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單元二 大氣受熱狀況與運動主題1 大氣受熱過程1.大氣受熱過程的三種輻射2.解釋自然現象(1)氣溫的高低角度 因素 具體表現到達地面 的太陽輻 射的多少 緯度 緯度低,太陽高度大,氣溫高地勢 海拔高,大氣稀薄,光照強,白天氣溫高天氣狀況 晴天白天光照強,氣溫高日照時間 夏季白晝長,氣溫高大氣對地 面輻射的 吸收能力 大氣密度 海拔高,空氣稀薄,保溫效果差,氣溫低大氣成分 大氣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多,吸收的地面輻射多,氣溫高(2)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看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多少,主要考慮因素見如表:因素 具體表現反射率 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濕地、水域),吸熱少比熱容 比熱容大,升溫慢,白天氣溫低(水域>砂石)3.原理的應用(1)夏季園林綠化中對新栽花木上覆黑色遮陽網,目的是削弱太陽輻射。(2)采用塑料大棚發展反季節農業,利用玻璃溫室育苗等。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進入棚內或室內,被地面吸收,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熱量傳遞出去,塑料薄膜或玻璃還阻止了空氣對流、熱傳導,從而使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內。(3)人造煙霧、澆水防凍。秋冬季節,我國北方地區常用人造煙霧來增強大氣逆輻射,減輕農作物的凍害程度;澆水可加大土壤的比熱容,減小降溫幅度,減輕凍害;通過釋放水的潛熱提高氣溫;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強大氣逆輻射;水汽凝結釋放熱量。(4)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減輕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安徽卷,9~11)下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1~3題。1.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2.觀測期間該地( )①第1天晴朗無云?、诘?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鄣?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該時段可能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2024·廣東卷,3~4)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4~5題。4.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A.降水較多B.云霧較少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午太陽高度較大5.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霧凇”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字林》:“寒氣結冰,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霧凇是過冷卻水汽凝華形成冰晶掛結于草木枝葉的天氣現象。“瀚海霧凇”專指沙漠戈壁中的霧凇景觀,猶如在石海沙丘上開出的“玉樹瓊花”。新疆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霧凇”出現頻率高,吸引攝影愛好者慕名前往。據此完成1~2題。1.“寒氣結冰”形成霧凇的原因是( )A.上升氣流導致降溫B.云層較厚太陽輻射弱C.大氣的保溫作用弱D.暖鋒過境前后溫差大2.為了次日能拍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霧凇景觀,適宜攝影愛好者蹲守的天氣是( )A.飄雪初晴 B.氣溫回升C.晚來風急 D.夜間有雨(2024·北京海淀二模)下圖為“北極海冰區域多年平均到達地表太陽輻射和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逐月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3.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最多的月份為( )A.3月 B.5月C.6月 D.8月4.與5月相比,6月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太陽輻射減弱 B.白晝變長C.云量增多 D.冰面面積減少主題2 熱力環流與風1.熱力環流原理(1)厘清形成過程:近地面兩地冷熱不均→大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2)抓住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熱不均。(3)明確垂直氣壓分布特點:垂直方向上,總是近地面氣壓高于高空氣壓。2.局地環流(小尺度下的熱力環流)(1)局地環流成因(2)影響①局地環流形成后可以調節局地溫差,例如沿海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小。②山谷的夜雨,以及高緯度或冰川谷地冷空氣在谷底的堆積。③有時也可能成為大氣污染物的輸送通道。[思維拓展] 坡地上的下降風概念:在山脈的背風坡,由于山脈的阻擋作用通常風速很小,但在有些情況下,空氣越過山后,在山的背風面一側會出現局地強風。下坡風的氣流呈水躍型,一般按下坡風建立時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將下坡風分為焚風(熱風)和布拉風(冷風)。類型 形成 常發生地焚風 氣流過山后形成的地方性的干熱風 山地的背風坡、山谷、洼地或盆地,形成干熱河谷布拉風 冷空氣被山脈或高地阻擋聚集起來,形成高壓 凡地處高寒山區,又面臨溫暖海面的地形,都有發生布拉風的可能3.影響風速的因素4.風的影響【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湖南卷,15~16)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區出現了兩次強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風影響了降雨的時空變化,使降雨呈現明顯的時段特征。右圖示意兩次強降雨時距地面10米處的風向與風速。據此完成1~2題。1.第一次和第二次強降雨可能出現的時段分別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2.兩次強降雨時谷地風速差異顯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擋 B.東南風影響C.氣溫變化 D.摩擦力作用(2024·廣東卷,13~14)下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行氣流運動狀況”。據此回答3~4題。3.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 )A.大氣下沉氣流增強B.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4.近30年來,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 D.湖泊效應增強【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江西南昌二模)由于湖陸熱力差異,鄱陽湖周邊形成明顯的湖陸風環流。湖陸風起止時刻具有季節變化。下圖是鄱陽湖甲監測站2010—2015年湖陸風起止時刻及其頻次統計圖,四條曲線表示湖風開始、湖風停止、陸風開始、陸風停止時刻。據此完成1~3題。1.