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自我評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下圖示意聯合國會徽,上面標示了海陸分布。讀圖,完成1~2題。1.聯合國會徽能夠說明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特點是 ( ) A.陸地相連但海洋不相連B.全球陸地都相連C.有連續而廣闊的海洋D.海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2.圖中甲是 ( )A.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大洋洲 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航線如圖所示),船隊于1522年成功返回西班牙,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讀圖,完成3~4題。3.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途中先后經過的大洋分別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4.下列關于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線路的表述,正確的是 ( )A.①—英吉利海峽—非洲、歐洲分界線B.②—白令海峽—亞洲、非洲分界線C.③—蘇伊士運河—亞洲、大洋洲分界線D.④—巴拿馬運河—南、北美洲分界線 中國中車的高鐵裝備制造占有全球市場很大份額。讀中國高鐵全球戰略遠景圖,完成5~7題。5.據圖可知,跨亞歐兩洲的高鐵有 ( )A.泛亞高鐵和歐亞高鐵B.中亞高鐵和歐亞高鐵C.中亞高鐵和中俄加美高鐵D.泛亞高鐵和中俄加美高鐵6.中俄加美高鐵要經過 ( )A.蘇伊士運河 B.直布羅陀海峽C.烏拉爾山脈 D.白令海峽7.歐亞高鐵溝通的兩個大洋是 ( )A.太平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印度洋 D.北冰洋、太平洋 位于瓊東南盆地的“深海一號”大氣田最大水深超過1 500米,最大井深超過4 000米。截至2023年6月25日,“深海一號”迎來了自己投產兩周年的“生日”,累計生產天然氣超50億立方米。讀海底地形圖,完成8~9題。8.讀材料可知,“深海一號”大氣田,主要位于的海底地形類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9.“深海一號”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該進步主要得益于 ( )A.國外技術援助 B.我國科技進步C.板塊運動使海水變淺 D.以上都有 “鴕鳥不會飛,海牛生活在熱帶的淺海。按理他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可為什么會出現圖中地理現象呢 ”讀圖,完成10~11題。10.可以解釋圖中地理現象的是 ( )A.板塊構造學說 B.大陸漂移說C.海平面升降 D.生物進化論11.根據此學說,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 ( )A.大地在運動B.海陸輪廓在不斷變化C.大陸的漂移分離迅速D.古今大洲的位置發生變化 2023年5月23日12時30分,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據此完成12~13題。12.在珠峰地區新發現三疊紀海洋霸主——喜馬拉雅魚龍化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喜馬拉雅山曾經是一片海洋B.喜馬拉雅山將會從陸地變為海洋C.魚龍一定是從陸地演化而來的D.古老的魚龍一直生活在陸地上13.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 848.86米,而且還會繼續“長高”,其原因是 ( )A.海浪和風力作用 B.板塊的碰撞擠壓C.板塊的張裂運動 D.地球自轉運動 我國的華北平原、山東丘陵地質史上曾經是淺海、島嶼。由于黃河等河流攜帶大量泥沙逐步堆積,使陸地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外推移,經過長期的變化,原來的海灣最終形成了華北平原。據此完成14~15題。14.能正確反映我國華北平原形成過程的排序是 ( )① ②③ ④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15.下列是同學們對此變化過程的討論和思考,其中觀點正確的是 ( )A.所有海灣最終都會變成陸地B.地殼運動是此變化的主要原因C.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變化中D.此變化過程與人類活動無關 尼加拉瓜被稱為“火山之國”,境內的尼加拉瓜湖數萬年前曾是太平洋的海灣,因火山噴發與海洋隔絕成湖,并逐漸演變為淡水湖。讀尼加拉瓜地理位置圖,完成16~17題。16.尼加拉瓜湖形成的原因是其位于 ( )A.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B.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C.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交界處D.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17.若尼加拉瓜運河通航可以緩解 ( )A.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壓力B.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壓力C.巴拿馬運河的航運壓力D.白令海峽的航運壓力 2023年10月16日,日本沖繩縣宮吉島附近海域發生6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讀圖,完成18~20題。18.下列板塊中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A.南極洲板塊 B.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 D.非洲板塊19.有關日本沖繩縣所處板塊位置及作用,描述正確的是 ( )A.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B.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C.處于亞歐板塊內部,板塊張裂拉伸D.處于太平洋板塊內部,板塊張裂拉伸20.結合板塊之間的作用,下列猜想正確的是( )A.地中海面積將會不斷增大B.紅海將會不斷縮小C.喜馬拉雅山脈會不斷上升D.東非大裂谷將會不斷縮小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材料一 世界杯足球賽每四年舉辦一次,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盛會之一。第19至22屆足球世界杯舉辦國分別為南非、巴西、俄羅斯、卡塔爾。材料二 下圖為第19至22屆世界杯舉辦國分布圖。(1)圖示世界杯舉辦國中,卡塔爾所在的大洲是A ,南非所在的大洲是B ;AB兩大洲的分界線為__________,它溝通了__________(填序號)兩個大洋。 (2)南回歸線除了穿越南非所在的大洲外,還穿越了巴西所在的大洲G__________,南回歸線穿越的呈“S”形的大洋被__________個大洲所環繞。 (3)俄羅斯瀕臨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__________(填序號),該大洋與①大洋之間有世界上最大的島嶼甲__________。 (4)2026年第23屆世界杯將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舉辦,它們所在的大洲是F__________,它與A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__。 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5分)材料一 地質工作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臺灣海峽曾經歷了多次的海陸變遷。2億多年前曾經為海洋,在距今4 000萬年左右,臺灣海峽受擠壓第一次抬升為陸地。之后海峽地殼時沉時升,使臺灣地區與大陸之間時分時連。