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六章 自我評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自然增長率下降為0是人口總量從增加到減少的轉折點。讀圖,完成1~2題。1.當人口自然增長率處于圖中①處時,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 A.控制人口數量 B.鼓勵生育C.遷入人口 D.遷出人口2.當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②—③這種變化時,將會出現的問題是 ( )A.勞動力過剩 B.國防兵源不足C.教育資源緊缺 D.環境污染加劇 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問題,著名學者邦奇在地圖上取消了陸地和海洋,僅畫出人口密集的地區,人口密集區成為人類大陸。讀人類大陸圖,完成3~5題。3.在人類大陸圖上,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集中在 ( )A.南半球 B.中高緯度C.內陸地區 D.中低緯度4.下列關于ad兩地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 ②主要人種都是白種人 ③人口自然增長率都比較高 ④都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5.bc兩地區 ( )A.居民通用漢語 B.人種類型相同C.都位于亞洲 D.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來華留學的人員日益增多。下圖示意外國某來華留學青年。讀圖,完成6~7題。6.下列關于該青年體質特征的描述,恰當的是 ( )A.眼(珠)黑膚黃 B.嘴唇較厚C.鼻梁高挺 D.體毛較多7.作為原住居民,該青年最有可能來自 ( )A.歐洲的俄羅斯 B.非洲的剛果(布)C.亞洲的韓國 D.大洋洲的澳大利亞 圖甲、圖乙為深圳市深南大道不同時期景觀圖。讀圖,完成8~9題。8.圖甲和圖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 )A.氣候和植被類型 B.日常飲食和服飾C.建筑景觀和交通 D.語言和風俗習慣9.造成兩圖景觀差別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環境的變化 B.地域文化的變化C.生產方式的變化 D.交通方式的變化 位于昆明滇池邊的河泊村,地下、墻面、莊稼地里到處都是螺螄殼。生活在這里的古人,從滇池里捕撈螺螄當食物,吃剩的螺螄殼敲碎了,然后和灰土、淤泥混合在一起,用來鋪設房屋、護坡。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部分螺螄殼村落已經被拆除。讀圖,完成10~12題。10.河泊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 6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是著名的湖濱貝丘遺址。最初建造“螺螄殼村”時 ( )①當地是鄉村 ②當地是城市 ③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 ④以工業生產活動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根據“螺螄殼村”的建筑特點和獨特的建筑材料,可推測當地的環境特點有 ( )①氣候寒冷 ②氣候干燥 ③降水較多 ④附近漁業資源豐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為保護頗具特色的“螺螄殼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拆除所有房屋后集中建高樓B.禁止外人進入C.變更房屋建筑材料D.加強保護,讓更多人了解古滇文化 摩洛哥王國是位于非洲西北部的一個阿拉伯國家。當地人經常穿一種袍服,頭上包著一條厚厚的頭巾。袍服很寬大,既可作為大衣、外套,又可當毯子和睡衣用。頭巾在天氣炎熱時可防暴曬,在天氣寒涼時可以御寒,起風時又可防止風沙的吹襲。據此完成13~14題。13.根據材料可知,當地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C.佛教 D.印度教14.根據摩洛哥人的民俗服裝可以推斷,當地( )①光照強 ②溫差大 ③風沙大 ④氣候濕熱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 “A”形茅屋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傳統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圖1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氣候資料圖,圖2為“A”形茅屋景觀圖。讀圖,完成15~16題。15.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氣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B.全年高溫多雨C.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D.全年溫和濕潤16.“A”形茅屋的外形設計主要是考慮 ( ) A.保暖 B.防風 C.防潮 D.排水 2023年9月9日至10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八次峰會(簡稱“G20峰會”)在印度舉行。據此完成17~18題。17.G20峰會期間,印度財政部長就加強彼此貿易往來分別與英、法、德三國財政部長進行了深入會談,這種國家之間的商談屬于 ( )A.“南南合作” B.“南北合作”C.“南南對話” D.“南北對話”18.參加此次峰會的沙特阿拉伯,其國內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C.印度教 D.佛教 目前,金磚國家“朋友圈”不斷擴大,已有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沙特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埃塞俄比亞共十個國家,各國本著“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不斷深化拓展合作模式。據此完成19~20題。19.金磚國家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是 ( )A.巴西 B.俄羅斯 C.印度 D.中國20.