。2.洋流影響類型 影響氣候 ①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②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著名漁場 ②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漁場海洋航行 ①航行速度 ②寒暖流交匯處形成海霧 ③高緯處的寒流可帶來冰山,影響航行的安全海洋污染 ①加快凈化速度 ②擴大污染范圍3.通過框圖法掌握世界漁場的形成原因【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甘肅卷,18(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環南極海域表層海水中葉綠素光合作用所需的營養素含量豐富,但陸地物質輸入匱乏、鐵元素不足,導致該海域光合作用潛力無法充分發揮,成為典型的高營養素-低葉綠素海域。凱爾蓋朗海臺是一個頂面平坦寬闊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間,寬200—600千米,北部最高處有島嶼分布。研究表明,該海臺東側海域葉綠素水平顯著高于周邊其他海域。下圖示意凱爾蓋朗海臺及周邊等深線。(1)解釋凱爾蓋朗海臺東側海域葉綠素水平顯著高于周邊其他海域的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測環南極海域葉綠素水平變化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九省聯考江西卷)早期,巴西魚鰾(魚身體的一部分)產業集中分布于P州沿海地區(如圖),大量魚鰾出口歐美及中國等地。近年來,由于捕撈成本的提高,當地魚鰾產業發展面臨挑戰。據此完成1~2題。1.早期巴西魚鰾產業集中于P州,主要是由于該州( )A.沿岸寒暖流交匯,魚類豐富B.地處河口,原料供應充足C.海洋運輸業發達,外運便利D.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可靠2.推測近年來該地捕撈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近海漁業資源減少 B.遠洋環境污染加劇C.捕撈技術水平提升 D.產品消費市場萎縮(2024·九省聯考廣西卷)每年7—8月,在氣象條件、海水運動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響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島群島附近海域大范圍海霧盛行,其中部分區域發生海霧概率高達60%以上。下圖示意相關海域7—8月表層海水平均溫度與發生海霧概率的分布。據此完成3~4題。3.鄂霍次克海及千島群島附近海域發生大范圍海霧的有利氣象條件為( )A.偏南風,風速較低 B.偏北風,風速較低C.偏南風,風速較高 D.偏北風,風速較高4.圖中甲處表層海水溫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A.寒流流經該海區 B.夏季大氣降水偏多C.夜間海面輻射強 D.下層海水上升混合主題3 海—氣相互作用1.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如圖所示:2.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正常年份與厄爾尼諾年份大洋上空的大氣環流(拉尼娜年份與正常年份環流方向相同)【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1月浙江卷,24~25)海—氣間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長波輻射等方式進行熱量交換,并通過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調節不同緯度間的水熱狀況。下圖為北半球夏季大氣潛熱釋放對局地氣溫變化的貢獻。完成1~2題。注:垂直方向為非等高比例。1.關于大氣潛熱釋放的緯度差異及其主要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0°—10°潛熱釋放高度較高,氣流輻散上升強烈B.30°—40°潛熱釋放數量較少,信風干燥抑制蒸發C.50°—60°潛熱釋放高度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D.80°—90°潛熱釋放數量最少,極地東風擺動較小2.在海—氣系統內部( )A.大氣降水,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B.大氣輻射和運動,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C.海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加了大氣潛熱釋放D.海面水分蒸發凝結,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江西萍鄉二模)正常情況下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運動,成為赤道信風的一部分。當厄爾尼諾發生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南,副熱帶高壓南部東風氣流易在其西側轉為西南氣流。該氣流對南海海域洋流及水熱交換具有深刻影響。下圖示意南海區位。完成1~2題。1.冬季上升流多發的海區為( )A.甲海域北部 B.乙海域東部C.丙海域西部 D.丁海域南部2.厄爾尼諾發生年份,夏季南海海域( )A.上升流的強度下降,表層低溫范圍縮小B.上升流的強度下降,表層高溫范圍縮小C.上升流的強度增加,表層低溫范圍擴大D.上升流的強度增加,表層高溫范圍擴大 (2024·北京西城區高三期末卷)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可能使某區域海水溫度異常的影響擴大到全球。右圖分別顯示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歐洲等地1—3月天氣影響的統計結果。讀圖,完成3~4題。3.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海水溫度差異相關的盛行風是( )A.① B.②C.③ D.④4.據圖可知( )A.厄爾尼諾使歐洲西部冬季降水增多 B.厄爾尼諾使俄羅斯冬季氣溫增高C.拉尼娜使亞洲中、西部受風暴侵襲 D.拉尼娜使非洲北部全年異常干熱主題4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1.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1)海岸帶的開發與利用(2)海面及水體空間資源開發利用(3)海底空間的開發利用3.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1)維護國家海洋空間安全需特別關注的四個方面(2)維護國家海洋空間資源安全的措施①深化國民的海洋意識,制定國家海洋安全戰略。②加強海上防衛力量建設,確保具有維護國家海上安全的能力。③積極作為,加強海洋和島嶼的建設、開發和管理。④樹立海洋公共安全理念,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立法及合作,加強國內配套立法。⑤立足近海,走向遠洋,提升我國海洋空間安全。【高考曾這樣考過】 (2024·廣西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2018年3月8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要點)材料二 2023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投入試運行,成功為南海多個島礁供電。“南鯤”號采用大量新結構、新工藝,日最大發電量2.4萬千瓦·時,可滿足3 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隨著我國兆瓦級波浪能發電技術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應用將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材料三 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資源豐富程度的指標。下圖為“我國南海某島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變化圖”。(1)說明如圖所示波浪能的特點及其開發利用上的困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簡要論述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應用對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作用。(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河北唐山一模)海上航運通道是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的基本條件。下圖分別示意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兩個階段。