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備考專題復習:散文之探究散文標題意蘊、文本意蘊 知識梳理與練習(含答案)高考命題分析考情分析命題特點命題類型:高考散文閱讀中的意蘊探究和觀點印證題,要求考生對材料進行研究、探討、分析、整合等,進而提出疑問、建議或者發表評價。近三年散文閱讀探究題,考查的角度以探究標題意蘊、探究文本意蘊為重點,情境化越來越明顯,考生已很難通過套路化答題的方法取得高分。能力要求:1.掌握探究散文的標題內涵與情感意蘊的方法。2.掌握散文的基本文體特征,準確判斷散文類型,提高規范答題的能力。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培養富有個性、高尚健康的審美情感。考點梳理探究標題意蘊散文是表達真感情的文體,標題往往質樸純真,但也往往意蘊深厚。所以閱讀散文時,要仔細品味耐人尋味的標題。標題類探究題目在高考中屢屢出現,有的是對標題的藝術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對標題內涵的理解,有的是對標題意蘊的探究,有的是對標題優劣的比較??忌朴诟鶕煌}型合理、有序地探究解讀。一、標題意蘊(含義)1.聯系表層含義即標題的字面義、常用義。詞語的含義,是否點明寫作對象、是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2.體會深層含義即比喻義、象征義、引申義等。往往聯系著感情和態度、主旨或哲理、線索和結構思路。二、標題作用1.在結構上:是文章線索,是行文思路的體現,具有統領全文、貫穿全文的作用。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果以寫作對象為標題,這個寫作對象常常就成為了文章的線索,并能夠設定全文的結構思路。2.在內容上:很多標題是對文章所敘之事的概括,抓住了這樣的標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概括或暗示文章的內容,奠定情感基調;突出敘述的對象(人、物)。3.在主題上:文題直接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題還含蓄地傳達著作者的思想感情。4.表明寫作對象:有的以人或物作為文題的文章,其標題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寫作對象。5.設置懸念: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后文揭開謎底。6.修辭作用:指修辭及效果(一語雙關,象征意味、寓意深刻等),生動形象、新穎含蓄、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引起閱讀興趣等。三、探究標題意蘊標題類探究“6思考”1.思考標題自身義(表層含義)和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象征義等)。2.思考標題是否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或寫作內容。有的標題,直接點出了寫作對象。作答時要特別關注寫作對象的特點,探究作者為何寫這一對象。有的標題由寫作對象和修飾性或者限制性詞語組成,作答時,要特別關注修飾語,結合文章內容揣摩其內在的意蘊,明確作者的觀點和態度。3.思考標題是否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態度。要特別注意標題中表達感情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是作者對寫作對象的特征或內在意蘊的一種概括,要結合文章內容準確理解其含義。4.思考標題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有些標題是以句子為標題的,它常常就是文章表達的主旨。5.思考標題是否是文章的線索。從構思看,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果以寫作對象為標題,那么這個寫作對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線索。6.思考標題是否運用雙關、象征、借代、比喻等手法,以及標題給讀者的感受(吸引讀者,激發讀者想象,給讀者留有回味余地,等等)。【教材鏈接】《故都的秋》題目中的“故都”即“北平”,作者為何不以“北平的秋”為題呢 【參考答案】①從題目看,本文是一篇寫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題,是因為“故都”更能體現這篇散文的抒情性。②“故都”二字不僅交代了寫景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同時也暗含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③“故都”與“秋”結合在一起,暗含著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以“故都的秋”為題,使文章的主題明確而又深沉。【真題訓練】(2021·北京卷《心靈的呼吸》)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文章標題“心靈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義。(6分)【參考答案】①文中寫到的都是吹奏樂器,它們的演奏都有賴于對呼吸的控制。②音樂是接通心靈和遙遠世界的通道,是讓心靈能呼吸的氣管。③心靈的吐訴如同呼吸要有節奏,節奏能把內心情感調動起來。④技巧熟練的演奏會緊貼曲調的命脈,使音調像呼吸一樣自然。探究文本意蘊散文作品往往具有豐富的意蘊,有社會的、政治的、道德的意義,有現實的、歷史的意義,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義,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審美的意義。一、理解作品意蘊從讀者角度來說,理解作品意蘊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作品本身蘊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要求學生準確審題,理解作者的觀點,從文本中尋找依據,論證觀點。二是對作品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個性思考,要求考生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體驗文本,獨立思考,獲得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探究意蘊探究意蘊思考“5角度”探究意蘊挖掘“2層面”個性化解讀題探究“3角度”三、解題步驟1.個性化思考第一步,亮明自己的觀點。第二步,結合文本觀點進行闡述。第三步,聯系個人生活實際進行闡述。第四步,延伸到社會生活領域進行闡述。2.把握作品情感意蘊第一步,理解題干,切分觀點。第二步,尋找依據,論證觀點。第三步,整體觀照,呈現答案。【真題訓練】(2023·全國甲卷《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本文在寫“機械的詩”時一再寫到工人,請簡要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參考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內心的詩意與“機械的詩”相互映襯;②“機械的詩”需要工人的激發,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機械的詩”生成的條件。【解析】①文中描繪的工人勞作時的神情、精神狀態與“機械的詩”是相互映襯的,正是因為工人勞作時神情昂首自如,內心也充滿了詩意,才讓作者愈加感受到機械的詩意。②作者在寫機械的詩意時,反復強調工人的操作和管理,工人掌握機械的力量,為人類創造價值。機械要為人所用,并為人類創造價值,這是機械具有詩意的根源,而工人的操作則是機械具有詩意的條件。模擬訓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煙雨浮梁余 江作為茶和瓷器同時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縣莫屬了,其實茶和瓷器從出生起就是形影不離的,而浮梁一直是絕美地匹配了它們。如果說對宋人彭汝瀝送友人的詠瓷詩句“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一定讓我們會想起這個千年古鎮?!败嬚釢{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這是詩仙他們描寫精美的瓷碗里浸泡著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約詞人秦少游“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把茶、瓷和詩文寫在一起,美得遍地。