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詠雪 【譯文】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謝太傅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 在一起,給子侄們講論文章的義理。一會兒雪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 下急了,謝太傅興致勃勃地說:“這紛紛揚揚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 的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胡兒說:“把鹽撒到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 空中大概可以比擬。”侄女道韞說:“不如比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作柳絮隨風而起。”謝太傅開懷大笑。侄女道【注釋】 韞就是謝太傅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①《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403 的妻子。-444)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 【文言知識】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一、古今異義②〔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 1.與兒.女.講論文義石,陳郡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東晉 古義:子女,這里泛指家里的小輩,政治家。死后追贈為太傅。 包括侄兒侄女;③〔內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今義:兒子和女兒。④〔兒女〕子女,這里泛指家里的小輩, 2.未若柳絮因.風起包括侄兒侄女。 古義:趁、乘;⑤〔文義〕文章的義理。 今義:因為。⑥〔俄而〕不久,一會兒。 二、一詞多義⑦〔驟〕急。 日.:⑧〔何所似〕像什么。 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名詞,日子)⑨〔胡兒〕即謝朗,字長度,小名胡兒, ②期日.中(名詞,太陽)謝安次兄謝據的長子。 三、特殊句式⑩〔差(chā)可擬〕大體可以相比。差, 1.謝太傅(于)寒雪日內集。(省略具,大體。擬,相比。 省略介詞) 〔未若〕不如,不及。 2.白雪紛紛何所似?(倒裝句,疑問句中, 〔因風〕乘風。因,趁、乘。 代詞充當賓語,賓語前置,是“白雪紛紛所似 〔公大兄無奕女〕指東晉詩人謝道韞 何”的倒裝)(yùn),謝無奕之女,聰慧有才辯。無奕,謝 3.(謝道韞)即公大兄無奕女(省略句,安長兄謝奕,字無奕。 句首省略主語) 〔王凝之〕字叔平,書法家王羲之的次 4.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判斷句,“……子,曾任左將軍。 也”表判斷)第 1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陳太丘與友期行 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令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家父)等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 了您好久(您)沒來,已經離開了。”友人就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生氣了,說:“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約同行,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您和家父約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 定在正午(同行)。正午時您沒來,就是沒有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 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慚愧,下車來拉元方,元方走進門里連頭也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不回。【注釋】 【文言知識】①〔陳太丘〕即陳寔(shí)(104-186或 一、通假字187),字仲弓,東漢潁(yǐng)川許縣(今河 尊君在不.:同“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南許昌東)人。曾任太丘長。太丘,縣名,治 二、古今異義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1.陳太丘與友期.行②〔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古義:約定;③〔日中〕正午時分。 今義:日期。④〔舍去〕丟下(他)而離開。舍,丟下。 2.太丘舍去.去,離開。 古義:離開;⑤〔乃〕才。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⑥〔元方〕即陳紀(129-199),字元方, (跟“來”相對)。陳寔的長子。 3.相委.而去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 古意:丟下;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同“否”。 今意:委托;把事交給別人去辦。⑧〔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 4.下車引.之作偏指一方。委,丟下。 古義:拉;⑨〔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 今義:引用。⑩〔引〕拉。 5.元方入門不顧. 〔顧〕回頭看。 古意:回頭看;【譯文】 今意:照顧。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約定在正午,過 三、一詞多義了正午(友人)還沒到,太丘便丟下(他)(自 不.:己)離開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 ①尊君在不.(同“否”,句末語氣詞,第 2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表詢問)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②待君久不.至(副詞,表示否定) 回也!” ——(《雍也》)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①則是無信.(講信用) 樂之者。” ——(《雍也》)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顧.: 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①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述而》)②顧.野有麥場(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四、特殊句式 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太丘)去后(友)乃至(省略句,省 ——(《述而》)略主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家君)待君久不至(省略句,句首省 ——(《子罕》)略主語)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3.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判斷句,“是……” ——(《子罕》)表判斷)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論語》十二章 【注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①《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東漢列為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七經”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乎?” ——(《學而》) 《孟子》合稱為“四書”。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 ②〔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而》)③〔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④〔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⑤〔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同“悅”,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愉快。——(《為政》)⑥〔慍(yùn)〕生氣,惱怒。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為政》)⑧〔學而〕和下文的“為政”“雍也”“述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第 3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而”等一樣,都是《論語》的篇名,是從各篇 〔回〕即顏回(前 521-前 490),字子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來的,并沒有特別的意 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義。 〔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⑨〔曾子(前 505-前 436)〕姓曾,名參 也有用蘆葦制成的。