金磚國家合作收獲碩果累累,不僅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成為國際共識,也充分印證了 ( )A.大道不孤,眾行致遠B.一日不見,如隔三秋C.八仙過海,各顯其能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材料一 如果人類繼續亂砍濫伐,過度消耗資源,濫用化肥和農藥,40年后,地球將無力背負近百億人口這個巨大的包袱。材料二 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含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預測)和世界人口大洲分布比重示意圖。(1)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 億,其中大部分人口分布在 洲。 (2)世界人口從40億到60億所需時間為 年。 (3)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時,人口增長曲線將平行于橫坐標軸延伸。試說明理由(2分)。 (4)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請你提出一條合理化的建議。(2分)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7分)材料 生活在圖示區域的人們頭發黑直,面龐扁平,他們交流的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附近的農民有的種植莊稼,有的種植果樹,在作物或果實成熟的時候,人們會把農產品賣到附近最大的聚落。下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單位:米)地形簡圖。(1)當地居民屬于 人種,通用的語言是 。 (2)僅從地形條件考慮,區域1和區域2中,區域 可見大片農田,區域 可見成排的果樹。 (3)描述圖中聚落所在區域的地形特征。(4)閱讀圖文材料分析可知,聚落 (1/2)的規模更大,試說明理由。 23.傳統民居可以反映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圖1為三地傳統民居景觀圖,圖2為三地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7分)圖1圖2(1)根據圖1描述的三地傳統民居的建筑特點,在圖2中找出對應當地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西亞民居__________,東南亞民居__________,北極冰屋__________。(填字母) 東南亞傳統民居多為雙層木樓,上層住人,下層空著或者放雜物、飼養牲畜。墻體較薄,屋頂坡度較大。(2)試說明東南亞傳統民居建筑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3)西亞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其為__________人種,官方語言為__________,信仰__________教。 24.【共享機遇,共同發展】中非在農業、能源等領域持續深入合作,是發展中國家相互支持、互利共贏的典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材料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20年世界上共有7.2億至8.11億人口面臨饑餓,約1/3在非洲。近年來,中國致力于向非洲國家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選育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米飯被擺上更多家庭的餐桌。材料二 圖1示意非洲年降水量和部分水稻試驗田分布。圖1(1)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__________(填緯線名稱)之間,被稱為“熱帶大陸”。非洲地區的降水分布__________(均衡/不均衡),干旱區面積廣大,赤道附近的__________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降水豐富。非洲水熱條件較好的地方多已開墾為耕地。 (2)據材料一,說明中國在提高非洲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提供的支持。材料三 非洲電力嚴重短缺,雖有全球60%的太陽能資源,卻只有1%的光伏發電裝置。中國在阿爾及利亞建成大規模光伏電站,充分利用了撒哈拉沙漠的廣闊空間。據阿方統計,中國承建的光伏電站超過其總裝機容量的一半。圖2示意阿爾及利亞光伏電站。圖2(3)據材料二、材料三,說明阿爾及利亞建設光伏電站的有利自然條件。(4)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__________”。簡述光伏發電項目對中阿雙方的意義(2分)。 第五、六章自我評估【參考答案】1.A 【解析】由圖可知,①處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為了防止人口增長過快,應控制人口數量。鼓勵生育、遷入人口會加快人口數量增長。遷出人口不利于社會良性發展。2.B 【解析】當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②—③這種變化時,人口出現負增長,人口數量開始減少,由此將會出現的問題有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國防兵源不足等。人口數量增加會導致教育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加劇。3.D 【解析】由圖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暖,適宜人類生存。4.C 【解析】a歐洲西部和d北美洲東部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人種都是白色人種;兩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都較低,尤其是a地區,因此ad兩地區都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5.C 【解析】bc兩地區都位于亞洲;b地區的居民通用英語,以白色人種為主,而c地區的居民通用漢語,以黃色人種為主;b地區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而c地區的居民大多數信仰佛教。6.A 【解析】讀圖可知,該青年皮膚呈黃色或黃棕色,眼睛呈棕色,頭發又黑又直,嘴唇較薄,臉型寬平,鼻梁和身材皆為中等高度,為黃色人種。