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初中化學九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滬教版)單元教學主題 學習主題“化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五個學習主題之一“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的核心知識。本單元主要涉及的單元大概念:以社會問題為中心關注化學與健康、材料、環境等相關關系;本單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的認識;(2)人體中的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3)化學與材料;(4)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 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單元 第九單元《化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 授課人 Xxx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內容:主題1“化學與人類健康”:主要探討營養素的類別與作用,如蛋白質、糖類等。介紹化學元素與健康的關聯,包括常量及微量元素缺乏或過量的影響。還講述食品中的有害物質,以及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飲食觀念。 主題2“能源的綜合利用”:這部分主要介紹了能源的分類,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重點講解了化石能源的綜合利用,如煤的干餾、石油的分餾等。還闡述了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如氫能、太陽能等,強調能源綜合利用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主題3“新型材料的研制”:此節主要介紹新型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及新型有機合成材料。包括它們的特性、用途及研制進展,如記憶合金、陶瓷材料、合成纖維等,展現材料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影響。主題4“環境污染的防治”:此節主要介紹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來源與危害,如工業廢氣、廢水及農藥化肥等。重點闡述防治污染的方法,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廢物處理和利用、發展綠色化學等,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本單元內容的邏輯結構:本單元先引入營養素的類別與作用,如蛋白質、糖類等,介紹化學元素與健康的關聯。隨后介紹化學與藥物的相輔相成。引入化學與能源的關系,闡述傳統能源的利用及面臨的問題,進而引出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接著探討化學與資源,包括金屬資源的獲取、保護以及水資源的現狀與保護措施。然后講述化學與環境,分析環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如大氣、水、土壤污染等,并介紹相應的防治方法。最后強調人類需通過合理利用化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整個單元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化學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與責任。本單元內容可開發的教學活動與資源: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可持續發展與化學”的小組討論和辯論;開展實地調研,觀察周邊企業的環保措施;舉辦環保化學實驗展示。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展示環境污染案例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視頻;推薦相關科普書籍如《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供在線化學資源網站,讓學生查閱最新的可持續發展化學研究成果。本單元教學重點:解化學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掌握能源的分類和新型能源特點。本單元教學難點: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分析化學方法在解決環境和資源問題中的應用局限,培養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2022新課標要求 (1)認識化學在解決與人類健康等相關的問題中的作用。(2)結合實例,從物質及其變化的視角,理解化學與醫藥研制及營養健康的關系。(3)知道人類生存與發展會面臨來自健康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危機與不確定性挑戰。(4)結合實例,從物質及其變化的視角,認識材料的科學利用與新材料的研發,理解化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5)了解有機高分子材料等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6)知道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樹立環保意識。(7)知道現代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可能會引起與生態環境等相關的問題。單元學情 九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通過前面各單元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礎知識。本單元知識內容,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和已有生活經驗方面有所接觸。通過學習營養素和一些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或者他們從電視,媒體上所獲得的有關保健品方面的知識更有探究欲望,想知道更具體更多的關于營養素方面的知識,學習興趣較濃。但是學生知識不夠系統,不能準確區分一些元素和物質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飲食習慣缺乏科學的認識,這些在教學中都要被重視。對于有機合成材料,學生已有認識來自于生活常識,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塑料、橡膠和纖維制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題內容學習要求雖然不高,但學生學習有一定難度。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涉及無機物與有機物的區別,由于學生沒有有機物的知識,缺少感性認識,因此難以理解:二是這部分內容的專有名詞較多,如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熱塑性、熱固性、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學生學習起來顯得陌生而枯燥。由于有機合成材料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樣品,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以使學生對合成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有一個直接的認識。單元目標 1.