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總復習1 數與代數(四)正比例與反比例【教學內容】教材第83~85頁相關內容。【教學目標】1.復習整理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比例的意義,深化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回顧與反思中,體會函數的思想。3.豐富理解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重點難點】重點: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難點: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回顧與反思中,體會函數的思想。【教學過程】回顧與交流1.復習比和比例的相關知識。師:誰能來舉例說明一下,什么是比。預設1: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兩個數相除的結果,叫作比值。比如3∶5=0.6,3是比的前項,5是比的后項,0.6是比值。師:你能回憶一下比的基本性質嗎?預設: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的大小不變。這就是比的基本性質。師:你能舉例說明什么是比例嗎?預設: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比如6∶4=,9∶6=,6∶4和9∶6就可以組成比例6∶4 = 9∶6。4和9是這個比例的內項,6和6是這個比例的外項。師:你能回憶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質嗎?預設: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2.復習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師:填一填,并說一說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學生獨立填寫完后自己制作表格呈現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小組討論完善后舉手匯報展示。預設:復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師:回憶一下,什么是比例尺?預設: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作這幅圖的比例尺。師:說一說上圖中的比例尺 1 ∶6000表示什么意思。預設:圖中的比例尺1∶ 6000表示圖上1cm相當于實際的6000cm。師:240m長的馬路在圖上應畫多長?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后舉手匯報。預設: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240m=24000cm,24000× =4(cm)。師:一個長方形住宅區在圖上長1cm,寬0.5cm,它的實際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后舉手匯報。預設: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1÷ =6000(cm),0.5÷ =3000(cm),6000cm=60m,3000cm=30m,面積:60×30=1800(m )。復習正比例、反比例的相關知識。(1)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師: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學生先回憶什么是正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的量,再舉例。預設1: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作正比例關系。如: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是成正比例的兩個量;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兩個量……預設2: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作反比例關系。如: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與寬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2)用多種方式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一輛汽車在高速路上行駛,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時。說一說汽車行駛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并用多種方式來表示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師: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示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討論后小組派代表匯報。預設1:列表表示。預設2:畫圖表示。預設3:如果用t表示汽車行駛的時間,S表示汽車行駛的路程,那么S÷t=100。師:判斷路程與時間是否成正比例,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預設: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例。因為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二、鞏固與應用完成教材第84~85頁第1~8題。(1)獨立完成。(2)匯報交流。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四、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板書設計】正比例與反比例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作這幅圖的比例尺。正比例: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兩個量的比值不變。反比例: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兩個量的積是一定的。【教學反思】由于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整理歸納能力,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因此在“回顧與交流”時我盡量放手,在提出問題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根據問題去回顧和整理相關知識,再指名匯報。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自己整理不到位之處得到了補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