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滕州二中2024-2025 學年高一第二次階段檢測地理試題使用時間:2024.12(考試時間: 90分鐘 試卷滿分: 100分)注意事項:1.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 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 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 測試范圍: 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4---5章5.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6. 難度系數: 0.7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火星沖日是指地球位于太陽與火星之間, 三者幾乎排列成一條直線的天文現象。2022 年12月8日出現火星沖日,此日恰逢滿月 火星與滿月近距離相伴相映。據此完成1~2題。1. 能正確表示此日太陽、火星、地球、月球相對位置關系的是( )A . ① B. ② C. ③ D. ④2. 此日,在地球上觀測火星、月亮、太陽的升落狀況是( )A. 月升時火落 B. 月升時日升 C. 火升時日升 D. 火升時日落霜是近地面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且地面溫度低于0℃時,在物體上直接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某天早上家住濰坊的小明同學,看到停在室外的汽車上布滿了冰霜(圖1)。據此完成3~4題。3.該冰霜形成時間及天氣狀況最可能是( )A. 深秋 大風 B. 深秋 陰雨 C. 冬季 陰雨 D. 冬季 晴朗4. 該冰霜形成過程中(A. 地面輻射減弱、大氣輻射減弱、大氣逆輻射減弱B. 地面輻射增強、大氣輻射減弱、大氣逆輻射減弱C. 地面輻射減弱、大氣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D. 地面輻射增強、大氣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圖2示意城鎮化前后的水循環。 據此完成5~6題。5. 圖中水循環環節( )A. ①為蒸發 B. ②為地表徑流 C. ⑤為下滲 D. ③為水汽輸送6.硬化路面對水循環的影響是(A. ②減少 B. ③增加 C. ⑤增加 D. ⑥減少白河屬于黃河的一級支流,中下游蜿蜒曲折,河灣遷移較頻繁。圖3示意白河中下游某段河灣 (幾乎無人為干擾)。據此完成7~8題。7. 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河灘形成時間最早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8. 白河中下游地形和河谷的主要特點分別是( )A. 地形崎嶇 河谷深而窄 B.地形平緩 河谷淺而寬C. 地形崎嶇 河谷淺而寬 D. 地形平緩 河谷深而窄窯洞 (圖4) 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民居形式, 常靠山坡而建。 圖5 為黃土高原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據此完成9~10題。9. 圖5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適宜建窯洞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10. 圖5中乙地陡崖相對高度可能是( )A. 10 米 B. 19 米 C. 20 米 D. 25米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所生產的有機物的數量組成和向土壤歸還方式不同, 它們在成土過程中作用也不同。 東北地區黑土有機質含量高。 圖6 示意中國東北地區兩種土壤有機質的質量分數垂直變化。據此完成11 ~12題11.兩種土壤剖面20cm以下有機質的質量分數差異明顯,原因可能是( )①木本植物根系粗大 ②木本植物主要以枯枝落葉方式歸還③草本植物主要以枯殘根系方式歸還 ④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更大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 導致我國東北地區黑土與南方地區紅壤有機質含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成土母質 B. 氣候 C. 生物 D. 人類活動下圖為黃土高原小區域內不同植被下土壤密度隨深度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3—15題。土壤密度13.對該地表層土壤密度影響較小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質 B.植被類型 C.耕作條件 D.有機質含量14.農田土壤密度大于自然植被土壤密度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多次翻耕 B.大量使用化肥 C.枯枝落葉較多 D.