據此完成1~2題。1.從Ⅰ階段到Ⅱ階段,海上絲路沿線的( )A.港口職能趨同 B.港口等級趨于分化C.航線數量穩定 D.航線類型趨于多元化2.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是( )A.政策導向 B.基建水平C.航運技術 D.國際貿易(2024·北京西城區高三期末)研究人員綜合了所有現有的海洋物種、海域環境等信息,對南非大陸周圍專屬經濟區域的海洋生物進行評估,定義了九個海洋生物區(如圖)。讀圖,完成3~5題。3.影響圖中生物區劃分的首要因素是( )A.海水深度 B.海域溫度C.所屬大洋 D.海水密度4.南非大陸周圍的專屬經濟區中( )A.①②海區1月徑流匯入較7月少B.③⑥海區7月時的風浪較1月大C.④⑤沿岸分布著廣闊連綿的沙漠D.⑦⑧⑨海區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5.與大西洋海域相比,南非印度洋海域的漁業資源( )A.數量更大 B.類型更豐富C.不受全球變暖影響 D.受人類活動影響小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大單元主題突破主題1高考曾這樣考過1.A [題干中明確指出在“200—500 m深度”范圍內,甲、乙海區鹽度存在差異。蒸發、陸地淡水的注入及降水都主要影響表層海水鹽度,B、C、D錯誤;該海域為印度洋海域,夏季吹西南季風,甲海區相比乙海區更靠近阿拉伯半島,多離岸風,易產生上升流,甲海區受上升流影響顯著,而深層海水鹽度相對較高,甲海區受高鹽度海水輸入較多影響,鹽度高于乙海區,A正確。]2.B [7—8月份阿拉伯海盛行的西南季風(為離岸風)吹走了表層溫度較高的海水,導致深層低溫海水上涌,故該時段海水溫度下降。因海水上泛影響,50米深度海水與表層海水混合明顯,海水溫度相近,B項正確;降水主要導致表層海水溫度的變化,A項錯誤;7—8月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受上升流影響,表層海水溫度低,不利于熱帶氣旋生成,C、D錯誤。]3.B [厄爾尼諾現象指有些年份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全球海洋觀測獲得的海量數據可以用來研究厄爾尼諾現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①②正確;海洋面積大,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很多,人類目前無法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③錯誤;由材料“……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可知,該觀測數據可為遠洋捕魚提供指導,④正確。故選B。]4.C [7月份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風,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來自紅海、波斯灣的高溫高鹽海水隨洋流自阿拉伯海順時針流出,流經M海域,導致該海域水溫較高、營養鹽豐富,利于浮游植物生長,C正確。]5.D [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北印度洋盛行東北風,N海域位于蘇門答臘島西側,離岸風帶走表層海水,導致深層海水上泛,上升流帶來的海水深層鹽分使N區域海水鹽度明顯高于7—8月,且N地此時受孟加拉灣低鹽度海水影響小,D正確。]高考還會這樣考1.C [讀圖可知,甲處靠近多條河流入海口,鹽度最低,隨著南下的洋流流動,來自甲海域的低鹽度海水向南逐漸帶至乙、丁海域,因此鹽度丁>乙>甲。丙與丁緯度相當,但丙處洋流流速慢,海水與周邊低鹽度海水交換較少,且海域較封閉,在冬季降水少,蒸發旺盛的季節,使得丙海區鹽度較高。綜上所述,鹽度丙>丁>乙>甲,C正確,A、B、D錯誤。]2.B [12月孟加拉灣受冬季風(偏北風)的影響,洋流往南運動速度加快,同時孟加拉灣西側海岸線較為平直,對洋流的阻擋作用小,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分布、盛行風向,①④正確;該洋流不屬于密度流,海水密度不是其流速快的影響因素,②錯誤;12月為干季,降水較少,入海徑流較少,對洋流推動作用小,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3.A [半年后,該海域受西南季風控制,洋流流向東北;孟加拉灣海域入海徑流較多,海水鹽度較低,在西南季風推動下,洋流流向從北部孟加拉灣南下的低鹽度海水消失,南部印度洋的高鹽度海水帶至戊海域,使海水鹽度上升。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4.C [讀圖可知,Q為奈策瓦迪河內河,P為奈策瓦迪河河口處,O為印度洋外海,印度半島為熱帶季風氣候,10月為雨季,河流徑流量大,海水無法倒灌,內河中鹽度最低,故①為Q地;外海受河流影響小,鹽度變化較小,②為O地;河口處3月旱季鹽度較高,10月雨季鹽度較低,故P為③地。綜上,O、P、Q三地依次為②③①,C對,A、B、D錯。]5.D [O、P、Q三地10月鹽度較低,原因是10月為當地雨季,降水多,河流徑流量大,淡水稀釋使鹽度較低,D對;氣候干旱,蒸發強烈會使鹽度上升,A錯;季風吹拂,海水倒灌會使鹽度上升,B錯;河水徑流來自整個流域淡水的匯集,暴雨對河流及海洋的鹽度影響較小,C錯。]6.C [由表可知,1月至3月,Q地附近鹽度上升,航行的船只吃水應該變淺,A錯;淡水捕撈受鹽度上升影響,可能會減產,B錯;沿岸地下水受到高鹽度河水影響,水質變差,C對;河水水量減少,海水倒灌會增加,D錯。]主題2高考曾這樣考過 (1)西風漂流從凱爾蓋朗海臺穿過,挾帶海臺的碎屑物和鐵元素進入東側海域;受西風漂流影響,東側海域為離岸流,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的鐵元素;盛行西風挾帶含鐵的風塵,越過島嶼之后受到擾動,部分鐵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島嶼東側海域突破鐵元素限制,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較高,而周邊海域因鐵元素匱乏,浮游生物較少,葉綠素濃度較低。(2)氣候變暖,水溫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提高;葉綠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強,固定更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含量,降低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緩解氣候變暖。解析 第(1)題,凱爾蓋朗海臺是一個頂面平坦寬闊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間,西風漂流從凱爾蓋朗海臺穿過,挾帶海臺的碎屑物和鐵元素進入東側海域;受西風漂流影響,東側海域形成離岸流,海水離岸流導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補償流,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的鐵元素;地處盛行西風帶,盛行西風攜帶含鐵的風塵,越過島嶼之后受到擾動,部分鐵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島嶼東側海域鐵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較高。第(2)題,環南極海域的葉綠素水平代表了該區域浮游植物(如藻類)的生物量;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葉綠素水平提高;隨著葉綠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強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進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積極影響。高考還會這樣考1.B [早期巴西魚鰾(魚身體的一部分)產業集中分布于P州沿海地區,主要是由于該州地處亞馬孫河河口,入海河流帶來大量營養鹽類,魚類餌料豐富,原料供應充足,形成漁場,B正確;P州沿海地區受南赤道暖流影響,非寒暖流交匯處,A錯誤;魚鰾產業屬于原料導向型工業,多建在原料產地附近,交通條件和技術水平不是魚鰾產業布局的最主要區位因素,C、D錯誤。]2.A [由材料“大量魚鰾出口歐美及中國等地”可推知,近年來,該地捕撈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魚鰾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當地居民過度捕魚導致當地近海漁業資源減少,A正確,D錯誤;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遠洋環境污染加劇對巴西魚鰾產業影響不大,B錯誤;捕撈技術水平提升,可增加捕撈產量,捕撈成本會降低,C錯誤。]3.B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鄂霍次克海和千島群島附近7—8月海水等溫線向南凸出,說明該海域主要盛行偏北風。