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學習目標整合】1.了解議論性文章的基本特點。2.正確把握作者的觀點,能夠區分觀點與材料。3.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學習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思維導圖回顧知識】【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辨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本文在論述““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這一中心論點時,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進行了論證。如文中第9段列舉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說明了用心專一就可以達到目的的道理,證明了“敬業”的重要性。論據具體有力。論證方法就是用論據證明論點這一過程所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是議論文閱讀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也是中考閱讀的一個高頻考點。常見的考查方式:①第X段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舉例分析。1、一般的解題步驟有三步:①通過讀相關內容判斷所用的論證方法;②分析論證的具體內容;③聯系上下文或論點,分析該論證方法的作用2、常見的論證方法及答題格式:①舉例論證: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答題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②道理論證:通過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來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人。答題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的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人。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答題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④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去闡述道理或列舉論據。答題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例題1】閱讀下面議論文閱讀,完成下題。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劉根生①研究者觀察花樣滑冰運動員訓練發現,相同情況下,普通運動員喜歡練習已掌握動作,頂尖運動員更喜歡練習未掌握動作。是停留在“舒適區”鞏固技能,還是在困難中超越自我?選擇,影響著結局。生命猶如一棵長滿可能的樹,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②走出舒適區,必須勇于“再出發”。時年花甲的王澤山院士放下過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實驗二十載,解決了火炸藥領域世界性難題,第三次走上國家科技獎領獎臺;周有光50歲前是經濟學教授,50歲后主持擬定我國《漢語拼音方案》,100歲還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為已有功名所累,變頂點為新起點,生命之樹自然會掛滿累累果實。③走出舒適區,意味著敢于“求極限”。模擬太空失重條件訓練時,航天員若感到身體不適,可隨時按下警報器終止,但中國航天員從未發出過警報。在模擬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鵬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動。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求極限往往使人痛苦,但使人痛苦者,往往蘊藏著促人強大的因子。④走出舒適區,有時候需要“討苦吃”。楊善洲說,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從云南保山地委書記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進大亮山植樹造林,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廣東湛江市政協原主席陳光保離休后,扛著鋤頭進山開荒,造福一方百姓。這般自討苦吃,體現了他的心念蒼生、以苦為樂,更以實績彰顯了行動的力量。⑤哲人有言,有些人過了30歲就“死”了,因為之后的歲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機械地重復習慣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適區的慣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裝舊酒,反復顯擺曾經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張照片,底片卻還是一張;比如習慣于守成,放棄了創新,在踟躕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裝樣子,有難度的不愿干,沒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難免會在舒適中過早地“死亡”。⑥非洲有種蝙蝠,能把毛驢殺死。開始時,它會用舌尖輕輕地舔舐毛驢腳踝,接著再咬個小口吸血,毛驢渾然不覺;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驢終于轟然倒地。安逸享樂,會讓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適區。這種舒適背后,隱藏著致命的陷阱。摒棄守成心態,抵制“舒適”吞噬,一個人才能在進取中不斷贏得新優勢,內心也方有長久的安寧。⑦一個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的目標偉大。高遠的目標,寄托著理想和信仰,能激勵精神、催人奮進。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標遠大者從不滿足于某個特定高度,他們常常自覺選擇離開舒適區,艱難踏上新征程。面對生命這棵長滿可能性的大樹,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總有無限的拓展空間。(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4月18日,有刪改)1.從全文來看,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證思路。3.指出第⑤段運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答案及解析:1.答案: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有高遠的目標,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生明確論點的要求應滿足三點:作者的觀點、明確的判斷、完整的句子。