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問津教育聯合體2027屆高一12月聯考地理試題考試時長:75 分鐘 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圖1示意2021年10月12 日08時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臺風“圓規”朝偏西方向移動,并于 13 日 15:40在海南登陸。據此完成1~2題。1.甲、乙兩地風速 ( )A.甲>乙,是因為甲摩擦力小 B.甲>乙,是因為甲氣壓梯度力大C.甲<乙,是因為甲摩擦力大 D.甲<乙,是因為甲氣壓梯度力小2.從12日08時到13日08時, 丙地的風向( )A.由偏北風變為東北風 B.由偏北風變為西北風C.由偏南風變為西南風 D.由偏南風變為東南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坎子山地區日前發現了厚度巨大的植物化石層。地質專家確認這是一個石炭紀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時間距今大約3.4億至3.2億年。地質專家已在該植物化石組合中識別10多個屬種的植物,其中以蕨類植物為主,還有少數裸子植物。據此完成第3~4小題。3.該植物化石層出現于 ( )A.古生代早期地層 B.古生代晚期地層C.中生代地層 D.新生代地層4.當時該地區最可能的古地理環境為 ( )A.濕熱的山地環境 B.干燥的高原環境C.濕熱的盆地環境 D.濕熱的海洋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市青西郊野地區水系結構遭到破壞,水體污染嚴重。2012年,上海市啟動青西郊野公園建設,對河道展開綜合整治。規劃利用生態溝渠收集面源污染徑流并進行預處理;規劃的生態水岸是河流水體與陸地間的過渡地帶。圖2示意青西郊野公園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據此完成5~6題。5.圖中生態溝渠的主要作用是 ( )A.水質凈化 B.植被修復 C.水產養殖 D.農田灌溉6.生態水岸的最主要功能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地下徑流C.增加行洪空間 D.提高經濟效益浙江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一次“DIY養花”的活動,要求學生自己制作營養土和花盆。據此完成第7~8小題7.小組成員從本地野外取回土壤后,對土壤進行各種改良,其做法和目的合理的是( )A.搗碎攤曬——減少土壤水分 B.倒入茶渣——改良成土母質,增加有機質C.加入白醋——中和土壤酸堿度 D.加入稻殼——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透氣性8.在制作花盆時,老師提醒同學在花盆底部要開孔。花盆開孔的作用是 ( )①排出盆內多余礦物質 ②增加盆土的透氣性能③防止盆內積水而爛根 ④促進有機質發酵分解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江西贛州通天巖風景區因“丹霞地貌獨特,石窟文化深厚”著稱,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在石窟所在的巖壁上發現有鵝卵石樣的礫石鑲嵌其中,也可以看到一排排礫石大小般的小洞穴(圖3) 。據此完成9~10題。9.圖中丹霞物質屬于 ( )A.火山爆發時形成的紅色玄武巖 B.巖漿侵入時形成的紅色花崗巖C.河流沉積物,地殼抬升后出露 D.風力沉積物,地殼抬升后出露10.巖壁上一排排礫石大小般的小洞穴是 ( )A.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B.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C.為雕刻石窟而留下的 D.風化后礫石脫落而成2022年9月1日,在經歷了漫長的干燥少雨天氣后,長江水位異常降低。武漢市鸚鵡洲大橋與楊泗港大橋之間的江面正中出現了一條細長的“道路”,將長江水道一分為二。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通過查閱資料, 了解到這條“路”的準確名字叫“順壩”,一種與水流方向大致平行布置的航道整治建筑物。 圖4為長江武漢河段順壩景觀圖,圖5為長江流域某河段簡圖,甲乙丙丁有一處修建了順壩,并對改善航運起到重要作用。據此完成11~13小題。11.在正常年份的下列月份中,長江航道上,順壩對改善航運發揮作用最大的月份是( )A.5月 B.7月 C.9月 D.12月12.順壩最有可能修建在 ( )處A.甲 B.乙 C.丙 D.丁13.修建順壩改善航運條件的原因有 ( )①減小航道彎曲程度 ②增大流速,加大沖刷能力③減少侵蝕保護河岸 ④擴寬航道,提高通行能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圖6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據此完成14~15 小題。14.丁地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是 ( )①緯度較低,水溫高 ②暖流影響,水溫高③距陸地遠,干擾小 ④生物量大,餌料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及理由是( )A.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B.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漸回暖C.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D.