7.C 【解析】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因此作為原住居民,該青年最有可能來自亞洲的韓國。8.C 【解析】圖甲、圖乙為深圳市深南大道不同時期景觀圖,甲圖交通道路較小,房屋較低矮;乙圖交通道路寬大,建筑物多為高樓大廈,差異主要表現在建筑景觀和交通。9.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和讀圖可知,甲圖為鄉村景觀,乙圖為城市景觀,造成兩圖景觀差別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方式的不同。10.A 【解析】由題干可知,最初建造“螺螄殼村”時,當地是鄉村,當地居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11.B 【解析】“螺螄殼村”的建筑材料是用的吃剩的螺螄殼,說明附近的漁業資源豐富,當地位于昆明,氣候溫暖,降水較多,不寒冷。12.D 【解析】“螺螄殼村”是昆明的傳統民居,是人們為了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加強保護,讓更多人了解古滇文化。13.B 【解析】摩洛哥王國位于非洲西北部,屬于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14.C 【解析】頭巾在天氣炎熱時可防暴曬,在天氣寒冷時可以御寒,這說明當地光照強、溫差大。頭巾在起風時又可防止風沙的吹襲,這說明當地風沙大。15.B 【解析】讀圖可得,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16.D 【解析】巴布亞新幾內亞位于熱帶,氣候炎熱,民居不需要保暖;熱帶雨林氣候區較少大風天氣,且“A”形茅屋較高,受風面積大,不利于防風;民居防潮的結構特點是底層架空,而非加大屋頂坡度;當地降水豐富,“A”形茅屋的屋頂傾斜度大,有利于排水。17.D 【解析】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故以南方指代發展中國家;英國、法國、德國屬于發達國家,而北半球的發達國家較多。故印度財政部長就加強彼此貿易往來與三國進行會談,屬于“南北對話”。18.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沙特阿拉伯屬于阿拉伯國家,其居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19.D 【解析】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A 【解析】金磚國家合作碩果累累,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A項反映出合作共行才能走得更遠;B項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C項比喻各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D項比喻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21.(8分)(1)90 亞(2)24(3)0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人口不增減。(2分)(4)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2分)【解析】(1)從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中可以看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從世界人口大洲分布比重示意圖中可以看出,2050年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58.5%,這說明世界人口多半分布在亞洲。(2)從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中可以看出,1975年世界人口達到40億,1999年世界人口達到60億,從40億到60億,歷時24年。(3)當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0時,人口既不增長,也不減少,人口增長曲線將平行于橫坐標軸延伸。(4)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22.(7分)(1)黃色 漢語(2)1 2(3)海拔大多在100米以下,平均海拔低;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4)2 聚落2位于河流干支流交匯處,水運便利,水源充足且取水方便。【解析】(1)根據題意,生活在圖示區域的人們頭發黑直,面龐扁平,該區域的人們屬于黃色人種;他們交流的語言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2)圖中區域1的海拔在1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適宜發展農田;區域2的海拔在100米以上,等高線比較密集,適宜種植果樹,保持水土。(3)從圖中的等高線可以看出,圖中聚落的海拔在1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4)從圖中可以看出,聚落2所在地區有河流經過,水源更充足,因此可以判斷聚落2的規模更大一些。23.(7分)(1)C A B(2)東南亞地區氣候濕潤,墻體較薄,底層架空,有利于通風防潮;屋頂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當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高,取材方便。(任答一點即可)(3)白色 阿拉伯語 伊斯蘭24.(8分)(1)南、北回歸線 不均衡 剛果(2)推廣雜交水稻技術,因地制宜選育水稻品種。(3)阿爾及利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降水少,光照充足,太陽能資源豐富;撒哈拉沙漠空間廣闊。(4)南南合作對中國:促進我國資本和技術“走出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我國的影響力,提高國際地位。(1分)對阿爾及利亞:可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帶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緩解能源不足。(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