(shēn),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 〔堪〕能忍受。弟子。 〔之〕代詞,它,指學問和事業。一說,⑩〔吾(wú)〕人稱代詞,我。 指仁德。⑩〔日〕每天。 〔者〕代詞,……的人。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 〔好(hào)〕喜愛,愛好。泛指多次。一說,實指,即下文所說的三個方 〔樂〕以……為快樂。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熱水為“湯”。 〔信〕誠信。 〔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 〔傳(chuán)〕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 這里指胳膊。的知識。 〔于〕介詞,對,對于。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 〔如浮云〕像浮云一樣。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惑〕迷惑,疑惑。 〔川上〕河邊。川,河流。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晝夜〕逝去的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 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指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于句末表示感嘆。 〔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三軍〕指軍隊。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 〔奪〕改變。度。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 民百姓。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子夏(前 507-?)〕即卜商,字子夏,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 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而無所適從。 〔篤(dǔ)志〕堅定志向。篤,堅定。 〔殆(dài)〕疑惑。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第 4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 〔仁〕仁德。 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譯文】 看到他們的缺點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是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 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惱怒,不是君子嗎?” 個普通人卻是不能改變他的志向的。”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志向,懇切人謀劃事情有沒有竭盡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 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交往有沒有恪守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 【文言知識】有復習呢?” 一、通假字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做學問,三十 1.不亦說.乎:同“悅”,愉快。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同“又”,用于整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數和零數之間。七十歲時可以順從自己的意愿行事但不會越過 二、古今異義法度。” 1.學而時.習之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 古義:按時;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今義:時間。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 2.學而時習.之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陷入 古義:復習;疑惑。” 今義:學。孔子說:“顏回多么有修養啊!一簞飯, 3.有朋.自遠方來一瓢水,住在僻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 古義:志同道合的人;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 今義:朋友。多么有修養啊!” 4.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對于學問和事業,)懂得它 古義:指有才德的人;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 今義:泛指品格高尚的人。快樂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 古義:每天;著(休息),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 今義:一日。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 6.吾日三.省吾身云一樣。” 古義:泛指多次;第 5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今義:數詞,三。 ②可以為.師矣(動詞,做、擔任)7.溫故.而知新 知.:古義:學過的知識; ①人不知.而不慍(了解)今義:過去的,老的。 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8.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溫故而知.新(得到)古義:優點; 樂.:今義:善良的人。 ①不亦樂.乎(愉快,快樂)9.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古義:跟從(學習); 其.:今義:跟從。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人稱代詞,他們的)10.可.以.為師矣 ②人不堪其.憂(指示代詞,那種)古義:可,可以;以,憑借; ③回也不改其.樂(人稱代詞,他的)今義:表示可能,許可。 ④樂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詞,這)11.飯疏食,飲水. ⑤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詞,這)古義:冷水; 飲.:今義:包括冷、熱水。 ①一瓢飲.(名詞,喝的東西,水)12.匹夫不可奪.志也 ②飯疏食,飲.水(動詞,喝)古義:改變; 舍.:今義:強取,搶。 ①不舍.晝夜(停止)三、一詞多義 ②太丘舍.去(丟下)而.: 四、詞類活用①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承,然后)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②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然而、 2.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學過的知卻) 識,新的理解和體會)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表修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知識)飾) 4.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④溫故而.知新(連詞,表順承) 5.傳.不習乎(動詞用作名詞,老師傳授的⑤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但是、卻) 知識)⑥擇其善者而.從之(表順承,然后、就)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⑦博學而.篤志(表并列,并且、和) 喜歡,愛好)為.: 7.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形容詞的意動①為.人謀而不忠乎(介詞,替) 用法,以……為樂)第 6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8.飯.疏食,飲水(名詞活用為動詞,吃) 論。9.擇其善.者而從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⑥〔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優點) ⑦〔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 ⑧〔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1.人不知(吾)而(吾)不慍(省略句, ⑨〔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省略主語) ⑩〔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2.可以(之)為師矣。(省略句,省略賓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語) 〔廣〕增長。3.賢哉,回也!(主謂倒裝,正常語序是 〔淫(yín)慢〕放縱懈怠。淫,放縱。“回賢也哉”) 慢,懈怠。4.(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 〔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略動詞)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判 對而言。