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考點梳理【學習目標整合】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注意其古今意義的不同;積累常見文言虛詞,注意其在表達語氣、關聯文意等方面的作用;積累古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2.體會古代詩文語言簡潔、音韻和諧、意境深遠的特點,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3.了解古代寫景記游散文的文體特點,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思維導圖回顧知識】【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準確劃分文言文朗讀節奏準確把握文言文朗讀節奏,是學習文言文重要的一環。本文有許多重點句子,在劃分節奏時要引起注意。如“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前人之述/備矣”“至若/春和景明”等。文言文的學習重在朗讀,朗讀就要掌握正確的朗讀節奏。此類試題考查的頻率比較高,考查方式一是選擇題,要求選擇朗讀節奏正確或錯誤的選項;二是直接在原句上劃分朗讀節奏。1、劃分文言文朗讀節奏的方法①根據語法結構劃分: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或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如:問/今是何世。(《桃花源記》)②參照句首發語詞、連接詞、關聯詞劃分:發語詞如“蓋”“夫”等,連接詞如“至于”“至若”等,關聯詞如“雖”“雖然”“故”“是故然則”等,在這些詞后往往要停頓。③注意“之”字: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字后往往要稍作停頓。④根據內部意義劃分:要根據文言語句內在的意義確定節奏劃分。如:其一/犬坐于前。(《狼》)⑤注意國名、年號、地名、官職等:對文言文中的國名、年號、地名、官職等了解清楚,有助于劃分朗讀節奏。例題·下列詩句的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B.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C.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答案:C解析:正確的劃分方式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寫景散文,作者常常通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來表達情感。本文作者通過對醉翁亭秀麗環境、自然風光的描繪,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傾向,這是古詩文考查的重點。中考試題主要考查對古詩文主題思想和作者情感態度的把握。常見的考查方式如下:1.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或情感?2.文中畫線的句子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解答這類題目,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①分析作者相關情況: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作品風格以及寫作背景等,往往提示或暗示了作者的情感。②把握文章感情基調:一篇寫景散文往往一開頭就已經定下了一個基調,為全篇鋪下情感的底色。分析文章開頭,能夠幫助我們分析作者的情感。③注意議論或抒情句:議論、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散文中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閱讀時要細細品味,讀出它們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蘊,從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例題·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1.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詩所展現的畫面。2.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1.答案:雞聲嘹亮,茅店沐浴著曉月的清輝;木板橋上覆蓋著早春的寒霜,足跡凌亂。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畫面的描述,不能等同于翻譯,應在翻譯的基礎上加入個人的聯想和想象。2.答案: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解析:解答本題,應在通讀全詩的前提下,結合具體詩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艱難和無奈。三、賞析古詩詞名句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大都含有備受人們喜愛并廣為傳誦的名句,賞析這些名句是學習的重點。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等。賞析古詩詞名句是詩歌中的高頻考點之一,主要考查對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常見的題型有:1.這句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原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畫線的名句?3.你從這句詩中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4.這句詩在現在被賦予了什么新的含義。5.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請說明理由。此類題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①運用的手法;②抒發的感情;③表達的內容;④特殊結構的作用;⑤與比較對象相比具備的優點,有時還要答出該句的語言特色。答題格式:這句詩運用了……(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詩的表達效果),表達了……(立足于情感表達)。例題·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金陵酒肆留別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1.柳花即柳絮,詩歌第一句“風吹柳花滿店香”,著一“香”字,初看似覺突兀,細品卻又妥帖?!跋恪奔戎复猴L吹來的___________香,又指___________香。2.本詩結語尤妙,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脫胎于此。請賞析本詩最后兩句的妙處。答案:1.花草樹木;美酒2.最后兩句融情于景,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抒寫離情別意,情深意長,形象地表現了詩人與朋友們的深情厚誼。解析:1.“風吹柳花滿店香”的大意是“春風吹拂柳絮,滿店飄酒香”,其實,哪里僅僅是酒香呢?在這春花爛漫的日子里,隨風而來的還有各種花木之香。2.“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大意是: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江水,離情別意與它比誰短誰長?詩句將無形的離愁別緒化為了有形的流水,融情于景,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與朋友們之間的深情厚誼。【單元核心素養對接中考】1.下列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詞人運用形象的描繪,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B.“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C.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D.