四條曲線中,表示陸風停止時刻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與夏季相比,鄱陽湖冬季湖風起止時刻( )A.開始晚,結束晚 B.開始晚,結束早C.開始早,結束晚 D.開始早,結束早3.鄱陽湖附近城市推進綠色生態發展,對湖陸風強度的影響是( )A.湖風減弱,陸風增強 B.湖風、陸風均減弱C.湖風增強,陸風減弱 D.湖風、陸風均增強(2024·福建泉州二模)風向符號由風向桿和風羽組成,其中風向桿(向下的豎)表示風向,風羽(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風羽條數和風力大小呈正相關,如“”表示北風4級。下圖示意某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區氣象站記錄的山谷風風向變化。完成4~5題。4.該日武夷山山區氣象站記錄的谷風最強時的風向為( )A.偏東風 B.偏西風C.偏南風 D.偏北風5.若夏季上午10時開始吹谷風,冬季晴朗微風條件下,該氣象站谷風開始出現的時間最接近( )A.7:00 B.9:00C.11:00 D.13:00主題3 大氣環流1.把握大氣環流的內在聯系2.氣壓帶和風帶及其位置偏移帶來的影響(1)對氣候的影響(以北半球為例)(2)對水文的影響:影響河流的汛期,如熱帶草原氣候區夏季多雨,易形成夏汛;地中海氣候區冬季多雨,易形成冬汛。(3)對生物的影響:影響植物的枯榮,如東非高原草類濕季豐茂、干季枯黃;影響動物的遷徙。(4)對海洋航行的影響: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會影響洋流的流向,進而對海洋航行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海洋航行中盡可能做到順風順水。3.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高考曾這樣考過】1.[2023·全國乙卷,37(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夏威夷島海拔2 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 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2·重慶卷,16(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斯里蘭卡是人口稠密的中低收入國家。該國甲地的居民在農舍周邊種植許多高大喬木用以遮陰。受降水等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當地水土流失嚴重。下圖示意斯里蘭卡所在區域。(1)推測4、5月控制甲地的氣壓帶名稱,并說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兩地受相同季風影響,但相比乙地,甲地年降水量更大,分析季風為甲地帶來更多降水的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河北石家莊質檢)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存在環繞極地一圈的西風環流帶,西風環流中有強大的急流區,其風速甚至可達100米/秒以上。極地和熱帶地區之間的溫度差是形成西風急流的根本原因。溫度差越大,西風急流越強,冷空氣就更多停留在高緯度,中緯度地區的極端冷空氣活動相對就越少。反之,冷空氣容易影響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次數增多。完成1~2題。1.受西風急流影響,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次數最多的月份是( )A.1月和2月 B.1月和12月C.7月和8月 D.3月和11月2.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增暖幅度最大,進而導致( )A.極地和熱帶地區溫差變大B.北半球冬季極端天氣增多C.北半球極地高壓強度增強D.西風急流強勁并保持穩定(2023·廣東中山調研)下圖為世界某區域大氣環流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 )A.甲風帶為沿岸陸地帶來充足水汽B.乙氣流因受動力因素影響而上升C.丙風向形成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丁風帶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4.圖示季節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B.華北平原正值多雨季節C.北京日出東北、日落西北D.澳大利亞西北部干旱少雨主題4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 1.位置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有時只有一個,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時分裂成兩個,分別位于東西太平洋上。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是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西伸出的脊或高壓單體,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簡稱副高。在副高區內,由于氣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見、氣溫偏高,天氣炎熱;在副高邊緣則多降水天氣。夏季,副高強度強、范圍廣,冬季,強度減弱,范圍縮小。副高的強弱和位置變化,對我國天氣、旱澇和臺風活動影響很大。2.副高與我國雨帶位置移動我國東部地區的鋒面雨帶,經常處于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的距離處。(1)正常規律:冬季副高脊線位于15°N附近,伴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副高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時間 副高脊線位置 雨帶位置4、5月 15°N—20°N 4月登陸華南,5月到達南嶺6月中旬 20°N—25°N 江淮地區的梅雨(華南地區則轉入晴熱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 25°N—30°N 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江淮地區梅雨結束,伏旱開始;華南地區臺風明顯活躍)7月底至8月初 跨過30°N到達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 華北、東北地區8月下旬 自北向南迅速撤退 華西秋雨(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9月上旬 回撤到25°N附近10月上旬 回撤到20°N以南(2)異常年份①副高強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北),副高西伸北進快,夏季風北移速度快,北方雨季提前,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南方雨季變短,降水變少,易出現北澇南旱。②副高弱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南),副高西伸北進慢,夏季風北移速度慢,雨帶長時間滯留在南方,導致南方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北方雨季變短,降水減少,容易出現南澇北旱。3.副高與臺風的關系(1)影響臺風的形成副高南側緯度低,海水溫度高,能為臺風提供足夠的熱量;臺風是低壓系統,中心氣流上升,副高是高壓系統,氣流下沉,二者勢力上是此消彼長,垂直方向氣流相互抑制。因副高是大尺度天氣系統,空間規模極大,臺風尺度小,勢力相對較弱,所以一般是臺風受副高的影響更大。距離副高近的區域,氣壓、氣流均有相互抵消的趨勢,臺風很難形成;只有低壓系統勢力很強大、距離副高稍遠一點的南部海域才利于臺風的形成。