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秋季學期七上期末地理模擬考試卷03(商務星球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秋季學期七上期末地理模擬考試卷03(商務星球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2025學年秋季學期七上期末模擬考試卷03(商務星球版)
七年級地理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第Ⅰ卷
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下圖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讀圖判斷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2.下列選項中關于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描述正確的是( )
A.地球的平均直徑是 6371 千米 B.地球赤道周長約 4 萬千米
C.地球是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D.地球表面積是5.1億千米
2024年7月3日22時51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第二次出艙,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如圖為太陽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讀圖地球表面溫度適宜,主要原因是( )
A.太陽的質量和體積適宜 B.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宜由
C.太陽和地球的距離適宜 D.地球與金星、火星距離適宜
4.太空探索使我們認識到(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B.地球屬于太陽系中的一顆衛星
C.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2024年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5.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所在地位于五帶中的( )
A.熱帶 B.北溫帶 C.南溫帶 D.北寒帶
6.嫦娥六號發射當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①之間
7.我國實施“探月工程”可以( )
①讓我們更懂得珍惜人類唯一家園——地球 ②開發利用地球資源為人類造福
③推動科技創新,增強航天實力 ④體現人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①②④ D.②③④
讀“某地區剖面圖”,回答下面問題。
8.圖中a和c兩地的地形類型分別是( )
A.平原、山地 B.山地、丘陵 C.高原、平原 D.盆地、山地
9.圖中b、d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
A.100米 B.2500米 C.3500米 D.-1500米
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大梁地區,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如圖所示)。完成下面小題。
10.勛西大梁在地質時期泥盆紀曾經是( )
A.海洋 B.沙漠 C.森林 D.冰川
11.造成鄖西大梁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填海造陸 B.地球自轉 C.地殼變動 D.地球公轉
讀四地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面小題。
12.根據氣溫變化規律,甲、乙、丙、丁四地中緯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根據降水季節變化,甲、乙、丙、丁四地中屬于全年濕潤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讀豎版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4.圖中陰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例約為( )
A.3:7 B.6:4 C.7:3 D.4:6
15.下列選項中,圖上四地與大洲大洋名稱對應正確的是( )
A.甲—太平洋 B.乙—大西洋 C.丙—印度洋 D.丁一歐洲
第Ⅱ卷
綜合題:本題共5小題,共30分。
16.2024年10月2日,南美洲及太平洋地區迎來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環食現象,共持續約6分鐘,觀測地點從太平洋東南部開始,經過復活節島。智利,阿根廷并在大西洋南部結束。下圖為此次日環食圖,日環食帶外、日食南北界內僅能看到日偏食。據此完成下列問題。(5分)
(1)日環食(包括日偏食)區域大部分位于 (北/南)半球。
(2)日環食觀測地點從開始到結束向 方向移動。
(3)可觀測到完整日環食的地點是__ __(填字母)。
A.(12°N,141°W) B.(39°N,100°W) C.(49°S,70°W) D.(42°S,43°W)
(4)A點的經緯度為 ,A在B的 方向。
17.為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長春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2024年“五一”期間對我國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該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7分)
(1)圖1中缺少的地圖“語言”是 。
(2)該地區南部多平原,北部多 和丘陵,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米。圖1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
(3)考察期間同學們途經了圖2中玻璃棧道景觀,該景觀出現在圖1中的 處(填字母)。
(4)考察途中同學們發現了警示標志“雨季有山洪,途經須謹慎”,此標志有可能設立在E、F兩地的 處。
(5)該地區計劃在C處建設水庫大壩,大壩建成后,需搬遷的城鎮是 (甲/乙)。
18.2024年4月3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大陸各界紛紛表達慰問并提供援助。發言人朱鳳蓮表示,中華民族歷來有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圖中①表示大洋,甲、乙表示板塊。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河道和森林的遺跡,其反映出的地理現象是 。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的地震是由甲 板塊與乙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導致的。
(2)① 洋形狀略呈“S”形,受板塊運動的影響,該大洋的面積將不斷擴大。
(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交。
19.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6分)
樂樂全家2022年寒假計劃去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旅游,他收集了材料一、二、三。
(1)樂樂通過讀圖可以判斷西西里島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位于歐洲的 部。
(2)南寧市和羅馬兩地氣溫相差不大,都是 季氣溫最高,但羅馬冬季氣溫比南寧略低,幫樂樂總結羅馬寒假期間的氣候特點是 。
(3)兩地降水有明顯的差異,南寧市的年降水總量比羅馬 ,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羅馬夏季的降水量比較 。