風速較高,會使得海霧快速消散,不利于海霧的形成,風速較低且由高緯吹向低緯有利于提供降溫條件,有利于海霧的形成,B正確,A、C、D錯誤。]4.B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處海水等溫線為閉合低值區,不是寒流流經海區,A錯誤;該海域緯度位置較高,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受到陸地的抬升作用,在甲處降水較多,導致到達海面的太陽輻射較少,表層海水溫度偏低,B正確;該海域海水溫度較低,夜間海面輻射較弱,C錯誤;該海域夏季為向岸風,沒有上升補償流,D錯誤。]主題3高考曾這樣考過1.C [讀圖可知,北半球夏季時,0°—10°N地區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氣流輻合上升強烈,空氣中的水汽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因此潛熱釋放高度較高,A錯誤;北半球夏季時,30°N—40°N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水汽缺乏凝結條件,大氣潛熱釋放數量少,B錯誤;北半球夏季時,50°N—60°N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近地面大氣潛熱釋放數量較多,但由于緯度較高,氣溫整體較低,冷暖氣團交匯產生的鋒面氣旋抬升受限,因此其潛熱釋放高度較低,C正確;80°N—90°N多為常年受極地高壓帶控制地區,受極地東風影響較小,D錯誤。]2.B [大氣通過風推動海水運動,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換,A錯誤;大氣輻射和運動需要能量,會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B正確;海面反射太陽輻射,使海水增溫幅度減小,不利于蒸發,減少了大氣潛熱釋放,C錯誤;大氣運動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而不是水分蒸發凝結,D錯誤。]高考還會這樣考1.A [甲海域北部冬季受離岸風等因素的影響,深層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A正確;其余海域沒有體現離岸風作用,B、C、D錯誤。]2.C [厄爾尼諾發生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發生偏移,南部西南氣流與西南季風疊加,離岸風加強,上升流的強度增加,大量深層低溫海水上升,從而使得表層海水低溫范圍擴大,故選C。]3.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海水溫度差異相關的盛行風是低緯信風,低緯信風帶動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自東向西流,導致東、西部海水溫度產生差異,讀圖可知,①是中緯西風、②和④是季風,③是信風,故選C。]4.A [據左圖可知,厄爾尼諾使歐洲西部冬季偏冷偏濕,降水增加,A正確。厄爾尼諾使俄羅斯冬季氣溫偏冷,B錯誤。讀圖可知,拉尼娜沒有增加亞洲中、西部風暴侵襲,C錯誤。拉尼娜使非洲北部冬季偏冷,D錯誤。]主題4高考曾這樣考過 (1)特點:波浪能不穩定,季節變化大,10月—次年1月波浪能富集(秋末冬初相對豐富),其他時間雖不富集但仍可利用,總量尚可。困難:季節變化大,發電量不穩定;設備易受臺風侵襲和海水腐蝕等威脅;遠離大陸,電力輸送難度大、成本高;生產生活設施配套不便。(2)論點: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運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土空間安全,助力我國建設海洋強國。論據:我國大功率波浪能發電技術逐漸成熟,可以滿足臨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電需求;帶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資源開發等相關產業發展,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對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減少碳排放,促進海洋產業向低碳、綠色方向轉型;積極行使我國海洋國土空間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解析 第(1)題,圖示波浪能流密度的季節變化較大,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差明顯。10月至次年1月能流密度處于富集區,而其他月份處于可利用區。開發利用上的困難可從自然方面和社會經濟方面分析。自然方面,能流密度的季節變化大,發電不穩定,結合位置特征可知此處發電設備容易受到臺風侵襲和海水腐蝕的威脅。社會經濟方面,此處距離主要用電市場較遠,長距離輸送電能的成本較高,且設備配套設施也不易建設。第(2)題,論述題要有明確的論點和論據,論點主要結合材料提出波浪能發電裝置的規模化普及,對海洋強國建設的意義,要具有概括性,比如將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土空間安全等融為一體。論據則要結合材料中提到的海洋高質量發展的各個方面,從港口建設、完善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發展等不同維度,結合論點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滿足用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此外由于波浪能開發的主要區域在南海,還應強調此處開發有利于我國積極行使海洋國土空間的合法權益,保障我國國土空間安全。高考還會這樣考1.B [讀圖可知,從Ⅰ階段到Ⅱ階段,海上絲路沿線的港口增多且規模擴大,航線數量增多,港口職能開始分化,A、C錯;港口等級趨于分化,B對;材料中并未說明航線類型趨于多元化,D錯。]2.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伙伴并不僅限于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是國際貿易,D正確,排除A、B、C。]3.A [由圖可知,Ⅰ類區均位于近岸,海水最淺;Ⅱ類區基本位于近海,海水較淺;Ⅲ類區位于印度洋深水區,海水深度大。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影響圖中生物區劃分的首要因素是海水深度,A正確;Ⅰ類區區中既有熱帶海區、亞熱帶海區,也有冷溫區,B錯誤;Ⅰ類區和Ⅱ類區中既有印度洋海區,也有大西洋海區,C錯誤;三個海區沒有明顯的海水密度差異,D錯誤。]4.B [①②海區入海徑流所在流域為熱帶草原氣候區,1月(南半球夏季)降水多,徑流匯入量大,A錯誤;③⑥海區位于30°S—40°S海區,7月份受北移的西風帶影響,風浪大,1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無風,B正確;⑤海域沿岸是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有沙漠,④海區沿岸是地中海氣候,降水較多,分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C錯誤;⑦⑧⑨海區均位于非洲板塊內部,D錯誤。]5.B [大西洋海域受本格拉寒流(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東南信風離岸風導致的上升補償流)影響,營養鹽類和餌料豐富,數量更大,A錯誤;讀圖可知,南非印度洋海域分布有熱帶、亞熱帶生物區,沿岸、近海、深海生物區,生存環境多樣,漁業資源類型更豐富,B正確;兩處海域均受全球變暖影響,C錯誤;兩處海域均位于繞好望角重要航線附近,均受南非及過往船只人類活動的影響,D錯誤。]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分值:65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4·青島市適應性檢測)2012年1—8月,我國大型拖網漁船在東大西洋漁區毛里塔尼亞海域進行海水中上層魚類捕撈。通過漁船收集該海域風向、風速、水溫、鹽度、密度、葉綠素等海洋環境要素,并對該海域月均捕撈量較多的中心漁場位置進行統計分析。下圖示意該海域中心漁場的月位置分布。據此完成1~2題。1.與中心漁場漁獲量呈正相關的海洋環境要素是( )水溫 鹽度密度 葉綠素2.1—2月中心漁場位置向南移動,主要是由于南部海域( )太陽輻射增強 風場勢力增強洋流向北延伸 徑流入海增多(2024·九省聯考甘肅卷)丹麥西海岸某海上風電場,海面上出現了一層薄薄的“海煙”。近200米高的風車徐徐轉動,風車下風向形成了條帶狀的濃霧,下圖示意當時場景。據此完成3~5題。3.圖中“海煙”的形成原因是( )冷濕空氣經過暖流影響的暖海面暖濕空氣經過寒流影響的冷海面海面輻射冷卻后近海面空氣降溫冷鋒過境時暖空氣被抬升后降溫4.圖中條帶狀濃霧形成的關鍵過程是( )海面水汽整體上升近海面空氣受風車擾動混合風車后風速降低冷空氣經過風車后被加熱5.圖中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春季午后 夏季黃昏秋季傍晚 冬季早晨(2024·山東威海模擬)2022年4月7日(農歷三月初七),天氣晴朗,家住青島的小明提前查詢當日潮汐曲線(如圖)并參加了趕海活動。