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練大課堂文言文復(fù)習(xí)《赤壁賦》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練大課堂文言文復(fù)習(xí)《赤壁賦》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赤壁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并稱“三蘇”。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寫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dāng)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文體常識】
基本介紹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對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1]
雖然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賦遠(yuǎn)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萌生于戰(zhàn)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于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之為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xué)樣式。它是在遠(yuǎn)承《詩經(jīng)》賦頌傳統(tǒng),近接《楚辭》,兼收戰(zhàn)國縱橫之文鋪張恣意之風(fēng)和先秦諸子作品相關(guān)因素的基礎(chǔ)上,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xué)的燦爛與輝煌。
賦的來源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yīng)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shè)立博士,成為經(jīng)學(xué)。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于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nèi)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yuǎn)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jié),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xiàn)了詩、賦合流的現(xiàn)象。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fā)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
漢賦繼承了《楚辭》形式上一些特點,講究文采,韻律和節(jié)奏,又吸收了戰(zhàn)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內(nèi)容上著力“體物”,也注意到“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fā)情志。此外,趨于散文化,經(jīng)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嚴(yán)謹(jǐn),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即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從賦的結(jié)構(gòu)、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shè)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歸于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騷體賦是賦體文學(xué)興盛的開端,是從先秦時期到漢高祖時,繼承了楚辭的特點,依舊使用“兮”字,枚乘的《七發(fā)》奠定了賦體文學(xué)的基礎(chǔ)。
散體大賦產(chǎn)生于賦體文學(xué)的發(fā)展時期,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登基之前,這段時間的賦體文學(xué)風(fēng)格以雄大壯闊為主,因而又被稱為“散體大賦”,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文化策劃人、辭賦作家薛剛首先提出了“漢代五絕”的概念,認(rèn)為賦也是五絕之一,他認(rèn)為:“賦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文學(xué)體裁,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體。在中華古典文學(xué)體裁中,賦‘包括宇宙,總攬人物’,極大程度地利用了漢字字形構(gòu)造的特點,在字形排列上給閱讀者強烈視覺刺激。賦是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代表漢字和漢語優(yōu)勢與特色的文體。” [2]
賦的特點
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四: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jīng)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xí)。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像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
表現(xiàn)手法
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種表現(xiàn)手法之一。賦是鋪陳排比的意思,相當(dāng)于近代的排比修辭方法,南宋的朱熹認(rèn)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xué)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jié)構(gòu)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xué)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jié)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xué)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zhèn))人。 少好學(xué),口吃,博覽群書,長于辭賦。年四十余,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xùn)|》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后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gòu)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 對后世意義可謂重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fēng)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dāng)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xué)家,為中國天文學(xué)、機械技術(shù)、地震學(xué)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shù)學(xué)、地理、繪畫和文學(xué)等方面,張衡也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xué)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是通才。一些現(xiàn)代的學(xué)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并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這篇賦在藝術(shù)手法上有如下特點:“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fēng)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fēng)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fēng)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xiàn)作者復(fù)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fēng)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fēng)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fù)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fù)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統(tǒng)一。
【疏通字詞課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1.壬戌(rén xū):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紀(jì)年,該年為壬戌年。
2.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3.徐:緩緩地。
4.興:起。
5.屬(zhǔ):傾注,引申為勸酒。
6.明月之詩: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陳風(fēng)·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窈糾”同“窈窕”。
8.少焉:一會兒。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橫貫江面。
11.“縱一葦”二句: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比喻極小的船。《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凌,越過。萬頃,極為寬闊的江面。茫然,曠遠(yuǎn)的樣子。
12.馮(píng)虛御風(fēng):乘風(fēng)騰空而遨游。馮虛,憑空,凌空。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
13.遺世:離開塵世。
14.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著船邊,指打節(jié)拍。
16.桂棹(zhào)蘭槳:桂樹做的棹,蘭木做的槳。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
18.渺渺:悠遠(yuǎn)的樣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diào)節(jié)拍。和:同聲相應(yīng),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戀。
22.余音:尾聲。裊裊(niǎo):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23.縷:細(xì)絲。
24.幽壑:深谷,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潛藏在深淵里的蛟龍為之起舞。
25.嫠(lí)婦:寡婦。 [15]
26.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yán)肅地)端坐著。
28.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31.繆(liáo):通“繚”,盤繞。
32.郁:茂盛的樣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吳將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擊潰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周郎,周瑜二十四歲為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劉琮率眾向曹操投降,曹軍不戰(zhàn)而占領(lǐng)荊州、江陵。方,當(dāng)。荊州,轄南陽、江夏、長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帶。江陵,當(dāng)時的荊州首府,今湖北縣名。
35.舳艫(zhú lú):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
36.釃(shī)酒:濾酒,這里指斟酒。
37.橫槊(shuò):橫執(zhí)長矛。槊,長矛。
38.侶:以……為伴侶,這里為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39.扁(piān)舟:小舟。
40.匏(páo)尊:用葫蘆做成的酒器。匏,葫蘆。尊,同“樽”。
41.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42.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43.須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長終:至于永遠(yuǎn)。
45.驟:一下子,很輕易地。
46.遺響:余音,指簫聲。悲風(fēng):秋風(fēng)。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這江水。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49.卒:最終。消長:增減。
50.曾(zēng)不能:固定詞組,連……都不夠。曾,連……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無窮無盡的寶藏。
52.適:享用。《釋典》謂六識以六人為養(yǎng),其養(yǎng)也胥謂之食,目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口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清風(fēng)明月,耳得成聲,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適”,則意味索然。當(dāng)時有問軾“食”字之義,軾曰:“如食吧之‘食’,猶共用也。”軾蓋不欲以博覽上人,故權(quán)詞以答,古人謙抑如此。明代版本將“共食”妄改為“共適”,以致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誤從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著。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緩步徐行。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fēng)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yuǎn)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 ,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xì)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dāng)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梳理文本內(nèi)容】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dāng)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處,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rèn)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文言基礎(chǔ)知識歸納】
一、虛詞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繆,通“繚”,環(huán)繞)
舉酒屬客(屬,通“囑”,勸人飲酒)
古今異義
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一詞多義

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yuǎn)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如怨如慕(副詞,像)
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三、文言句式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疑問句
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
省略句
(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
(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
變式句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賓短語后置)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介賓短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茫然萬頃,定語后置)
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主語后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交城县| 都匀市| 武乡县| 龙井市| 太仆寺旗| 民勤县| 临清市| 从化市| 榕江县| 焦作市| 江孜县| 怀化市| 台江县| 泰和县| 兴化市| 谢通门县| 大邑县| 台东市| 于都县| 凤山县| 庆安县| 五常市| 临沂市| 百色市| 土默特右旗| 夹江县| 揭阳市| 郸城县| 新建县| 乌拉特中旗| 如皋市| 铜鼓县| 靖江市| 永登县| 亳州市| 龙川县| 和田县| 西丰县| 新邵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