作者的主要觀點是: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有高遠的目標,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2.答案:首先提出分論點;然后用航天員訓練的事例對其進行證明;再引用孟子的話加以強調;最后得出“求極限”雖使人痛苦,卻促人強大的結論。解析:本題考查了文章的論證思路,解答此類題型,需要結合文章內容,分清楚層次結構,然后概括層次內容,最后用標志詞組織語言即可解答。首先提出分論點,然后用航天員精煉的事例進行證明,再引用孟子的話加以強調,最后得出“求極限”雖使人痛苦,卻促人強大的結論。3.答案:①舉例論證。連用三個“比如”列舉一系列事例,有力論證了待在舒適區的危害。②比喻論證。用洗照片比喻反復顯擺曾經的成果,形象說明了模仿自己、機械重復這一現象,進而有力論證了待在舒適區的危害。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常用的論證方法,及其為論點服務的作用。①舉例論證,連用三個“比如”列舉一系列事例,有力證明了待在“舒適區”的危害。②比喻論證,用洗照片比喻反復顯擺成果,形象說明模仿自己,機械重復這一現象,進而有力的論證了待在“舒適區”的危害。文章由普通運動員和頂尖運動員喜歡訓練的動作不同,這一現象,引出了論點“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有高遠的目標,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接著從“走出舒適區,必須勇于‘再出發’”“走出舒適區,意味著敢于‘求極限’”“走出舒適區,有時候需要‘討苦吃’”,從正面論證了論點。⑤⑥段從反面論證了論點,最后作者指出人要有偉大的目標,進一步深化主旨。第三題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需要正確辨別論證方法,然后根據各種論證方法的答題格式,具體分析,進行解答。因為沒有具體語句,所以可以根據自己對論證方法的熟練程度,選擇能順利分析的段落進行解答。二、聯系實際談個性感悟本文的作者雨果是法國人,但他對法國的“勝利”沒有喜悅,沒有贊美,而是站在正義和良知的立場上揭露和批判了這次所謂的“勝利”。他這樣做是不是不夠“愛國”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聯系實際談個性感悟,是中考中考查學生能力的開放式題型。聯系實際談個性感悟,考查的重點是在深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解讀,拓展探究,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感悟。中考中常見的考查方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②讀了文章后,你對XX問題有怎樣的看法?請聯系實際簡要談談。解答此類題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準確、深刻地領會文章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傾向。②要緊扣文章,緊扣題目所要求感悟的具體內容,切忌不著邊際地空談。③感悟一定要聯系實際或聯系探究材料,要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對作品的思想觀點進行簡單的重復,要善于換個角度看問題,盡量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貼近生活,做到見解新穎獨特,啟人心智。答題模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或立場+聯系實際敘述具體情形+自己的感受。④立論要公允,說理要充分。【例題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制品。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②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③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④法蘭西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⑤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⑥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4.“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一次偷竊”指什么事?作者對“兩名竊賊”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5.“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畫線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含義和作用?6.“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假如學校組織一次“走進圓明園”的研學旅行,請聯系本文內容,以“圓明園的廢墟在沉思”為主題,寫一段議論的文字,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表達你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答案及解析:4.答案:火燒、洗劫圓明園;強烈譴責。解析:第⑤段,“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是作者對這封書信的總結。“一次偷竊”指的是第①段“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可概括為:火燒、洗劫圓明園。根據第③段“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作者把法蘭西和英吉利“兩名竊賊”比作兩個強盜,運用了比喻修辭,通過這兩個歐洲國家對圓明園的洗劫可知,他們的行為類似強盜的行為,使兩個國家形象更具形象化,并且對他們進行了貶義化處理,指出英法兩國聯軍遠征中國,其實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為,最終一定會受到歷史的審判,表達了作者對兩個國家行徑的強烈譴責和鮮明的立場。5.答案:干得“更漂亮”原本是贊美的詞語,這里正話反說,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諷刺、批判了額爾金等人對巴特農神廟和圓明園的破壞,表達了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為的諷刺和憤慨。解析:第①段“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徹底,更漂亮”中“更漂亮”一詞運用的是反語,根據前文“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他們所干的事情并不是“漂亮”的,而是一種侵占和掠奪。他們對巴特農神廟和圓明園的掠奪和破壞,是反人類的強盜行為。這個句子運用反語,強烈諷刺和譴責了英法聯軍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6.答案:面對這斷壁殘垣,圓明園我想對你說;英法歹徒豺狼豹,肆無忌憚橫沖直撞;中國歷史遭摧殘,園林藝術損失殆盡;中華文明退大步,滿面屈辱舍你其誰;何時中華強盛時,洗盡污泥再展雄姿。