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導學案:文言文閱讀之寫景詠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導學案:文言文閱讀之寫景詠物

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導學案:文言文閱讀之寫景詠物
一、知識點復習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譯文
在七百里三峽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一點也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假如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寒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民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生于官宦家庭,但仕途坎坷,好學博覽,文筆深峭,愛好游歷,著有《水經注》四十卷。酈道元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三)知識鏈接——《水經注》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所列舉大小河道137條,內容非常簡略。酈道元結合自己所學及游歷見聞,為之詳細作注并大為擴充,著成《水經注》。《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水經注》受楚辭、漢賦影響,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文體駢散相間,富有文學氣息,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四)重點實詞
略無闕處 (略:完全;闕: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見曦月 (曦:太陽)
至于夏水襄陵 (襄:升到高處;陵:山陵)
沿溯阻絕 (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絕:斷)
或王命急宣 (宣:宣布,傳達)
有時朝發白帝 (朝:早晨)
暮到江陵 (暮:傍晚)
雖乘奔御風 (奔:飛奔的馬;御:駕)
不以疾也 (疾:快)
則素湍綠潭 (湍:急流)
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絕:極;巘:山峰)
清榮峻茂 (榮:茂盛)
每至晴初霜旦 (霜:降霜;旦:早晨)
林寒澗肅 (肅:肅殺;凄寒)
屬引凄異 (屬:連續;引:延長)
空谷傳響 (響:回聲)
哀轉久絕 (轉:同“囀”,婉轉;絕:消失)
(五)重點虛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其間千二百里 (其:這)
雖乘奔御風 (雖:即使)
或王命急宣 (宣:宣布,傳達)
不以疾也 (不以:不如)
則素湍綠潭 (則:表輕微轉折,可不譯)
良多趣味 (良:甚;很)
故漁者歌曰 (故:所以)
(六)通假字
1.略無闕處 (“闕”通“缺”,缺口,中斷)
(七)一詞多義
1.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在,介詞)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連詞)
2.絕
①沿溯阻絕(隔斷)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副詞)
③哀轉久絕(消失,動詞)
3.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榮峻茂(清澈)
4.素
①素湍綠潭(白色的)
②可以調素琴(不加裝飾的)
(八)古今異義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古義:如果。 今義:自從)
2.或王命急宣。(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3.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4.夏水襄陵。(襄:古義:升到高處。 今義:幫助)
5.良多趣味。(良:古義:甚,很。 今義:好)
(九)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湍:形容詞作名詞,流勢急的河水。清:形容詞作名詞,清波)
3.空谷傳響。(響:形容詞作名詞,回聲)
4.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5.清榮峻茂。(清、榮、峻、茂四個詞均為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水清、木榮、山峻、草茂”)
(十)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省略定語“三峽”)
②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省略主語“兩岸”)
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省略主語“(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一)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秫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注》等。
(三)寫作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遁跡山林,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答謝中書書》一文正是如此。
(四)重點實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四時:四季)
3.曉霧將歇(曉霧:早晨的霧;歇:消散)
4.夕日欲頹(頹:墜落)
5.沉鱗競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6.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奇:指奇山異水)
(五)重點虛詞
1.山川之美(之:的)
2.實是欲界之仙都(實:確實,的確。是:這)
3.自康樂以來(自:從)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未:沒有。者:……的人)
(六)一詞多義
1.欲
①夕日欲頹(將要)
②實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自
①自康樂以來(從)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書
①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②謝答中書書(書信,是一種文體)
③乃丹書帛曰(動詞,書寫)
(七)古今異義
1.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2.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精神萎靡)
(八)詞類活用
1.五色交輝(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又因官終柳州(今屬廣西)刺史,人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一。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代表作有寓言《三戒》,詩歌《江雪》《漁翁》,散文“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
(二)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
(三)重點實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走。
伐竹取道:砍伐。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涼。
近岸:靠近。
青樹翠蔓:藤蔓。
蒙絡搖綴:纏繞。
參差披拂:隨風飄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約。許:表示約數。
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往來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
斗折蛇行:前行。
其岸勢犬牙差互:形狀。
不可知其源:源頭。
四面竹樹環合:環繞包圍。
悄愴幽邃:悄愴:凄涼。邃:深。
不可久居:停留。
乃記之而去:離開。
(四)重點虛詞
1.以
①全石以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連詞,而)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表修飾)
②乃記之而去(表順承)
③隸而從者(表順承)
3.其
①其岸勢犬牙差互(它的)
②不可知其源(它的)
③以其境過清(這,那)
4.為
①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②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5.與
似與游者相樂(介詞,跟,同。)
(五)一詞多義
1.環
①如鳴佩環(名詞,玉飾)
②四面竹樹環合(動詞,環繞)
2.清
①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其凄清)
3.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4.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②隸而從者(跟從)
5.游
①皆若空游無所依(游動)
②同游者(游覽)
(六)古今異義
1.潭中魚可百許頭 古義:大約。 今義:動詞,許可。
2.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扮演青年男子。
(七)詞類活用
1.方位名詞作狀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見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2.名詞作狀語
①皆若空游無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樣。蛇:像蛇那樣。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
3.形容詞意動用法
心樂之:以……為樂。
4.形容詞使動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涼。寒:使……寒冷。
