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寫作素材指導:巧向教材“借”素材——以“中國精神”為例談素材積累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中國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從來就不是空洞的,家國歷史、民族氣節、精神信仰、為民情懷、英雄贊歌、大國風范,是中國精神的最好注腳,其意蘊深藏在語文教材之中。素材定向追蹤家國歷史 奮發圖強01【高考真題】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教材鏈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選擇性必修上冊第1課):法國拿破侖曾經說:中國是沉睡的雄獅,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個聲音震動世界,這一瞬間成為永恒!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抒發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之情。《家鄉文化生活》(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窮家難舍,故土難離。一彎新月,一泓溪水,一聲鶯啼,一縷炊煙,總在牽惹我們的情思,勾起我們美麗的鄉愁。名山大川、尋常巷陌、竹外桃花、小橋人家……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在這里經歷鮮活的體驗,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許多難以割舍的記憶。家鄉的某個人物留下了動人的故事,某幢建筑有著不朽的價值,某個物件有著特殊的來歷,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尋訪探究。民族氣節 千年一脈02【高考真題】2023年四省聯考:“這里是中國”;2021年天津卷:“紀念日”;2021年八省聯考:“銘記歷史,迎接挑戰”【教材鏈接】《蘇武傳》(選擇性必修中冊第10課):蘇武,大漢臣子,仗節出使匈奴被扣留,于凜凜朔風中牧羊十九年乃還。十九年,他用高昂的頭顱,詮釋了圣潔不屈的靈魂;十九年,他用光禿的符節,訴說著對國家熾烈的忠誠!他牧羊北海,心向漢廷,渴飲雪、饑吞氈、歷磨難、意志堅!蘇武牧羊,踐行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蘇武牧羊,守望的是一座高山雪蓮般的精神家園!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他冰清玉潔,丹情歸漢。蘇武,硬生生把自己站成一座感天動地的豐碑!《大戰中的插曲》(選擇性必修上冊第2課):在殘酷的戰爭中,八路軍對日本孩子的關愛,細心周到,無微不至。這種愛不僅有始有終,而且是善始善終,體現出中國人民偉大而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日本侵華的“三光”政策形成強烈對比。這一義舉彰顯出中國軍隊精神品格的崢嶸氣象,展現了中國人民崇尚和平的民族氣質。為民情懷 時代擔當03【高考真題】2023年新課標I卷:“好故事有力量”;2020年新高考I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教材鏈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選擇性必修上冊第3課):焦裕祿具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具有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具有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就是“焦裕祿精神”。《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必修上冊第4課):張秉貴以“一團火”的熱忱為人民服務,在平凡的售貨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準”“一口清”技藝,成為商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帶動了整個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在他生前,許多外地顧客慕名而來在他的糖果專柜前排起長隊,只為親身感受他的技藝和服務。燕京有八景,張秉貴售貨被群眾親切譽為“燕京第九景”。精神信仰 力量源泉04【高考真題】2022年全國乙卷:“跨越,再跨越”2019年新課標Ⅱ卷:“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教材鏈接】《與妻書》(必修下冊第11課):在風雨如晦的年代,國家危如累卵,萬千忠骨挺身而出,前赴后繼,帶著最忠誠的理想信念,為國家灑下熱血。林覺民選擇犧牲自身的福祉,而為天下人謀永福。巾短情長,柔情似水,一封家書道盡了林覺民對妻兒的難舍,可鐵骨錚錚,他仍以愛國之志敢為人先,義無反顧為國獻身。《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必修下冊第7課):屠呦呦懷抱“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的信仰,求真務實、艱苦探索、專注事業、勇于創新,不斷超越自我。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綠意盎然,將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刻都變成黃金時光。英雄贊歌 偉業千秋05【高考真題】2022年新高考Ⅱ卷:“選擇·創造·未來”【教材鏈接】《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必修上冊第4課):“我的夢想是能創造出可以乘涼的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我們無法忘記那位在稻田里辛勞的老人。袁隆平先生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敢于質疑、堅定勇毅、無畏創新是科學家的底色,他用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何為中國科學家精神。《“探界者”鐘揚》(必修上冊第4課):年少時,學習無線電專業的鐘揚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轉向用計算機技術研究植物學問題;工作時,他辭去武漢植物所副所長的職務,到復旦大學任教;再后來,為了守護祖國的植物基因寶庫,為人類造一艘種子的“諾亞方舟”,他遠赴青藏高原,長途跋涉,不顧生命危險,收集種子;在“采種子”的主業之外,他還投身于科普工作,編寫科普作品,舉辦科普講座,給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乃至思維教育……他是一位“探界者”,一直在探尋生命的邊界,而且“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大國風范 合作共贏06【高考真題】2023年全國乙卷:“吹滅別人的燈,阻擋別人的路”【教材鏈接】《別了,“不列顛尼亞”》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3課):莊嚴隆重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每一個細節都彰顯了東方大國的氣度和外交風范。天下一家、大道不孤,經歷了歷史的風云變幻,中國人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選擇性必修上冊第4課):有一種城市,叫眾志成城;有一批戰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種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種信心,叫萬眾一心。“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我們看到了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顧全大局、甘于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命運與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和勇于擔當的大國風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