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圓柱與圓錐第2課時 面的旋轉(2)【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試一試”及相關內容。【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感知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了解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通過活動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通過學習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重點難點】重點、難點:知道圓柱和圓錐各部分名稱,知道圓柱和圓錐高的特征。【教學過程】問題導入師: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點,本節課我們來繼續進行圓柱和圓錐的學習。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圖,說一說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預設:圓柱是由上、下兩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的。師:圓柱的上下兩個圓面叫作底面,曲面叫作側面。圓錐的圓面叫作圓錐的底面,曲面叫作圓錐的側面。探究新知1.探究圓柱與圓錐的高。師:我們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高,那么圓柱和圓錐的高各指的是什么?學生先觀察圖中的圓柱和圓錐,然后小組討論它們的高在哪里,討論完成后小組派代表匯報。預設:圓柱的高指圓柱兩個底面間的距離,圓錐的高指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教師指名一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圓柱和圓錐的高。師:仔細觀察,你能發現圓柱和圓錐的高各有什么特點嗎?預設: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1條高。2.探究圓柱與圓錐高的測量方法。師:怎樣測量圓柱與圓錐的高呢?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探究。活動探究:(1)拿出準備好的圓柱和圓錐模型,紙板,尺子等工具。(2)小組內討論并確定測量方法。(3)全班交流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小組派代表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預設:(學生測量時可能會出現一些誤差,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存在誤差是正常現象,同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認真操作、仔細觀察讀數等方法減少誤差。)三、鞏固運用1.完成教材第4頁第3題。(1)根據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判斷。(2)標出底面直徑和高。2.完成教材第4頁第4題。(1)獨立完成。(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3.完成教材第4頁第5題。(1)先想一想該如何計算這個箱子內部的長、寬、高。(2)獨立列式計算。4.先想一想下面的圖形旋轉一周后會形成什么圖形,再填空。如圖,以虛線為軸旋轉,能得到圓柱的是( ),底面半徑是( )cm,高是( )cm;能得到圓錐的是( ),底面直徑是( )cm,底面周長是( )cm。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板書設計】面的旋轉(2)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1條高【教學反思】本節課課前我就讓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課堂上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如果每節課都能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去總結。那么數學課堂就不愁“動”不起來,“活”不起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