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26 詩詞五首飲酒(其五)陶淵明【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東晉詩人。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社會腐敗,于是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走近作者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朗誦錄音,然后大聲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停頓和重讀,感受古詩音韻美。音韻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反復誦讀這首詩,體會這首詩的韻律之美體現在什么地方?這是一首五言古詩,押“an”韻,韻腳是“喧”“偏”“山”“還”“言”,使詩歌有抑揚頓挫之美。一、大聲朗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人境?車馬喧?心遠?地自偏?理解詩意小官坐牛車、驢車,大官坐馬車,車馬喧指官場喧囂。遠:形容詞做動詞,遠離,心靈遠離官場。1、用詩中詞語概括詩人此時心境。悠然2、結合詩句談談,詩人悠然的表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菊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以佐酒,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寫出了作者閑適淡泊的心境。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后》云:“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不可將“見”改為“望”。“見”字表現詩人不是有意看山,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更能表達詩人的悠然心境;“望”字有目的性,破壞詩歌自然的意境。遣詞造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對自己歸隱田園這一行為的聯想。詩人追求的“真意”是自然之趣,是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也是對自我與自然融合的純粹境界的追求。 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歌閱讀策略一:①題材選擇②意象選擇③遣詞造句④手法運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用典……)詩歌閱讀策略二:①詩人身世遭際、思想傾向②詩歌的創作背景《春望》、《雁門太守行》對比閱讀【初中語文匠 出品】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請朗讀兩首詩歌,注意字音、節奏、韻律。思考:韻律之美體現在什么地方?《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從韻律方面說,這首詩的首聯、頷聯、頸聯的韻腳分別是“深”“心”“金”,押“in”韻;尾聯上下兩句的韻腳分別是“短”“簪”,押“an”韻。首聯、頷聯、頸聯的上下聯對仗,形成對偶句,使詩句音節勻稱,富于音樂美。【杜甫】唐代著名詩人。以古體詩、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為主;詩作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被稱為“詩史” 。人稱“詩圣”【李賀】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的語言,創造出一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在中唐詩壇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 “詩鬼” 。走近作者【杜甫】此詩為杜甫安史之亂時期在長安所作。詩人在前往長安途中被安史叛軍俘虜,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李賀】唐憲宗命張煦領兵平叛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寫作背景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合作探究兩首詩歌內容。理解詩意國家破碎,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時局,見花盛開就會落淚,悵恨別離,聽見鳥鳴就會驚擾我的心。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三月,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苦擔憂,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春望》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軍中號角的聲音響徹在這秋天中;邊塞戰士的鮮血在寒夜中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甘愿為國血戰而死。《雁門太守行》題材選擇、意象選擇、遣詞造句、手法運用比較分析《春望》、《雁門太守行》《春望》詩人望到了哪些意象?國城花鳥烽火家書白頭意象選擇刻畫了國都淪陷后的悲慘景象抒發自己的憂思心境詩歌揭露安史叛軍的罪行,表達詩人對國都淪陷的哀悼,寄托著對家人的思念、擔憂。破濺淚驚心連三月短《雁門太守行》詩人描寫了哪些意象?云城日燕脂紅旗霜鼓意象選擇描繪戰爭的悲壯慘烈景象黑摧金半卷重寒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感時傷懷,苦悶沉痛,花兒也好像流下眼淚,鳥也因人們離別而心驚。這是詩人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花、鳥是美麗的春景,但詩人面對殘破的都城,苦悶傷痛,美景,更加重其傷感憂苦的心情。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藝術手法。手法運用“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從聽覺和視覺角度描寫,“角聲滿天”表現戰爭規模大,渲染悲涼氣氛;“燕脂”“夜紫”說明傷亡慘重,表現戰爭慘烈殘酷。手法運用“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頸聯運用典故,“易水”出自戰國荊軻《易水歌》,與戰爭地點吻合,又表現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報國之志,也表達詩人對其的歌頌。手法運用“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尾聯運用典故,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與戰爭地點吻合,又表現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點明主旨。手法運用《春望》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擔憂之情。詩人由國破家亡寫到自己衰老。