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八上語文:文學文化常識總結一、作家簡介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魯迅 基人。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奧地利作家。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有小說《象棋的故茨威格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傳記《三作家》《羅曼·羅蘭》等。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酈道元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與韓愈、柳蘇軾 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曾鞏、王安石并稱“唐宋八大家”。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有“詩佛”之稱。王維蘇軾評價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白重要 其詩作感情奔放,想象豐富,并慣于采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表達感情。作者 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與劉禹白居易 錫并稱“劉白”。他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代表作有曹操《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短歌行》等。字佩弦,散文家、詩人、學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詩文集《蹤朱自清跡》等。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是他的筆名。代表作有《蝕》三部茅盾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汪曾祺 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葉圣陶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法國昆蟲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著有《昆法布爾蟲的故事》(又名《昆蟲記》,被譽為“科學與詩的完美融合”“昆蟲的史詩”)一書。重要 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有“亞圣”之孟子作者 稱,與孔子并稱“孔孟”。第 1 頁 共 4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八上語文:文學文化常識總結司馬遷 字子長,西漢歷史學家,著有《史記》。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 東晉詩人。他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他也被尊為“詩圣”。代表作杜甫有《望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字長吉,唐代詩人,有“詩鬼”“鬼才”之稱。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賀李”。字牧之,唐代文學家。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杜牧稱其為“杜樊川”。代表作有詩《泊秦淮》、文《阿房宮賦》等。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代表作有《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等。晏殊 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歐陽修 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將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文體知識廣義包括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等,狹義專指消息。新聞“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是新聞的“六要素”。消息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的,即所謂“倒金字塔結構”。它倒金以事實的重要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依次遞減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聞事字塔實寫在前面,然后將各個事實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寫下去,猶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結構文體 三角形,因而得名。知識 消息、 消息 新聞特寫 通訊 新聞評論新聞 較弱(有日益變強的趨時效性 強 一般 較強特寫、 勢)通訊、 報道新聞事 突出呈現新聞事件詳細記述新聞事件,具 對新聞事件、社會主要內容新聞 件整體 的某一場景 體表現特定人物 現象等發表評論評論 篇幅 一般比較短 比較靈活 較長 一般比較短第 2 頁 共 4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八上語文:文學文化常識總結的區表達方式 以記敘為主 以記敘、描寫為主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以記敘、議論為主別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敘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據各種書面的、傳記 口述的回憶及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地編排、描寫或說明而成。按作者分為自傳、他傳,按體裁分為歷史性傳記、文學性傳記。其特點是真實性、文學性.又稱“駢體文”“駢儷文”“駢偶文”。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聲韻平仄相對,駢文音韻和諧;用詞注重用典和藻飾。書 即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用來記事陳情。近體詩的一種,通常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律詩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一般頷聯和頸聯的上下句應是對仗句。記敘以敘事、記人為基本內容的散文。記事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性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為中心,側重表現人物的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散文托物一般借某一具體事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達作者的思考。這類散文往往通過細致言志描繪某一事物的特征,使用象征手法來表達思想情感或志向。文體 散文知識 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以知識的文體。說明文具有這幾個特點:科學性,即以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內容合乎科學、符合實際;條理性,說明即結構嚴謹有序;準確性,即語言準確嚴謹。說明文件說明對象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文事理說明文;按語言表達方式可分為普通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古體 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 體和雜言體,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近體近體詩對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一般有七言律詩、五言律詩,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詩歌的一種。興于唐,盛于宋。句式長短不齊,也稱“長短句”。詞最初是配樂歌唱的,稱為“曲子詞”,后來跟樂府詩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別體,故也稱詞“詩余”。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字有定數,韻有定聲”。按風格來劃分,大致可分為婉約詞(代表詞人有李清照、柳永等)和豪放詞(代表詞人有蘇軾、辛棄疾等)。其他 干支紀年法,即天干地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每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第 3 頁 共 4 頁微信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八上語文:文學文化常識總結““征蓬出漢塞”中的“征蓬”指飄飛的蓬草。因其遇風飛卷、漂泊無依的特點,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行之人。《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冠、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后人常用“冠”“加冠”或“弱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列子》,舊題為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是戰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書體例:①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形式記敘歷史,如《史記》;②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如《左傳》《資治通鑒》;③國別體,以國(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如《國語》《戰國策》。第 4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