(2)影響臺風的移動臺風移動方向基本上取決于副高四周的引導氣流:如果副高西伸并加強,或者臺風發生在副高南部邊緣,臺風就在東南風引導下沿副高南側西行;如果副高東退或斷裂,臺風就可能在高壓的西緣或裂口處轉向北行,當繞到高壓北部邊緣,在西南風影響下,就向東北方向移動。【高考曾這樣考過】[2023·1月浙江卷,27(1)]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 長江流域受季風影響,降水變率較大。下圖為長江流域水循環簡圖及長江流域示意圖。分析長江下游地區8月降水年際變率大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山東臨沂模擬)副熱帶高壓的南側盛行強勁的東風氣流。受區域氣壓、風場和溫濕度等擾動的影響,在東風氣流中會存在一個槽或氣旋性彎曲較大區域,隨氣流如同波浪自東向西移動,稱為東風波。下圖示意我國東南某山區一次東風波過境情況,該地出現了暴雨、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據此完成1~3題。1.圖示現象最可能發生在( )A.1月 B.4月C.7月 D.10月2.此刻,東風波槽線附近大氣物理狀況是( )3.本次東風波產生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原因有( )①副高南側氣壓梯度較大?、诓ú鄹浇椇仙仙龤饬鬏^強?、鄹备弑眰葞泶罅克、艿匦螌邓休^大增幅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江蘇南京二模)長江中下游地區流傳著一句氣象諺語:“五月南風要下雨,六月南風海也枯?!焙芎玫乜偨Y了區域降水與大氣環流的關系。完成4~5題。4.下列詩句所描寫的地理現象,其蘊含的地理原理可以用來解釋“五月南風要下雨”的是( )A.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B.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C.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D.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楝花開后寒5.下列天氣形勢圖中,能夠反映“六月南風海也枯”的是( )大單元二 大氣受熱狀況與運動主題1 大氣受熱過程1.大氣受熱過程的三種輻射2.解釋自然現象(1)氣溫的高低角度 因素 具體表現到達地面 的太陽輻 射的多少 緯度 緯度低,太陽高度大,氣溫高地勢 海拔高,大氣稀薄,光照強,白天氣溫高天氣狀況 晴天白天光照強,氣溫高日照時間 夏季白晝長,氣溫高大氣對地 面輻射的 吸收能力 大氣密度 海拔高,空氣稀薄,保溫效果差,氣溫低大氣成分 大氣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多,吸收的地面輻射多,氣溫高(2)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看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多少,主要考慮因素見如表:因素 具體表現反射率 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濕地、水域),吸熱少比熱容 比熱容大,升溫慢,白天氣溫低(水域>砂石)3.原理的應用(1)夏季園林綠化中對新栽花木上覆黑色遮陽網,目的是削弱太陽輻射。(2)采用塑料大棚發展反季節農業,利用玻璃溫室育苗等。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進入棚內或室內,被地面吸收,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熱量傳遞出去,塑料薄膜或玻璃還阻止了空氣對流、熱傳導,從而使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內。(3)人造煙霧、澆水防凍。秋冬季節,我國北方地區常用人造煙霧來增強大氣逆輻射,減輕農作物的凍害程度;澆水可加大土壤的比熱容,減小降溫幅度,減輕凍害;通過釋放水的潛熱提高氣溫;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強大氣逆輻射;水汽凝結釋放熱量。(4)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減輕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安徽卷,9~11)如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1~3題。1.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丙曲線整體數值最低,同時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幾乎一致,可判斷丙曲線代表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量的傳遞過程是由太陽輻射到地面長波輻射,再到大氣逆輻射,因此地面長波輻射數值高于大氣逆輻射數值,且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保持相對一致,可以判斷甲曲線為地面長波輻射,乙曲線為大氣逆輻射。故選B。2.觀測期間該地( )①第1天晴朗無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鄣?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從圖中的太陽輻射數值可以判斷,該地第1天和第4天的云量少于第2天和第3天,但無法確定第1天一定是晴朗無云天氣,①錯誤;第2天太陽輻射最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不可能最大,②錯誤;第3天的太陽輻射量明顯小于第4天,說明第3天比第4天的大氣透明度低,③正確;第2天和第3天太陽輻射量明顯較低,說明大氣的削弱作用較強,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④正確。故選D。3.該時段可能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四天中太陽輻射在每一天中出現的時間均明顯超過一半,說明此時處于晝長夜短的時期,為北半球夏半年;結合經緯度可知,該地位于新疆,6月份發生降水的可能性較大,最可能為6月1日前后。故選B。(2024·廣東卷,3~4)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4~5題。4.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A.降水較多B.云霧較少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午太陽高度較大答案 B解析 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地區降水少,空氣濕度低,云霧較少,大氣吸收的長波輻射較少,大氣逆輻射較弱,大氣逆輻射值較低,B正確,A錯誤;該地區為熱帶季雨林,全年常綠,地表植被覆蓋度較高,C錯誤;與7—9月相比,2—4月正午太陽高度較小,D錯誤。5.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圖中兩條曲線之間的間距值為有效輻射。由圖可知,夏季有效輻射值小于冬季,夏季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D正確。由圖分析可知,各月有效輻射值不相等,林冠層表面的溫度沒有保持恒定,A錯誤。林冠層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B錯誤。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熱源,C錯誤。【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霧凇”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字林》:“寒氣結冰,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霧凇是過冷卻水汽凝華形成冰晶掛結于草木枝葉的天氣現象。“瀚海霧凇”專指沙漠戈壁中的霧凇景觀,猶如在石海沙丘上開出的“玉樹瓊花”。