20.讀圖,完成下列問題。(6分)
(1)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 ,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2)從多到少排列C、D、E三地的降水量 。
(3)降水量最多的地帶是赤道附近,這里多數地區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
(4)世界“雨極”是 ,因為位于山地 (迎風坡/背風坡),降水較多。
試卷第2頁,共8頁
試卷第1頁,共8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2025學年秋季學期七上期末模擬考試卷03(商務星球版)
七年級地理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第Ⅰ卷
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下圖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讀圖判斷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2.下列選項中關于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描述正確的是( )
A.地球的平均直徑是 6371 千米 B.地球赤道周長約 4 萬千米
C.地球是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D.地球表面積是5.1億千米
【答案】1.C 2.B
【解析】1.由于受觀測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從①天圓地方→④渾天說→③麥哲倫環球航行→②地球衛星照片,后來證實了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的不規則球體。故選C。
2.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A錯誤;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B正確;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C錯誤;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D錯誤。故選B。
【點睛】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徑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
2024年7月3日22時51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第二次出艙,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如圖為太陽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讀圖地球表面溫度適宜,主要原因是( )
A.太陽的質量和體積適宜 B.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宜由
C.太陽和地球的距離適宜 D.地球與金星、火星距離適宜
4.太空探索使我們認識到(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B.地球屬于太陽系中的一顆衛星
C.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答案】3.C 4.D
【解析】3.太陽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巨大,是太陽系的主導,太陽的表面溫度五千多度,足以燃燒地球上的一切,關鍵不是太陽的質量和體積,而是日地距離,A錯誤;地球表面溫度適宜不是由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決定的,B錯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使得地球能夠接收到適量的陽光和熱量,從而使得地球表面溫度適宜,C正確;地球與金星、火星距離適宜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環境,與地球的溫度沒有關系,D錯誤。故選C。
4.讀圖可知,地球位于火星和金星之間,A錯誤;地球屬于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B錯誤;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相似的是火星,C錯誤;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D正確。故選D。
【點睛】太陽系中,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遠的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2024年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5.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所在地位于五帶中的( )
A.熱帶 B.北溫帶 C.南溫帶 D.北寒帶
6.嫦娥六號發射當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①之間
7.我國實施“探月工程”可以( )
①讓我們更懂得珍惜人類唯一家園——地球 ②開發利用地球資源為人類造福
③推動科技創新,增強航天實力 ④體現人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5.A 6.C 7.B
【解析】5.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經緯度位置約為(19°N,109°E),位于赤道到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A正確,排除BCD,故選A。
6.①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②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③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④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嫦娥六號發射時間是5月3日,此時地球運行到春分(3月21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間,也就是③④之間,C正確,排除ABD,故選C。
7.我國實施“探月工程”可以讓我們更懂得珍惜人類唯一家園:地球,①正確;開發利用地球資源為人類造福與實施“探月工程”的意義不符,探月工程主要是為了利用月球的資源,②錯誤;我國實施“ 探月工程”可以推動科技創新,增強航天實力,③正確;探月工程體現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精神,我國實施“探月工程”可以體現人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④正確。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點睛】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讀“某地區剖面圖”,回答下面問題。
8.圖中a和c兩地的地形類型分別是( )
A.平原、山地 B.山地、丘陵 C.高原、平原 D.盆地、山地
9.圖中b、d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
A.100米 B.2500米 C.3500米 D.-1500米
【答案】8.A 9.C
【解析】8.讀圖可知,a地地勢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是平原,c地海拔2000米以上,地勢陡峭,是山地地形,A正確,BCD錯誤。故選A。
