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練基礎(chǔ)】(必備知識)1氣溫的變化 氣溫是地面氣象觀測中所要測定的常規(guī)要素之一。某地理興趣小組某日開展了氣溫的測定和記錄活動。讀圖,完成1~3題。1.氣溫觀測前,老師給學(xué)生強調(diào)了幾點注意事項,以下屬于老師強調(diào)內(nèi)容的是 ( ) A.觀測儀器需放在百葉箱上方B.記錄2時、8時、14時、20時氣溫C.觀測儀器需要受到太陽照射D.需測定離地面2米處的氣溫2.測量的數(shù)據(jù)中 ( )A.①為20時的氣溫B.②為12時的氣溫C.③④時溫差為3 ℃D.當(dāng)日最高氣溫為12 ℃3.當(dāng)天的日均溫是 ( )A.13.5 ℃ B.9.5 ℃ C.7.5 ℃ D.9 ℃(必備知識)2 氣溫的分布 每年的7月26日是國際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日,該日會通過宣傳提高人們對這一系統(tǒng)的認(rèn)識。下圖是世界紅樹林海岸分布圖。讀圖,完成4~5題。4.圖中所示,世界氣溫分布的特點是 ( )A.年平均氣溫自北向南逐漸增加B.同緯度地區(qū)海洋比陸地氣溫高C.氣溫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D.等溫線與經(jīng)線大致重合5.關(guān)于紅樹林的地理分布,說法正確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中高緯度地區(qū)B.集中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區(qū)C.廣泛分布于大陸內(nèi)部地區(qū)D.多分布在年平均氣溫20 ℃以上的海岸地區(qū)【練能力】 “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不耐高溫,在2月份發(fā)芽,16~20 ℃的條件下進入開花期。讀洛陽氣候資料圖,完成6~7題。6.洛陽牡丹2月份發(fā)芽時,氣溫 ( )A.大于0 ℃ B.小于0 ℃C.等于0 ℃ D.接近30 ℃7.洛陽牡丹開花的最佳時期在 ( )A.3月 B.4月 C.5月 D.6月 竹子喜溫暖濕潤,對水熱條件要求較高。下圖為世界年平均氣溫及竹子分布圖。讀圖,完成8~9題。8.大部分竹子分布地的年平均氣溫在 ( )A.-10~0 ℃之間 B.0~10 ℃之間C.10~20 ℃之間 D.20 ℃以上9.竹子分布密集的低緯度地區(qū),等溫線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 )A.等溫線稀疏,氣溫差異小B.等溫線稀疏,氣溫差異大C.等溫線密集,氣溫差異小D.等溫線密集,氣溫差異大右圖是貝貝畫的等溫線圖。讀圖,完成10~11題。10.圖上標(biāo)注的10 ℃是錯誤的,那么正確的應(yīng)該是 ( )A.9 ℃ B.11 ℃ C.12 ℃ D.14 ℃11.關(guān)于改正之后的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地是高溫中心 B.乙地是高溫中心C.丙地是高溫中心 D.丁地是低溫中心 下圖為歐洲1月等溫線分布圖。讀圖,完成12~13題。12.影響甲丙兩地氣溫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陸位置 B.人類活動C.地形 D.緯度位置13.甲乙兩地之間等溫線較稀疏,說明甲乙兩地之間 ( )A.水平方向氣溫差異較大B.水平方向氣溫差異較小C.垂直方向氣溫差異較大D.垂直方向氣溫差異較小【練素養(yǎng)】14. 在地理老師的指導(dǎo)下,小明和同學(xué)們一起做了“探究同緯度地區(qū)陸地與海洋氣溫日變化特點”的實驗。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器材準(zhǔn)備】溫度傳感器2支、完全相同的玻璃容器2個、天平、砝碼,給兩個玻璃容器中分別盛入等體積的干沙和水。(1)水和干沙各800克,該實驗中的水代表__________,干沙代表__________。 【實驗步驟】將兩個容器同時放置在陽臺上,在天氣狀況相同的條件下,插入同等深度的溫度傳感器進行自動測溫,并把溫度上傳到記錄儀上(如下圖所示)。