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詩詞鑒賞6大解題技巧(下)4 象征定義: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意象:梅花、柳樹、杜鵑、梧桐……意象整理一、草木類 1、柳:惜別,留戀,祝愿。 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以折柳表惜別,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別人對離人的美好祝愿。 附:“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2、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歷覽前代詩詞,“梅花”意象中所表達之意主要有: (1)引領眾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2)凌寒不屈的頑強 (3)高潔脫俗的風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隱者高士的象征: 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遙哲學的影響,于是寄情于山林風物,渴望清凈無爭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隱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傳遞情感與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為春之使的同時,也成了傳遞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達自己以梅花自許,亦一梅花許人,對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贊賞;同時也含有對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漸代表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遠方的朋友。自己對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雖遭嚴寒而不凋謝。頗有一種友情堅貞,與友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書亦是詩人高雅情操的表現。“梅花使”便成了驛使的美稱,而“梅驛”成了驛所的雅稱;“梅花約”是指與好友的約會。)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懷春。 (8)五瓣梅花形狀代表“梅開五福”,即“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說:“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喜鵲在梅花枝頭歡躍鳴叫的圖案,常被冠以“喜報早春”、“喜報春光”、“眉樣添喜”、“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諧音。“竹梅雙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語。 3、菊花(黃花、東籬)——臨秋而開,顏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權貴;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君子。 (1)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 在萬物枯殘萎敗,大地呈現一片肅殺蕭條景象的秋季,菊卻緩緩吐蕊,以細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嚴苛的考驗,不因環境艱險而退縮,不因無潤枝大葉、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憑著傲骨展現盈盈生機,有著凌冰傲霜之氣;即便老殘將死,卻依舊飄逸著清芬,進放著熱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發華于歲暮霜降之際,既不與春花爭妍,又不奪夏綠風采,只本本分分守著志節,終于成為冬寒之前大地贈與人類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著歷經風霜的個性芬芳,堅守著晚節。當其人格化之后,菊的這種性格就變為現實社會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 菊以“色”而言,無傾國之色;以“香”而言,無馥郁濃香;以“味”而言,無滋口甜甘;以“姿”而言,無娉婷媚態。它不以誘人為能事,人們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對它素樸本質的疼惜珍愛。菊的淡雅素樸,也在歷代的詩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聞達的精神載體。當其人格化之后,菊的這種性格就變為現實社會中的隱士。4、松柏——歲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氣凜然,堅貞高潔——高潔之士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長環境惡劣、經寒不衰、枝干堅勁,具有一種凜然正氣。在文人筆下,松是堅貞、孤直和高潔的象征,古人常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 5、蓮:愛情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雙關)。 表達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6、梧桐:凄涼、悲傷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中國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結,四季之中,秋天萬物凋零,最易觸發人的悲涼情緒,而梧桐樹是典型的落葉喬木,“望秋先殞”,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7、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3)草——隨時序而流轉碧草連天——觸動憂思思念綿綿——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綠”,草隨時序而流轉,易于觸動久別的憂思;在空間的展布上,碧草連天,似將人的思念引向遠方,遙無涯際。古詩文中凡寫到離別遠行、抒述離愁別恨,常以草來作寄托或映襯。8、芭蕉:孤獨憂愁、離情別緒、凄涼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9、紅豆 :愛情、相思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南州記》稱為海紅豆。《本草》稱其為“相思子”。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純、風華綽約 11、竹:正直、堅貞、頑強、不屈不撓、不畏逆境、高潔、謙虛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系起來。自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 (2)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蘢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12、黍離: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亡國之悲)。 13、丁香:愁思或情結 14、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15、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 17、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19、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多用在惜春詞中,惜春詞多是一曲曲飄逸著縷縷幽怨的生命悲歌,寫作者大多從暮春時節殘紅飄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青春難再。)19、桃花:象征美人 20、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蘭,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許多花與葉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澤蘭、藿香等,是用來作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觀賞。大約到唐代后期,人們發現生于山野溪谷之間,懸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類蘭草,其花優美,才開始栽種開發。蘭花值得觀賞的一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蘭”“蘭草”“蘭蕙”這些稱謂,才逐漸用來專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蘭”,也就是國蘭。蘭花是中國的傳統花卉,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外在的審美特征。 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途——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 二、動物類 1、蟬: (1)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 (2)悲涼凄切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渲染氣氛,思想、離愁、羈旅等) (3)人生短暫,憐惜生命 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給人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感。詩人常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2、杜鵑(杜宇、布谷、子規)——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羈旅思歸 (1)以杜鵑啼血來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離愁的寄托。