據此完成6~7題。6.小明參加趕海活動的時間段可能是( )0:00—2:00 4:00—6:0010:00—12:00 17:00—19:007.小明參加趕海活動的當天( )日、地、月處在同一直線上海面潮汐漲落幅度較大夜晚可見月亮亮面朝向東方上半夜可以觀察到月亮(2024·廣東深圳調研)2019年12月,我國自主研制的軟體機器人在馬里亞納海溝隨深海著陸器下潛坐底10 900米,并首次成功實現了深海電驅動(如圖);2020年7月在我國南海的試驗中,軟體機器人由無人潛水器攜帶到3 224米的深度后,按預設程序成功實現了自由游動。據此完成8~9題。8.該深海機器人設計成仿深海獅子魚形狀的軟體結構,主要是為了適應深海( )水溫低 水壓高鹽度高 水流快9.馬里亞納海溝10 900米深度與南海3 224米深度的海水溫度相差( )15 ℃以上 10 ℃—15 ℃5 ℃—10 ℃ 5 ℃以下(2024·廣東深圳調研)海水性質及運動狀況的改變會對魚類群落結構產生影響。下圖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據此完成10~11題。10.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a→b的變化過程是( )厄爾尼諾→正常 正常→厄爾尼諾正常→拉尼娜 厄爾尼諾→拉尼娜11.在a→b的變化過程中( )海水中的魚群密度增大中上層魚類移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海水中溶解氧濃度升高富含營養鹽的海水從底層涌升增多(2024·廣東深圳調研)2021年5月,面積達4 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從南極洲羅恩冰架脫落,隨后開始緩慢漂移。下圖示意A76冰山脫落位置及周邊海域地理環境。據此完成12~13題。12.導致A-76冰山在脫落后出現a→b→c位置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①海陸輪廓 ②極地東風 ③地轉偏向力 ④西風漂流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13.A-76冰山對所經海域海—氣相互作用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下墊面反射率減小大氣逆輻射增強水汽輸送量增大大氣吸收的海面熱量減少(2024·安徽黃山一模)熱通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熱量,具有方向性。高低緯度間的熱交換可通過經向熱通量來表示,下圖為全球經向熱通量分布曲線圖(注:本圖中,顯熱通量是指經向大氣溫差產生的熱交換,潛熱通量主要是水的蒸發和凝結產生的熱交換,洋流熱通量是通過寒暖流產生的熱交換,凈通量為三者之和)。讀圖,回答14~15題。14.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北半球熱量均向北輸送北半球向南的潛熱通量主要由東北信風完成潛熱通量最高處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北半球向北的顯熱通量夏季大于冬季15.圖中經向熱通量分布曲線整體北偏,其主要原因是( )北半球陸地面積比南半球大北極附近是海洋,比熱容大北半球洋流模式比南半球復雜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比南半球多二、非選擇題16.(2024·廣州市高中畢業班測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珊瑚多發育在光照充足、水質清澈的溫暖淺海中。FI指數是評估珊瑚生長環境的重要指標:當FI>4時,適合珊瑚生長;當FI<2時,不適合珊瑚生長。某研究團隊以南海西沙群島羚羊礁(圖1)的巖芯為材料,重建了公元900年以來的FI變化序列(圖2)。FI值隨海域營養物質的增多而降低,營養物質數量與冬季風強度呈正相關。(1)評價公元900年以來羚羊礁海域珊瑚的生長環境。(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說明公元1500—1700年間羚羊礁海域FI指數處于低值的自然原因。(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認為,人類活動影響了羚羊礁海域珊瑚生長,建議停止其周邊區域的人類活動,但也有人不贊成此觀點。試闡述不贊成的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1.D [由已學可知,葉綠素豐富,說明浮游生物(植物)眾多,能夠為魚群提供充足的飼料,故葉綠素與中心漁場漁獲量呈正相關,D正確;海洋生物要在一定范圍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環境下才能更好地生長,與題干信息不符,A、B、C錯誤。]2.B [讀圖可知,該漁場位于“東大西洋漁區毛里塔尼亞海域”,由于離岸風(東北信風)形成上升補償流,營養鹽上泛,餌料豐富,魚群密集而形成。1—2月太陽直射點南移,東北信風南移,風場勢力增強,上升流增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漁獲量增加,B正確。1—2月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太陽輻射減弱;信風南移,加那利寒流向南延伸;沿岸的熱帶草原氣候正值干季,降水少,徑流入海減少,A、C、D錯誤。]3.C [冷濕空氣經過、暖濕空氣經過、冷鋒過境時海面風力均較大,而薄薄的“海煙”容易被風吹散,即“海煙”出現時大氣應比較穩定,海面風力較小,A、B、D錯誤;海洋水汽蒸發量大,海面附近的大氣濕度高,當海面輻射冷卻后近海面空氣遇冷凝結形成霧(海煙),C正確。]4.B [根據材料可知,近200米高的風車徐徐轉動,近海面空氣受風車擾動混合,使風車下風向形成了條帶狀的濃霧,B正確;海面水汽整體上升濃霧應是整體大面積的出現,A錯誤;風車后風速降低對濃霧的形狀影響較小,C錯誤;風車并沒有加熱冷空氣的作用,D錯誤。]5.D [根據第3題分析可知,“海煙”的形成原因是海面輻射冷卻后近海面空氣降溫。冬季的早晨海面溫度最低,水汽遇冷條件最好,最容易出現海霧,而春季午后、夏季黃昏、秋季傍晚溫度均較高,不利于海霧的形成,D正確,A、B、C錯誤。]6.C [大潮退下之后貝殼等會隨著潮退裸露在沙灘上,最適合趕海,且趕海活動最好是在白天。圖中顯示0:00—2:00和4:00—6:00,潮汐高度逐漸增加,危險系數增加,不適合;10:00—12:00,大潮正處于最后的退潮時間段,最適合趕海;17:00—19:00,潮高逐漸升至最高,然后再下落,處于最危險時間段。]7.D [時間為4月7日(農歷三月初七),而日、地、月要在同一直線上,為初一或者十五;一般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以后兩三天內,各發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漲幅也最大;此時為上弦月,在偏西方向,月面朝西,在上半夜能看到月亮。]8.B [造型仿深海獅子魚形狀的軟體結構主要原因是軟體有利于減小水的壓力,B正確;鹽度、水溫都不是機器人外部造型能夠克服的,而是主要考慮機器人的制作材料,故A、C錯誤;魚類流線型的造型有利于減少水的阻力,適應深海水流慢的環境,D錯誤。]9.D [海水垂直水溫1 000 m以下變化很小,經常保持低溫。馬里亞納海溝10 900米深度與南海3 224米深度的海水溫度相差5 ℃以下,D正確。]10.B [由圖中可得,太平洋東部海域由a→b出現海水的異常升溫,由正常年份的沃克環流變為厄爾尼諾,B正確,A錯誤;拉尼娜出現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水溫低于正常年份,與圖示不符,C、D錯誤。]11.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平洋東部水域魚群受秘魯寒流影響,冷水魚居多,出現厄爾尼諾后,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升溫,海水中的魚群密度會減小,A錯誤;受厄爾尼諾暖海水的影響,中上層海水中的魚類將尋找較低水溫海水區域,會向靠近海岸地帶行進,因為這里存在寒流,B正確;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此時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升溫,海水中的溶解氧濃度下降,C錯誤;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東南信風減弱,東太平洋離岸風勢力減弱,上升流減弱,營養鹽類從海底層涌升減少,D錯誤。]12.A [由圖可知,A-76冰山在脫落后出現a→b→c位置變化主要是逆時針轉動,一方面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向西運動,一方面受到海陸輪廓的阻擋,下部無法移動,而上部向西移動,最終形成a→b→c位置變化,①②正確;地轉偏向力不是其運動的動力,③錯誤;西風漂流緯度更低,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13.D [A-76冰山使得所經區域反射率增加,A錯誤;下墊面反射率增加,且冰水混合水溫降低導致氣溫降低,故大氣輻射和大氣逆輻射都減少,B錯誤;氣溫降低,蒸發減弱,水汽輸送量減少,大氣吸收的海面熱量減少,C錯誤,D正確。]