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1節 地球上的水 參考答案及解析一、預學任務【核心概念1】 水的循環閱讀教材 P3 結合右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上的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布在 海洋 、 陸地 、 大氣 和 生物休 中。(2)海洋水體和陸地水體通過水循環和各環節聯系在一起,如圖:① 水汽輸送 , ② 降水 ,③ 蒸發 ,④ 降水 ,⑤ 地表徑流 ,⑥ 蒸騰 ,⑧ 下滲 ,⑨ 地下徑流 。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環中的⑤ 地表徑流 環節。(3)水循環分為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① 陸地 內循環:湖泊水蒸發、冰川 升華 成大氣水,植物 蒸騰 成大氣水,水蒸氣通過 降水 回到陸地上;② 海上 內循環:海洋水 蒸發 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海洋;③ 海陸間 循環:海洋水蒸發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 水汽輸送 到內陸,內陸的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陸地上,陸地上的水下滲到地下,陸地水通過 地表徑流 和地下徑流回到海洋。(4)水循環的成因:水的物理性質,即 水的三態變化 (內因);太陽輻射、地心引力(外因)(5)水循環的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 淡水資源 得到補充和更新。使地球上的 水,大氣,巖石,生物 發生了密切的聯系。(6)地球上主要水體的平均更新周期:更新最快— 大氣水 ,更新最慢— 冰川 。二、課后任務(一)基礎性作業1.如圖表示水循環中的海陸間循環,其中丙、丁分別表示陸地水和海洋水,則環節①表示的是( )A.水汽輸送 B.徑流C.蒸發、蒸騰 D.降水【答案】A【解析】海陸間循環是最大的水循環,水循環的途徑有降水,蒸發,植物蒸騰,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環節;所以①是水汽輸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運輸到陸地上空;A正確;2.從太空傳來的照片顯示,地球大部分面積被水體覆蓋,其中最龐大的水體是( )A.冰川水 B.海洋水 C.河流水 D.大氣水【答案】 B【解析】地球上的水占地球總面積的71%;水資源中最多的水是海洋水,占97.53%;3.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但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如圖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和人口數量各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示意圖,可見( )A.亞洲水資源總量最多,不存在水資源缺乏問題 B.全球水資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環的,沒有必要擔心水資源不足 D.亞洲水資源人均擁有量最少【答案】 D【解析】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淡水資源有限;雖然亞洲的水資源最多,但是因為亞洲的人口眾多,所以人均擁有的數量是最少的。4.2022年超強臺風“軒嵐諾”北上經過浙江省東部海域,為全省大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的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 C.水汽輸送和降水 D.蒸發【答案】 C【解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中的水汽輸送和降水;5.學校科學興趣小組在討論“水”的話題,大家積極參與,話題如下(1)上圖表示自然界的水循環。其中①表示 ;(2)水循環的動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還有 。(3)“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的狀況有所改善,據圖回答。“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 (填序號) 。【答案】 (1)水汽輸送(2)太陽輻射(3)⑤【解析】水循環的成因有太陽輻射、地心引力,“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⑤水汽輸送。(二)拓展性作業6.某科研團隊利用碳基吸收體(吸光性強)設計生產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過海水通道到達碳基吸收體,如圖是它的結構示意圖。(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 。(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 環節施加影響。【答案】(1)增大水的表面積,加快水的蒸發(2)蒸發【解析】(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增大水的表面積,加快水的蒸發。(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蒸發環節施加影響。7.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下列資料是我國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圖和水資源緊缺指標表。:緊缺型 人均水量/[立方米/(人·年)]輕度缺水 1700~3000中度缺水 1000~1700重度缺水 500~1000極度缺水 <500(1)上述資料顯示,浙江省屬于 缺水城市。(2)“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保護好各引水渠中的水源,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浪費水的現象,例如水龍頭滴水、跑水的問題。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多少升 【答案】(1)輕度(2)①②④(3)解: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為 =8640 mL=8.64 L。答: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8.64 L。【解析】(1)浙江省人均水量為2000立方米/(人·年),根據表示數據可知,浙江省屬于輕度缺水城市。(2)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污染環境,不正確。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污染環境,不正確。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正確。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污染環境,不正確。故做法中不正確的是①②④。(3)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8640 mL=8.64 L。答: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8.64 L。三、整理任務(1.錯題原因分析、解決方法;2.存在的疑點及對策......)在本課時內容講解分析之后,根據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整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1節 地球上的水一、預學任務【核心概念1】 水的循環閱讀教材 P3 結合右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上的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布在 、 、 和 中。(2)海洋水體和陸地水體通過水循環和各環節聯系在一起,如圖: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⑨ 。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環中的⑤ 環節。(3)水循環分為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① 內循環:湖泊水蒸發、冰川 成大氣水,植物 成大氣水,水蒸氣通過 回到陸地上;② 內循環:海洋水 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海洋;③ 循環:海洋水蒸發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 到內陸,內陸的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陸地上,陸地上的水下滲到地下,陸地水通過 和地下徑流回到海洋。(4)水循環的成因:水的物理性質,即 (內因); (外因)(5)水循環的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 得到補充和更新。使地球上的發生了密切的聯系。(6)地球上主要水體的平均更新周期:更新最快— ,更新最慢— 。二、課后任務(一)基礎性作業1.如圖表示水循環中的海陸間循環,其中丙、丁分別表示陸地水和海洋水,則環節①表示的是( )A.水汽輸送 B.徑流C.蒸發、蒸騰 D.降水2.從太空傳來的照片顯示,地球大部分面積被水體覆蓋,其中最龐大的水體是( )A.冰川水 B.海洋水 C.河流水 D.大氣水3.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但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如圖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和人口數量各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示意圖,可見( )A.亞洲水資源總量最多,不存在水資源缺乏問題 B.全球水資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環的,沒有必要擔心水資源不足 D.亞洲水資源人均擁有量最少4.2022年超強臺風“軒嵐諾”北上經過浙江省東部海域,為全省大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的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 C.水汽輸送和降水 D.蒸發5.學校科學興趣小組在討論“水”的話題,大家積極參與,話題如下(1)上圖表示自然界的水循環。其中①表示 ;(2)水循環的動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還有 。(3)“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的狀況有所改善,據圖回答。“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 (填序號) 。(二)拓展性作業6.某科研團隊利用碳基吸收體(吸光性強)設計生產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過海水通道到達碳基吸收體,如圖是它的結構示意圖。(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 。(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 環節施加影響。7.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下列資料是我國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圖和水資源緊缺指標表。:緊缺型 人均水量/[立方米/(人·年)]輕度缺水 1700~3000中度缺水 1000~1700重度缺水 500~1000極度缺水 <500(1)上述資料顯示,浙江省屬于 缺水城市。(2)“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保護好各引水渠中的水源,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浪費水的現象,例如水龍頭滴水、跑水的問題。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多少升 三、整理任務(1.錯題原因分析、解決方法;2.存在的疑點及對策......)在本課時內容講解分析之后,根據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整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任務型作業設計】浙教版科學八上 1.1 地球上的水 參考答案及解析.docx 【任務型作業設計】浙教版科學八上 1.1 地球上的水.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