(八)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省略主語“潭邊”)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一)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國時期哲學家。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一書中。《莊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而成為先秦諸子作品之中的經典,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寫作背景
本文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彼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空前殘酷。莊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出沉痛的抗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使他無力一展抱負改變現狀,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間翱翔,在絕對的自由環境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三)譯文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四)重點實詞
怒而飛: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志怪者也:記載。
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摶:盤旋飛翔。扶搖:旋風。
去以六月息:去:離開。息:氣息,這里指風。
野馬也: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亦若是則已矣:這樣。
(五)重點虛詞
1.之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②鵬之徙于南冥也(結構助詞,用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而
①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③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因果。)
3.其
①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②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還是……)
③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代詞,代大鵬。)
4.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5.為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叫、稱)
②化而為鳥(成為)
(六)一詞多義
1.之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
鵬之徒于南冥也(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2.其
其名為鯤(代詞,它的)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示選擇)
(七)古今異義
1.怒而飛(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今義:憤怒)
2.是鳥也(古義:指示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
3.野馬也(古義: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今義:一種珍稀動物)
4.去以六月息者也【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八)通假字
1.北冥有魚(“冥”同“溟”,海)
(九)文言句式
1.判斷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去以六月息者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六月息者去也” )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色彩,文辭優美,氣度豁達。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二)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慶歷四年(1044)春,朦子京遭誣被貶官至岳州(現在湖南岳陽)。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知政事的職務,貶放到鄧州(現在河南鄧州)任地方官。滕子京治理岳州頗有政績,于是重修岳陽樓,將此樓的歷史沿革、周圍環境、建筑特點等寫在信上,并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送給范仲淹請他作記。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貶岳州后一直很有感傷情緒,所以趁作記之機,借題發揮,一方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勸慰滕子京與自己共勉。
(三)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重點實詞
越明年(越:到了,及)
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
增其舊制(制:規模。)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囑咐。予,我。)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銜,銜接。吞,吞沒。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
朝暉夕陰(暉:日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大觀,壯麗景象。)
若夫淫雨霏霏(淫雨,連綿不斷的雨。)
連月不開(開:解除,這里指天氣放晴。)
日星隱曜(曜:光芒)
山岳潛形(岳,高大的山。潛,隱沒。形,形跡。)
檣傾楫摧(檣,桅桿。楫,船槳。傾,倒下。摧,折斷)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樣子。)
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去,離開。國,國都,指京城。憂,擔憂。讒,讒言。畏,害怕,懼怕。譏,嘲諷。)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蕭然,蕭條的樣子。)
至若春和景明(景,日光。)
岸芷汀蘭(汀:小洲,水邊平地。)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長煙一空(或:有時。)
此樂何極(極:窮盡。)
心曠神怡(怡,愉快。)
寵辱偕忘(偕:一起。)
把酒臨風(把:持,執。臨,面對。)
其喜洋洋者矣(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五)重點虛詞
1.夫
①予觀夫巴陵勝狀(那)
②若夫淫雨霏霏(那)
③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表感嘆語氣)
2.極
①此樂何極(窮盡)
3.于
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譯為“在”)
②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譯為“在”)
4.其
①其喜洋洋者矣(“其”在這里是一個代詞,可譯為“那”)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代詞,“他們的”)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代詞,他們,指古仁人)
5.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詞,因為)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介詞,表示目的,相當于“來”)
6.何
①或異二者之為,何哉(疑問代詞,表示反問,相當于“為什么”)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疑問代詞,“什么”)
③此樂何極(副詞,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
(六)通假字
1.百廢具興(同“俱”,全,皆。)
2.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
(七)古今異義
1.微斯人(古義:如果沒有 今義:微小)
2.越明年(古義:及,到 今義:跨過,跳過)
3.至若春和景明(古義:日光 今義:景致,風景 )
4.予觀夫巴陵勝狀(古義:指示代詞,那 今義:丈夫)
5.沙鷗翔集(古義:停息 今義:泛指聚集)
(八)詞類活用
1.百廢具興(廢: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先: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后天下之樂而樂(后: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4.憂讒畏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
5.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賢: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6.而或長煙一空(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7.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北: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南:向南)
(九)文言句式
1.倒裝句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2.判斷句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
3.省略句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一)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其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有《歐陽文忠公全集》傳世。
(二)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被罷去職務。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醉翁亭記》就寫于他到酴州上任的第二年。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少有舟車往來,百姓安于農事,生活簡樸安閑,民風淳樸歐陽修正值盛年卻遭貶謫,仕途失意,一時壯志難酬,內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做好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自得其樂,并與民同樂,心境愉快閑適,把內心的抑郁釋放在山水和詩酒之中。
