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曲歌戲韻話傳承——《曲藝之韻》教學設計教材版本:花城版教學年級:高一年級授課類型:音樂鑒賞【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感知能力,但是在鑒賞民族音樂作品、理解作品方面,還要深入的學習,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素養需要加強。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應激發聆聽感知,審美鑒賞的興趣,通過藝術表現、探究討論等方式,逐步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能力。【教材分析】本單元由花城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必修課第三單元《民歌篇——民歌之風》、《說唱篇——曲藝之韻》、《戲曲篇——國粹京劇》組成。介紹中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學生通過音樂作品,參與音樂審美體驗與表現實踐,了解并理解中華民族音樂智慧和成果,珍愛這些由勞動人民創造的、屬于各民族也屬于全人類的寶貴文化成果。在本節中,學生將通過音樂體驗、表現和探究,理解中國各地區的音樂與當地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地方語言、地域文化的關系。通過這些經典作品,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些創作方式、表現手段、風格形成等特征,獲得一些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門道”,建立民族音樂的審美趣味, 提高對本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本節課是《說唱篇——曲藝之韻》。 而整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就是對教材中的京韻大鼓《丑末寅初》進行重點的了解和學習;《丑末寅初》是京韻大鼓的傳統唱段,又名《三春景》,生動的描繪了在丑末寅初這個時辰里(清晨三四點鐘)值更令人、旅客、漁翁、樵夫、學生各色人等的種種活動。通過老師范唱《丑末寅初》和歌詞內容的分析,學生對唱段和京韻大鼓有了初步認識,并了解了京韻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書皷、書板、三弦、四胡、琵琶。京韻大鼓的基本點(老七點)和固定前奏以及學唱活動是這堂課的重難點,老七點和固定旋律的學習讓學生們更深入的了解京韻大鼓的精髓,更近距離的認識書皷和三弦等學生們平時接觸不到的樂器和知識,學生們很感興趣。【課標分析】1. 審美感知(1)通過學習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傳統曲藝文化,建立民族音樂的審美趣味;(2)培養學生對曲藝藝術的興趣,樂于了解其歷史發展、表現形式、藝術特色等;(3)能夠了解曲藝藝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曲藝的發展,深刻體會它在社會文化中起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2.藝術表現(1)通過欣賞、體驗、比較、模仿、探究和合作等方法讓學生為主體了解曲藝的有關知識,能對曲藝感興趣;(2)通過欣賞學習《武松打虎》,并體驗比較山東快書和天津快板的不同韻味。(3)通過學習基本鼓點“老七點”,欣賞體驗京韻大鼓的固定旋律并聆聽模仿三弦的音色特點,深刻感受京韻大鼓的韻味和魅力。(4)通過用手比劃引導學生體驗語言與音調之間的密切關系,深刻體會說唱音樂不僅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還具有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特點。3.文化理解(1)了解曲藝的概念和歷史,并能學習本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藝形式——山東快書,并總結其藝術特點;(2)了解學習京韻大鼓,并掌握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基本鼓點、旋律和唱腔知識,提升了學習京韻大鼓的興趣和鑒賞音樂的能力。(3)引導學生體驗語言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深刻體會說唱音樂不僅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更加凸顯出語言的藝術性和方言;并繼承了傳統聲樂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特征。(4)了解并掌握中國說唱藝術——曲藝的一些創作方式、表現手段、風格形成等特征, 提高對本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設計】(一)課前播放歌曲《京韻京腔》(烘托氣氛)(錄課省略)導入:老師演唱曲苑雜壇主題曲,提問有哪些表演形式?學生回答(相聲、小品、評書、說唱藝術等)總結出共同特點,引出曲藝的主題并介紹曲藝定義。曲藝是中華說唱藝術的統稱。