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借助課下注音,掃清字詞障礙,流利朗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2、借助課下注釋,獨立翻譯和小組討論相結合,能流利疏通文意,說出重點文言詞匯的意思。3、抓住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創作背景,探討作者的志趣和家國之思。學習重、難點:1、借助課下注釋,獨立翻譯和小組討論相結合,能流利疏通文意和重點文言詞匯的意思。2、抓住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創作背景,探討作者的志趣和家國之思。學時:二課時學習過程:一、導入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美景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西湖更是杭州風景的一張名片。楊萬里在一個晴日來游西湖看到“接天連葉無窮君,映日荷花別樣紅”,蘇東坡在一個雨天來游西湖,看到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代吳鼎芳在一個月夜泛舟西湖,看到的是“斷橋芳柳外,小艇白鷗間”。而明代汪珂玉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幾人哉!"今天咱們有幸認識一位能真正領山水之絕的人,他就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這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他的《湖心亭看雪》這篇小品文。此文只有160個字,但言簡義豐,所以更需要我們字斟句酌,細細品讀。二、自學展示1.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更( )定 毳( )衣 更有( ) 霧凇( )沆( )碭( ) 喃喃( ) 長堤( )崇( )禎( )2、請用文中詞句概括原文內容:張岱在 的時候去 賞雪。在那里,他不僅看到了美麗的雪景: ,而且還喜遇 ,張岱與他們痛飲之后又獨歸。三、合作探究學習提示:1、結合注釋,獨立翻譯,用筆標出文段中你不懂的字詞句。2、小組四人交流互助,仍有疑問的提交全班交流。時間5分鐘(1)、解釋加點字人鳥聲俱絕:( )( )惟長堤一痕:(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見余,大喜曰:(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2)、翻譯句子,注意關鍵詞①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3)、提示性默寫①文中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意境相同的句子是:②文中借舟子的話評價作者癡情、癡趣,點明中心的句子是:四、品讀感悟在讀的過程中,相信你對這篇文章已經有了初步的把握。文中舟子對張岱有一句評價,是什么?關鍵詞是哪個 是什么意思 明確:舟子明確: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嚼文嚼字品“癡行”讀下面的句子,說說舟子是從哪些地方看出張岱“傻”(“癡迷”)的 由此可看出張岱什么性格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預設:“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更定”“獨”看雪。張岱挑了一個別人都不會選擇的時間一晚上去看雪,可見他“傻”(“癡迷”)。這里可以看出張岱持立獨行、不隨俗流的性格和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雕章琢句品“癡景”(1)讀下面的句子,并用嘗試用請嘗試用“我認為 寫得好,寫出了 ”的形式品讀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預設:我認為“霧淞沆碭”寫得好,寫出了一片水汽蒼茫的感覺。我認為“一白”寫得好,寫出了天地間混沌一片的感覺。我認為“與”寫得好,寫出了天、云、山、水渾然一體的感覺。我認為“天云山水”的順序寫得好,寫出了視角變化的層次感。我認為“痕”寫得好,寫出了大雪后長堤的唯美感。我認為“芥”寫得好,寫出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湖面極輕極淡的感覺。我認為“粒”寫得好,寫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2)有同學發現“一痕”“一點”“一芥”到“兩三粒”的變化規律嗎 預設:越來越小,營造出一種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覺。明確: 借助這逐漸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的渺小,營造出一種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覺。這其實也體現了張岱的一個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3、字斟句酌品“癡情”(1)“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似”意思是相似。張岱與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處?我們一起來再讀文章,(學生讀)先獨立思考,然后同桌兩人交流。明確:張岱與他在亭中遇到的人都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在這樣一個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說明他們有共同的情趣愛好。(2)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普通人的興趣愛好比起來,有什么特點呢?明確:對于月色、雪景卻是司空見慣,毫不在意。并且,現在很多成年人的興趣愛好已經成了打游戲、搓麻將、看直播,刷快手等……這和作者的高雅情懷比起來簡直沒有可比性。由此可見,他的這種興趣愛好是我們俗人所不能企及的,是非常高雅的,表現出作者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過渡:語為人鏡,言為心聲,接下來我們尋行數墨品“癡心”4、尋行數墨品“癡心”(1)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更和似”是什么意思 張岱與他在亭上遇到之人除了同在一個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以外,還有哪些相似之處 資料助讀:張岱(1597年(明萬歷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明確:都客居杭州。(2)“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張岱寫錯了嗎 還是另有深意 請小組結合材料討論。資料助讀: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發生于崇禎五年(1632);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天亡,順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順治元年(1644)張岱反清復明失敗,逃入山中著書:1647年左右,張岱寫《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確:“金陵”終究還是和明朝有些關聯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這個古稱,可見對南京這個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換代的當口,這個深意正好戳中了張岱的痛處,所以張岱牢牢記了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張透過明亡去看當年的舊事,半百的張岱寫下“金陵人,客此”內心應該也是有隱痛的。從開篇的“崇禎”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經改換朝代,對于前朝顯貴舊人是很敏感的。而張岱依然特地寫下“崇”字樣,可見內心懷有對于亡國的沉痛、懷念等復雜的感情。然世人會有幾個能懂 舟子說他傻,他是真的傻嗎 不是,是一種執著、一種堅守、一種癡迷。總結:品讀到這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去看看張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歲的張岱透過國破家亡回憶舊事,他的眼晴里還會有溫度嗎 沒有。有聲音嗎 沒有。有顏色嗎 沒有。只剩下那寥寥幾筆便勾畫完畢的冰天雪地了。白描其實是一種必然。他惦記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嗎 也許他惦記得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靈相通的情致和故國之思。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紅樓夢》誰解呢 同學們一開始就注意到了“獨”字,張岱為什么沒有把舟子算到看雪的人數里去,現在明白了嗎 張岱是孤獨的,他的“癡”是不被人理解的。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癡迷于高雅脫俗的情致,癡迷于感傷懷念故國。讓我們再讀一遍這癡人之文。帶著你對張岱的理解,帶著你理解的情感。五、達標測評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后面的問題。甲文(《湖心亭看雪》略)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1、解釋句子中紅色的詞語。(4分)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拏一小舟(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擁毳衣爐火(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3、根據提示,完成填空(9分)①交代游西湖時的環境的句子是:②白描手法寫雪后西湖美景的句子是:4、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試比較兩文在寫景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3分)針對達標測評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輔導。六、課堂小結就是這樣一個張岱,在改朝換代、天崩地裂之際,隱姓埋名,遁跡山林,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固守一份對故國的“癡心”。我們馬上就要沖向中招考試的戰場了,希望同學們也能堅守初心,不忘理想,牢記使命,潛心學習,預祝同學們取得理想的成績,請相信,時間不會辜負你的努力,夢想也不會遺忘你的付出!板書設計:湖心亭看雪張岱行 特立獨行、不隨俗流景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 情 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心 感傷懷念故國的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