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獲得了祖國的解放,迎來人民的幸福生活。解析:要求以“圓明園的廢墟在沉思”為主題,寫一段議論的文字,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表達你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可從“落后就要挨打”“統治者要以人民為本,要依靠人民”“要自強奮進”等角度來談,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閉關鎖國,以欺壓剝削人民為樂,逆時代潮流而行,在列強入侵面前,一敗涂地,蒙受恥辱。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決不能重演,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奮斗,把祖國建設成強大的國家,為人民的平安幸福生活而奮斗。【單元核心素養對接中考】1.下列語法知識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中的“快活”是形容詞。B.“精神的三間小屋”“斑羚飛渡”“蚊子和獅子”“熱愛生命”分別是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并列短語和動賓短語。C.“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氣。”這是一個因果復句。D.“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中的謂語是“盛放”。2.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游弋(yì) 棲息(qī) 輕覷(xù) 錚錚作響(zhēng)B.寬宥(yòu) 矗立(zhù) 云霓(ní) 費時彌久(mí)C.廣袤(mào) 麾下(huī) 顯赫(hè) 鳩占鵲巢(jiū)D.坍塌(tān) 困厄(è) 馳騁(chěng) 自慚形穢(suì)3.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反語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B.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C.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4.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運用不當的一項是( )A.藝術有兩個起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B.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C.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D.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5.下列關于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思想家、學者,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是“戊戌六君子”之一。B.雨果是法國作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雨果曾發表抗議信,怒斥英法強盜的罪惡行徑。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復活》《九三年》等。C.利哈喬夫,蘇聯學者、作家,被稱為“智慧、誠實和正直的知識分子象征”。畢淑敏著有《紅處方》《血玲瓏》《悲慘世界》等。D.2024年是小楊12歲本命年,姑姑送給他一個騰龍儲錢罐,送給小他2歲的妹妹一個奔馬儲錢罐。6.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一個人是否擁有健康的體魄,關鍵在于持之以恒、科學健康地參加體育鍛煉。B.“碳達峰”“碳中和”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號石大家一起為節能減排做貢獻。C.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讓師生近距離直觀感受并領悟勞動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D.醫務人員為學生講解近視防控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用眼、科學防控的意識。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敬業與樂業》是一篇演講詞,選自《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B.《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英國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C.《論教養》的作者利哈喬夫是蘇聯學者、作家。D.《精神的三間小屋》作者畢淑敏,她在文中獨辟蹊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提出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建設問題,令人耳目一新。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精神的三間小屋畢淑敏①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于是,宜選月冷風清、竹木蕭蕭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②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③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間小屋擠得滿滿的,間不容發。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馬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凄風苦雨,愁云慘霧,你會精神悲戚壓抑,形銷骨立。如果想重溫祥和,就得凈手焚香,灑掃庭院。銷毀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讓一束圣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④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只多一個百分點,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容量。⑤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⑥一個人從25歲開始做工,直到60歲退休,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計算,每年就要為你的職業付出兩千個小時。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始于驚駭,終于沉思。