尤其是第四紀冰期時,每當冰期,氣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峽地區便成了陸橋;每當間冰期,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陸橋又被淹沒成海峽……材料二 下圖為某山系示意圖。(1)材料一中臺灣海峽第一次發生海陸變遷的原因是 。 (2)試分析,第四紀冰期時,“臺灣地區與大陸時分時連”這種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煤是由陸地上的森林轉化而來的,科學家們在臺灣海峽的海底發現了豐富的煤層,形成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材料二中的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__________山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該山系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23. 當地時間2024年2月8日在新西蘭克馬德克群島發生6.3級左右地震。讀打亂順序的大陸漂移示意圖(圖1)和新西蘭位置示意圖(圖2),完成下列問題。(8分)① ② ③圖1圖2(1)提出大陸漂移說的科學家是__________。根據大陸漂移說的原理,圖1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數碼)。 (2)新西蘭地處兩大板塊交界地帶,地震頻發,這兩大板塊是__________板塊和__________板塊。 (3)一般來說,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和地震。新西蘭所在的火山、地震帶是__________地帶。 (4)在地震頻發地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__________。(選擇填空) ①學習防震知識 ②進行地震監測③熟悉避難場所 ④參加地震演習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4.七年級學生分小組對板塊運動的形式及產生的后果進行實驗,據此完成下列問題。(7分)實驗一 板塊運動模擬實驗a.準備一把剪刀和一張白紙,b.將白紙剪成三個小塊,c.將三小塊白紙分別用①②③標注,d.將三小塊白紙按箭頭指示方向運動并觀察。圖1(1)圖1中①②模擬的板塊運動方式是__________,②③模擬的板塊運動方式是__________。 實驗二 知識遷移應用圖2(2)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圖2甲__________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3)由于板塊運動,喜馬拉雅山脈的海拔會__________(升高/降低);紅海面積會變__________(大/小),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原因:__________。 (4)2024年2月,攀枝花市地震監測中心共監測到本市及周邊地區地震33次(多臺定位18次,單臺記錄15次),最大地震為四川寧南(北緯26.98°,東經102.78°)2.6級地震。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該地地震多發的原因。第三章自我評估【參考答案】1.C 【解析】從聯合國會徽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上的海洋與陸地中,陸地沒有全部相連,但廣闊的海洋是相連的;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而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2.C 【解析】由圖可知,圖中甲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3.B 【解析】讀圖,結合題干信息“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可知,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途中先后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之后再次進入大西洋,最終回到西班牙。4.D 【解析】圖中①為直布羅陀海峽,是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②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③為馬六甲海峽;④為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5.B 【解析】由圖示信息可知,跨亞歐兩洲的高鐵有中亞高鐵和歐亞高鐵。中俄加美高鐵跨亞洲和北美洲,泛亞高鐵位于亞洲。6.D 【解析】大洲之間往往以山脈、河流、湖泊、運河、海峽等地理事物為分界線。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太平洋與北冰洋;讀圖可知,中俄加美高鐵經過白令海峽。7.A 【解析】歐亞高鐵連接亞歐大陸的兩端,溝通的兩個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8.D 【解析】讀圖可知,圖中的①是大陸架,②是大陸坡,③是海溝,④是洋盆。“深海一號”大氣田位于瓊東南盆地,屬于洋盆。9.B 【解析】由題干材料可知,“深海一號”的正式投產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該進步主要得益于我國科技的進步。10.B 11.C12.A 【解析】由材料可知,喜馬拉雅魚龍為海洋生物,說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一片海洋,由于海陸變遷,海洋變成陸地。13.B 【解析】珠穆朗瑪峰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不斷碰撞擠壓,地形隆起抬升形成的高大山脈,而且還會繼續“長高”。14.D 【解析】黃河、海河等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流至下游地區。由于地形趨緩,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了華北平原。所以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中,海灣面積不斷縮小,華北平原的面積是在不斷擴大的。15.C 【解析】題干材料及圖說明,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變化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16.C 【解析】讀圖分析,尼加拉瓜位于北美洲南部,尼加拉瓜湖形成的原因是其位于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交界處。17.C 【解析】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尼加拉瓜運河若開通,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緩解巴拿馬運河通航的壓力。18.C 【解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19.A 【解析】由圖可知,日本沖繩縣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處,多火山、地震。20.C 【解析】地中海處于板塊碰撞擠壓邊界,會不斷縮小;紅海將會不斷擴大;喜馬拉雅山脈將會不斷上升;東非大裂谷將會不斷擴大。21.(10分)(1)亞洲 非洲 蘇伊士運河 ①②(2)南美洲 5(3)③ 格陵蘭島(4)北美洲 白令海峽22.(5分)(1)地殼運動(2)海平面的升降(3)臺灣海峽在很久以前是陸地,地面長有森林,后來由于地殼下陷,森林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現在的煤(4)科迪勒拉 美洲板塊分別和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碰撞擠壓23.(8分)(1)魏格納 ① ③ ②(2)太平洋 印度洋(3)環太平洋(4)C24.(7分)(1)碰撞擠壓 張裂分離(2)太平洋(3)升高 大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張裂分離(4)地處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地震頻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