【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導入是教材當中的經典放送部分(《曲苑雜壇》片頭曲)由老師的示范演唱導入新課,能調動起整個課堂氣氛。(二)教授新課1.山東快書提問同學們知道我們山東的曲藝形式有什么嗎?學生回答:(山東快書)然后引入山東快書,欣賞趙連甲老師的《武松打虎》,回答問題:方言 伴奏樂器 表演風格山東方言 快板、鴛鴦板 風趣幽默、具有鄉土氣息課堂活動:學生邊拍手邊用自己的家鄉話來體會學唱山東快書《武松打虎》2.快板在我們北方還有另外一版的《武松打虎》也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天津快書《武松打虎》。活動:用學生天津話說《武松打虎》(播放天津快書的伴奏音樂)(用比較的方法總結兩者的特點并引出下一環節)師: 同樣是快書,同樣是《武松打虎》因地域的不同,方言不同,他們的韻味也是不一樣的,可謂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設計意圖】作為山東人,了解本地區的曲藝形式是很重要的,所以讓學生學習的本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東快書是很有必要。這是教材當中的拓展內容,學生們能熟練的掌握家鄉話學習山東快書并總結其藝術特點。又通過對比與天津快板不同感受不一樣的韻味,激發了學生對曲藝藝術的熱情和興趣,樂于了解其歷史發展、表現形式、藝術特色等。3.京韻大鼓(重點)“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種曲藝形式,我給大家表演一下好不好”(學生鼓掌歡迎)老師范唱《丑末寅初》(播放伴奏),讓同學們欣賞,并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哪種曲藝形式嗎?有同學會回答:京韻大鼓(引出京韻大鼓,并介紹《丑末寅初》的背景)(1)介紹京韻大鼓的樂器:讓同學們通過實物大鼓的觀察認識書鼓、書板(檀板)、鼓毽子、三弦、四胡、琵琶。京韻大鼓的表演者就是站唱自擊鼓板。(2)提問:剛才看到老師主要是在前奏還是在演唱中打板擊鼓呢?(學生說前奏)好老師打的鼓點就是京韻大鼓的基本點叫老七點。●難點:活動一:擊打老七點(分別叫同學上來擊鼓、打板;全體同學用敲擊筆和書來體會)(3)在京韻大鼓中除了固定的伴奏樂器,基本的鼓點,它在音樂旋律中也有自己的特點,它們都有固定的前奏。固定前奏就是不管什么曲目前面如何演奏,最后都會落到這句旋律上,之后演員開始演唱。活動二:(展示譜例)介紹三弦這個樂器,再讓學生聽一遍由老師彈奏的三弦、模仿三弦的音色特點,學唱旋律。活動三:老師教學生唱 丑末寅初 日轉扶桑 這一句學習用拼唱、用手比劃 依字行腔 把京韻大鼓的韻味掌握好。【設計意圖】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將京韻大鼓的學習作為這堂課的主要學習內容,而老師的示范演唱《丑末寅初》是整節課最出彩的環節,學生能近距離的看到書鼓、三弦等樂器,并在展示老師的專業基本功的同時讓學生能夠近距離的聆聽和感受京韻大鼓魅力,加深學生的印象,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理。(4)介紹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師。駱玉笙老師被譽為“曲壇女鼓王”藝名“小彩舞”(5)對比總結山東快書與京韻大鼓的特點形式 方言 伴奏樂器 表演風格山東快書 山東方言 竹板、鴛鴦板 風趣幽默、具有鄉土氣息京韻大鼓 北京方言 書鼓、書板、三弦、四胡、琵琶 依字行腔、半說半唱、京腔京韻【設計意圖】真正演唱京韻大鼓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可以引入簡單一點的帶有京韻大鼓元素的歌曲學生們更能很好的掌握。通過用拼唱、用手比劃 依字行腔的方法學習《丑末寅初》第一句,引導學生體驗語言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深刻體會說唱音樂不僅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更加凸顯出語言的藝術性和方言;并繼承了傳統聲樂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特征。(三)總結我國的曲藝大概發展了有 400 個曲種,我們的知道的有相聲、評書、東北的二人轉、四川的清音、四川盤子、蘇州彈詞還有我們山東的快書都和京韻大鼓一樣屬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曲藝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滄桑,它在社會文化中起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掌握曲藝的一些創作方式、表現手段、風格形成等特征, 提高對本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四)下課“同學們 :讓我們一起擊打一遍老七點作為這堂課的結束。”【教學反思】1.在每個環節在銜接時語言再精美一些。2.重點互動部分在練習時,再注意加強學生的掌握度會更好。3.在展示書鼓、書板的這個樂器時,通過觀課發現其實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是很濃的,如果走下課堂,深入的讓更多的學生摸一下感受一下,我想達到的課堂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