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數學學科西師數學一年級年級下冊第三單元3《大得多 大一些》教學設計課題名 大得多 大一些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會比較 100 以內數的大小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情境和直觀圖示,引導學生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等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系的概念,讓學生能根據數的大小差異,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述,進一步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對數的感知更加細膩和精確。 (二)核心素養分析 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描述中,更加敏銳地感知數的大小差異,提升數學直覺和數學洞察力。通過用數學語言表達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描述:學生能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義,并能正確運用這些詞語描述兩個數的大小關系 2.學習分析內容: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學科核心素養分析: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 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義,并能準確運用其描述數的大小關系。教學難點 能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選擇“大得多”“大一些”來描述數的關系,體會其相對性。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操作實踐法、討論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計數器、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每人準備100支木棒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展示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圖,有小兔子、小猴子和大象參加跑步比賽,小兔子跑了 20 米,小猴子跑了 50 米,大象跑了 90 米。提問:“同學們,看看它們跑的距離,你能發現小猴子和小兔子跑的距離有什么不同嗎?大象和小猴子呢?” 【設計意圖】:以有趣的動物運動會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初步感知數的大小差異,為后續學習“大得多”“大一些”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 比較小猴子和小兔子跑的距離 引導學生觀察數據 20 和 50,提問:“50 比 20 多很多還是多一點呢?”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引出“大一些”的概念,即 50 比 20 大一些。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數據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自主探索“大一些”的含義,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能力。 2. 比較大象和小猴子跑的距離 觀察 50 和 90,問學生:“90 比 50 怎么樣?”引導學生理解 90 比 50 多很多,引出“大得多”的概念。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大得多”的含義,加深對數的相對大小關系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 1. 出示一些數對,如 30 和 65、45 和 78 等,讓學生用“大一些”或“大得多”描述它們的關系,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對“大得多”“大一些”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 (四)課堂小結 回顧“大得多”“大一些”的含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數的關系用哪個詞語描述。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記憶,形成知識體系。板書設計 大小比較 大得多,大一些 50 比 20 大一些 90 比 50 大得多課后作業 1. 完成教材上相關的練習題。 2. 讓學生回家后,比較家里三個人的年齡,用“大得多”“大一些”描述年齡關系。 【設計意圖】:作業一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作業二將數學知識與家庭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教學反思 亮點: 1. 情境創設生動有趣,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并且情境中的數據能直觀地體現數的大小差異,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 2. 教學過程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理解“大得多”“大一些”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不足 1. 在練習環節,練習題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除了數對比較,還可以增加一些情境性更強的題目,如比較不同物品的價格、數量等。 2. 對于個別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堂上給予的針對性輔導不夠,可能導致這部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夠透徹。 建議 1. 設計練習題時,多創設不同類型的情境,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練習中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2. 關注個體差異,在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中,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導,如安排學優生進行一對一幫扶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