9.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讀圖可知,圖中b地海拔約-2500米,d地海拔大約是1000米,兩地相對高度是1000-(-2500)=3500米,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陸地地形有五種,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大梁地區,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如圖所示)。完成下面小題。
10.勛西大梁在地質時期泥盆紀曾經是( )
A.海洋 B.沙漠 C.森林 D.冰川
11.造成鄖西大梁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填海造陸 B.地球自轉 C.地殼變動 D.地球公轉
【答案】10.A 11.C
【解析】10.珊瑚是海洋生物,地質科學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大梁地區發現泥盆紀珊瑚化石,說明該時期此地是一片海洋,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1. 由材料可知,泥盆紀勛西大梁原是一片海洋,如今此地已變成高聳的山峰,期間最有可能經歷地殼運動,C正確,與填海造陸、地球自轉、公轉無關,排除ABD,故選C。
【點睛】海陸變遷的原因包含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原因是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人為原因是人類活動;海陸變遷的證據: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地殼變動);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海平面升降);荷蘭圍海大壩,日本、澳門填海造陸(人類活動)。
讀四地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面小題。
12.根據氣溫變化規律,甲、乙、丙、丁四地中緯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根據降水季節變化,甲、乙、丙、丁四地中屬于全年濕潤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2.C 13.A
【解析】12.讀圖可知,氣溫逐漸降低,甲、乙、丙、丁四地中,只有丙地全年高溫,位于熱帶地區,緯度最低,故選C。
13.讀圖可知。甲地全年降水在50mm-100mm之間,分布均勻,全年濕潤。故選A。
【點睛】氣溫分布規律:緯度越高氣溫越低(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同緯度地區,夏季陸溫高于海溫,冬季陸溫低于海溫;在山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讀豎版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4.圖中陰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例約為( )
A.3:7 B.6:4 C.7:3 D.4:6
15.下列選項中,圖上四地與大洲大洋名稱對應正確的是( )
A.甲—太平洋 B.乙—大西洋 C.丙—印度洋 D.丁一歐洲
【答案】14.A 15.A
【解析】14.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陸地,空白部分表示海洋,故圖中陰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例約為3:7,故選A。
15.讀圖可知,甲是亞洲東臨的太平洋,乙是亞洲南臨的印度洋,丙是非洲西臨的大西洋,丁是位于亞洲東北部的北美洲,對應正確的是A,故選A。
【點睛】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陸地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將地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陸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陸地。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陸地。
16.2024年10月2日,南美洲及太平洋地區迎來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環食現象,共持續約6分鐘,觀測地點從太平洋東南部開始,經過復活節島。智利,阿根廷并在大西洋南部結束。下圖為此次日環食圖,日環食帶外、日食南北界內僅能看到日偏食。據此完成下列問題。(5分)
(1)日環食(包括日偏食)區域大部分位于 (北/南)半球。
(2)日環食觀測地點從開始到結束向 方向移動。
(3)可觀測到完整日環食的地點是____(填字母)。
A.(12°N,141°W) B.(39°N,100°W) C.(49°S,70°W) D.(42°S,43°W)
(4)A點的經緯度為 ,A在B的 方向。
【答案】16.(1)南
(2)東南
(3)C
(4) (70°S,140°E) 東南
【分析】本大題以日環食圖及海陸分布圖為材料,涉及半球位置、經緯網定向和定位等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讀圖能力。
【詳解】(1)由圖可知,日環食(包括日偏食)區域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南位于南半球。
(2)由題干太平洋東南部開始,經過復活節島、智利、阿根廷并在大西洋南部結束結合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可判斷日環食觀測地點從開始到結束向東南方向移動。
(3)由圖可知,日環食(包括日偏食)區域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南位于南半球,選項A(12°N,141°W)和B(39°N,100°W),D(42°S,43°W)位于日環食帶外,不可以觀測到日環食,C(49°S,70°W)位于日環食帶內,可觀測到完整日環食,C正確,ABD錯誤,故選C。
(4)由圖可知,圖中兩條相鄰的緯線相差10°,A點位于南半球為南緯度,為南緯70°S,位于經度向東增大的東經度,經度為140°E,A點的經緯度為(70°S,140°E)B點的經緯度是(20°W,10°S);依據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A在B的東南方向。
17.為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長春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2024年“五一”期間對我國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該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7分)
(1)圖1中缺少的地圖“語言”是 。
(2)該地區南部多平原,北部多 和丘陵,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米。圖1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
(3)考察期間同學們途經了圖2中玻璃棧道景觀,該景觀出現在圖1中的 處(填字母)。
(4)考察途中同學們發現了警示標志“雨季有山洪,途經須謹慎”,此標志有可能設立在E、F兩地的 處。
(5)該地區計劃在C處建設水庫大壩,大壩建成后,需搬遷的城鎮是 (甲/乙)。
【答案】17.(1)比例尺
(2) 山地 150 自西北向東南
(3)D
(4)E
(5)乙
【分析】本大題以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為背景材料,涉及相對高度的計算、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相關內容,考查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獲取能力,知識的調動和運用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
