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 年秋季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聯考協作體 12 月月考高二地理試題本試卷共 6 頁,全卷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 75 分鐘。考試時間:2024 年 12 月 22 日下午★祝考試順利★考試范圍: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 1 自然地理基礎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 3 分,共 45 分)讀地球公轉速度隨月份變化圖(左圖)及地球公轉軌道圖(右圖),完成 1~2題。1.當地球公轉速度為左圖中 N點時,地球位于右圖中公轉軌道的( )A.甲點附近 B.乙點附近C.丙點附近 D.丁點附近2.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于右圖中甲點時( )A.北京正值高溫多雨的季節B.太陽黑子數達一年中最大值C.地球自轉角速度加快D.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哈薩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著成千上萬顆神秘石球,被稱為石球谷。這些石球直徑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組成。有些石球會自然裂開,裂開之后可以發現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讀哈薩克斯坦石球景觀圖,完成 3~4題。3.哈薩克斯坦石球自然裂開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作用強 B.風化作用強C.冰川作用強 D.海浪作用強4.哈薩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質過程是( )①碎屑物在沉積過程中 ②巖漿在冷卻過程中③地殼抬升,風化侵蝕 ④其他物質圍繞石核層層凝聚⑤與周邊環境成分有明顯區別的某種礦物凝結成石核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臺風“煙花”于 2021年 7月 18日 2時生成于西太平洋區域,穿過舟山群島,7月 26日 9時 50分左右在浙江省沿海登陸,之后沿浙江、江蘇、安徽等區域一路北上至渤海灣逐漸消失。下圖為臺風“煙花”路徑(局部)示意圖。據此完成 5~6題。5.臺風可引發風暴潮。7月 25日 12時,圖中四地沿岸漲潮水位最高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6.從 7月 25日 12時到 7月 26日 12時,舟山市的風向變化是( )A.由東南風轉為東北風 B.由西南風轉為東北風C.由西北風轉為東北風 D.由西北風轉為東南風科學表明,受環境變化影響,L洋流(下圖)可能“銷聲匿跡”,屆時整個西歐地區的氣候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此完成 7~9題。7.形成 L洋流的盛行風為( )A.東北風 B.西南風 C.東南風 D.西北風8.L洋流可能“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海洋污染C.海底火山噴發 D.颶風頻繁9.若 L洋流“銷聲匿跡”,西歐氣候將趨于( )A.暖濕 B.暖干 C.冷濕 D.冷干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壺口瀑布水量驟增,每秒流量達到 2 440立方米,形成壯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開,故被稱為“桃花汛”。下圖是該區域水系分布圖和壺口瀑布景觀圖。據此完成 10~11題。10.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氣降水豐富B.季節性積雪融水多C.上游冰凌消融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11.壺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現在(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那曲市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北與青海省接壤,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毗鄰,平均海拔為 4 500 m,屬丘狀高原低密度純牧業地區。下圖示意2005~2017年那曲市聚落規模等級變化。據此完成 12~13題。12.從整體看,那曲市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A.多樣化和大型化 B.分散化和一體化C.分散化和小型化 D.多元化和工業化13.推測那曲市聚落主要分布在( )A.靠近水系的河谷階地B.海拔較低的山間盆地C.山間的和緩坡地D.河流的上游地區下圖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線分布,該地地表分布有三種不同的巖層,其分布范圍分別是M、N、P。經觀測發現,該三處巖層在形成時間上連續,且巖層年齡為M<N<P。據此完成 14~15題。14.圖示地區地質剖面示意圖處于( )A.背斜頂部 B.向斜槽部C.向斜右翼 D.背斜右翼15.①處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處于斷裂帶,巖石破碎B.向斜槽部地勢凹陷C.夏季汛期流水侵蝕嚴重D.地表巖層差異侵蝕二、非選擇題:(共 55 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讀華北平原主要沖積扇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1)說出該區沖積扇的分布及景觀特點。(6分)(2)分析該區沖積扇上多古城的原因。(6分)(3)近年來,圖示地區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增長變緩,試分析原因。(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 18 分)2023年 7月 12~17日,受低氣壓“貝恩德”影響,德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出現強降雨,造成洪澇、山體滑坡,此前德國常年風調雨順。德國氣象局發言人說:“我們已經有 100年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降雨了。”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表示,氣候變化是 2023年夏季席卷西歐地區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全球氣候變化會導致高壓或低壓系統在某地停留時間更長。下圖為德國局部地區地圖。(1)簡述影響該區域的主要風帶的形成過程。(6分)(2)從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角度,分析德國西部地區常年風調雨順的原因。(6分)(3)影響該區域的主要風帶的強弱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說明其變化特點并說明理由。(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 19 分)印度洋偶極是指印度洋西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差。當印度洋西部的溫度高于東部時,形成正偶極;當印度洋東部水溫異常偏高時,形成負偶極。印度洋偶極深刻地影響著澳大利亞以及非洲的氣溫和降水等。據資料顯示,2019年下半年印度洋偶極達到 60年來最大值,澳大利亞成為最干最熱的一年,非洲東部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蝗蟲災害。下圖示意正常年份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1)從大氣環流和洋流的角度,分析正常年份熱帶印度洋海域東、西部水溫差異的原因。(7分)(2)描述出現印度洋負偶極對圖示環流和澳大利亞西北部降水的影響。(6分)(3)說明印度洋偶極與非洲東部蝗蟲災害的關聯性。(6分)高二地理試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 3 分,共 45 分)1~2.答案:1.C 2.D3~4.答案:3.B 4.A5~6.答案:5.C 6.D7~9.答案:7.B 8.A 9.D10~11.答案:10.C 11.B12~13.答案:12.C 13.A14~15.答案:14.C 15.D二、非選擇題:(共 55 分)16、答案:(1)分布:太行山山麓地帶,河流出山口。景觀特點:沖積扇外形似張開的折扇;自扇頂到扇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2)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古城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氣候條件優越。(3)黃土高原地區植被覆蓋率提高,流水侵蝕能力減弱,河流含沙量減少;河流中上游水庫增多,攔截泥沙增多,入海泥沙減少;受氣候變化和人類用水的影響,河流水量減少,搬運泥沙能力減弱。17、答案:(1)影響該區域的主要風帶為西風帶,西風帶位于副熱帶高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之間,受副熱帶高壓的驅動,氣流向高緯度地區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不斷發生偏轉,形成了西南風。(2)位于亞歐大陸西部,常年受中緯西風帶控制,降水量較均勻(季節變化小);德國位于西風帶的中軸帶,西風帶的南北移動對其影響很小;西風帶常年風力、風向穩定。(3)特點:冬季強,夏季弱。理由:冬季南北溫差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南北差異大,因而風力強,盛行西風勢力強;夏季南北溫差小,水平氣壓梯度力南北差異小,因而風力弱,盛行西風勢力弱。18、答案:(1)印度洋西部阿拉伯海受索馬里寒流影響,水溫較低;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信風減弱,由南北赤道暖流輸往印度洋西部的暖海水較少,水溫低;印度洋東部受赤道逆流(暖流)影響,水溫較高。(2)印度洋東部水溫異常偏高,圖示環流勢力加強。澳大利亞西北部上升氣流增強,西北風勢力增強,降水增多。(3)正常年份,非洲東部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不利于蝗蟲的繁殖;出現印度洋正偶極,非洲東部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增多,土壤濕度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有利于蝗蟲的繁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