(三)譯文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是山。它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美麗。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同客人來到這里飲酒,稍微喝了一點就醉了,并且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喝酒上。
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就散了,(太陽落山)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是山間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位下落,石頭露出,是山中的四季。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是滁州人在游覽。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水釀酒,泉水清,酒水香, 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地在面前擺著,是太守在舉行酒宴。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目標,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蒼老的容顏,滿頭白發,醉倒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回家,賓客跟在后面。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游人離開,鳥雀就歡樂起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就是廬陵郡人歐陽修。
(四)重點實詞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臨:居高面下)
名之者誰名(名:命名,給....取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
云歸而巖穴暝(暝:昏暗)
野芳發而幽香(芳:花)
佳木秀而繁蔭(秀:茂盛)
至于負者歌于途(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泉香而酒洌(洌:清)
山肴野蔌(蔌:菜蔬)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酒杯;籌:酒籌)
蒼顏白發(蒼顏:蒼老的容顏)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倒下的樣子)
樹林陰翳(翳:遮蓋)
(五)文言虛詞
1.“而”用法:
①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
③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表承接)
⑥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⑦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⑧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⑨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⑩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臨溪而漁(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2.“之”用法: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②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
③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⑤山水之樂(助詞,的)
⑥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⑦宴酣之樂(助詞,的)
⑧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3.也:
①環滁皆山也(助詞,表判斷)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助詞,表判斷)
③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助詞,表判斷)
④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助詞,表陳述)
⑤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詞,表判斷)
⑥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助詞,表陳述)
⑦故自號醉翁也(助詞,表陳述)
⑧在乎山水之間也(助詞,表感嘆)
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詞,表陳述)
⑩山間之朝暮也(助詞,表判斷)
山間之四時也(助詞,表判斷)
而樂亦無窮也(助詞,表感嘆)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助詞,表判斷)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表陳述)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助詞,表判斷)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助詞,表判斷)
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助詞,表判斷)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助詞,表判斷)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詞,表判斷)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助詞,表感嘆)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助詞,表判斷)
(六)通假字
1.佳木秀而繁陰。(“陰”通“蔭”,覆蓋)
(七)一詞多義
1.歸:
①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②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③暮而歸(回來)
2.謂:
①太守謂誰(為,是)
②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①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②臨溪而漁(靠近)
4.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②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①山水之樂(樂趣)
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③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
6.而
①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③雜然而陳前者(表修飾)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
(八)古今異義
1.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2.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3.野芳發而幽香(發: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
5.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6.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九)詞類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
2.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3.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樂趣,名詞。】
5.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6.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7.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
(十)文言句式
1.倒裝句: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后置句)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
2.判斷句:
①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③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④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⑤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⑥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⑦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⑧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⑨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⑩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3.省略句: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大丰市| 根河市| 雷波县| 贺兰县| 雷山县| 镇沅| 滦南县| 昭觉县| 正蓝旗| 綦江县| 巴里| 巨野县| 康保县| 广水市| 留坝县| 芮城县| 友谊县| 大连市| 桦南县| 扎鲁特旗| 包头市| 时尚| 临泽县| 昌江| 灵山县| 马鞍山市| 宣城市| 怀远县| 尖扎县| 金山区| 景洪市| 阿巴嘎旗| 柯坪县| 台北县| 建湖县| 星子县| 长乐市| 青冈县| 哈巴河县|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