【詳解】(1)由圖可知,圖1有方向,圖例和注記,但沒有比例尺,故缺乏比例尺。
(2)由圖可知,北部的等高線稠密,坡度陡,海拔較高,主要地形是山地和丘陵。由圖可知,圖中的等高距為50米,B的海拔為400米,A的海拔為55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為150米。由圖的指向標和等高線的走向可知,河流主干由西北流向東南。
(3)讀圖可知,圖2中玻璃棧道景觀所在山體部位為陡崖,圖1中D為陡崖。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山谷會出現河流,圖中E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數值大的地方凸出,為山谷,F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數值小的地方凸出,為山脊。因此此標志有可能設立在E、F兩地的E處。
(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乙村位于口袋形洼地內,如果水位上漲,其中大量農田,村莊會被淹沒,而甲村距河流較遠,因此需搬遷的村莊是乙村莊。
18.2024年4月3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大陸各界紛紛表達慰問并提供援助。發言人朱鳳蓮表示,中華民族歷來有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圖中①表示大洋,甲、乙表示板塊。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河道和森林的遺跡,其反映出的地理現象是 。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的地震是由甲 板塊與乙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導致的。
(2)① 洋形狀略呈“S”形,受板塊運動的影響,該大洋的面積將不斷擴大。
(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交。
【答案】(1) 海陸變遷 亞歐 太平洋
大西
(3) 活躍 環太平洋
【分析】本大題以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為材料,共設置三道小題,涉及海陸變遷、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調動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素養。
【詳解】(1)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等,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河道和森林的遺跡,其反映出的地理現象是海陸變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花蓮縣海域位于甲亞歐板塊和乙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做碰撞擠壓運動(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地殼活躍),因此臺灣地震多發。
①大西洋位于歐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形狀略呈“S”形。
(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在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常發生張裂或碰撞擠壓運動,地殼活躍;讀圖可知,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火山,地震。
19.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6分)
樂樂全家2022年寒假計劃去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旅游,他收集了材料一、二、三。
(1)樂樂通過讀圖可以判斷西西里島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位于歐洲的 部。
(2)南寧市和羅馬兩地氣溫相差不大,都是 季氣溫最高,但羅馬冬季氣溫比南寧略低,幫樂樂總結羅馬寒假期間的氣候特點是 。
(3)兩地降水有明顯的差異,南寧市的年降水總量比羅馬 ,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羅馬夏季的降水量比較 。
【答案】(1) 北 南
(2) 夏 溫和多雨(濕潤)
(3) 多 少
【分析】本題以西西里島的位置示意圖等為材料,涉及羅馬夏季的降水量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讀圖可知,西西里島位于赤道以北,屬于北半球。位于0°經線以東,位于東半球;位于歐洲的南部。
(2)南寧市和羅馬最高氣溫均出現在6~8月,故都位于北半球,兩地氣溫相差不大,都是夏季氣溫最高,冬季氣溫最低,不同的是,羅馬冬季氣溫比南寧略低,1月平均氣溫約為6℃。羅馬寒假期間的氣候特點是溫和多雨(濕潤)。
(3)從圖中看出,南寧市的年降水總量比羅馬多,南寧市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6月,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羅馬夏季的降水量比較少,呈現出夏季少,冬季多的特點。
20.讀圖,完成下列問題。(6分)
(1)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 ,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2)從多到少排列C、D、E三地的降水量 。
(3)降水量最多的地帶是赤道附近,這里多數地區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
(4)世界“雨極”是 ,因為位于山地 (迎風坡/背風坡),降水較多。
【答案】(1) 減少 緯度因素
(2) C、D、E
(3) 2000
(4) 乞拉朋齊 迎風坡
【分析】本題以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為材料,設置5道小題,涉及到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考查學生對世界降水分布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詳解】(1)A位于赤道附近,B位于北極地區;世界降水的規律是A赤道地區降水多,B兩極地區降水少,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受緯度位置的影響。
(2)C、D、E三地相比,降水量最多的是C地,降水量最少的是D地,從多到少排列C、D、E三地的降水量為C、D、E。
(3)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馬來群島等地,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多雨,是降水量最多的地帶,這里多數地區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4)印度的乞拉朋齊位于喜馬拉雅山南坡,位于迎風坡,多降地形雨,且降雨量極大,被稱為“世界雨極”,世界降水最少的“干極”出現在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
試卷第4頁,共12頁
試卷第1頁,共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澜沧| 高阳县| 利津县| 堆龙德庆县| 荣成市| 油尖旺区| 绍兴市| 黑河市| 华宁县| 连城县| 彰化县| 泌阳县| 曲周县| 四会市| 崇礼县| 漳平市| 饶平县| 陇川县| 体育| 社旗县| 佛学| 武安市| 星座| 阿巴嘎旗| 南昌县| 临沭县| 嘉定区| 万年县| 阿城市| 东海县| 会宁县| 朝阳市| 阳曲县| 遵义县| 伊宁市| 万荣县| 句容市| 阿尔山市| 乾安县|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