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數學學科7.2.3 平行線的性質(第一課時 平行線的性質) 教學設計一、內容和內容解析1.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七年級下冊(以下統稱“教材”)第七章“相交線與平行線”7.2.3平行線的性質(第一課時),內容包括: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1: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 同位角相等;探索并證明平行線的性質定理2、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或同旁內角互補).2.內容解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平行線的性質,從平行線的判定引入對平行線性質的研究,先通過度量、猜想、驗證得到性質1,再經過簡單推理得到性質2和性質3.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二、目標和目標解析1.目標(1)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1: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 同位角相等;探索并證明平行線的性質定理2、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或同旁內角互補).(2)經歷平行線性質的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度量、猜想、驗證、證明的幾何研究方法,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3)能夠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推理,感受數學語言的簡潔美,并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提高應用意識.2.目標解析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從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入手,通過度量同位角的角度、猜想同位角的數量關系、幾何畫板驗證猜想結果,進而得到性質定理1;從轉化的角度,利用性質定理1證明性質定理2、3.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數學研究路徑. 學生在觀察、度量、猜想、驗證、證明的過程中,體會嚴密的數學邏輯,逐步增強推理意識.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平行線模型,再用平行線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建模的核心素養.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學習平行線的性質定理有以下難點:1.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這些概念比較抽象,快速準確地識別出這些角的位置關系,對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2.平行線的三條性質定理和三個判定方法內容極其相近,學生在運用這些定理解決問題時,極易混淆.3.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直接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去解決問題,所以在理解和應用的時候會感覺比較困難.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理解并應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解決問題.四、教學過程設計(一)復習引入問題 有哪些判定方法可以證明兩條直線平行?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判定方法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追問: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設計意圖:結合上一節課的研究內容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知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行線的判定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二)合作探究探究1 畫兩條平行線a∥b,然后任意畫一條截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度量所形成的8個角的度數.追問 這些角中,哪些是同位角?他們的度數有什么關系?答:∠1與∠5,∠2與∠6,∠3與∠7,∠4與∠8,是同位角,他們的度數相等.猜想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關系?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驗證 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改變截線c的位置,同樣度量并比較各對同位角的度數,你的猜想還成立嗎?幾何畫板驗證,猜想依然成立.平行線的性質1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因為a∥b,所以 ∠1=∠2.)探究2 我們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推出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類似的,你能由性質1推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截得的內錯角之間的關系嗎?轉化1 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如圖,平行線a,b被直線c所截,∠1和∠3的度數有什么關系?答:∠1=∠3.追問 你能證明這個結論嗎?轉化2 內錯角→同位角→平行線證明:∵a∥b(已知),∴∠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3=∠2(對頂角相等),∴∠1=∠3(等量代換).平行線的性質2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因為a∥b,所以 ∠1=∠2.)探究3 類似的,你能由性質1或性質2推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截得的同旁內角之間的關系嗎?轉化1 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如圖,平行線a,b被直線c所截,∠1和∠4的度數有什么關系?答:∠1+∠4=180°.追問 你能證明這個結論嗎?轉化2 同旁內角→同位角→平行線證明:∵a∥b(已知),∴∠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2+∠4=180°(鄰補角互補),∴∠1+∠4=180°(等量代換).追問 你還有其它證明方法嗎?轉化2 同旁內角→內錯角→平行線證明:∵a∥b(已知),∴∠1=∠3(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又 ∠3+∠4=180°(鄰補角互補),∴∠1+∠4=180°(等量代換).平行線的性質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因為a∥b,所以 ∠1+∠2=180°.)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常常把它轉化為已知的(或已解決的)問題.設計意圖:學生在度量、猜想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幾何畫板)進行驗證,一是提高研究的一般性,體現邏輯的嚴密性;二是通過動態演示變化過程,幫助學生感受變化過程中的不變規律,增強幾何直觀,化抽象為形象.將三個性質定理之間的關系以圖表形式呈現出來,避免了單純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圖表通過箭頭、線條、框架等形式進行清晰的梳理和展示,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從而更好地進行邏輯推理和知識的整合.(三)典例分析例2 如圖是一塊梯形鐵片的殘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兩個角∠D、∠C分別是多少度?解:因為梯形上、下兩底DC與AB互相平行,根據“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可得∠A與∠D互補,∠B與∠C互補,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另外兩個角∠D,∠C分別是80°,65°.(四)鞏固練習1. 如圖,直線a∥b,∠1=54°,∠2、∠3、∠4各是多少度?解:由題意得:∠2=∠1=54°(對頂角相等).∵a∥b(已知),∴∠3+∠2=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4=∠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3=180°-∠2=180°-54°=126°,∠4=54°.追問 你還有其它計算方法嗎?2. 如圖,在三角形ABC中,D是AB上一點,E是AC上一點,∠ADE=60°,∠B=60°,∠AED=40°.(1)DE和BC平行嗎?為什么?(2)∠C是多少度,為什么?解:(1)DE∥BC,理由如下:∵∠ADE=∠B=60°(已知).∴DE∥BC(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2)∠C=40°,理由如下:∵DE∥BC(已證).∴∠C=∠AED=40°(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圖,一條水渠兩次轉彎后,和原來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次的拐角∠A是135°,第二次的拐角∠B是多少度?為什么?解:∠B是135°,理由如下:∵水渠兩次轉彎后,和原來的方向相同,∴AC∥BD,∴∠B=∠A=135°(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4. 當光線從水中射向空氣時,要發生折射,在水中平行的光線,折射到空氣中也是平行的.如圖,∠1=45°,∠2=122°,求圖中∠3、∠4的度數.解:根據“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3=∠1=45°,∠4=∠2=122°.5. 將一個直角三角尺與兩邊平行的紙條如圖放置,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①②③④ (填序號).①∠1=∠2;②∠4+∠5=180°;③∠1+∠4=90°;④∠4+90°=∠3.6.圖中是對頂角量角器,你能說出用它測量角的原理嗎?解:根據“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1=∠2,根據“對頂角相等”,可得:∠2=∠3,∴∠1=∠3.設計意圖:學完新知識后及時進行課堂鞏固練習,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新知的記憶,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還可以及時反饋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歸納總結感受中考1.(2024 重慶)如圖,AB∥CD,∠1=65°,則∠2的度數是(B)A.105° B.115° C.125° D.135°第1題圖 第2題圖2. (2024 東營)已知,直線a∥b,把一塊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圖放置,∠1=30°,三角板的斜邊所在直線交b于點A,則∠2=(B)A.50° B.60° C.70° D.80°3. (2024 淄博)如圖,已知AD∥BC,BD平分∠ABC.若∠A=110°,則∠D的度數是(C)A.40° B.36° C.35° D.30°第3題圖 第4題圖4. (2024 福建)在同一平面內,將直尺、含30°角的三角尺和木工角尺(CD⊥DE)按如圖方式擺放,若AB∥CD,則∠1的大小為(A)A.30° B.45° C.60° D.75°設計意圖:在學習完知識后加入中考真題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考試方向,熟悉考試題型,檢驗學習成果,提升應考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七)小結梳理(八)布置作業1.必做題:習題7.2 第5題,第10題.2.探究性作業:如圖,潛望鏡中的兩面鏡子是互相平行放置的,光線經過鏡子反射時,∠1=∠2,∠3=∠4,∠2和∠3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進入潛望鏡的光線和離開潛望鏡的光線是平行的?(提示:分析這兩條光線被哪條直線所截.)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