假如你所從事的工作,是你的愛好,這七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⑦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⑧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⑨在我們的小屋里,常常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搜羅最新信息網絡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我們說出的話,無論聲音多么嘹亮,都是別的喉嚨嘟囔過的;我們發表的意見,無論多么周全,都是別的手指圈畫過的。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丟了開啟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⑩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墻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江米紙的窗欞破裂……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我們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之后,不妨擴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因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遼闊啊。(摘自《精神的三間小屋》,有刪改)8.閱讀本文,用自己的話說明作者提出了怎樣的思想觀點?9.文中作者提到建設三間小屋,在段落安排上,你認為建設這三間小屋的順序是否可以打亂?請闡明理由。10.為什么說“在我們的小屋里,常常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11.結合課文,說說怎樣才能使我們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并有豐富的儲物。閱讀下面,完成下列各題。論教養(利哈喬夫)良好的教養不僅來自家庭和學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但是必須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養。我不敢貿然提供有關教養的“處方”,因為我不認為自己是教養完美的典范。不過,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讀者交換意見。比方說,我確信,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看他和親人們的關系究竟怎么樣。一個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為陌生的婦女讓路,讓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車時,能讓婦女首先上車,甚至親手為她把車門打開,可是他在家里,卻懶得幫助疲憊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們可以斷定這個男人還存在著教養上的缺陷。假如一個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見面時彬彬有禮,可是在家里對妻子兒女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個有教養的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親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對他們的習慣和愿望總是漠不關心,那就不能說他是個有教養的人。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可能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么同樣不能說他是個有教養的人。假如一個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書或者在做功課,即便做功課的是他年齡幼小的孩子,他不管不顧地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并且把音量放得很響,再不就是隨心所欲地高聲說話——那么,可以斷定這個人缺乏教養,而且他永遠也不會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有涵養的人。假如一個人喜歡跟妻子或者孩子們開玩笑,卻不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尤其是當有外人在場的時候,還要一意孤行地這么做,恕我直言,這樣的人簡直蠢到極點!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從心里愿意尊重別人,也善于尊重別人。對他來說,禮貌待人不僅習以為常,輕松自然,而且讓他心情愉快。有教養的人對別人一律謙讓和禮讓,無論接觸的人年長還是年幼,是社會賢達還是平民百姓。12.作者利哈喬夫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卻說“我不敢貿然提供”、“不認為自己是教養完美的典范”,又說“跟讀者交換意見”。這是一種怎樣的說法?這樣說有怎樣的作用?13.選文部分主要寫了六種表現,都屬于哪一類的表現?結合課文全文看,這樣寫有什么目的?14.選文部分主要表達了一個什么觀點?15.你的同學小明的父親在小明做功課時,把電視音量放得很響,請你幫小明組織一下給他父親溝通的語言,50字以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C.用“假若”連接,表明本項是假設關系的復句,故選C。2.答案:C解析:A.輕覷(xù)——qù;B.矗立(zhù)——chù; D.自慚形穢(suì)——huì; 故選C。3.答案:D解析:A.“贊譽”是反語,諷刺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罪行;B.“更徹底”“更漂亮”是反語,譴責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劫掠行為;C.“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勝利者”是反語,憤怒譴責英法聯軍侵略者的罪行;D.“戰利品”指作戰時從敵方繳獲的武器、裝備等,沒有明顯的情感反差;故選D。4.答案:A解析:A.“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和“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是兩個并列關系的分句,在有逗號的基礎上,應該用分號,故把第二個逗號改成分號;故選A。5.答案:D解析:A項,梁啟超不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六君子”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B項,《復活》是列夫 托爾斯泰的作品。C項,《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作品。6.答案:A解析:A項,兩面對一面,可在“關鍵在于”后加“能否”。7.答案:B解析:雨果是法國作家。8.答案:生活中,每個人都應建設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內心充滿愛的陽光,從耕耘事業中獲得精神的營養,并且不迷失自我。