植物根系發達15.從地表徑流角度考慮,該區域最不易產生水土流失的是 ( )A.混交林 B.純林 C.草地 D.農田第Ⅱ卷二、綜合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山谷風是形成于山地及周邊地區,風向具有日周期變化的地方性風。其在背景風(大尺度區域內的大氣水平運動,如季風等) 較弱時表現明顯。暑期我國某學校學生到南方某山區(圖8) 進行研學活動。(1) 晴朗的夜晚,行走在山谷中的學生感覺一陣陣涼風吹來。分析該涼風的成因。(6分)(2) 晴朗的白天,學生觀測到甲氣象站山谷風轉換時間早于乙氣象站。說明其原因。(4分)(3) 學生觀察到氣象站附近白天經常云霧繚繞。從山谷風角度說明原因。(4分)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東面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岬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岬的連線與黃海分界。該海域2月份表層海水溫度分布差異較大。圖9示意2月份渤海及附近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分布。(1) 描述2 月份渤海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特征。(6分)(2) 分析與乙海域相比,2月份甲海域表層水溫較低的自然原因。(6分)1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巴丹吉林沙漠(圖10) 位于內蒙古高原西南邊緣,黑河以東。該地冬春季節西北風強勁。 沙漠腹地多沙丘,東南部有大量高300 多米甚至400米以上的沙山。高大沙山分布區也是湖泊的密集區,且沙山愈大,湖泊也愈大。研究發現,湖群對高大沙山的形成意義重大。(1) 研究表明,黑河中下游裸露的巨量沙物質為沙山提供豐富的沙源。說明此結論的合理性。(4分)(2) 在下圖中畫出該沙漠中一個新月形沙丘的縱剖面示意圖,用“→”標注風向。并指出沙丘西北坡表層沉積物顆粒大小的分布特征。(5分)(3) 白天、湖泊與沙山之間的熱力環流促進了沙山“長個兒”。解釋其原因。(6分)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為研究非洲西部的自然環境特征,某科學考察隊進行了一次野外考察。 圖11 示意該科學考察隊的考察線路。(1) 科學考察隊到甲地,眼前呈現一片熱帶森林植被景觀。簡述該類植被的突出特征。(4分)(2) 科學考察隊到乙地,發現該地的草原與中國內蒙古的草原明顯不同。指出兩類草原在植被景觀上的差異。 (4分)(3) 科學考察隊到丙地,發現當地的土壤厚度明顯比甲地薄。分析其原因。(6分)2024-2025學年高一地理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檢測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C 2. D 3. D 4. A 5. C 6. A 7. D 8. B 9.D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A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4 小題,共55分)16.(14分)(1) 夜間,與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氣相比,山坡輻射冷卻快,氣溫較低,氣壓較高,空氣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涼風。(6分)(2) 早上日出東方,甲氣象站位于山谷西坡,接受太陽輻射早,山坡升溫早,山風轉谷風的時間早。(4分)(3)(夏季南方谷地空氣濕度大) 白天吹谷風,濕潤氣流沿山坡上升,氣溫降低,水汽凝結,.形成云霧。 (4分)17.(12 分)(1) 表層海水溫度總體自東向北、西、南三面遞減; 最高值出現在渤海東部,最低值出現在遼東灣東北部; 越靠近海岸,海水溫度越低。(6分)(2) 甲海域緯度高,太陽輻射量較小;距冬季風源地近,受冬季風影響大;甲海域水淺,降溫快;甲海域位于海灣,較為封閉,與外海海水交換弱,海水溫度低。(6分)18.(15 分)(1) 當地盛行西北風,黑河中下游裸露的巨量沙物質位于沙山的西北方向,為沙山提供大量沙源。(4分)(2)自下向上沉積物顆粒由大變小。(5分)(3) 由于沙山和湖泊的熱力性質不同,白天沙山升溫快于湖泊,風由湖泊沿坡面向上吹拂,攜帶的沙不斷向頂部爬升,從而使沙山不斷升高。(6分)19、(1) 垂直結構復雜; 植被種類豐富; 多藤本植物,有板狀根和莖花等現象。(4分)(2) 熱帶草原景觀為稀樹高草、熱帶草原可看到大型的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有明顯的雨季和干季;溫帶草原景觀為矮草、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大型的野生動物較少。(4分)(3) 丙地為熱帶沙漠氣候區,該地區的氣候條件較為惡劣,氣溫高,降水少,氣候干燥,導致風化速度較快,殘留物少,土壤淺薄; 甲地為熱帶雨林氣候區,氣候濕熱,植物豐富,生物和化學風化作用強烈,形成較厚的土壤。(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