新疆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霧凇”出現頻率高,吸引攝影愛好者慕名前往。據此完成1~2題。1.“寒氣結冰”形成霧凇的原因是( )A.上升氣流導致降溫B.云層較厚太陽輻射弱C.大氣的保溫作用弱D.暖鋒過境前后溫差大答案 C解析 “寒氣”說明氣溫低,不利于氣流上升,A錯誤;“見日光乃消”說明“寒氣結冰”形成霧凇主要發生在夜間,夜間沒有太陽輻射,B錯誤;大氣的保溫作用弱,降溫快,夜間溫度低,水汽容易冷卻凝華形成冰晶,形成霧凇,C正確;暖鋒過境溫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華,D錯誤。2.為了次日能拍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霧凇景觀,適宜攝影愛好者蹲守的天氣是( )A.飄雪初晴 B.氣溫回升C.晚來風急 D.夜間有雨答案 A解析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霧凇景觀的出現需要滿足充足的水汽條件、遇冷條件。飄雪說明剛經歷過雨雪天氣,空氣濕度較大,初晴說明天氣晴朗,大氣逆輻射弱,夜間大氣保溫作用弱,降溫快,水汽容易遇冷凝華,形成霧凇,A正確;氣溫回升不利于水汽凝華,B錯誤;風力大,凝華的冰晶難以掛結于草木枝葉上,容易被風吹落,C錯誤;夜間有雨說明夜間大氣逆輻射強,保溫作用強,降溫慢,不利于霧凇形成,D錯誤。(2024·北京海淀二模)如圖為“北極海冰區域多年平均到達地表太陽輻射和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逐月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3.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最多的月份為( )A.3月 B.5月C.6月 D.8月答案 C解析 讀圖可知,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與地表反射的太陽輻射之差即為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圖中6月份,二者之差最大,即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最多,C正確,排除A、B、D。4.與5月相比,6月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太陽輻射減弱 B.白晝變長C.云量增多 D.冰面面積減少答案 D解析 北極海冰區域,與5月相比,6月正午太陽高度更大,太陽輻射增加,A錯誤;6月份直射點離北回歸線更近,北極地區極晝范圍擴大,白晝更長,獲得的太陽輻射更多,與題意不符合,B錯誤;北極海冰區域全年降水少,5、6月云量相差不大,C錯誤;6月太陽輻射更強、晝更長,氣溫更高,海冰融化,冰面縮小,海面反射的太陽輻射減少,D正確。主題2 熱力環流與風1.熱力環流原理形成過程(1)厘清形成過程:近地面兩地冷熱不均→大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2)抓住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熱不均。(3)明確垂直氣壓分布特點:垂直方向上,總是近地面氣壓高于高空氣壓。2.局地環流(小尺度下的熱力環流)(1)局地環流成因(2)影響①局地環流形成后可以調節局地溫差,例如沿海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小。②山谷的夜雨,以及高緯度或冰川谷地冷空氣在谷底的堆積。③有時也可能成為大氣污染物的輸送通道。[思維拓展] 坡地上的下降風概念:在山脈的背風坡,由于山脈的阻擋作用通常風速很小,但在有些情況下,空氣越過山后,在山的背風面一側會出現局地強風。下坡風的氣流呈水躍型,一般按下坡風建立時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將下坡風分為焚風(熱風)和布拉風(冷風)。類型 形成 常發生地焚風 氣流過山后形成的地方性的干熱風 山地的背風坡、山谷、洼地或盆地,形成干熱河谷布拉風 冷空氣被山脈或高地阻擋聚集起來,形成高壓 凡地處高寒山區,又面臨溫暖海面的地形,都有發生布拉風的可能3.影響風速的因素4.風的影響【高考曾這樣考過】(2024·湖南卷,15~16)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區出現了兩次強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風影響了降雨的時空變化,使降雨呈現明顯的時段特征。如圖示意兩次強降雨時距地面10米處的風向與風速。據此完成1~2題。1.第一次和第二次強降雨可能出現的時段分別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答案 D解析 觀察兩幅風向圖整體風向可知,第一次強降雨時圖中風向整體呈現從谷底到谷坡的趨勢,說明此時以谷風為主,應為白天;第二次強降雨時圖中風向整體呈現從谷坡到谷底的趨勢,說明此時以山風為主,應為夜晚。綜上所述,選D。2.兩次強降雨時谷地風速差異顯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擋 B.東南風影響C.氣溫變化 D.摩擦力作用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第一次強降雨時主要吹東南風,為谷風,第二次強降雨時主要吹西北風,為山風。由材料可知,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此時為9月份,該地季風主要為西南季風,西南風受谷地地形影響形成東南風,與白天的谷風風向一致,加強了第一次強降雨時的谷地風速;東南風與夜晚山風風向相反,使第二次強降雨時的風速減小,故選B。(2024·廣東卷,13~14)如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行氣流運動狀況”。據此回答3~4題。3.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 )A.大氣下沉氣流增強 B.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答案 C解析 結合圖示可知,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下行氣流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之后沿冰川面下滑的冷空氣,而暖季上行氣流多為從河湖而來的暖濕的氣流。上行暖氣流與下行冷氣流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易產生鋒面降水,導致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確。暖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勢力較強,上升氣流較強,再加上下行冷氣流的抬升作用,大氣上升氣流會增強,下沉氣流減弱,A錯誤;冰面氣溫低,水易結冰,流水作用幾乎不存在,B錯誤;下行風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形成的冰川風,并非背風坡的下沉氣流,因而不會形成焚風效應,D錯誤。4.近30年來,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 D.湖泊效應增強答案 A解析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下行氣流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之后沿冰川面下滑的冷空氣,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必然會引起P地附近受冷空氣影響增強,年均氣溫趨于降低,冰川消融減緩,A正確、B錯誤。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上行、下行氣流交匯地會向圖中P地附近的下方移動,P地年降水量會趨于減少,C錯誤;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P地附近年均氣溫會趨于降低,湖泊易結冰,湖冰會阻擋大氣與湖水的水熱交換,湖泊效應減弱,D錯誤。