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匯報人:XXX 時間:XXXXX人教版(簡譜)2024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打擊樂大賽乃喲乃《目錄》3課堂練習4拓展延伸1新課導入2新知講解《01》新課導入節奏練習同學們,還記得我們的節奏嗎?下面老師展示一段節奏,請同學們完成。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節奏練習老師已經帶領大家打過第一段了,請同學們自行練習討論第二段。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節奏練習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練習第三段節奏。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電報演練同學們分為三組,每組一個節奏,看看同學們是否能完成。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02》新知探究土家族(土家語:Bifzivkar)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了解土家族跟唱與學習(1)欣賞歌曲(2)哼唱歌曲(3)再次哼唱(4)唱出心聲同學們,你們知道乃喲乃的意思是什么嗎?猜一個。“乃呦乃”是快來的意思乃喲乃含義《03》課堂練習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同學們,跟著音樂,打著節拍,我們一起來完成《乃喲乃》的節拍。一起演練《04》拓展延伸總結與拓展(1)回顧本節課的收獲,包括熟悉節拍,認識土家族、學習歌曲《乃呦乃》等。(2)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應多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之間的友誼。匯報人:XXX 時間:XXXXX人教版(簡譜)2024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打擊樂大賽乃喲乃《乃呦乃》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初步感受、聽辨Do、Mi、Sol的音高,能用活潑優美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乃呦乃》。了解土家族兒歌的特點,體驗土家族民歌的風格和韻味。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歌曲的節奏和旋律,能隨音樂進行簡單的節奏動作。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土家族文化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學唱歌曲《乃呦乃》,感受土家族兒歌的特點。難點:聽辨Do、Mi、Sol的音高,并能在歌曲中準確演唱。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土家族文化介紹、歌曲視頻、音頻等)電子琴或鋼琴音符和節奏條各種打擊樂器(如鈴鼓、沙錘等)四、教學過程1. 組織教學,創設情境(約5分鐘)師生問好:通過音樂律動進入教室,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導入新課:通過展示ppt封面展示,設疑引導學生知道“土家族”,并指明今天要學習的歌曲是土家族的歌曲《乃喲乃》。2. 節奏練習(約10分鐘)節奏條練習:出示節奏條,先讓學生試拍,教師糾正后集體拍、分組拍。拍電報游戲:將學生分成組,按順序每組拍一小節,依次類推,增加趣味性。3. 土家族文化介紹(約2分鐘)播放幻燈片:展示土家族的服飾、吊角樓、工藝品、擺手舞、社巴節等圖片,簡單介紹土家族的風俗文化。4. 初聽歌曲,感受音樂(約3分鐘)播放歌曲:利用多媒體播放《乃呦乃》歌曲,讓學生初步感受土家族兒歌的旋律和風格。引導聆聽:提問學生是否聽到歌中土家小朋友在打招呼,引出“乃呦乃”是快來的意思。5. 學唱歌曲(約20分鐘)教讀歌詞:教師有節奏地教讀歌詞,學生跟讀,注意歌詞中的重復和變化。哼唱歌曲:隨多媒體課件哼唱歌曲,逐步熟悉旋律。師生合唱:師生合唱曲譜,教師彈琴伴奏,學生輕聲跟唱。分組唱: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分組唱,增加互動性和參與感。面對面拍手演唱:隨伴奏面對面拍手演唱,增加歌曲的律動感。6. 教師總結(約5分鐘)回顧收獲: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包括熟悉節拍,認識土家族、學習歌曲《乃呦乃》等。情感升華: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之間的友誼。結束課程:邊唱《乃呦乃》,邊跳擺手舞走出教室,結束本節課。五、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學唱土家族兒歌《乃呦乃》,不僅讓學生感受了土家族文化的魅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節奏練習、文化介紹、歌曲學唱等多個環節,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參與度高。同時,也需要注意在節奏練習和音高聽辨方面加強訓練,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簡譜)2024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打擊樂大賽第7課乃喲乃教案.docx 人教版(簡譜)2024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打擊樂大賽第7課乃喲乃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