14.B [讀圖可知,北半球潛熱通量在低緯度主要是向南輸送,A錯誤。據材料可知,潛熱通量主要是水的蒸發和凝結產生的熱交換,其輸送主要通過水汽輸送,而水汽主要通過大氣環流輸送;據圖可知潛熱通量在北半球低緯度主要向南輸送,北半球低緯度主要盛行東北信風,B正確。潛熱通量最高處約為緯度40°,此處并非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C錯誤。據材料可知,顯熱通量主要是由南北溫差引起,而夏季南北溫差小于冬季,D錯誤。]15.A [全球凈通量是從低緯向高緯傳遞,縱坐標數值越大,表示傳遞的熱量越多,若向北傳遞過程中縱坐標數值增大,則代表加入傳輸的熱量增加,若縱坐標數值減小,則代表部分熱量被當地吸收。由此可知,凈通量曲線在低緯度區域與赤道的交點即為傳輸的起點,也是全球最熱的地方,讀圖可知,該交點約在2°N。造成經向熱通量曲線整體偏北的原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南半球,增溫更明顯,A正確;北極附近是海洋僅僅會對北極附近下墊面的吸熱能力產生影響,B錯誤;北半球洋流模式復雜的原因是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且海陸相間分布造成,且該選項僅能解釋洋流通量,C錯誤;理論上,南北半球接受的太陽輻射是相同的,D錯誤。]16.(1)公元900年以來,羚羊礁海域FI指數一直大于4,表明該海域適合珊瑚生長;溫暖期至寒冷期,FI指數下降,表明珊瑚生長環境質量下降;近年來,FI指數下降且接近4,表明珊瑚生長環境趨向惡化。(2)公元1500—1700年正值寒冷期,冬季風較強,加劇海水擾動,促進下層營養物質上泛;較強的冬季風挾帶大量的粉塵在該海域沉降;隨著表層海水營養物質的增加,FI指數下降。(3)目前FI指數大于4,表明珊瑚現在生長環境是良好的;加強海洋科考,利于提升我國對珊瑚的研究和保護水平;適度開發有利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適度建設有利于維護我國海洋國土安全。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珊瑚多發育在光照充足、水質清澈的溫暖淺海中。FI指數是評估珊瑚生長環境的重要指標:當FI>4時,適合珊瑚生長;當FI<2時,不適合珊瑚生長。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公元900年以來羚羊礁海域FI指數一直大于4,表明該海域適合珊瑚生長;但是不同時期生長環境質量不同,溫暖期至寒冷期FI指數下降,表明珊瑚生長環境質量下降;寒冷期有所波動上升,說明有所改善;而近年來,FI指數下降且接近4,表明珊瑚生長環境趨向惡化。第(2)題,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公元1500—1700年間正值寒冷期,氣溫較低,受冬季風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冬季風較強,風力加劇海水攪動,促使海底營養物質上泛,加上冬季風挾帶陸地粉塵在該海域沉降,使得表層海水營養物質增加,而FI值隨海域營養物質的增多而降低,因此FI指數下降。第(3)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當FI>4時,適合珊瑚生長,目前FI指數大于4,表明珊瑚現在生長環境是良好的,適宜其生長;海洋科考可以提升我國對珊瑚的研究和保護水平,停止其周邊區域的人類活動,不利于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同時適度開發有利于增加我國資源儲量,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海域之上適度建設有利于維護我國海洋國土安全。(共71張PPT)第一部分 大概念單元主題突破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主題1主題2主題3主題4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 溫度 水平分布規律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太陽輻射(季節變化)低緯度海域水溫高、高緯度海域水溫低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暖流經過海域水溫高,寒流經過海域水溫低 洋流垂直分布規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溫由表層向深層遞減;1 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陽輻射海水性質 分布規律 影響因素海水的 鹽度 由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域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海域遞減 海水溫度、蒸發量、降水量、入海徑流量、洋流海水的 密度 水平分布: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 溫度、鹽度、深度(壓力)[思維拓展] 海水溫度、鹽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關系(1)一般來說,鹽度越大,密度越大;深度(壓力)越大,密度也越大。(2)對于表層海水來說,海水密度主要受鹽度和溫度的影響。波羅的海的海水鹽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紅海海水鹽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3)一般來說,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鹽度較低,密度也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挾泥沙而增大。【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安徽卷,12~14)某全球海洋觀測網在全球海洋投放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我國于21世紀初加入該觀測網。圖1為“我國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個浮標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續漂移軌跡示意圖”,圖2為“該浮標獲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溫度圖”。據此完成1~3題。A1.浮標獲取的數據顯示,在200—500 m深度,甲海區海水年均鹽度高于乙海區,主要原因是甲海區( )A.受高鹽海水輸入影響B.蒸發旺盛C.缺少陸地淡水注入D.降水稀少解析 題干中明確指出在“200—500 m深度”范圍內,甲、乙海區鹽度存在差異。蒸發、陸地淡水的注入及降水都主要影響表層海水鹽度,B、C、D錯誤;該海域為印度洋海域,夏季吹西南季風,甲海區相比乙海區更靠近阿拉伯半島,多離岸風,易產生上升流,甲海區受上升流影響顯著,而深層海水鹽度相對較高,甲海區受高鹽度海水輸入較多影響,鹽度高于乙海區,A正確。B2.圖2中7—8月份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因為( )A.西南季風強勁,形成持續大量降雨B.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C.熱帶氣旋活躍,減少太陽直接輻射D.熱帶氣旋活躍,消耗海洋表層熱量解析 7—8月份阿拉伯海盛行的西南季風(為離岸風)吹走了表層溫度較高的海水,導致深層低溫海水上涌,故該時段海水溫度下降。因海水上泛影響,50米深度海水與表層海水混合明顯,海水溫度相近,B項正確;降水主要導致表層海水溫度的變化,A項錯誤;7—8月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受上升流影響,表層海水溫度低,不利于熱帶氣旋生成,C、D錯誤。B3.該全球海洋觀測網獲取的海量數據可應用于( )①研究厄爾尼諾現象 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 ③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 ④指導遠洋捕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厄爾尼諾現象指有些年份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全球海洋觀測獲得的海量數據可以用來研究厄爾尼諾現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①②正確;海洋面積大,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很多,人類目前無法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③錯誤;由材料“……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可知,該觀測數據可為遠洋捕魚提供指導,④正確。故選B。