【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江西南昌二模)由于湖陸熱力差異,鄱陽湖周邊形成明顯的湖陸風環流。湖陸風起止時刻具有季節變化。如圖是鄱陽湖甲監測站2010—2015年湖陸風起止時刻及其頻次統計圖,四條曲線表示湖風開始、湖風停止、陸風開始、陸風停止時刻。據此完成1~3題。1.四條曲線中,表示陸風停止時刻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一般而言,白天湖面為高壓,陸地為低壓,吹湖風,夜間相反吹陸風。從圖中可看出,①曲線從傍晚開始,說明為陸風開始時刻曲線;③曲線從早晨開始,12點之前達到峰值,說明為陸風在12點前停止,為陸風停止時刻曲線;④曲線從日出后開始,說明為湖風開始,到12點達到峰值;②曲線在21時左右開始,說明應為陸風開始之后的湖風停止時刻曲線。C正確,A、B、D錯誤。2.與夏季相比,鄱陽湖冬季湖風起止時刻( )A.開始晚,結束晚 B.開始晚,結束早C.開始早,結束晚 D.開始早,結束早答案 B解析 湖陸風的轉變,實際上是由湖與陸的溫度變化而導致的,白天以湖風為主,夜晚以陸風為主。夏季比冬季白晝長,日出時間較早,陸地開始升溫的時間早,降溫的時間晚,加之夏季湖泊水域面積明顯大于冬季,湖泊升溫與降溫速度都明顯小于冬季,所以冬季湖風持續的時間較短,即冬季湖風開始晚,結束早,B正確,A、C、D錯誤。3.鄱陽湖附近城市推進綠色生態發展,對湖陸風強度的影響是( )A.湖風減弱,陸風增強 B.湖風、陸風均減弱C.湖風增強,陸風減弱 D.湖風、陸風均增強答案 B解析 附近城市推進綠色生態發展以后,使陸地的溫度變化幅度變小。白天,陸地溫度增高幅度小,湖泊與陸地間的溫差變小,湖風減弱;夜間陸地降溫幅度小,湖泊與陸地間溫差變小,陸風減弱,B正確,A、C、D錯誤。(2024·福建泉州二模)風向符號由風向桿和風羽組成,其中風向桿(向下的豎)表示風向,風羽(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風羽條數和風力大小呈正相關,如“”表示北風4級。如圖示意某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區氣象站記錄的山谷風風向變化。完成4~5題。4.該日武夷山山區氣象站記錄的谷風最強時的風向為( )A.偏東風 B.偏西風C.偏南風 D.偏北風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風向符號由風向桿和風羽組成,其中風向桿(向下的豎)表示風向,風羽(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風羽條數和風力大小呈正相關”可知,風羽數量越多風力越大,同時根據所學知識,白天吹谷風,晚上吹山風,綜合可知,12—14時谷風最強,根據風向桿判斷出風向為偏西風,因此B正確,排除A、C、D。5.若夏季上午10時開始吹谷風,冬季晴朗微風條件下,該氣象站谷風開始出現的時間最接近( )A.7:00 B.9:00C.11:00 D.13:00答案 C解析 根據熱力環流相關知識,白天吹谷風,晚上吹山風,當山風轉谷風時,風向應在白天發生明顯改變。夏季上午10時開始吹谷風,冬季由于日出時間較晚,山風轉谷風的時間也較晚,即11時前后符合條件。因此C正確,排除A、B、D。主題3 大氣環流1.把握大氣環流的內在聯系2.氣壓帶和風帶及其位置偏移帶來的影響(1)對氣候的影響(以北半球為例)(2)對水文的影響:影響河流的汛期,如熱帶草原氣候區夏季多雨,易形成夏汛;地中海氣候區冬季多雨,易形成冬汛。(3)對生物的影響:影響植物的枯榮,如東非高原草類濕季豐茂、干季枯黃;影響動物的遷徙。(4)對海洋航行的影響: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會影響洋流的流向,進而對海洋航行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海洋航行中盡可能做到順風順水。3.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高考曾這樣考過】1.[2023·全國乙卷,37(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夏威夷島海拔2 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 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如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8分)答案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較低海拔(1 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易擴散。觀測站海拔高于3 000米,受副熱帶高壓的下沉氣流控制,較低海拔區域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難以向觀測站擴散。2.[2022·重慶卷,16(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斯里蘭卡是人口稠密的中低收入國家。該國甲地的居民在農舍周邊種植許多高大喬木用以遮陰。受降水等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當地水土流失嚴重。如圖示意斯里蘭卡所在區域。(1)推測4、5月控制甲地的氣壓帶名稱,并說明理由。(3分)(2)甲、乙兩地受相同季風影響,但相比乙地,甲地年降水量更大,分析季風為甲地帶來更多降水的原因。(6分)答案 (1)赤道低氣壓帶。理由:甲地地處北緯5°—10°,4、5月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該地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2)甲、乙兩地1—2月受東北季風控制;甲地季風經過海域面積更廣,水汽充足;甲地位于西南季風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充足。【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河北石家莊質檢)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存在環繞極地一圈的西風環流帶,西風環流中有強大的急流區,其風速甚至可達100米/秒以上。極地和熱帶地區之間的溫度差是形成西風急流的根本原因。溫度差越大,西風急流越強,冷空氣就更多停留在高緯度,中緯度地區的極端冷空氣活動相對就越少。反之,冷空氣容易影響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次數增多。完成1~2題。1.受西風急流影響,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次數最多的月份是( )A.1月和2月 B.1月和12月C.7月和8月 D.3月和11月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極地和熱帶地區的溫差越大,西風急流越強,就越能夠將極地的冷空氣封鎖在高緯度地區;反之,若極地和熱帶地區的溫差較小,則極地冷空氣越容易影響中緯度地區。由此分析可知,3月和11月為北半球的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時段,極地和熱帶地區的溫差相對較小,則西風急流較弱,難以將極地冷空氣封鎖在高緯度地區,故此時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次數多,D正確;而其他時段極地和熱帶地區的溫差較大,西風急流較強,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較少,A、B、C錯誤。2.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增暖幅度最大,進而導致( )A.極地和熱帶地區溫差變大B.北半球冬季極端天氣增多C.北半球極地高壓強度增強D.西風急流強勁并保持穩定答案 B解析 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增暖幅度最大,將使熱帶和北極地區的溫差減小,西風急流減弱,西風急流對極地冷空氣的封鎖作用減弱,會導致北半球冬季的極端天氣增多,B正確,A、D錯誤;由于北極地區增溫幅度大,極地下沉氣流減弱,導致北半球極地高壓強度減弱,C錯誤。