“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名為演繹人事,實則闡釋物理。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2.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上下一白 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D.湖心亭一點3.下列加粗字不是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大雪三日 B.與余舟一芥 C.客此 D.更有癡似相公者4.下列關于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岱,字宗子,號陶庵,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B.崇禎五年,屬帝王年號紀年法?!对狸枠怯洝分小皯c歷四年”也屬帝王年號紀年法。C.更定,晚上八時左右。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三個小時。舊時每晚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D.“莫說相公癡”中的“相公”是舊時對士人的尊稱。5.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湖中/人鳥聲/俱絕 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燒酒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路難(其一)》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后人譽為“詩圣”。B.《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作者是劉禹錫,這首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C.《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蘇軾,詞作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D.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最能體現作者心懷天下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7.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范仲淹。B.詞萌芽于隋唐之際,形成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句子長短不一,故也稱長短句。C.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來表示降職的常用詞語有:謫、左遷、貶等。如《岳陽樓記》中“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守”。D.“千里共嬋娟”里的“嬋娟”指月亮。月亮的別稱還有“玉桂”“素娥”等。8.學校將舉行詩文朗誦會,請補寫開場白中的語句。風景是詩意的,人生也是詩意的,你用什么心態行走于塵世,塵世就會饋贈你一個什么樣的人生。范仲淹以“記”贈友,《岳陽樓記》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重申自己的悲喜觀,又有對老友的規勸;歐陽修被貶滁州,《醉翁亭記》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醉態,盡顯太守與民同樂的酣暢與滿足;張岱游西湖,《湖心亭看雪》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的景象;李白遭遇讒毀,《行路難(其一)》中“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滿含他對理想的執著,失意中仍心存希望;劉禹錫改革失敗,《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他通曉新舊交替的規律,展望未來的樂觀;蘇軾弟兄分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借月抒懷,表達美好祝愿。不管何時何地,用一顆清明的心行走于塵世,那么你的人生,也會月朗風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題。[甲]嗟(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時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乙]范文正公微①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時得位相②乎?”不許,復禱之曰:“不然,愿為良醫?!币嗖辉S。既而嘆曰:“夫不能利③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br/>他日,有人謂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則當然,良醫之技,君何愿焉?無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C),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br/>(選自吳曾《能改齋漫錄》。根據命題需要,原文有刪節)注釋:①〔微〕貧賤。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謀求利益。④〔無乃〕莫非,恐怕,表揣測。⑤〔及〕(恩惠)到。⑥〔物〕人,眾人。9.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文言語句 方法提示 解釋(1)夫不能利澤生民 查閱詞典(①沼澤,湖澤。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2)嘗詣靈祠求禱 課內遷移(予嘗求古仁人之心)(3)無乃失于卑耶 課內遷移(先帝不以臣卑鄙)(4)下以救貧民之厄 語境推斷(聯系上下句)10.請將“也”“夫”“哉”分別還原到文中括號處。A.( ) B.( ) C.( )11.請為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12.請翻譯乙文中畫框的句子。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則當然。13.甲文中說“進亦憂,退亦憂”,這里的“進”與“退”分別指什么?乙文中也談到了范仲淹的“進”“退”選擇,又分別指什么?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1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15.詩中哪些典型的動作細節,揭示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內心情感?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有誤,應為: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故選D。2.答案:A解析:A.句意為: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一:全,都;B.句意為:我撐著一葉小舟。一:數詞,一艘 ,一葉(扁舟);C.句意為: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一:數詞,一個;D.句意為:一點湖心亭的輪廓。一:數詞;故選A。3.答案:D解析:A.句意為:大雪接連下了多天。雪: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下雪。B.句意為:和我的一葉小舟。芥:本義指小草。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像一根小草般微小。C.句意為:客居在這里??停好~活用作動詞,客居。D.句意為: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迷的人??!癡:動詞,癡迷。故選D。4.答案:C解析:C.有誤,每更約兩個小時;故選C。5.答案:B解析:B.劃分有誤。此項應為:余/拏一小舟。故選B。