險,輕薄。斷句) 〔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誡子書 馳,疾行,指迅速逝去。蜀漢·諸葛亮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 沒有用處。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任何貢獻。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將復何及!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注釋】 【譯文】①〔誡〕告誡、勸勉。 君子為人行事,用寧靜專一來提高修養,②〔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 以自我約束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瞻。 確志向,不保持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③〔書〕書信。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④〔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 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放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 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軍事家。 性情。年華隨時光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日漸⑤〔夫(f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將發議 喪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第 7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陋的居舍,(那時 成.: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①非志無以成.學(完成,實現)【文言知識】 ②遂成.枯落(成為,變成)一、古今異義 行.:1.非寧.靜.無以致遠 ①君子之行.(品行,行為)古義: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②三人行.(行走)今義:多指環境上的安靜,不嘈雜。 意.:2.淫慢.則不能勵精 ①意.與日去(意志)古義:懈怠; 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今義: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費的時間 ③意.暇甚(神情,態度)長。 去.:3.險.躁則不能治性 ①意與日去.(失去)古義:輕薄; ②太丘舍去.(離開)今義:地勢險惡、復雜,不易通過;險 ③日始出時去.人近(距離)要。 三、詞類活用4.險躁則不能治.性 1.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古義:修養; 大志向)今義:治理。 2.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用作動詞,增長)二、一詞多義 3.非志.無以成學(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之.:①君子之.行(結構助詞,的) 狼②學而時習之.(代詞,代指學過的知識)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以.: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①靜以.修身(介詞,表目的) 狼,綴行甚遠。②寧靜無以.致遠(介詞,用來)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志.: 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①非淡泊無以明志.(志向) 狼之并驅如故。②非志.無以成學(名詞活用為動詞,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志) 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學.: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①非學.無以廣才(動詞,學習)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②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第 8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瞑(míng)〕閉上眼睛。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 情、態度。暇,從容、悠閑。誘敵。 〔暴〕突然。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 〔洞其中〕在積薪中打洞。洞,洞穴,哉?止增笑耳。 這里指挖洞。【注釋】 〔隧入〕從通道進入。隧,通道,這里①〔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世 是“從通道”的意思。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清代 〔尻(kāo)〕屁股。文學家。著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等。 〔假寐〕假裝睡覺。寐,睡覺。②〔屠〕屠戶。 〔蓋〕表示推測,相當于“大概”。一③〔止〕僅,只。 說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④〔綴(zhuì)行甚遠〕緊跟著走了很遠。 〔黠(xiá)〕狡猾。綴,跟隨。 〔頃刻〕一會兒。⑤〔投以骨〕把骨頭投給狼。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詭詐手段⑥〔從〕跟從。 能有多少呢?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⑦〔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 意思是能有多少。一起追趕。并,一起。驅,追隨、追趕。如故,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跟原來一樣。 【譯文】⑧〔窘(jiǒng)〕處境困迫,為難。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⑨〔受其敵〕遭受它們的攻擊。 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跟⑩〔顧〕看,視。 著(他)走了很遠。 〔積薪〕堆積柴草。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只 〔苫(shàn)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 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苫蔽,覆蓋、遮蓋。 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后得到骨頭的那 〔弛〕解除,卸下。 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 〔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 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眈眈,兇狠注視的樣子。 追趕。 〔少(shǎo)時〕一會兒。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 〔徑去〕徑直離開。徑,徑直。 看到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 〔久之〕時間長了。 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都第 9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5.屠自后斷其股.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 古義:大腿,自胯至膝蓋的部分;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 今義:屁股。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 6.蓋.以誘敵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古義:表示推測,相當于“大概”。(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 一說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見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想要鉆過柴草堆去從背 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鉆進一半, 7.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面砍斷了 古義: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狼的后腿,也殺死了它。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 今義:幾何學的簡稱。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自己的)敵人 8.止增笑耳.的。 古義:罷了;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 今義:耳朵。