“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更愁。從頭發變化,展現詩人內心的痛苦、愁怨。遣詞造句《雁門太守行》遣詞造句詩中大量使用色彩濃艷的詞語,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而且與黑色、玉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表現戰爭的激烈詩中大量使用描繪色彩的詞語,色彩濃艷的詞語,作者用“黑云”比喻敵軍攻城的氣勢,再用“金鱗”展現我軍將士的高昂氣勢,二者對比,色彩鮮明,展現出激烈悲壯的戰場畫面。烽火下的百姓憂國傷時念家悲己兵荒馬亂流離失所烽火下的將士緊張危險慘烈悲壯艱苦斗爭誓死報國小結:《春望》這首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念家悲己的情感。《雁門太守行》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歌頌將士們奮勇作戰、誓死報國的決心。赤 壁杜牧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詩人。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走近作者請同學們自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節奏。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押“ao”韻jǐ請同學們朗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合作探究詩歌內容。理解詩意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在水底還沒有銷蝕掉,拿起來磨光洗凈,認出來戟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寫作背景: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杜牧有抱負,但在晚唐無所為,經過赤壁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本詩。請任選一角度,賞析《赤壁》。詩歌賞析題材選擇 古人寫詠史懷古這類題材,往往指向現實,托古諷今或懷古傷今。本詩借三國赤壁之戰的往事,訴說作者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以小見大,以二喬的命運隱喻東吳的存亡。詩人認為東吳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意在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傷感。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這樣看待周瑜,原因何在呢?杜牧生于晚唐,此時唐朝國運衰頹。他出身名門,祖父杜佑為宰相,這影響了杜牧的一生,他希望能夠為國家盡力,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政治抱負。但是陷于“牛李黨爭”,一生不得志。以牛僧孺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斗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茍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小結:《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托物詠史,懷古傷今,感慨自己胸懷大志卻不被重用。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原創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微信公眾號:初中語文匠從污濁的官場中及時抽身,堅持在田園中歸隱的陶淵明,與終身不得志,卻始終在宦海中沉浮的杜牧,你更欣賞誰?陶淵明的隱,杜牧的仕,都是真正的儒者。隱是氣節,仕是抱負。陶醉于自然中的得意,面對歷史的深深感慨,這當中,都離不了面對人生沉浮,內心百轉千回的掙扎。其實,這一切都只因他們心中有著抱負,有著那一份深深的家國情!漁家傲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走近作者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朗誦錄音,然后反復誦讀這首詩,讀出節奏與韻味,感受這首詩的格律之美。音韻美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詩詞誦讀jiēmàn思考:體會這首詞的韻律之美體現在什么地方?這首詞從韻律方面說,上闋的第1、2、5句,下闋的第1、4句的韻腳分別是“霧”“舞”“處”“暮”“住”,押“u”韻;上闋的第4句,下闋的第2、3、5句的韻腳分別是“語”“句”“舉”“去”,押“ü”韻。使詞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富于音樂美。寫作背景:此詞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金兵入據中原,詞人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根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作者在夢中夢見了什么?1、這首詞的上闋描寫了哪些意象?營造出怎樣的意境?描寫了天、云、霧、星河、千帆、帝所。遼闊的天空、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璀璨的星河,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蒼茫壯麗、美妙夢幻的境界。賞析詩詞“嗟”:對日暮路長的嘆息。“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悲嘆自己空有才華,感慨國家動亂。2、“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這一句有什么含義?運用了比喻和用典(手法),把自己比成大鵬,乘萬里風高飛,吹到仙山去,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結合詩意分析)。表達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不滿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情感)。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藝術風格該詞意境闊大,想象豐富,夢幻現實對照,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李清照晚年雖身處困境,想象的翅膀卻飛進了另一個世界,顯示了“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邁氣概,使這首詞顯示出來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漁家傲· 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6詩詞五首.pptx 《赤壁》.mp3 春望.mp3 漁家傲.mp3 雁門太守行 朗讀.mp3 飲酒.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