(2)觀察記錄:7—14時,干沙與水的溫度均呈現(xiàn)__________(上升/下降)趨勢,且__________(干沙/水)的溫度變化較大;15—22時,水與干沙的溫度呈現(xiàn)__________(上升/下降)趨勢,__________(干沙/水)的溫度變化較大。 【合作交流】(3)結(jié)論:在相同條件下,__________(陸地/海洋)的氣溫日變化小。 第二節(jié)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參考答案】1.B 【解析】本題考查氣溫測定的注意事項。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可知,氣溫測定時,需將溫度計、最高溫度表、最低溫度表等觀測儀器放入百葉箱內(nèi)使空氣自由流通,防止太陽對儀器的輻射,使儀器免受強風(fēng)、雨、雪等的影響,保證測得的數(shù)據(jù)更加準(zhǔn)確。在我國,人工觀測記錄氣溫一般在北京時間2時、8時、14時、20時各進行一次。地面氣象觀測中測定的氣溫是離地面1.5米處的氣溫。2.C 【解析】①為四次測定中的最低氣溫,應(yīng)該表示2時的氣溫;②氣溫為6 ℃,應(yīng)該表示早上8時的氣溫;③測得的氣溫為15 ℃,是當(dāng)日最高的氣溫,應(yīng)該是表示14時的氣溫;④氣溫為12 ℃,為20時的氣溫。③④溫度差為3 ℃。3.D 【解析】對氣溫的觀測,通常一天要進行4次,一般在北京時間的2時、8時、14時、20時,這4次氣溫的平均值即為日平均氣溫。當(dāng)天的日均溫=(3 ℃+6 ℃+15 ℃+12 ℃)/4=9 ℃。4.C 【解析】南半球年平均氣溫自南向北逐漸增加,北半球年平均氣溫自南向北遞減;讀圖可知,同緯度地區(qū)海洋氣溫不一定比陸地氣溫高,如美國西部20 ℃等溫線向北凸出,陸地氣溫高于同緯度的海洋;氣溫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等溫線與緯線延伸方向大體一致。5.D 【解析】紅樹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qū);北冰洋沿岸地區(qū)沒有分布;紅樹林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多分布在年平均氣溫20 ℃以上的海岸地區(qū)。6.A 【解析】根據(jù)洛陽的氣候資料圖,可知2月份的氣溫在0~10 ℃之間。7.B 【解析】根據(jù)洛陽的氣候資料圖,可知4月份的氣溫在15~20 ℃之間。8.D 【解析】讀圖可知,竹子的分布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20 ℃等溫線以南和南半球20 ℃等溫線以北地區(qū),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竹子的主要分布地氣溫高于20 ℃。9.A 【解析】讀圖可知,竹子分布密集的低緯度地區(qū),等溫線稀疏,氣溫差異小。10.C 11.B 12.D 13.B14.(1)海洋 陸地(2)上升 干沙 下降 干沙(3)海洋【解析】(1)在地理老師的指導(dǎo)下,小明和同學(xué)們一起做了實驗——陸地與海洋的氣溫日變化,該實驗中的水代表海洋,干沙代表陸地。(2)讀圖可知,7—14時,水溫由18 ℃上升至28 ℃,干沙溫度由18 ℃上升至35 ℃,干沙與水的氣溫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干沙的氣溫變化較大;15—22時,水溫從28 ℃下降到21 ℃,干沙從35 ℃下降到18 ℃,水與干沙的氣溫呈現(xiàn)下降趨勢,干沙的氣溫變化為35 ℃-18 ℃=17 ℃,水的氣溫變化為28 ℃-18 ℃=10 ℃,干沙的溫度變化較大。(3)海洋和陸地?zé)崃π再|(zhì)不同,吸熱與散熱的情況也不同。在相同的太陽輻射下,海洋表面和陸地表面溫度的變化有很大的不同,陸地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則相反。陸地的氣溫日變化較大,海洋的氣溫日變化較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