(2023·廣東中山調研)如圖為世界某區域大氣環流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 )A.甲風帶為沿岸陸地帶來充足水汽B.乙氣流因受動力因素影響而上升C.丙風向形成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丁風帶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答案 C解析 結合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甲為東北信風帶,性質干燥,受其影響,沿岸陸地氣候干燥,水汽不易凝結;乙為赤道低氣壓帶,受熱力因素影響盛行上升氣流;丙為西北風,由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在冬季向南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左偏轉而形成;丁風帶為盛行西風帶,風向隨季節沒有明顯變化。4.圖示季節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B.華北平原正值多雨季節C.北京日出東北、日落西北D.澳大利亞西北部干旱少雨答案 A解析 結合上題分析,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華北平原受冬季風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北京晝短夜長,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澳大利亞西北部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主題4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1.位置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有時只有一個,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時分裂成兩個,分別位于東西太平洋上。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是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西伸出的脊或高壓單體,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簡稱副高。在副高區內,由于氣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見、氣溫偏高,天氣炎熱;在副高邊緣則多降水天氣。夏季,副高強度強、范圍廣,冬季,強度減弱,范圍縮小。副高的強弱和位置變化,對我國天氣、旱澇和臺風活動影響很大。2.副高與我國雨帶位置移動我國東部地區的鋒面雨帶,經常處于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的距離處。(1)正常規律:冬季副高脊線位于15°N附近,伴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副高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時間 副高脊線位置 雨帶位置4、5月 15°N—20°N 4月登陸華南,5月到達南嶺6月中旬 20°N—25°N 江淮地區的梅雨(華南地區則轉入晴熱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 25°N—30°N 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江淮地區梅雨結束,伏旱開始;華南地區臺風明顯活躍)7月底至8月初 跨過30°N到達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 華北、東北地區8月下旬 自北向南迅速撤退 華西秋雨 (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9月上旬 回撤到25°N附近10月上旬 回撤到20°N以南(2)異常年份①副高強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北),副高西伸北進快,夏季風北移速度快,北方雨季提前,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南方雨季變短,降水變少,易出現北澇南旱。②副高弱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南),副高西伸北進慢,夏季風北移速度慢,雨帶長時間滯留在南方,導致南方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北方雨季變短,降水減少,容易出現南澇北旱。3.副高與臺風的關系(1)影響臺風的形成副高南側緯度低,海水溫度高,能為臺風提供足夠的熱量;臺風是低壓系統,中心氣流上升,副高是高壓系統,氣流下沉,二者勢力上是此消彼長,垂直方向氣流相互抑制。因副高是大尺度天氣系統,空間規模極大,臺風尺度小,勢力相對較弱,所以一般是臺風受副高的影響更大。距離副高近的區域,氣壓、氣流均有相互抵消的趨勢,臺風很難形成;只有低壓系統勢力很強大、距離副高稍遠一點的南部海域才利于臺風的形成。(2)影響臺風的移動臺風移動方向基本上取決于副高四周的引導氣流:如果副高西伸并加強,或者臺風發生在副高南部邊緣,臺風就在東南風引導下沿副高南側西行;如果副高東退或斷裂,臺風就可能在高壓的西緣或裂口處轉向北行,當繞到高壓北部邊緣,在西南風影響下,就向東北方向移動。【高考曾這樣考過】[2023·1月浙江卷,27(1)]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 長江流域受季風影響,降水變率較大。如圖為長江流域水循環簡圖及長江流域示意圖。分析長江下游地區8月降水年際變率大的原因。(4分)答案 副熱帶高壓控制位置、強度變化大,夏季風不穩定;臺風雨占比高,年變率大。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長江流域夏季會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但是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位置并不確定,進而影響夏季風的穩定性,因此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我國長江中下游8月會受到臺風的影響,臺風會帶來強降水,但是臺風的年際變化較大。【高考還會這樣考】(2024·山東臨沂模擬)副熱帶高壓的南側盛行強勁的東風氣流。受區域氣壓、風場和溫濕度等擾動的影響,在東風氣流中會存在一個槽或氣旋性彎曲較大區域,隨氣流如同波浪自東向西移動,稱為東風波。如圖示意我國東南某山區一次東風波過境情況,該地出現了暴雨、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據此完成1~3題。1.圖示現象最可能發生在( )A.1月 B.4月C.7月 D.10月答案 C解析 由圖可知,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出現伏旱,應為7、8月份,C正確,A、B、D錯誤。2.此刻,東風波槽線附近大氣物理狀況是( )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東風波槽線東側吹東南風,西側吹東北風,B正確,A錯誤;波槽線東側是降水區域,濕度大,西側氣流下沉,空氣干燥,C錯誤;東側氣流受山地抬升,以上升為主,氣壓低,西側氣流以下沉為主,氣壓高,D錯誤。3.本次東風波產生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原因有( )①副高南側氣壓梯度較大?、诓ú鄹浇椇仙仙龤饬鬏^強?、鄹备弑眰葞泶罅克、艿匦螌邓休^大增幅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副高南側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海陸溫差大,氣壓梯度較大,加大東風氣流,①正確;波槽附近受地形影響,輻合上升氣流較強,②正確;水汽主要來自東側,③錯誤;地形抬升氣流,對降水有較大增幅作用,④正確,B正確,A、C、D錯誤。(2024·江蘇南京二模)長江中下游地區流傳著一句氣象諺語:“五月南風要下雨,六月南風海也枯。”