解析:議論文中,論點是作者發表的主要觀點。論點通常在標題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聯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領或總結)的表達主要觀點的“議論句”,即是論點,或者根據作者的分析所說的道理來概括其觀點。本文的標題是一個生動的比喻,概括了本文論證的主要內容,修葺精神的屋宇指的是建設好自身的精神世界;如何建設精神世界呢?再根據文中的三個分論點可知,分別為“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容量”“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以及“安放我們自身”。據此即可得出作者觀點。9.答案:不可打亂。先從自身出發,談愛與恨,然后談事業,最后強調“我很重要”。三間小屋是一個整體,其中盛放我們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靈大廈的基礎。我們只有擁有自己的主見,才能明確自己所愛和所恨,才能懂得什么樣的事業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沒有“我”一切都會坍塌,位置不可調換。解析:首先了解三個分論點的內容,然后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第一間屋子要“盛放我們的愛和恨”,是從一個人的內心出發,談個人的情感;第二間屋子“盛放我們的事業”,談個人如何面對事業;第三間屋子“安放我們自身”,作者認為我們不可迷失自我。由此可見,三者是由個人的情感到事業,最后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盛放我們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靈大廈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身,那么情感與事業則無從談起;我們只有擁有自己的主見,才能明確自己所愛和所恨,才能懂得什么樣的事業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所以三者之間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關系,不可調換位置。10.答案:因為在當今社會,我們在被世事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往往會丟失了自己,把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道馬場。解析:解答本題需在閱讀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主旨和具體的語句概括作答。依據下文“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搜羅最新信息網絡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我們說出的話,無論聲音多么嘹亮,都是別的喉嚨嘟囔過的;我們發表的意見,無論多么周全,都是別的手指圈畫過的。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丟了開啟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可知,這句話就是指在當今社會,我們在被世事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往往丟失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頭腦。11.答案:①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②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繽紛和諧、相得益彰。③安放我們自身,建立精神的棲息地。解析:通讀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別是主要段落、層次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審清題意,依據題目要求篩選有效信息,選取原文中詞句作答或對其內容進行概括作答。本題依據題目可篩選出文章中三個分論點,即④段的“所以,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容量”,⑦段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和⑧段的“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綜合作答。12.答案:這是一種謙虛、低調、有教養的說法。這樣表達更嚴謹,同時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易于讓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解析:“不敢貿然”“跟讀者交換意見”,自謙性的委婉的表達要與讀者交換意見,有利于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體現了作者為人的謙虛低調、有教養。不把話說的絕對,也體現了議論文語言表達嚴謹、周密的特點。13.答案:都屬于不善于與親屬交往,不夠尊重親屬,沒有教養的表現。 作用:作者舉生活中不會與家人溝通,不夠尊重家人,沒有真正教養的人的具體例子,使得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與讀者產生共鳴。解析:圍繞第四段“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看他和親人們的關系究竟怎么樣”,作者列舉六種“沒有教養”的行為表現,這六種表現均是發生在家里和家屬之間的小事件,都屬于不善于與親屬交往,不夠尊重親屬,沒有教養的表現。文章以較多的例子,列舉無教養的表現,有力地證明了“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看他和親人們的關系究竟怎么樣”的觀點,也從反面論證真正的教養是什么,同時提醒讀者反思,與讀者產生共鳴。14.答案:尊重他人、禮貌待人、謙讓禮讓的人才是真正有教養的人。解析: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它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找準論點的方法:一看題目,二看開頭和結尾,三看論據。此文首先開門見山,引出論題,分析良好的教養來自哪里;接著,從反面展開論述,列舉“無教養”的種種表現;最后,從正面論述真正的教養是什么。結合“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從心里愿意尊重別人,也善于尊重別人……有教養的人對別人一律謙讓和禮讓”,可概括提煉出觀點:尊重他人、禮貌待人、謙讓禮讓的人才是真正有教養的人。15.答案:爸爸,您好!您可以把電視的聲音稍微調低一點嗎?我正在寫作業,否則難以集中注意力,影響寫作業的效率。 謝謝爸爸啦。解析:注意表達要委婉,有說服力,注意聯系本文的關鍵詞——“教養”。在本題中,說話的對象在“爸爸”,小明對爸爸說話的語氣要有禮貌用語“您好”,委婉的提醒爸爸“把電視的聲音稍微調低一點”,做個有教養的人,同時把自己的困擾說清楚“影響寫作業的效率”,讓爸爸明白自己的感受并做出行為的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