這些都是浮梁留在歷史里雋美的文字,所以湯顯祖盛贊它:“浮梁之茗,聞于天下;浮梁之瓷,瑩如水玉。”浸泡在這樣的字里行間、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寫幾句的沖動,感覺再也僅有像在這樣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腳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一個人,漫步在江南第一縣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來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綠水之間。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煙霧彌漫起。模糊了這山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緒。浮梁的雨如晶瑩剔透的瓷,瑤里的風似山間清新的茶,一陣風雨。山河靜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煙,悠悠。走進浮梁縣瑤里古鎮,首先看到的就是被當地人稱為母親河的瑤河。千百年以來,瑤河穿城而過,清澈透亮,人們至今依然臨河洗衣洗菜。兩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墻灰瓦,也有不少是紅磚黑瓦。這些紅磚因年代久了,歷經風吹雨打,已經被歲月沖淡成斑駁的淺黃,而且很不均勻,甚至墻角上還苔痕累累,散發出老舊的氣息。如果說浮梁以及瑤里古鎮是瓷窯的歷史存檔,那么走出古鎮,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實都無需進山,即使在省道的兩側,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園,那種整齊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蓋著山體;那些從半山腰一層又一層落下來的水稻梯田,是山區特有的風景。浮梁的山區,到處都是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巒滴翠,云霧繚繞,在這春風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連忘返的。細雨綿綿之中,滿山遍野都罩著薄霧,整個山濕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濕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會覺得光陰都帶著雨滴。古人說“高山云霧出好茶”,所以浮梁擁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樹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樹,年年歲歲,青翠不改。難怪遠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戶戶門庭若市,車馬不絕。現在許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鎮,茶也盛名在西湖龍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實民國景德鎮建市之前叫昌南鎮,是浮梁縣下轄的一個鎮。民國十五年景德鎮立市以后才反過來把浮梁縣下轄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發源地就是浮梁。浮梁東鄰浙閩,西靠湖南,北連安徽,南下廣東,我總感覺是江南的盡頭,最內陸最南線的江南了。因為古代這里再南再西就是蠻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放在浮梁實在是再確切不過了。人們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認為,歷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千百年來日久彌新,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的商業氛圍,讓深山茶、瓷、布藝、木雕等走出大山深處。新建的牌樓、祠堂仍保持過去統一的風格。在浮梁在瑤里,我們看到的是茶與瓷絕美的匹配。人與自然,歷史與當下的和諧發展,秀美的自然風光,朝代各異的人文景觀,濃郁的民俗風情,這些組成了一條文化之河,同樣也浩浩蕩蕩,千年以來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進了大江大河,帶著瓷和茶閃亮的文化符號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不記得誰說過:“美,是不能造作的?!睙熡旮×焊嬖V我們,美,也需要自然生長,人工斧鑿的痕跡過重就不美了,也經不住歷史滄桑的考驗。當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產業,那些投入巨資憑空人造的景點,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歷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經得起歷史的驗證?甚至,我們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毀跡,凡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園被隨意拆遷,難道北京元城墻拆除教訓還不深刻嗎?在人類傳統文化面前,我們需要學養和情懷,少一點急功近利;在厚重的歷史面前,我們首先需要停下來思考,然后再來發展。這些似乎正飄散在煙雨朦朧的古鎮天空。(節選自《江河文學》2021年第5期,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圍繞著“煙雨浮梁”,描寫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風光等內容,充分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B.文中畫線句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歷史悠久、環境靜謐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浮梁的喜愛和贊美之情。C.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對浮梁的介紹,然后引用諸多古詩文來印證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D.文章語言優美,自然流暢,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處采用長短結合的句式,形成參差錯落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2.文章以“煙雨浮梁”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3.這篇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參考答案1.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項“文中畫線句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錯誤。句中“山河靜默”還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山河”人的情態“靜默”,所以不只是用比喻手法。2.在內容上,交代了寫作的對象和當時的天氣情況;②在結構上,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③在表達效果上,營造出一種朦朧悠遠的意境,暗含了浮梁文化歷史的悠久。3.①文章通過對浮梁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敘述和描寫,表達了對浮梁歷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禮贊。②文章通過對浮梁風景的描寫,表達了對浮梁秀美的自然風光的陶醉。③文章寫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現代商業氛圍的融合,寫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達了對當下如何打造經得起考驗的文旅產業的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