了解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類營養物質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2.知道常見的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了解某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3.知道有機物的含義,了解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分類和用途。4.了解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用途以及對環境的危害,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達成評價表 探索溶解現象大單元學習評價總表知識點 評價要點 教師評價化學與人類健康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能源的綜合利用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新型材料的研制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環境污染的防治 學生課堂狀態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知識點掌握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任務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堂練習成果 優秀 良好 一般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優秀 良好 一般單元課時規劃課題 學習目標 主要知識 課時課題1 化學與人類健康 1.掌握人體所需的各類營養素,如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礦物質等的作用和來源。2.培養用化學思維看待健康問題的能力,理解化學與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建立科學的健康觀念。3.了解合成、生產藥物與化學的關系。 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藥物的獲得與合理使用 1課時課題2 能源的綜合利用 能從化學視角認識常見的能源;能認識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能初步形成低碳節能、保護環境的態度,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色發展觀。 化石燃料的合理使用、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化學電池的廣泛應用 1課時課題3 新型材料的研制 1.能結合實例,從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視角,認識材料的科學利用與新材料的研發;2.能感受無機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等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無機材料更新換代、合成材料層出不窮、復合材料異軍突起 1課時課題4環境污染的防治 認識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強化環保意識;能感受化學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能主動踐行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色發展觀。 打贏藍天保衛戰、保護和治理水環境、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1課時課時設計(課題4)課題 環境污染的防治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是滬教版下冊第9章第4節的內容,涵蓋了各類環境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方法。讓學生了解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的形成機制,如工業廢氣排放、污水隨意排放等。重點闡述化學原理在防治中的應用,如利用化學反應處理污水。通過實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引導學生從化學角度思考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提升其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2.學習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分析能力。他們對環境問題有一定的認知,但可能不夠系統和深入。在學習“環境污染的防治”時,學生對化學知識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中的應用充滿好奇,有較強的探究欲望。然而,他們可能在理解復雜的化學原理和工藝流程上存在困難。需要教師通過生動實例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與實際現象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核心素養 【化學觀念】:學生應認識到化學物質與環境污染的關聯,理解防治的重要性。【科學思維】:能分析環境污染的化學原理,運用邏輯推理思考防治策略。【科學探究與實踐】:通過實驗和調研,探究環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科學態度與責任】: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環保責任感,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推動環境污染的有效防治。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環境污染的主要類型及成因,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理解常見的防治方法和原理,了解相關化學知識在防治中的應用。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實際污染問題,并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環保意識。5.評價量表知識點“實驗操作”的評價量表任務列表評價標準(總分35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任務一:引入新課①你見過哪些環境污染?(2分)②你能為環保做些什么?(3分)任務二:打贏藍天保衛戰①大氣污染的來源是什么 (5分)②防治空氣污染措施有哪些?(5分)任務三:保護和治理水環境①請簡述水體污染的來源。(5分)②請簡述治理和防止水污染。(5分)任務四:土壤污染源頭防控①請簡述復土壤污染的來源。(5分)②請簡述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5分)6.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問題導入】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中國地球1小時宣傳活動”,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吁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20:30-21:30期間熄燈一小時。【播放圖片】隨處可見的環境污染【知識點導入】長期以來,人們在發展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的同時,排放的廢氣、廢液和廢渣對空氣、水源和土壤造成了污染。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積極治理環境污染,以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知識拓展中國環境標志的圖形由中心的青山、綠水、太陽及周圍的十個環組成。