很好地總結了區域降水與大氣環流的關系。完成4~5題。4.下列詩句所描寫的地理現象,其蘊含的地理原理可以用來解釋“五月南風要下雨”的是( )A.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B.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C.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D.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楝花開后寒答案 D解析 諺語一般說的是農歷。農歷五月,北方的冷空氣雖然減弱但是仍控制影響一些地區,而此時源源不斷的南風吹來,南風挾帶暖濕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形成大面積降雨,所以這個季節在長江流域總是會發生長時間的“梅雨”天氣,D正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的是二月,A錯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描寫的是對流天氣,B錯誤;“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描寫的是天氣,與大氣環流關系不大,不能體現蘊含的地理原理,C錯誤。5.下列天氣形勢圖中,能夠反映“六月南風海也枯”的是( )答案 B解析 農歷六月,雨帶北移,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干旱,B選項高壓脊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B正確,A、C、D錯誤。大單元綜合能力提升練(分值:69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1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廣州市從化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某大學地理課題小組在某年10月15日—11月16日,對從化區山谷風進行了觀測研究,發現當大尺度風小于1.5 m/s時,山谷風明顯。如圖示意從化區某觀測點山谷風風頻平均日變化。完成1~3題。1.谷風轉為山風的時間出現在( )A.9—10時 B.15—16時C.18—19時 D.7—8時答案 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白天山谷地區盛行谷風,夜間盛行山風,據圖示時間段判斷在白天主要盛行西南風,在夜間主要盛行東北風,谷風轉為山風的時間即為由西南風轉為東北風的時間,讀圖可知在18—19時是谷風轉為山風的時間,C正確,A、B、D錯誤。2.該課題小組設置的觀測點最可能位于( )答案 A解析 據圖示時間段判斷,在白天谷風主要是西南風,在夜間山風主要是東北風,谷風是由山谷向山坡吹的風,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吹,氣壓梯度力方向也是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方向,結合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右偏從而形成西南風,所以判斷較高海拔處在偏北側,較低海拔的山谷在偏南側,夜間盛行山風東北風也能說明山坡在山谷的偏北方向,A正確,B、C、D錯誤。3.推測圖示偏南風風頻比偏北風風頻大的主要原因是( )A.北坡日照時間較長B.白天陽坡與同高度山谷溫差大C.南坡受夏季風影響小D.夜晚山谷降溫速度快答案 B解析 廣州市從化區在北回歸線附近,年內光照多從偏南側照射而來,南坡是陽坡,光照時間較長,A錯誤;白天陽坡接收太陽光照時間較長,增溫幅度較大,而山谷地區由于地形阻擋接收太陽光照時間較短,造成白天南坡陽坡與同高度山谷溫差大,而白天盛行偏南風,所以偏南風風頻比偏北風風頻大,B正確;廣州市的夏季風是以偏南風為主,南坡是夏季風的迎風坡,受夏季風影響大,C錯誤;夜間山谷降溫速度小于山坡,D錯誤。(2024·山東濟寧高三調研)1815年4月,地處東南亞的S島發生人類歷史上最強的火山噴發事件,在距離S島800 km以外的人們連續多日聽到隆隆的雷聲,看見飄動的灰塵。受此事件影響,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現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天氣,造成西歐、亞洲、北美農作物大范圍減產。如圖示意火山噴發后海拔25 km處大氣溫度距平和北半球陸地年降水量距平的變化。據此完成4~6題。4.海拔25 km處位于( )A.對流層 B.平流層C.高層大氣 D.電離層答案 B解析 對流層的平均厚度是12 km,自對流層頂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圍為平流層,所以海拔25 km為平流層,B正確。5.造成北半球農作物大范圍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大氣對( )A.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B.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C.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弱D.地面的保溫作用減弱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現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天氣,火山噴發產生大量火山灰飄在空氣中,使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氣溫降低,A正確,C錯誤;空氣中的火山灰使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但保溫作用增強會使氣溫升高,與結果不符,B、D錯誤。6.1816年北半球陸地年降水量距平變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海陸溫差減小,季風環流減弱B.海陸溫差增大,季風環流減弱C.海陸溫差減小,季風環流增強D.海陸溫差增大,季風環流增強答案 A解析 1816年北半球陸地年降水量距平值為負,說明1816年降水偏少?;鹕交蚁魅跆栞椛?,會使海陸溫差減小,B、D錯誤;海陸溫差減小,會使季風環流減弱,夏季風減弱,降水減少,A正確,C錯誤。(2024·安徽合肥一檢)近年來,Y國計劃將房屋磚墻的裸露墻面逐步改造為耐寒的常春藤攀爬的綠植墻面,此舉可實現巨大的經濟、環境效益。如圖示意該國2月某小區在天氣晴好狀況下的氣溫日變化,a、b、c代表裸露墻面室內氣溫、綠植墻面室內氣溫和墻面室外氣溫。據此完成7~9題。7.該小區可能位于( )A.莫斯科 B.堪培拉C.北京 D.倫敦答案 D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顯示,當地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為國際標準時間14:00左右。一般而言,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是當地時間14:00左右,說明當地經度位置接近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即0°經線,所以該地可能位于倫敦,D正確;莫斯科位于東三區,堪培拉位于東十區,北京位于東八區,均與題中時間不符,A、B、C錯誤。8.圖中表示墻面室外氣溫、裸露墻面室內氣溫、綠植墻面室內氣溫變化的曲線依次是( )A.a、b、c B.a、c、bC.b、a、c D.c、b、a答案 D解析 墻面室外氣溫缺少物體調節,氣溫日較差大,所以c曲線符合;由于墻體有綠植保護,綠植墻面室內氣溫日較差小,a曲線符合;裸露墻面室內氣溫日較差介于另外兩者之間,b曲線符合,所以D正確。9.大規模推廣綠植墻面可以( )①降低能源消耗?、谘娱L房屋使用壽命 ③加快極冰融化?