(2024·山東卷,8~9)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如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4~5題。C4.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解析 7月份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風,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來自紅海、波斯灣的高溫高鹽海水隨洋流自阿拉伯海順時針流出,流經M海域,導致該海域水溫較高、營養鹽豐富,利于浮游植物生長,C正確。D5.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蒸發 B.降水C.徑流 D.洋流解析 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北印度洋盛行東北風,N海域位于蘇門答臘島西側,離岸風帶走表層海水,導致深層海水上泛,上升流帶來的海水深層鹽分使N區域海水鹽度明顯高于7—8月,且N地此時受孟加拉灣低鹽度海水影響小,D正確。【高考還會這樣考】C(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如圖示意某年12月孟加拉灣西側表層洋流流向與流速分布,箭頭長短示意流速大小。據此完成1~3題。1.圖示甲、乙、丙、丁海域表層海水鹽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丁>乙>丙 B.丙>乙>丁>甲C.丙>丁>乙>甲 D.甲>乙>丁>丙解析 讀圖可知,甲處靠近多條河流入海口,鹽度最低,隨著南下的洋流流動,來自甲海域的低鹽度海水向南逐漸帶至乙、丁海域,因此鹽度丁>乙>甲。丙與丁緯度相當,但丙處洋流流速慢,海水與周邊低鹽度海水交換較少,且海域較封閉,在冬季降水少,蒸發旺盛的季節,使得丙海區鹽度較高。綜上所述,鹽度丙>丁>乙>甲,C正確,A、B、D錯誤。B2.該月孟加拉灣西側沿岸表層洋流流速較快,主要影響因素是( )①海陸分布 ②海水密度 ③入海徑流④盛行風向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12月孟加拉灣受冬季風(偏北風)的影響,洋流往南運動速度加快,同時孟加拉灣西側海岸線較為平直,對洋流的阻擋作用小,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分布、盛行風向,①④正確;該洋流不屬于密度流,海水密度不是其流速快的影響因素,②錯誤;12月為干季,降水較少,入海徑流較少,對洋流推動作用小,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A3.半年后,戊海域表層( )A.洋流流向東北,鹽度上升B.洋流流向東北,鹽度降低C.洋流流向西南,鹽度降低D.洋流流向西南,鹽度上升解析 半年后,該海域受西南季風控制,洋流流向東北;孟加拉灣海域入海徑流較多,海水鹽度較低,在西南季風推動下,洋流流向從北部孟加拉灣南下的低鹽度海水消失,南部印度洋的高鹽度海水帶至戊海域,使海水鹽度上升。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2024·安徽合肥第一次質檢)研究人員在測量印度半島奈策瓦迪河入海口附近鹽度時發現,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鹽度呈現明顯差異,影響著河岸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如表中①②③代表研究區下圖內O、P、Q三地,其數據為不同月份的鹽度測量值。據此完成4~6題。地點 月份1月 3月 10月① 10.6‰ 29.9‰ 0.02‰② 34.2‰ 35.7‰ 31.2‰③ 30.9‰ 34.1‰ 21.7‰C4.O、P、Q三地依次為(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解析 讀圖可知,Q為奈策瓦迪河內河,P為奈策瓦迪河河口處,O為印度洋外海,印度半島為熱帶季風氣候,10月為雨季,河流徑流量大,海水無法倒灌,內河中鹽度最低,故①為Q地;外海受河流影響小,鹽度變化較小,②為O地;河口處3月旱季鹽度較高,10月雨季鹽度較低,故P為③地。綜上,O、P、Q三地依次為②③①,C對,A、B、D錯。地點 月份1月 3月 10月① 10.6‰ 29.9‰ 0.02‰② 34.2‰ 35.7‰ 31.2‰③ 30.9‰ 34.1‰ 21.7‰D5.O、P、Q三地10月鹽度不同于1月和3月,主要是由于10月該區域( )A.氣候干旱,蒸發強烈B.季風吹拂,海水倒灌C.鋒面多發,暴雨淋洗D.徑流較大,淡水稀釋解析 O、P、Q三地10月鹽度較低,原因是10月為當地雨季,降水多,河流徑流量大,淡水稀釋使鹽度較低,D對;氣候干旱,蒸發強烈會使鹽度上升,A錯;季風吹拂,海水倒灌會使鹽度上升,B錯;河水徑流來自整個流域淡水的匯集,暴雨對河流及海洋的鹽度影響較小,C錯。地點 月份1月 3月 10月① 10.6‰ 29.9‰ 0.02‰② 34.2‰ 35.7‰ 31.2‰③ 30.9‰ 34.1‰ 21.7‰C6.1月至3月,Q地附近( )A.航行的船只吃水變深B.淡水捕撈增產C.沿岸地下水水質變差D.海水倒灌減少解析 由表可知,1月至3月,Q地附近鹽度上升,航行的船只吃水應該變淺,A錯;淡水捕撈受鹽度上升影響,可能會減產,B錯;沿岸地下水受到高鹽度河水影響,水質變差,C對;河水水量減少,海水倒灌會增加,D錯。地點 月份1月 3月 10月① 10.6‰ 29.9‰ 0.02‰② 34.2‰ 35.7‰ 31.2‰③ 30.9‰ 34.1‰ 21.7‰(2)北印度洋洋流北印度洋洋流會隨著南亞季風的風向變化而變化。洋流流向為冬逆夏順(冬季逆時針旋轉,夏季順時針旋轉)。可用來判斷季節。2.洋流影響類型 影響氣候 ①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②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著名漁場②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漁場海洋航行 ①航行速度②寒暖流交匯處形成海霧③高緯處的寒流可帶來冰山,影響航行的安全海洋污染 ①加快凈化速度②擴大污染范圍3.通過框圖法掌握世界漁場的形成原因【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甘肅卷,18(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環南極海域表層海水中葉綠素光合作用所需的營養素含量豐富,但陸地物質輸入匱乏、鐵元素不足,導致該海域光合作用潛力無法充分發揮,成為典型的高營養素—低葉綠素海域。凱爾蓋朗海臺是一個頂面平坦寬闊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間,寬200—600千米,北部最高處有島嶼分布。研究表明,該海臺東側海域葉綠素水平顯著高于周邊其他海域。如圖示意凱爾蓋朗海臺及周邊等深線。(1)解釋凱爾蓋朗海臺東側海域葉綠素水平顯著高于周邊其他海域的原因。(6分)答案 西風漂流從凱爾蓋朗海臺穿過,挾帶海臺的碎屑物和鐵元素進入東側海域;受西風漂流影響,東側海域為離岸流,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的鐵元素;盛行西風挾帶含鐵的風塵,越過島嶼之后受到擾動,部分鐵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島嶼東側海域突破鐵元素限制,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較高,而周邊海域因鐵元素匱乏,浮游生物較少,葉綠素濃度較低。解析 凱爾蓋朗海臺是一個頂面平坦寬闊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間,西風漂流從凱爾蓋朗海臺穿過,挾帶海臺的碎屑物和鐵元素進入東側海域;受西風漂流影響,東側海域形成離岸流,海水離岸流導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補償流,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的鐵元素;地處盛行西風帶,盛行西風攜帶含鐵的風塵,越過島嶼之后受到擾動,部分鐵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島嶼東側海域鐵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較高。(2)推測環南極海域葉綠素水平變化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4分)答案 氣候變暖,水溫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促進浮游生物繁殖,葉綠素水平提高;葉綠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強,固定更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含量,降低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緩解氣候變暖。