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 三、一詞多義料罷了。 止.:【文言知識】 ①止.有剩骨(同“只”,僅)一、通假字 ②一狼得骨止.(停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 行.:二、古今異義 ①綴行.甚遠(行走)1.場主積薪.其中 ②夫君子之行.(品行、行為)古義:柴; 以.:今義:薪水,工資。 ①投以.骨(介詞,把)2.弛.擔持刀 ②以.刀劈狼首(介詞,用)古義:解除,卸下; ③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連詞,來)今義:放松,松懈。 ④蓋以.誘敵(介詞,用來)3.一狼徑去. 之.:古義:離開; ①復投之.(代指狼)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②又數刀斃之.(代指狼)(跟“來”相對)。 ③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主謂之間,不譯)4.屠暴.起 ④久之.,目似瞑(助詞,不譯)古義:突然; ⑤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今義:猛烈,殘暴。第 10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意.: 五、虛詞的用法①意.暇甚(神情、態度) 之.: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企圖) ①又數刀斃之.(代詞,它,指狼)③意.與日去(意志)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前.: ③久之.(助詞,調整音節,不譯)①恐前.后受其敵(前面) 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位于主謂②狼不敢前.(向前) 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敵.: ⑤復投之.(代詞,代狼)①恐前后受其敵.(攻擊) 以.:②蓋以誘敵.(敵人) ①投以.骨(介詞,把)積.薪.: ②以.刀劈狼首(介詞,用)①場主積.薪.其中(堆積柴草) ③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詞,來)②轉視積.薪.后(堆積在那里的柴草) ④蓋以.誘敵(介詞,用來)乃.: 其.: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②乃.悟前狼假寐(才)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麥場)四、詞類活用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1.一屠.晚歸(動詞作名詞,屠夫,宰殺牲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畜賣肉的人) 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戶)2.一屠晚.歸(名詞作狀語,傍晚) ⑥屠自后斷其.股(指狼)3.恐前后受其敵.(名詞作動詞,攻擊) 乃.:4.苫.蔽成丘(名詞作狀語,蓋上) 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5.弛.擔持刀(形容詞作動詞,卸下) ②乃.悟前狼假寐(才)6.狼不敢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蓋.:7.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似的) ①蓋.以誘敵(表示推測,相當于“大概”)8.一狼洞.其中(名詞作動詞,挖洞) ②日初出大如車蓋.(特指車上的遮陽避9.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作狀語,“從 雨用具)通道”的意思) 六、文言文式10.又數刀斃.之(使動用法,使……斃, (一)省略句意為殺死) 省略賓語:11.止增笑.耳(名詞作動詞,笑料) 1.投(狼)以骨2.一狼仍從(之)第 11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省略介詞: 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3.場主積薪(于)其中 ⑤〔及〕待,等到。4.一狼洞(于)其中 ⑥〔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5.屠乃奔倚(于)其下 ⑦〔道〕講述。省略主語: ⑧〔聞之于宋君〕向宋國國君報告這件事。6.(屠)顧野有麥場 聞,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7.(屠)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⑨〔對〕應答,回答。(二)倒裝句 ⑩〔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8.投以骨(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以 到一個人的勞力。骨投”) 【譯文】9.意暇甚(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意 宋國的丁氏,家中沒有井,要到外面去打甚暇”) 水澆田,經常要有一個人在外面(專門做這件10.身已半入(正常語序應為“身已入半”) 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告訴別人說:“我11.而兩狼之并驅如故(正常語序應為“而 家挖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說了這句話,兩狼如故之并驅”) 傳言到:“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里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并向宋國國君報告了這穿井得一人 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詢問,丁氏回答:《呂氏春秋》 “(我是說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水)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一個人。”得來的傳聞(如果)是這樣,還不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如不知道。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 杞人憂天若此,不若無聞也。 《列子》【注釋】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①〔穿〕挖掘、開鑿。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②《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 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前 235) 行止,奈何憂崩墜乎?”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③〔宋〕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④〔溉(gài)汲(jí)〕打水澆田。溉,澆 其人曰:“奈地壞何?”第 12 頁 共 13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七上語文·文言文·注釋+譯文+解析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 〔舍(shì)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同“釋”,解除、消除。憂其壞?” 【譯文】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崩塌地會陷落,自己【注釋】 無處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①〔杞〕周代諸侯國。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擔心而擔心,②《列子》,舊題為列御寇著。據后人考 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內容多 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的。你一屈一伸,一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 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動,為什么擔心天塌是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地陷呢?”③〔亡(wú)〕同“無”,沒有。 (“憂天”的)那個人說:“天如果真的④〔曉〕告知,開導。 是積聚的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⑤〔積氣〕聚積的氣體。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不過)是⑥〔若〕你。 氣積聚的東西中那些能發光的,即使掉下來,⑦〔行止〕行動,活動。 也不會有什么傷害。”⑧〔奈何〕為何,為什么。 那個人又說:“地陷下去怎么辦?”⑨〔只使〕縱使,即使。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⑩〔中(zhòng)傷〕傷害。 了,填滿了各個地方,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土 〔積塊〕聚積的土塊。 塊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 〔四虛〕四方。 么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躇(chú)步跐(cǐ)蹈〕這四個字都 那個人疑慮消除,非常高興;開導他的人是踩、踏的意思。 也放心了,非常高興。第 13 頁 共 1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