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比例第6課時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內容】教材第24~25頁例題及相關內容。【教學目標】1.結合“設計巨人教室”的具體任務,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圖形放大和縮小的含義。2.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3.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圖形的大小發生了變化,圖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重點難點】重點: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難點:感受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圖形的大小發生了變化,圖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師:看圖,你有什么感受?預設:巨人國里的巨人好高大啊,比淘氣高大太多了。師:是的,“巨人”的身高與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所以他們的教室也要比我們上課的教室大得多。二、探究新知1.感受圖形的放大。師:六年級興趣小組準備為“巨人”設計一間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該如何設計呢?請你幫興趣小組的同學想一想,并說一說。預設1:假設巨人班里人數和咱們班差不多。預設2:巨人的身高差不多是咱們的4倍,把咱們教室的長、寬、高都擴大4倍就可以了。預設3:桌椅文具……,所有物品都得放大4倍。……學畫放大后的圖形。(1)畫圖形。師:如果下圖中的長方形表示我們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將圖形放大,畫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嗎?請先試一試,并與同伴交流。學生觀察圖形并思考,自己試著在準備好的方格紙上畫圖并展示。預設1:把長放大到4倍,寬不變。預設2:把寬放大到4倍,長不變。預設3:把長放大到4倍,寬也放大到4倍。師:他們的畫法正確嗎?預設:第1種畫法和第2種畫法是錯誤的,第3種畫法正確。師:按4∶1的比將圖形放大,即放大后圖形的長與放大前圖形長的比是4∶1,放大后圖形的寬與放大前圖形寬的比是4∶1。師:誰能來總結一下如何按比放大圖形呢?預設:圖形按比放大時,要使放大前后圖形對應線段長的比相等。(2)圖形放大后周長和面積的變化。師:計算擴大前后兩個圖形的周長,說說你的發現。預設:原圖:(5+3)×2=16放大后圖形:(20+12)×2=6416×(4)=64長和寬擴大到原來的4倍,周長也擴大到原來的4倍。師:圖形擴大后,面積肯定也會擴大,面積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呢?預設:原圖:5×3=15放大后圖形:20×12=24015×(16)=240長和寬擴大到原來的4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16倍。學畫縮小后的圖形。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如何畫放大后的圖形。那么,會不會畫縮小后的圖形呢?師:同學們請看,圖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將這個三角尺按1∶4縮小,畫出我們用的三角尺嗎?學生根據畫放大后圖形的方法,畫縮小后的圖形。預設:師:畫得正確嗎?預設:正確。師:誰能來說一說如何按比縮小圖像呢?預設:圖形按比縮小時,要使縮小前后圖形對應線段長的比相等。4.對比總結。觀察圖形的放大和縮小你發現了什么?預設:放大和縮小后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三、鞏固運用完成教材第25頁第1~4題。學生動腦、動手,獨立思考完成。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板書設計】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圖形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前后,形狀相同,大小不同。【教學反思】本節課從圖形開始,引導學生弄清圖形按一定比變化的情況,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比較中體驗到圖形的相似是指圖形按比放大或縮小后,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不變。整節課學生表現較為活躍,課堂氣氛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