圖形的中心結構表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外圍的十個環緊密相連,環環緊扣,表示公眾參與,共同保護環境,同時十個環的“環”字與環境的“環”同字,其寓意為“全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觀看圖片】 以問題導入新課,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設計意圖: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他們主動思考。通過巧妙設置問題,能夠創造認知沖突,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任務二:打贏藍天保衛戰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教師講解】空氣的質量對于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少量有害物質進入空氣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空氣仍能保持潔凈。隨著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的量大大增加,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凈能力,造成了空氣污染。在當今突出的環境問題中,酸雨、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都與空氣污染有關。“空中的死神”——酸雨迅速擴大的“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觀察思考】煤、石油中均含有硫元素,點燃后均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如圖所示,在燒杯A中加入少量淺紫紅色的稀高錳酸鉀溶液。取一根木條,在一頭蘸一些硫粉,點燃后迅速伸入燒杯B中,片刻后取出木條,振蕩燒杯A,觀察發生的現象。這一實驗說明了什么 實驗現象:蘸有硫粉的木條在燒杯 B 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硫)。振蕩燒杯 A 后,淺紫紅色的稀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實驗結論:木條上的硫粉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伸入燒杯 B 后,二氧化硫逸出進入燒杯 A 中。振蕩后,淺紫紅色的稀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高錳酸鉀具有強氧化性,能與具有還原性的物質發生反應而褪色。稀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現象表明二氧化硫將高錳酸鉀還原,從而體現了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借助儀器和實驗方法可以準確測定污染物的種類及含量。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空氣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一氧化碳(CO)和顆粒物(尤其是直徑小于等于 2.5 m 的顆粒物,簡稱 PM2.5)的含量偏高,這些物質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拓展視野空氣質量指數我們每天可以從電視或網絡上看到空氣質量報告。空氣質量報告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的幾種常見污染物例行監測的結果來評價城市的空氣質量。報告主要包括:空氣質量指數(AOI)、空氣質量級別和首要污染物等。目前,我國采取的空氣質量指數級別分為六級,等級越低,AQI數值越小,即空氣質量越好,越有利于人體健康。空氣污染會對生物生存、人體健康以及正常的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因此,防治空氣污染是事關人類生存、生態文明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不同級別的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API越大,空氣等級越高,空氣質量狀況越差。API數值越小,空氣質量越好,越有利于人體健康。【交流討論】空氣四類主要污染物產生的途徑有哪些 可以采取哪些方法進行治理 目前,人們正在采取多種措施防治空氣污染。例如,制定環保法規;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研制和開發清潔能源;采用化學等方法處理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在汽車上安裝尾氣凈化裝置,將有害氣體轉化為無害氣體等。【觀察思考】1.觀察下面的實驗,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1)在燃燒匙中放入少量硫粉,將燃燒匙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注意觀察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然后將燃燒匙伸入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待燃燒結束后,在瓶口蓋上玻璃片。(2)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產物二氧化硫的顏色、狀態,并小心地嗅聞二氧化硫的氣味。(3)用一支50 mL的注射器從集氣瓶中抽取 40 ml 二氧化硫,再從燒杯中抽取 10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針孔,慢慢壓縮注射器栓塞,觀察實驗現象。(4)將適量水慢慢注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氣瓶中,輕輕振蕩集氣瓶用 pH試紙粗略測定集氣瓶中水溶液的 pH。(5)將pH計(或pH傳感器)置于集氣瓶的水溶液中,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石灰水,觀察燒杯內溶液pH的變化。2.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1)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SO2)________________。(2)在空氣中塵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與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亞硫酸(H2SO4)________________。(4)亞硫酸和氧氣作用生成硫酸:________________。(5)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________________。(6)硫酸與氫氧化鈣反應: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話總結酸雨的形成過程,并與同學討論提出合理的酸雨防治措施。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進入湖泊、江河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甚至會導致魚類死亡;酸雨進入農田會使土壤酸化,導致礦物營養元素流失,破壞農作物和森林的生長;酸雨還會使橋梁、雕塑、建筑物和機器等腐蝕損壞;酸雨更會危害人體的健康。拓展: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之“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氣體與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目的大霧天氣。