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試題地 理試題說明:1. 本卷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90分鐘;2. 本試卷分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共 60分;第Ⅱ卷為綜合題,共 40分;3. 考試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答案直接寫在本卷上無效。第Ⅰ卷 選擇題本卷有 20 個小題,每小題 3分,共 60 分。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太陽輻射是光伏發電能量的主要來源。其清潔、高效和低維護成本的特點,對優化能源結構和提升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 1971—2014年四川省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完成 1~2小題。1.四川省 1971-2014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空間分布規律是:A.西北少,東南多 B.中部多,東西少C.西北多,東南少 D.中部少,東西多2.造成四川省太陽輻射分布差異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形地勢 ②海陸位置 ③緯度位置 ④天氣狀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高一地理 第 1頁 (共 8頁)中央氣象臺 2024年 2月 8日 6時解除冰凍黃色預警和低溫藍色預警,國家應急管理部終止針對湖北、湖南兩省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級應急響應,南方地區雨雪趨于結束,氣溫回升,天氣晴好。左圖為湖南長沙某地草莓生產景觀圖(大棚覆蓋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蓋透明地膜),右圖示意大氣受熱過程。據此完成 3~5小題。3.為應對 2024年春節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湖南長沙農戶冬季大棚種植草莓還需覆蓋地膜。覆蓋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①環節 B.削弱③環節 C.增強②環節 D.削弱④環節4.當大棚的門打開時,下圖中能正確表示大棚內外空氣流動情況的是:A. B. C. D.5.盛夏時,該地農戶在蔬菜生長季時會撤掉大棚透明薄膜,改為覆蓋黑色尼龍網的目的是:A.增強④,降低大棚棚內溫度 B.減弱③,防止夜間溫度過低C.削弱②,減少作物水分蒸騰 D.增強②,提高農作物存活率下圖為“2022年 11月 12日 20∶00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圖”,當日北京最低氣溫為 7℃。讀圖,完成 6~7小題。高一地理 第 2頁 (共 8頁)6.北京此時:A.氣溫達到一天中最低 B.吹偏北風C.城市“熱島”最明顯 D.霧霾嚴重7.渤海海域出現六級以上大風區的原因是:A.此時沿岸吹海風 B.海面結冰摩擦力更小C.水平氣壓差異大 D.位于高壓和低壓之間焚風是過山氣流在山脈背風坡下沉時形成的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對生產、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太行山東麓是我國焚風現象的頻發區,下圖為該區域某城市 2009~2018年的焚風現象統計示意。據此完成 8~9小題。8.該城市焚風現象日頻次較低時段及其影響因素為:A.夜間-上山風 B.夜間-下山風 C.白天-下山風 D.白天-上山風9.太行山東麓的焚風現象對當地的影響:A.緩解春旱,提高冬小麥的單產 B.降低森林火險等級C.降低取暖能源消耗 D.增強城市熱島效應下圖是甲乙兩地之間的某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 10~11小題。高一地理 第 3頁 (共 8頁)10.如果上圖是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和③數量相等 B.④是來自陸地的冬季風C.①是海洋上空降水 D.②包括地表和地下徑流11.如果上圖表示湖泊與陸地之間的大氣熱力環流,甲乙是近地面,丙丁是高空,則以下敘述一定正確的是:A.甲是陸地,氣溫較低 B.箭頭④表示陸風C.乙是低壓,氣流上升 D.箭頭②表示陸風下圖為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示意圖。完成 12~14小題。12.圖中表示表層海水鹽度、溫度、密度的曲線分別是: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 D.②①③13.影響曲線③的主要因素是:A.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海水比熱容C.大氣環流 D.太陽輻射14.下列對海水性質理解正確的是:A.海水鹽度與海水運動有一定關系B.影響①曲線如圖分布的根本原因是海陸位置不同C.大洋表層年平均密度與溫度大致呈正相關D.大洋表層年平均溫度最高的地方,海水鹽度最高潮汐是海水的一種周期性漲落現象。人們根據潮汐規律,隨潮水回落在灘涂和礁石區打撈或采集海產品的過程,稱為趕海。圖為 2023年 10月 29日(農歷九月十五)珠海站逐時潮高預報曲線圖。據此完成 15~16小題。高一地理 第 4頁 (共 8頁)15.下列關于潮汐的描述正確的是:①海水白天的上漲為潮 ②海水夜間的回落為汐③漲潮利于船舶進港 ④促進海岸地貌的發育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16.該日珠海游客最佳的趕海時間是:A.2~4時 B.8~10時 C.14~16時 D.20~22時如圖是“海洋等溫線分布示意圖”。讀圖分析完成 17~18小題。17.由圖可知:A.①是北半球暖流 B.②是北半球寒流C.③是南半球暖流 D.④是南半球暖流18.關于洋流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正確的是:A.順洋流③航行的海輪可以節省燃料 B.與沿岸漁場的形成有一定關系C.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減緩凈化速度 D.