6.答案:A解析:A項,李白被后人稱為“詩仙”。“詩圣”指的是杜甫。故選A。7.答案:A解析:A項,范仲淹不屬于唐宋八大家,此處應該是曾鞏。故選A。8.答案: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③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⑤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解析:9.答案:(1)加恩惠于人;(2)曾經;(3)地位低微;(4)困厄解析:(1)根據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③?!胺虿荒芾麧缮瘛弊g為: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澤:加恩惠于人。(2)用課內遷移法解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譯為: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嘗:曾經。據此推測“嘗詣靈祠求禱”的“嘗”理解為“曾經”,“嘗詣靈祠求禱”譯為:曾經去神祠求簽祈禱。(3)用課內遷移法解釋:“先帝不以臣卑鄙”譯為: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社會地位低微。據此推測“無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為地位低微,“無乃失于卑耶”譯為: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4)根據語境推斷法解釋:聯系上下句“上以療君親之疾”“中以保身長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中能夠保身長年”推測,“下以救貧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貧民之厄”譯為: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10.答案:①.A.夫;②.B.哉;③.C.也解析: A.聯系上文可知,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兩種表現后發出慨嘆,“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嘆。所以“夫”應放在A處。B.聯系上文可知,有人認為不當宰相當良醫“無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會如此呢”這里表示反詰語氣。而“哉”是語氣助詞,常用來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嗎”或“呢”?!柏M為是哉”意思是:怎么會呢?所以“哉”應放在B處。C.聯系下文“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可知,范仲淹認為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中能夠保身長年。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強語氣或表達確定的語氣。“果能為良醫也”意思是: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所以“也”應放在C處。11.答案: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凹炔豢傻靡臃蚰苄芯热死镏恼吣缌坚t”意思是: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耙印笔俏难灾~,用于句末;“夫”文言發語詞,用于句首,“……者”表判斷;據此斷句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12.答案: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負的男子;志:志向;相:當宰相;理則當然:道理當然是這樣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懷疑。13.答案:甲文中的“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乙文中的“進”指當宰相,“退”指當良醫。解析: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甲文中說“進亦憂,退亦憂”,聯系上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知,這里的“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表達了范仲淹憂國憂民之心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可知,這里范仲淹的“進”指當宰相以利澤萬民,“退”指當良醫,以療君親之疾,貧民之厄,保自身長年。表現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輔佐明君治理國家,為百姓謀利造福的利澤蒼生之心。參考譯文:[甲]文: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為老百姓憂慮,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他們在朝為官也擔憂,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也擔憂。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文: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簽祈禱,說:“將來我能當丞相嗎?”(然后抽簽)結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簽)祈禱,說:“不行的話,那我就當個良醫。”結果表明還是不可以。過了一會兒,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某一天,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么又祈愿當良醫呢?恐怕有一點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說:“唉,怎么會如此呢?古人說:‘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沒有被遺棄的人;常常善于拯救萬物,因而也沒有被廢棄的物’,能夠普濟萬民的,當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簽結果表明)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救人利澤萬物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中能夠保身長年。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br/>14.答案:兩句詩中“冰塞川”“雪滿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解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意思是: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風雪早已封山。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他,將其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15.答案:“停、投、拔、顧”四個前后連續的動作,揭示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郁苦悶和感情的激蕩起伏。解析:這首詩歌中典型的動作細節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句意: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展現了作者抑郁不得志、滿腔憤懣的狀態?!巴?、投、拔、顧”四個前后連續的動作,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極度抑郁苦悶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