之后這一周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分別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性增加。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氣變化,毒霧逐漸消散,但在此之后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原因:發生于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燃煤產生的粉塵表面會大量吸附水,成為形成煙霧的凝聚核,這樣便形成了濃霧。另外燃煤粉塵,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坐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后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板書】打贏藍天保衛戰 【觀看圖片】【小組討論】【小組討論】1.(2)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產物二氧化硫的顏色、狀態,并小心地嗅聞二氧化硫的氣味。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硫為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3)用一支50 mL的注射器從集氣瓶中抽取 40 ml 二氧化硫,再從燒杯中抽取 10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針孔,慢慢壓縮注射器栓塞,觀察實驗現象。隨著注射器栓塞的慢慢壓縮,會看到注射器內的氣體體積逐漸減小,溶液由紫色逐漸變為紅色。這表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呈酸性。(4)將適量水慢慢注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氣瓶中,輕輕振蕩集氣瓶用 pH試紙粗略測定集氣瓶中水溶液的 pH。向集氣瓶中注水并振蕩后,集氣瓶中的水變為酸性溶液。用 pH 試紙測定,pH 試紙顯示數值小于 7,表明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酸性。(5)將pH計(或pH傳感器)置于集氣瓶的水溶液中,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石灰水,觀察燒杯內溶液pH的變化。將pH計置于集氣瓶的水溶液中,初始 pH 值小于7。隨著逐滴加入石灰水,溶液的pH值逐漸升高。當加入一定量石灰水后,pH值接近7 ,繼續加入,pH值可能大于7 。2.(1)(2)(3)(4)(5)(6)3.酸雨的形成過程:含硫燃料(如煤、石油)燃燒產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塵埃等作用下與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溶于雨水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同時,氮氧化物也能在一系列反應后形成硝酸。這些酸性物質使雨水的酸性增強,形成酸雨。酸雨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減少含硫燃料的使用,推廣清潔能源;對工業廢氣進行脫硫、脫硝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加強汽車尾氣的凈化,提高燃油品質;多植樹造林,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酸雨的危害 學生深刻理解了大氣污染的成因及危害,知曉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能清晰認識到個人、企業和政府在其中的責任。但學習中,對于某些復雜的治理技術還需進一步鉆研。今后會更關注環保動態,以實際行動助力藍天保衛戰,為守護藍天白云貢獻力量。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大氣污染現狀及危害,增強環保意識。通過學習相關知識,掌握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培養其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積極參與環保行動,為守護藍天白云貢獻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傳播與實踐。任務三:保護和治理水環境【教師講解】雖然地球被稱為太陽系行星中的“水星”,但可供給人類生產生活的水資源卻十分有限。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1977年聯合國召開的水利會議就向全人類提出警告:“水在不久以后,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交流討論】1.為什么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質、脂肪等有機化合物的食物殘渣或生活污水排入水體,會導致水質惡化 2.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關于海洋“赤潮”和淡水湖“水華”的報道你知道“赤潮”或“水華”產生的原因嗎 3.水體中的有毒物質[如金屬鉛(Pb)、鎘(Cd)汞(Hg)的離子以及農藥等]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你知道水體中的這些有毒物質會通過哪些途徑進入人體嗎 針對地區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運用相應的化學原理,可以更好地治理和防止水污染。例如,研究化學反應條件和工藝,實現化工產品的無污染生產;研制綠色化肥、綠色農藥和無磷洗滌劑;開發高效率、低消耗的污水處理技術。拓展:簡易凈水器石子、紗布和膨松棉花起過濾作用,活性炭起吸附作用。活性炭的吸附是物理變化過程。【板書】保護和治理水環境 【觀看圖片】【小組討論】1.這些有機化合物會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因為微生物在分解它們的過程中需要氧氣。這會造成水體缺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害的代謝產物,如氨氮、硫化氫等,使水質變差。有機物分解不完全時,會形成腐殖質等物質,使水體渾濁,透明度降低。大量有機物還可能促進藻類等水生植物過度生長,引發水華等問題,破壞水生態平衡。2.“赤潮”和“水華”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水體富營養化。當大量含有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污水排入海洋或淡水湖時,會促使藻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這些生物的過度生長和聚集就形成了“赤潮”(海洋中)和“水華”(淡水中)。一方面,農業中過量使用的化肥以及生活污水中的含磷洗滌劑等,是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工業廢水的排放也可能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此外,水溫、水流速度、光照等環境因素也會對“赤潮”和“水華”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3.①飲用水攝入:如果飲用水源受到污染,含有鉛、鎘、汞離子或農藥等有毒物質,人們在飲用時會直接將其攝入體內。②食物鏈傳遞:水中的有毒物質被水生生物吸收和積累,然后通過食物鏈,比如魚、貝類等被人類食用,從而進入人體。③皮膚接觸:在水中游泳、洗澡或從事水上作業時,皮膚可能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有毒物質通過皮膚滲透進入人體。水中氮、磷等元素過多(水體富營養化) 通過保護和治理水環境的學習,學生對水污染的危害、成因有了清晰認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不少創新見解。