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鳥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聲古人認為有“不如歸去”的意象,又與思鄉念家的情感相連。3、鷓鴣:鄉思、羈旅行役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4、鴻雁:思鄉懷親、羈旅傷感、孤獨、書信、消息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5、烏鴉 :衰敗、荒涼、小人 、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搭配。6、蟋蟀:思鄉 古人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7、鴛鴦:夫婦恩愛 8、精衛:復仇、奮斗、不畏艱難(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9、青鳥:信使10、燕子: 燕子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 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4)書信,幽訴離情之苦。 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身世浮沉之苦。 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11、猿啼:凄清、哀傷、悲涼(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12、飛鳥:(自由的靈魂)某種理想、愿望,自由,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鄉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 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有自由飛翔的夢想,人類借以實現精神遨游的媒介。詩人們常以鳥的自由飛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例1:漢末《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以雙飛的鴻鵠,比喻覓得知音的愿望; 例2:無名氏的古詩“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步出城東門》),詩人希望化身黃鵠,展翅飛越無法渡過的河水,飛因日夜思念的故鄉。 例3:“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贈秀才入軍》)是嵇康的名句,詩人的視線追隨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隨歸鴻遠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他已化身為鳥,神游寥闊長空,達到一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遙的境界。 (2)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3)鄉愁、羈旅、漂泊 三、器物類 1、酒/杜康:歡悅 得意 失意 愁苦 2、船:漂泊、自由 (1)舟的漂泊意象 舟如浮萍一樣,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駛在茫茫的水面上,舟無所依持,行止無根這種特性正如那飄泊天涯的詩人,因此,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詩人中,無論是求仕,還是漫游,漂泊他鄉始終都是詩人的一個心病。詩人的命運如不系之舟一樣,孤獨無所寄托,漂泊天涯,傷感之情久久回溯于詩人的心頭。(2)舟船的止泊意象,遠離塵世喧喧囂的寧靜、愉悅與自由 在水上行舟的過程中,兩岸的風景都可以給詩人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往往詩人在現實中遭遇挫折,在現實中受制于種種約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兩岸的美麗風景,那種自由行舟狀態給詩人無以倫比的快樂,可以逃離世俗的喧囂,獲得身心上的愉悅。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為詩人的一種止泊的理想場所。 當詩人不得不隨處漂泊,對現實世界的無奈感到厭倦之時,很多詩人都向往一個沒有現實喧囂的場所,很多人選擇在水上生活,與舟為伴,與舟共度此生。 (3)舟的愁緒意象 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親朋故友隔離開來,從此天各一方,因而,無論是辭親遠別的行人,還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見到舟船便離愁頓起,憂思難禁。朋友的遠別令他們無限牽掛,他們擔憂著行人的旅程行宿。 (4)舟的“橋梁”意象 ,表達理想與志向 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可以絕河渡水,有了舟人類邊可以借助它達到彼岸,舟是橋梁是路一一種超越。連接起此岸和彼岸,于是舟便成了連接現實與理想的一座橋梁。3、笛聲 (1)游子思鄉,歸心似箭。 (2)征人思鄉,嗟怨連連。 附:羌笛: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 4、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5、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6、燈/燭: (1)溫暖、美好、團圓、希望、向上、親切 (2)孤獨、凄涼、愁苦、哀傷、凄婉、慘淡 7、簪纓 (冠):官位 名望 四、地點類 1、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 2、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3、柳營:指軍營。后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4、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5、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6、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7、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8、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9、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10、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12、西樓、小樓: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之樓。13、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14、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15、關山。指遙遠的地方,用以表現懷鄉、思人。 五、其他類 1、白衣蒼狗: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2、破曉:初現希望 3、深夜:愁思懷舊 4、鴻雁、尺牘、尺素: 信 5、后庭花:亡國。 6、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7、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8、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9、白發:愁苦、遲暮 10、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1)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 (2)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 (3)飲酒。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 (4)搗衣(搗練)。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行的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行。月下搗衣(搗練),風吹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55 托物言志定義: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注意:托物言志是針對文章整體而言的。(我們以上所講述的修辭手法和前面四個表現手法是針對單句而言的。)(托物言志的物的意義可與象征手法里面的意象相聯系從而答題)答題模式: ①通用:通過什么+抒發(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點:環境特點+自身特點 ③所抒感情:什么內容寄寓什么樣的感情 ④表現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點+表達作用+所言之志例子:【例句】瀑布聯句 李忱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解析】借寫瀑布,表達人生志向: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人生目標。【例題】《蟬》虞世南(唐)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藉:借助)【問】作品采用了什么手法,請分析【答案】1、手法:托物言志,1分;2、境界高遠、名聲在外,不是借助外界力量的志向寄托在“蟬”這個物體上,2分;3、表達了文人的清高品格,1分。2010全國Ⅰ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問】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案】托物言志,1分;哪幾句——解釋一下,3分;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1分6借景抒情定義:借助描寫景象抒發內心思想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大部分古詩都會應用這種手法)注意:借景抒情針對文章單句或整體都可以。區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是間接抒情的一種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情。