、芴嵘用窬幼◇w驗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綠植墻面可以減小氣溫日較差,夜間起到保溫作用,大規模推廣綠植墻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①正確;綠植墻面可能破壞墻體,減少房屋使用壽命,②錯誤;大規模推廣綠植墻面可以大量吸收溫室氣體,降低溫室效應,減緩極冰融化,③錯誤;大規模推廣綠植墻面可以美化環境,提升居民居住體驗,④正確。納木錯位于拉薩市區北偏西200多千米處,是西藏第二大湖泊。2022年8月,某科研小組在納木錯進行了為期12天的湖陸風觀測(觀測點位置如圖1),但僅在12日、13日獲得連續觀測資料。圖2為“13日某時統計的風向隨高度變化圖”。據此完成10~12題。10.影響該科研小組進行湖陸風觀測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不便 B.地質災害多發C.天氣多變 D.牧業活動干擾答案 C解析 “為期12天的湖陸風觀測,但僅在12日、13日獲得連續觀測資料”,說明此區域湖陸風不夠明顯。西藏地區夏季為雨季,天氣多變,溫差減小,水平氣壓梯度力減小,湖陸風不明顯,選C。11.圖2中風向隨高度變化情況的大致時間可能是( )A.2:00 B.8:00C.14:00 D.17:00答案 A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顯示,近地面1 000 m以下風向角度為90°—180°,吹東南風,屬于陸風,陸風一般發生在夜晚,選A。12.納木錯湖區湖陸風環流的高、低空風過渡地帶大致位于相對高度( )A.1 000 m B.2 000 mC.3 000 m D.4 000 m答案 B解析 納木錯湖區的低空風是從陸地吹向湖泊(90°—180°為東南風),高空風是從湖泊吹向陸地(270°—360°為西北風),因此,高、低空風過渡地帶大致位于相對高度2 000 m,B正確。(2024·黑龍江吉林二模)新疆阿勒泰地區西南吉木乃縣的鬧海地區,東西長100多千米,南北寬8—20千米。冬季盛行偏東風,地面積雪隨風卷起,使人畜迷失方向,當地人稱之為“鬧海風”?!棒[海風”的形成受亞洲高壓及地形影響,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出現次數多,強度大。如圖為“鬧海地區位置示意”。據此完成13~15題。13.“鬧海風”發生時高壓脊的位置及其形態可能是( )A.位于當地以北,呈南北走向B.位于當地以北,呈東西走向C.位于當地以西,呈東西走向D.位于當地以東,呈南北走向答案 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鬧海風發生時盛行偏東風,故高壓脊應位于該地東側,并呈南北走向,D正確,A、B、C錯誤。14.11月到次年2月“鬧海風”強度大的原因是( )A.人類活動頻繁 B.地表積雪深厚C.沙塵天氣多發 D.植被覆蓋率低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中對“鬧海風”的描述可知,地表積雪較厚,則大風卷起積雪易形成“鬧海風”。11月至次年2月期間,氣溫低,降雪相對較多,地表易積雪,B正確。人類活動、沙塵天氣、植被覆蓋率低和“鬧海風”關系不大,A、C、D錯誤。15.當地地形加劇“鬧海風”現象的可能原因是( )A.地形平坦開闊 B.山地呈南北走向C.狹管效應明顯 D.地勢南高北低答案 C解析 鬧海地區冬季盛行偏東風與位于吉木乃縣城以東,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形成狹管效應,加大風速,加劇“鬧海風”現象,故C正確;地形平坦、山脈走向、地勢起伏和“鬧海風”強度加劇的關系不大,A、B、D錯誤。(2024·貴州三模)南亞高壓是夏季出現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對流層上部的大型高壓系統。對青藏高原乃至我國的氣候都有重要影響。據此完成16~17題。16.南亞高壓的形成說明夏季青藏高原近地面( )A.氣流輻合上升 B.氣流下沉輻散C.氣流輻散上升 D.氣流下沉輻合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南亞高壓是夏季出現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對流層上部的大型高壓系統”可知,南亞高壓應為夏季青藏高原增溫比同海拔大氣快,上升氣流在高空堆積受熱抬升后在高空集聚而形成,說明青藏高原近地面氣流輻合上升,A正確,排除B、C、D。17.南亞高壓對我國季風的主要影響是( )①削弱東北季風?、诩訌娢髂霞撅L ③削弱西北季風 ④加強東南季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南亞高壓出現的季節為夏季,對冬季季風的影響小,①③錯;南亞高壓是對流層上部的大型高壓系統,此時青藏高原表面形成大型低壓,對夏季風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夏季風因此增強,②④正確。C正確,排除A、B、D。二、非選擇題18.(2024·遼寧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緯大氣環流異常,導致沙源地氣候異常暖干。持續偏暖偏干對沙源地地表物質產生重要影響。沙塵強度、傳輸路徑等又與天氣系統密切相關。圖1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區域海平面氣壓距平(相對于多年氣壓平均值的差值)圖。圖2示意2023年春季兩次沙塵天氣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質量濃度的變化(圖2-a)和高、低壓中心位置(均為當日17時)的變化(圖2-b)。(1)根據海平面氣壓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氣候異常暖干的原因。(6分)(2)說明持續偏暖偏干對沙源地地表物質的影響。(4分)(3)據圖2—a,指出與3月相比,4月沙塵傳輸強度和路徑的特點,結合圖2—b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8分)答案 (1)沙源地海平面氣壓較多年平均值偏低,說明亞洲高壓勢力較弱,冷空氣影響較小,氣候偏暖;冬季風較弱,冬季降雪較少,春季積雪少、融雪快,積雪保濕作用較弱;氣溫偏高,蒸發較強,加劇干旱。(2)氣候持續偏暖,凍土解凍時間提前,地表抗侵蝕能力減弱;氣候持續偏干,降水少,地表蒸發較強,地表物質變得干燥疏松;暖干氣候導致地表物理風化增強,地表物質變得更加破碎,更易起沙;沙源地地表松散物質增多,為沙塵暴提供物源條件。(3)特點:4月沙塵傳輸強度偏弱,涉及路徑范圍偏南。原因:4月高壓中心氣壓偏低,強度偏弱,且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之間的平均距離更遠,兩者之間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變小,風速變慢;4月高壓中心向南移動幅度大,引導沙塵傳輸路徑向南延伸。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沙源地的海平面氣壓距平為負值,說明沙源地海平面氣壓較多年氣壓平均值偏低。由材料可知,此時為北半球2—3月,冬半年氣壓偏低,說明亞洲高壓勢力較弱,即冬季風較弱,冷空氣影響較小,氣候偏暖。冬季風勢力較弱,冬季的降雪量可能會偏少,春季積雪少,且氣候偏暖,積雪融化更快,積雪對地表的保濕作用較弱;春季氣溫快速回升,蒸發進一步加強,導致氣候異常偏干。第(2)題,氣候偏暖,會導致凍土解凍時間提前,地表抗侵蝕能力減弱;氣候偏干,會導致地表物質更加干燥、疏松,且暖干的氣候使得地表物理風化增強,地表物質變得更加破碎,更易起沙,最終導致沙源地的地表松散物質增多,為沙塵暴提供更豐富的物源條件。第(3)題,根據圖2—a可知,4月沙塵暴的PM10質量濃度整體偏低,但影響的范圍更偏南,如南京的PM10質量濃度相比3月偏高。根據圖2—b可知,4月高壓中心的氣壓值相比3月偏低,說明高壓中心強度減弱,且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兩者之間的平均距離更遠,兩者之間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變小,風速變慢,因此沙塵傳輸強度整體偏弱;4月高壓中心向南移動的幅度大,高壓中心輻散出來的氣流能夠引導沙塵傳輸路徑向南偏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二 大氣受熱狀況與運動.docx 大單元二 大氣受熱狀況與運動無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