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案例,且部分學生還能制定簡單的治理方案。但仍有少數學生理解不夠深入,需加強引導。總體而言,此次學習提升了學生環保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意圖:旨在使學生認識到水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如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讓學生理解水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掌握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的意識,鼓勵其在生活中積極踐行環保行動,為改善水環境貢獻力量。任務四: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教師講解】筑牢土壤安全防護墻,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固體廢棄物(垃圾)是造成土壤污染最主要的物質。一些有毒金屬會對土壤和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不易降解的塑料會造成“白色污染”等。固體廢棄物填埋進土壤中會破壞土壤結構;分解產生的有毒氣體會污染空氣;傾倒人海洋會污染水體,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因此,防治土壤污染必須與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防治統籌部署、綜合施策,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交流討論】你能見到的固體廢棄物有哪些 這些固體廢棄物對環境有哪些影響,應如何處理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固體廢棄物中含有人類生存和從事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半成品”或“原材料”。對含可燃物較多的垃圾(主要含紙屑、紡織廢料和廢棄食物等),可以通過焚燒獲得熱能并用于供熱、發電等。廚余垃圾可用于高溫堆肥。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可實現再利用。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的使用,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 、經濟 、 生態等幾方面的效益。【調查研究】將你家一天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稱其質量,以此推算你家一年中所產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國按3億戶計算,將會產生多少垃圾 調查學校或居住小區對垃圾分類投放的執行情況,提出改進建議。防治土壤污染重在源頭防控,要做好固體廢棄物的分類和回收利用,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防止污水造成土壤污染。值得一提的是,在與國外進行技術合作、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依法全面禁止固體垃圾進口。展望未來,化學科學必將助力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在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能做什么?1 . 不隨意亂扔垃圾,特別是電池、塑料等有害或難降解的垃圾;2 . 盡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3 . 增強節水意識,盡量做到一水多用,一水輪用;4 . 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等環保活動;5 .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板書】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觀看圖片】【交流討論】【小組討論】1.假設我家一天產生的各類固體廢棄物如下:廚余垃圾:3千克;可回收垃圾(如紙張、塑料瓶、金屬等):1千克;其他垃圾(如不可回收的塑料制品、灰土等):2千克。那么一天總共產生6千克垃圾,一年(按365天計算)大約產生 2190千克垃圾。如果全國按3億戶計算,每戶一年產生2190 千克垃圾,那么全國一年產生的垃圾總量約為6570億千克。2.調查發現,部分居民或學生對垃圾分類標準不清楚導致混投、垃圾分類設施配備不足、缺乏有效監督和引導機制使一些人不重視垃圾分類等問題。對此,建議加強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提高大家的分類意識和能力;合理增加和優化垃圾分類設施,確保垃圾桶分布合理,標識醒目準確;建立監督小組或志愿者隊伍,對垃圾分類投放進行監督和指導,對正確分類的給予獎勵,對不正確的進行提醒和糾正。 同學們總體表現良好。大部分同學能清晰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源頭,如工業排放、農業化肥使用等。在防控措施的理解上,多數同學能提出合理見解。但仍有部分同學在實際應用方面稍顯薄弱。需繼續加強實踐,提高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防控土壤污染的能力。設計意圖:讓學生知曉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及危害。引導學生探究污染源頭,如工業排放、農業化肥使用等。使學生掌握防控土壤污染的方法,增強環保責任感。培養其從源頭預防污染的思維,倡導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壤資源。7.板書設計10.教學反思與改進在“環境污染的防治”這一教學內容的講授結束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豐富的案例和實驗,引導學生了解了環境污染的種類、成因和危害,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學生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部分學生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化學原理和概念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分析實際污染問題時存在困難。這可能是我在講解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講解速度過快或者不夠生動形象。其次,教學方法還不夠多樣化,過多依賴于講授和討論,缺乏小組合作探究和實地調研等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沒有得到充分鍛煉。針對以上問題,我計劃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出以下改進。一是在講解化學原理和概念時,采用更多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動畫、模型演示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二是豐富教學方法,增加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和實地調研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現狀和防治工作的實際操作,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環境污染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認識到了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環保意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