解析 環南極海域的葉綠素水平代表了該區域浮游植物(如藻類)的生物量;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南極陸緣冰融化提供的營養物質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葉綠素水平提高;隨著葉綠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強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進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積極影響。【高考還會這樣考】B(2024·九省聯考江西卷)早期,巴西魚鰾(魚身體的一部分)產業集中分布于P州沿海地區(如圖),大量魚鰾出口歐美及中國等地。近年來,由于捕撈成本的提高,當地魚鰾產業發展面臨挑戰。據此完成1~2題。1.早期巴西魚鰾產業集中于P州,主要是由于該州( )A.沿岸寒暖流交匯,魚類豐富B.地處河口,原料供應充足C.海洋運輸業發達,外運便利D.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可靠解析 早期巴西魚鰾(魚身體的一部分)產業集中分布于P州沿海地區,主要是由于該州地處亞馬孫河河口,入海河流帶來大量營養鹽類,魚類餌料豐富,原料供應充足,形成漁場,B正確;P州沿海地區受南赤道暖流影響,非寒暖流交匯處,A錯誤;魚鰾產業屬于原料導向型工業,多建在原料產地附近,交通條件和技術水平不是魚鰾產業布局的最主要區位因素,C、D錯誤。A2.推測近年來該地捕撈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近海漁業資源減少B.遠洋環境污染加劇C.捕撈技術水平提升D.產品消費市場萎縮解析 由材料“大量魚鰾出口歐美及中國等地”可推知,近年來,該地捕撈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魚鰾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當地居民過度捕魚導致當地近海漁業資源減少,A正確,D錯誤;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遠洋環境污染加劇對巴西魚鰾產業影響不大,B錯誤;捕撈技術水平提升,可增加捕撈產量,捕撈成本會降低,C錯誤。(2024·九省聯考廣西卷)每年7—8月,在氣象條件、海水運動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響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島群島附近海域大范圍海霧盛行,其中部分區域發生海霧概率高達60%以上。如圖示意相關海域7—8月表層海水平均溫度與發生海霧概率的分布。據此完成3~4題。B3.鄂霍次克海及千島群島附近海域發生大范圍海霧的有利氣象條件為( )A.偏南風,風速較低B.偏北風,風速較低C.偏南風,風速較高D.偏北風,風速較高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鄂霍次克海和千島群島附近7—8月海水等溫線向南凸出,說明該海域主要盛行偏北風。風速較高,會使得海霧快速消散,不利于海霧的形成,風速較低且由高緯吹向低緯有利于提供降溫條件,有利于海霧的形成,B正確,A、C、D錯誤。B4.圖中甲處表層海水溫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A.寒流流經該海區 B.夏季大氣降水偏多C.夜間海面輻射強D.下層海水上升混合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處海水等溫線為閉合低值區,不是寒流流經海區,A錯誤;該海域緯度位置較高,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受到陸地的抬升作用,在甲處降水較多,導致到達海面的太陽輻射較少,表層海水溫度偏低,B正確;該海域海水溫度較低,夜間海面輻射較弱,C錯誤;該海域夏季為向岸風,沒有上升補償流,D錯誤。1.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如圖所示:2.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正常年份與厄爾尼諾年份大洋上空的大氣環流(拉尼娜年份與正常年份環流方向相同)【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1月浙江卷,24~25)海—氣間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長波輻射等方式進行熱量交換,并通過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調節不同緯度間的水熱狀況。如圖為北半球夏季大氣潛熱釋放對局地氣溫變化的貢獻。完成1~2題。注:垂直方向為非等高比例。C1.關于大氣潛熱釋放的緯度差異及其主要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0°—10°潛熱釋放高度較高 氣流輻散上升強烈B.30°—40°潛熱釋放數量較少 信風干燥抑制蒸發C.50°—60°潛熱釋放高度較低 鋒面氣旋抬升受限D.80°—90°潛熱釋放數量最少 極地東風擺動較小解析 讀圖可知,北半球夏季時,0°—10°N地區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氣流輻合上升強烈,空氣中的水汽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因此潛熱釋放高度較高,A錯誤;北半球夏季時,30°N—40°N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水汽缺乏凝結條件,大氣潛熱釋放數量少,B錯誤;北半球夏季時,50°N—60°N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近地面大氣潛熱釋放數量較多,但由于緯度較高,氣溫整體較低,冷暖氣團交匯產生的鋒面氣旋抬升受限,因此其潛熱釋放高度較低,C正確;80°N—90°N多為常年受極地高壓帶控制地區,受極地東風影響較小,D錯誤。B2.在海—氣系統內部( )A.大氣降水,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B.大氣輻射和運動,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C.海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加了大氣潛熱釋放D.海面水分蒸發凝結,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解析 大氣通過風推動海水運動,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換,A錯誤;大氣輻射和運動需要能量,會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B正確;海面反射太陽輻射,使海水增溫幅度減小,不利于蒸發,減少了大氣潛熱釋放,C錯誤;大氣運動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而不是水分蒸發凝結,D錯誤。【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江西萍鄉二模)正常情況下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運動,成為赤道信風的一部分。當厄爾尼諾發生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南,副熱帶高壓南部東風氣流易在其西側轉為西南氣流。該氣流對南海海域洋流及水熱交換具有深刻影響。如圖示意南海區位。完成1~2題。A1.冬季上升流多發的海區為( )A.甲海域北部B.乙海域東部C.丙海域西部D.丁海域南部解析 甲海域北部冬季受離岸風等因素的影響,深層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A正確;其余海域沒有體現離岸風作用,B、C、D錯誤。C2.厄爾尼諾發生年份,夏季南海海域( )A.上升流的強度下降,表層低溫范圍縮小B.上升流的強度下降,表層高溫范圍縮小C.上升流的強度增加,表層低溫范圍擴大D.上升流的強度增加,表層高溫范圍擴大解析 厄爾尼諾發生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發生偏移,南部西南氣流與西南季風疊加,離岸風加強,上升流的強度增加,大量深層低溫海水上升,從而使得表層海水低溫范圍擴大,故選C。(2024·北京西城區高三期末卷)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可能使某區域海水溫度異常的影響擴大到全球。如圖分別顯示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歐洲等地1—3月天氣影響的統計結果。讀圖,完成3~4題。C3.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海水溫度差異相關的盛行風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海水溫度差異相關的盛行風是低緯信風,低緯信風帶動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自東向西流,導致東、西部海水溫度產生差異,讀圖可知,①是中緯西風、②和④是季風,③是信風,故選C。A4.