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人工智能(AI)廣泛應用于場景生成,圖為“AI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圖”。完成 19~20小題。19.圖中景觀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大地理分區中的:A.南方地區B.北方地區C.西北地區D.青藏地區20.關于圖示地貌特征的描述最準確的是:A.地形崎嶇、奇峰林立 B.千溝萬壑、支離破碎C.起伏和緩、開闊坦蕩 D.遠看是山、近看是川高一地理 第 5頁 (共 8頁)第Ⅱ卷 非選擇題本卷為非選擇題,4個小題,共 40 分。21.地球表層的地貌形態各異,某中學學生利用暑假到我國各地研學旅行,繪制了圖所示 5幅地貌景觀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0分)(1)林同學的考察活動是在她的老家海南的三亞進行的,你認為他所繪制的最有可能是 圖(填字母),它屬于 地貌(填常見地貌類型)。(2分)(2)符同學去了桂林地區,回來說道:“桂林這個地方去一趟可真值啊,景色極具美感,尤其是其山青,其水秀,其洞奇,其石美!”他去的地區典型地貌成因與圖(填字母)相似。其山青是因為桂林山地和丘陵眾多,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植被覆蓋率 ;其水秀是因為該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 ,河流眾多,含沙量 ,河水清澈,所以水秀;其洞奇石美是因為該地區 (填巖石名稱)廣布, 地貌(填常見地貌類型)典型,地上多 景觀,地下多 景觀。(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在我國東部城市建設中大量布置植被淺溝替代不透水地面,以改善城市環境。植被淺溝指在地表溝渠中種有植被的一種工程,它通過重力流收集雨水徑流。圖 1為我國東部某區域水循環示意圖和圖 2為城市植被淺溝示意圖。高一地理 第 6頁 (共 8頁)(1)圖 1所示水循環的類型為 。(1分)(2)水循環環節名稱:①為 ;②為 ;③為 ;④為 ;⑤為 ;(5分)下列能實現②環節是 (選擇填空)。(1分)A.我國冬季的西北風 B.長江 C.登陸我國的臺風 D.人工降雨(3)從水循環角度看,相對不透水地面,植被淺溝對水循環環節有以下積極作用:植被淺溝利于 的匯集,增加地表水的 ,從而減少城市道路積水,緩解了城市內澇的發生;大量布置植被淺溝也會增大 ,使城市空氣更加濕潤清新(本小題各空填寫水循環環節名稱)。(3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錢塘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八,盛行東南季風,錢塘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的舟山漁場,自古以來因漁業資源豐富而聞名,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下圖示意杭州灣及舟山漁場位置。(1)杭州灣海水鹽度分布特征是 ,主要影響因素是 。錢塘江入海口附近海水鹽度最高的季節是 。(3分)(2)錢塘江大潮屬于表層海水運動形式中的 。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的原因:農歷八月十八,太陽、地球和月球位置關系大致是 ,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 ;杭州灣的地形為 ;此季節盛行 風,風助潮勢。(5分)(3)簡析洋流對舟山漁場形成的作用。(2分)高一地理 第 7頁 (共 8頁)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喜歡讀書的王老師某日讀到:北魏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關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風寒徹,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yūn,燃燒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濃煙),得煙氣,則免于霜矣”。心里想:這不正是我要備的課所需要的上好的素材嗎?(1)王老師將要備的課是:高中地理必修 1的第 章第 節(填章節目錄標題或備課主題)。(2分)(2)“此時放火作煴,得煙氣,則免于霜矣”。試用本節所學內容解釋這一現象。(8分)高一地理 第 8頁 (共 8頁)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答案地 理第Ⅰ卷 選擇題本卷有 20 個小題,每小題 3分,共 60 分。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C B C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D A A C A C A A第Ⅱ卷 非選擇題本卷為非選擇題,4個小題,共 40 分。21.(每空 1分,共 10分)(1)D;海岸(2)C;高;豐富;小;石灰巖;喀斯特地貌;峰林;溶洞22.(每空 1分,共 10分)(1)海陸間水循環(2)蒸發;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C(3)地表徑流;下滲;蒸發23.(除標注外,每空 1分,共 10分)(1)自西向東增大,在錢塘江入海口附近向東彎曲明顯;入海徑流(河流);冬季(2)潮汐;同一直線;疊加(大);喇叭口;東南(夏季)(3)寒暖流交匯,海水受到擾動,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2分)24.(10分)(1)二;二;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前兩空均正確得 1分,后一空 1分)(2)“放火作煴”使大氣中二氧化碳(與水汽)含量增多(2分),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增強(2分),大氣逆輻射增強(2分),返還給地面的熱量增多,使地面溫度不至于太低,地面不容易出現霜凍(2分)。高一地理 第 9頁 (共 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