(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即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析】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例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析】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二)間接抒情1、借景抒情(1)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種形式,即一是觸景生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①觸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于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引發作者將其表達出來。此類詩一般先寫景后抒情。例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寫登高見聞,常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觸景生情,抒寫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頸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在這里,客觀景物引發了創作主體一系列相關的感情,這諸種感情交織融會為一種復雜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終與景物融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意境。例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的《別董大》)【析】詩的頭兩句寫景,寫天氣的驟變:“千里黃云”,北風狂舞,大雪紛紛,象征董大處境的惡劣。后兩句是詩人安慰董大的話,意思是說不要為前途發愁,天下認識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語看似平常,其實表達了詩人與董大的深厚情誼。②以景結情(情→景):在詩詞的收尾處以飽含深情的寫景句子收束全詩。這類詩詞的情先脫穎而出,爾后再以景襯情。此情是由景所觸,只是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規順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蘊藉。例1:“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秦觀《浣溪沙》)【析】這是一首寫早春晨景的詞,“漠漠輕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樓上孤寂的氣氛。接著句句寫景,最后一句,寫飛花似夢,細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寫情,此時詩境之中,情景渾然玉成,臻至一個情景高度統一的意境整體。③緣情布景:乃是因情選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一旦著上了詩人不同的感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例1:“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析】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顯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其中也盡寓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次句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然后便緣情布景,以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江南水鄉,春日融融、水綠如藍、江花勝火。④寓情于景(有景無情):只寫景不抒情,憑借景物、人、事傳情達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觸媒和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觸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則因人、因時、因境而異。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卻是句句抒情,情蘊涵于景,情景融為一體。例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析】詩歌以明快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四句全是寫景,也全是寫情。一、二兩句,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的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經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三、四兩句,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全詩洋溢著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和神往。⑤景略情在:有些詩詞,表面看來,全是抒情,本是觸景生情,情與景一致,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懷。例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析】此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⑥情景交融: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例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析】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3)情景與哀樂的四種關系:①以樂景寫樂情例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析】即使詩中沒有“最愛”二字,那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間已充滿了愛意。“鶯爭”“燕啄”“綠楊”“白沙”,從動態到色彩,無處不體現詩人對西湖的情有獨鐘。②以哀景寫哀情:例1:“碧幕霞綃一縷紅。槐枝啼宿鳥,冷煙濃。小樓愁倚畫闌東。蓼昏月,一笛碧云風。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翠綃和淚暗偷封。江南闊,無處覓征鴻。”(陳亮《小重山》)【析】這首詞的上片寫景,一縷紅、啼鳥、冷煙、黃昏月、一笛風,創造出濃重的凄冷的氣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與下片曲折抒發的忠憤相呼應,構成了全詞的悲切婉轉的情調。例2:“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樂》)【析】金風細細、葉葉梧桐、綠酒初嘗、沈睡小窗,這種恬淡清婉、淡淡閑愁,從詩的細膩的筆觸里娓娓而來,上片寫了睡晚醉眠,下片寫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覺。艷花凋零之狀,夕陽西下之景觸發了詩人的淡淡閑愁,“雙燕”句則又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意,成雙結對伴的燕子不僅反襯出詞人的孤單、寂寞,還暗示出詞人的某備戰相思。特別是“昨夜微寒”,既寫出了天氣特點,還暗示出詞人孤眠的冷清。例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③以樂景襯哀情例1:“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唐 謝渾《謝亭送別》)【析】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例2:“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析】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④以哀景寫樂情例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 【析】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知識點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區別:①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2.托物言志與象征、比興、比喻的關系托物言志與象征、比興、比喻有密切聯系。象征要有象征體,那便是物,象征要表達的思想就在作者對物的描寫和評價之中。比興呢?最早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里的“他物”與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必然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很多詩,既是托物,又兼比興,又是象征。例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比興,又是托物,同時也是象征,因為它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表現了劉焦之情的難舍難分、留戀相許,更是劉焦愛情悲劇的象征。例2:“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瘦纖腰學不成。”(唐·彥謙《垂 柳》)【析】這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維妙維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典故,抒發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興,有用典,有直白。例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析】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于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