據圖可知( )A.厄爾尼諾使歐洲西部冬季降水增多 B.厄爾尼諾使俄羅斯冬季氣溫增高C.拉尼娜使亞洲中、西部受風暴侵襲 D.拉尼娜使非洲北部全年異常干熱解析 據左圖可知,厄爾尼諾使歐洲西部冬季偏冷偏濕,降水增加,A正確。厄爾尼諾使俄羅斯冬季氣溫偏冷,B錯誤。讀圖可知,拉尼娜沒有增加亞洲中、西部風暴侵襲,C錯誤。拉尼娜使非洲北部冬季偏冷,D錯誤。1.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1)海岸帶的開發與利用(2)海面及水體空間資源開發利用(3)海底空間的開發利用3.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1)維護國家海洋空間安全需特別關注的四個方面(2)維護國家海洋空間資源安全的措施①深化國民的海洋意識,制定國家海洋安全戰略。②加強海上防衛力量建設,確保具有維護國家海上安全的能力。③積極作為,加強海洋和島嶼的建設、開發和管理。④樹立海洋公共安全理念,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立法及合作,加強國內配套立法。⑤立足近海,走向遠洋,提升我國海洋空間安全。【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廣西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2018年3月8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要點)材料二 2023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投入試運行,成功為南海多個島礁供電。“南鯤”號采用大量新結構、新工藝,日最大發電量2.4萬千瓦·時,可滿足3 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隨著我國兆瓦級波浪能發電技術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應用將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材料三 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資源豐富程度的指標。如圖為“我國南海某島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變化圖”。(1)說明如圖所示波浪能的特點及其開發利用上的困難。(6分)答案 特點:波浪能不穩定,季節變化大,10月—次年1月波浪能富集(秋末冬初相對豐富),其他時間雖不富集但仍可利用,總量尚可。困難:季節變化大,發電量不穩定;設備易受臺風侵襲和海水腐蝕等威脅;遠離大陸,電力輸送難度大、成本高;生產生活設施配套不便。解析 圖示波浪能流密度的季節變化較大,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差明顯。10月至次年1月能流密度處于富集區,而其他月份處于可利用區。開發利用上的困難可從自然方面和社會經濟方面分析。自然方面,能流密度的季節變化大,發電不穩定,結合位置特征可知此處發電設備容易受到臺風侵襲和海水腐蝕的威脅。社會經濟方面,此處距離主要用電市場較遠,長距離輸送電能的成本較高,且設備配套設施也不易建設。(2)簡要論述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應用對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作用。(8分)答案 論點:大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規模化運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土空間安全,助力我國建設海洋強國。論據:我國大功率波浪能發電技術逐漸成熟,可以滿足臨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電需求;帶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資源開發等相關產業發展,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對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減少碳排放,促進海洋產業向低碳、綠色方向轉型;積極行使我國海洋國土空間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解析 論述題要有明確的論點和論據,論點主要結合材料提出波浪能發電裝置的規模化普及,對海洋強國建設的意義,要具有概括性,比如將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土空間安全等融為一體。論據則要結合材料中提到的海洋高質量發展的各個方面,從港口建設、完善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發展等不同維度,結合論點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滿足用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此外由于波浪能開發的主要區域在南海,還應強調此處開發有利于我國積極行使海洋國土空間的合法權益,保障我國國土空間安全。【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河北唐山一模)海上航運通道是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的基本條件。下圖分別示意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兩個階段。據此完成1~2題。B1.從Ⅰ階段到Ⅱ階段,海上絲路沿線的( )A.港口職能趨同B.港口等級趨于分化C.航線數量穩定D.航線類型趨于多元化解析 讀圖可知,從Ⅰ階段到Ⅱ階段,海上絲路沿線的港口增多且規模擴大,航線數量增多,港口職能開始分化,A、C錯;港口等級趨于分化,B對;材料中并未說明航線類型趨于多元化,D錯。D2.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是( )A.政策導向 B.基建水平C.航運技術 D.國際貿易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伙伴并不僅限于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海上絲路沿線航運網絡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是國際貿易,D正確,排除A、B、C。(2024·北京西城區高三期末)研究人員綜合了所有現有的海洋物種、海域環境等信息,對南非大陸周圍專屬經濟區域的海洋生物進行評估,定義了九個海洋生物區(如圖)。讀圖,完成3~5題。A3.影響圖中生物區劃分的首要因素是( )A.海水深度B.海域溫度C.所屬大洋D.海水密度解析 由圖可知,Ⅰ類區均位于近岸,海水最淺;Ⅱ類區基本位于近海,海水較淺;Ⅲ類區位于印度洋深水區,海水深度大。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影響圖中生物區劃分的首要因素是海水深度,A正確;Ⅰ類區區中既有熱帶海區、亞熱帶海區,也有冷溫區,B錯誤;Ⅰ類區和Ⅱ類區中既有印度洋海區,也有大西洋海區,C錯誤;三個海區沒有明顯的海水密度差異,D錯誤。B4.南非大陸周圍的專屬經濟區中( )A.①②海區1月徑流匯入較7月少B.③⑥海區7月時的風浪較1月大C.④⑤沿岸分布著廣闊連綿的沙漠D.⑦⑧⑨海區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解析 ①②海區入海徑流所在流域為熱帶草原氣候區,1月(南半球夏季)降水多,徑流匯入量大,A錯誤;③⑥海區位于30°S—40°S海區,7月份受北移的西風帶影響,風浪大,1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無風,B正確;⑤海域沿岸是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有沙漠,④海區沿岸是地中海氣候,降水較多,分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C錯誤;⑦⑧⑨海區均位于非洲板塊內部,D錯誤。B5.與大西洋海域相比,南非印度洋海域的漁業資源( )A.數量更大B.類型更豐富C.不受全球變暖影響D.受人類活動影響小解析 大西洋海域受本格拉寒流(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東南信風離岸風導致的上升補償流)影響,營養鹽類和餌料豐富,數量更大,A錯誤;讀圖可知,南非印度洋海域分布有熱帶、亞熱帶生物區,沿岸、近海、深海生物區,生存環境多樣,漁業資源類型更豐富,B正確;兩處海域均受全球變暖影響,C錯誤;兩處海域均位于繞好望角重要航線附近,均受南非及過往船只人類活動的影響,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 學案(含答案).docx 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 練習(含解析).docx 大單元五 海洋水環境.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