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23《孟子》三章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被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走近作者《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民本),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文學常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請大家認真傾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字音、節奏,初步感受孟子的人生智慧。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fúsù朗讀課文同學們,孟子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呢?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這篇文章的意思。疏通文意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 而 攻 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 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有利作戰的天氣時令有利作戰的地理條件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助詞,的外城表承接指代城郭表轉折發語詞,無實義句末語氣詞,了這樣表轉折這者…也:判斷句標志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啊。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 / 不 以/ 封疆之 界,固 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城墻泛指糧草表承接指代城郭所以、因此使……定居;管理憑借邊界鞏固國防險要震懾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到達通假字指失道者憑借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戰,(如果)作戰就一定會取得勝利。⑴利⑵城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堅利也:①三里之城:②城非不高也:有利銳利內城城墻⑶之①三里之城②環而攻之而不勝③多助之至④以天下之所順的代詞到介入主謂⑷而①委而去之②環而攻之而不勝③面山而居④泉香而酒冽表承接表承接 表轉折表修飾表并列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管理、 限制、使……定居威懾鞏固、使……鞏固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研讀文本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如何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論點)?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①環而攻城不勝天時不如地利從攻的角度2.孟子如何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論點)?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城高兵利糧足不守地利不如人和從守的角度3.本文結尾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來深化中心論點?運用對比論證,將“失道者”與“得道者”進行對比,強調施行仁政(“得道”)的重要性,從正反兩方面突出“人和”對于戰爭、治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論點。富貴不能淫請大家認真傾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字音和節奏,初步感受孟子的人生智慧。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yǎnguànrǔ同學們,孟子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呢?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這篇文章的意思。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 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 天下熄。”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難道表示順承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你指代“丈夫”到準則,標準這同“汝”,你…者…也:判斷句標志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準則,是婦女遵循的規則。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謂大丈夫。”指正道惑亂,迷惑,使動用法,使…迷惑稱呼、叫做喻指“仁”、“禮”、“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我迷惑,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稱得上大丈夫!”同學們,孟子在這篇文章中針對大丈夫提出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誦讀文章,結合資料,思考下面的問題,探究孟子的智慧。探究孟子智慧敬仰、崇拜、羨慕的態度。從反問句式、副詞“誠”以及對他們能力的夸張性描述上可以看出來。1、從景春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公孫衍、張儀持什么態度?是如何看出來的?縱橫家(1).縱橫家是謀圣鬼谷子創立的學術流派。是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個派別;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公孫衍,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2).蘇秦到趙國后,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后,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后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3).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后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4).他們注重揣摩游說對象心理,運用各種手段,或拉攏或分化,事無定主,說無定辭。他們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謀劃策時多以君王心情、國家政治需要出發,因此非常討喜。2.孟子是否認同景春所說的觀點呢?不認同的話,孟子是如何辯駁的?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到底是怎樣的呢?對象 服務對象 特點妾婦公孫衍、張儀 等縱橫家無原則順從丈夫君王對待丈夫恭敬、謹慎、不會違背丈夫、一切言行以順從丈夫為準則朝秦暮楚、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的標準,只懂迎合君王的喜好2.作者論述“妾婦之道”類比證論: 通過已知事物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作用:類比法富于啟發性,深入淺出,使讀者易于領悟抽象的道理。感知孟子智慧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不能亂我心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是什么?貧賤不能移——家貧位卑不能改變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怎樣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立身處世態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堅守本心)(貫徹儒家倡導的仁義禮)孟子對于大丈夫的闡釋對于我們現代社會有沒有借鑒意義?在你心中,大丈夫有什么標準?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拓展延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大家認真傾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初步感受孟子的人生智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quǎnyuègéxīzēngbì同學們,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這篇文章的意思。舜發 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興起,指被任用選拔、任用獄官集市從、在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故天將降大任于 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 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使…饑餓使…貧困使…驚動;使…堅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使…勞累給因此、所以這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人恒 過, 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犯錯誤這樣 以后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有所作為;(想法)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被人們了解。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匹敵、相當拂,同“弼”,輔佐;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患的憂懼,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這樣以后,才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在常常表并列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他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點1、文章開頭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列舉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共同點:他們都出身貧賤,但在經受磨難之后,終于成就大業。目的:舉例論證,引出并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極具說服力;運用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氣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孟子認為人才是在怎樣的環境中造就的?從哪里看出來?3.第2段分別從什么角度論述了什么道理 第一句國家個人生于憂患第二句死于安樂反面正面正面論述人必須經過挫折,內心時常憂慮,才能有作為。反面講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國家沒有磨難,一直處于安樂之中,就會滅亡。再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①先談人,列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主要著眼于“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②后論國,主要著眼于“死于安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③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類比、對比、頂真、反問等方法進行說理,請再讀課文,體會《孟子》說理的特點,并品析。說理特點示例:孟子的雄辯藝術體現在排比的修辭,比如: 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氣勢磅礴地指出治理國家不能僅靠邊界,地理優勢和武器,關鍵在于人和,將“人和”的重要性推到極致。“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取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實質,三個“天下之”的反復,也將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極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四個雙重否定句構成排比,極力鋪陳防御一方具備的“地利”條件,結果卻棄城而逃,由此得出結論:地利不如人和也。 增強不可辯駁之勢。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 《孟子》三章.pptx 《富貴不能淫》.mp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mp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