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溫過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紅樹林因由紅樹科植物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淤泥深厚的潮間帶,多見于海灣或河口地區 (圖7) 。紅樹林植物具有以下特點:①支柱根和板狀根。紅樹林發育有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樹干基部生出,逐漸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狀的穩固支架,縱橫交錯,高度過人。有些樹種發育明顯的板狀根, 高30~50厘米。②呼吸根。紅樹林發育各種形狀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氣,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可貯藏空氣。呼吸根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③“胎生”。紅樹科植物的種子在還沒有離開母樹的果實時就開始萌發,長出綠色棒狀的胚軸,長13~30厘米,下端粗大,頂端漸尖,到一定時候便和果實一起下落或脫離果實墜入淤泥中,數小時內即可扎根,生長成為獨立的植株。胚軸組織疏松,含有空氣,可長期漂浮海上而不失生命力。④發育有可排鹽分的腺體。(1) 針對上述紅樹林植物的特點,分別說明其適應的環境條件。 (8分)(2) 說明紅樹林對所在海岸地區生態環境的意義。 (6分)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郊,沙漠內多沙山和灌叢沙堆,沙子顆粒細膩,黏性強,面積達30平方千米,有“江南第一沙漠”之稱。該地大風日數多且集中于冬季,風沙活動劇烈。近年來厚田沙漠的沙地旅游業快速興起,每年9月當地都會舉辦聲勢浩大的沙雕節。圖8為厚田沙漠位置圖,圖9為南昌市氣候資料圖。(1) 推測厚田沙漠的沙源地,并說明理由。 (5分)(2) 分析厚田沙漠9月舉辦沙雕節的有利條件。 (6分)(3) 預測數年后,厚田沙漠面積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 (8分)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植被除了能增加土壤水分外,也能通過根吸收土壤水分,供植物蒸騰而消耗土壤水分。在黃土高原某地,研究人員經過測定,繪制出人工油松林地、人工刺槐林地、天然次生林地根系密度及土壤含水量隨深度 (0-30cm) 變化圖,如圖10所示。(1) 分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6分)(2) 說出人工油松林地和人工刺槐林地在不同深度的根系密度差異。 (4分)(3) 依據圖表,說明天然次生林較人工林抗旱能力更強的原因。 (6分)(4)指出0-20cm深度范圍內,土壤含水量與土層根系密度的相關性并說明理由。 (6分)地理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B C A C D B C D D A A C 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14分)(1)①支狀根和板狀根:適應和防止風浪沖擊。(2分)②呼吸根:退潮時通氣,漲潮時儲氣,保證植物體持續呼吸。(2分)③胎生:適應海灘和海流,增強生存能力。(2分)④發育可排鹽分的腺體:適應海水浸泡,凈化海水。(2分)(2)為海洋動物和鳥類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抵御風浪襲擊,防風消浪,固岸護堤;加速淤泥沉積,保淤保灘;凈化海水和空氣。(任答3點得6分)17.(19分)(1)沙源地:河灘(2分)。理由:因為冬季贛江進入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成了沙源地(3分)。(2)沙質細膩、黏性強,適合開展沙雕創作活動(2分);9月份氣溫適中,且晴天較多,有利于戶外活動的進行(2分);9月份的風速通常較低,減少了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有利于沙雕作品的穩定性和游客的安全(2分)。(3)縮小:每年風沙沉積持續時間短(僅在枯水期);受周圍山地影響,沉積空間受限。流域內植被恢復,來自河流的沙源減少固沙植被的廣泛種植,使沙丘趨于穩定;擴大:異常氣候增多,贛江枯水期的水位會更低,枯水期的持續時間可能更久,沙漠接受風沙沉積的時間會更久;旅游業的開發,會破壞沙漠內的植被,沙丘流動性增強;上游水庫蓄水,使贛江下游的水位會下降,河床裸露時間更長;為了維持獨特的南方沙漠景觀,有關部門會人為干預,防止沙漠萎縮。(每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8分)18.(1)植被截留降水,延緩徑流,增加下滲(3分);植被對土壤起到蔭庇作用,減少土壤水分蒸發(3分)。(2)在表層0-20cm深度范圍內,人工刺槐林地根系密度略高于人工油松林地(2分);在20-30cm深度范圍內,人工刺槐林地根系密度明顯高于人工油松林地(2分)。(3)天然次生林在不同深度范圍,根系密度均高于人工林(3分);而且天然次生林地土壤的含水量總體上也高于人工林(3分)。(4)0-20cm深度范圍,土壤含水量與土層根系密度大致呈負相關。(2分)土層根系密度越大,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越多(2分),供植物蒸騰而消耗土壤的水分也越多(2分),所以土壤含水量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