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正”“反”巧遷移——語用“語義邏輯”題解題指導【學習目標】1.培養學生積累詞語,準確理解詞語。2.讓學生在對詞語的比較、辨析中,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的選擇與使用。3.了解“語義邏輯”問答題的答題要點,培養正確解題、規范答題的能力。【考情分析】2024年新課標1卷高考語用創新命題“語義邏輯”文中內容是否符合邏輯 文中畫波浪線的“恢復疲勞”,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 屬于開放性試題,試題也提醒考生要把生活中的語言現象和語言學習運用聯系起來,并不斷總結其中的規律。知識鏈接:以“恢復疲勞”這句話而論。有人說,這個話不合邏輯,“疲勞應當消除,怎么倒要恢復它呢?”話不能這樣說。漢語里邊,一個動詞后頭跟上一個名詞,中間的關系可以多種多樣。不一定像有些書上所說的那樣,非得都是像打靶一樣讓某一種動作射向某一種東西。也可以正相反、有讓某一種動作離開某一種東西的意思,例如“逃荒,“逃反”,“逃難”,“逃學”。當然,“恢復”是“失而復得”的意思,跟“逃”字本身就含有離開的意思不一樣,但是“恢復疲勞”可以解釋為把身體和精神從疲勞中恢復過來。這可以跟“救災”,“救荒”,“救火”比較:不是要把荒、災、火從什么危險之中救出來,而是要把人從災荒中救出來,把人和資財從火里救出來。——呂叔湘《語文雜記》第100條“‘恢復疲勞’及其他”黃399頁【真題再現】睡眠不足會導致疲勞無法緩解而殘留下來,長此以往,疲勞會像負債一樣逐漸累積并且利上滾利,掏空你的“家底”,進而引發多種疾病。( 甲 )也很簡單:在節假日睡到自然醒,記下你的睡眠時長,然后減去工作日的睡眠時長,如果多出2個小時以上,即說明你正處于“睡眠負債”的狀態,需要及時補充調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補充過多的睡眠,又會擾亂人體生物鐘,使你的睡眠質量大打折扣,同時引發新的疲勞。所以對于“睡眠負債”,要采取“分期償還”的方式求得解決。其實,( 乙 )。如果質量不佳,睡眠時間再長也難以恢復疲勞。而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在固定時間起床,以調整身體節律;在睡眠前洗熱水澡,以盡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夠,睡得好,堅持不懈,才能從“感覺身心疲憊”成功轉化成“感覺棒極了”。22.文中畫波浪線的“恢復疲勞”,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參考答案](看法明確,答一點得1分,答兩點得3分;其他理由有說服力即可。)方法點撥——“語義邏輯”之語義相反1.找到詞語的反義詞;2.正面表態就反向分析理由;3.反面表態即正向分析理由。【典型例題】2025屆高三肇慶市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擁抱、握手等身體接觸行為都會促進個體體內催產素的釋放。催產素又被稱為擁抱激素,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當一個人去愛和感受到被愛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體內分泌催產素的感覺。①這種激素具有促進社交、讓人愉悅。②它會引發我們的同理心,③讓我們渴望親密接觸,④并且更愿意關愛他人。⑤人與人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都是靠催產素來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另外,擁抱時體內的皮質醇會馬上降低。皮質醇是人體內腎上腺皮質釋放的一種糖皮質 激素,又稱為壓力荷爾蒙。我們可以理解為皮質醇就是“雞血”般的激素,是精神刺激、壓力情緒背后的罪魁禍首。科學研究表明,童年時代身體接觸的多少與長大后的身心健康 A擁抱會促進觸碰雙方的血液循環,可以緩解壓力,增強免疫力,使人獲得放松和安全感,同 時能減輕孤獨感。對于嬰幼兒的心理發展來說,擁抱也發揮著 B 的作用。心理學研究發現,(甲),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種行為的孩子健康得多。中國人的習慣里是很少擁抱的,即使與家人之間也很少有親密的身體接觸,久而久之, 就可能出現了“肌膚饑渴”。這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 一些孩子在小時候極少得到母親擁抱、親昵,長大后會形成一種潛在而又深刻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有的是對身體接觸的渴望:渴望被抱緊,被愛撫,甚至被摸一下頭或者頭發。而另外一些人則喜歡抱著被子、枕頭或者毛茸茸的玩具。他們往往感覺到孤單、不被愛、自卑,容易與人產生隔閡。而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能充分享受到母親的親密接觸,就不會形成“肌膚饑渴”,而會對所獲得的愛感到滿足,這對培養日后的情緒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關愛別人的能力,(乙)。22.文中畫波浪線的“肌膚饑渴”,有人說可以替換成“肌膚饑餓”,有人說不能替換。你的看法是什么 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參考答案]不能替換:①“饑餓 ”與“饑渴 ”雖然都是生理感受,但二者意蘊不同,相較于前者,“肌膚饑渴”還隱含渴望、期盼這樣的心理感受;②用于文中,與下文多個“渴望”相呼應,更契合文本語境。可以替換:①“肌膚饑餓 ”與“肌膚饑渴 ”都是以生理感受喻指中國人在生活中缺少擁抱這樣的親密接觸;②用于文中都希望人們重視擁抱的積極意義,二者語義相近。[看法明確給 1 分,理由有說服力給 3 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 分。]方法點撥——“語義邏輯”之語義相近1.解釋近義詞詞語的語義;2.正面表態就正向分析理由,忽略語義區別,強化同義性;3.反面表態即反向分析理由,夸大語義區別,強化不同性。4.可以結合文本語境,回答理由。【鞏固提升】乒乓球比賽中,如果解說員說“中國隊大敗日本隊”你認為是哪一個隊贏得了比賽?說說你的理由?(4分)[參考答案]中國隊贏,日本隊輸:①“中國隊大敗日本隊”與“中國隊大勝日本隊”這兩句說的是同一個意思;②“敗”這個詞在漢語里比較特殊,有“打敗”之意,所以是中國隊贏,日本隊輸。中國隊輸,日本隊贏:①“中國隊大敗日本隊”與“中國隊大敗于日本隊”這兩句說的是同一個意思;②“敗”這個詞在漢語里比較特殊,有“被打敗”之意,如果說中國隊大敗于日本隊就是中國隊輸了。[看法明確給 1 分,理由有說服力給 3 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 分。]【課堂小結】聚焦語用三大命題趨勢1.新考向,創設新命題點:高考語文語用題的命題點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命題者重視考查考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在考查語言的基礎時有進行創新,因此我們需要特別關注舊命題和新命題的融合。2.新考法,創新命題形式: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出題越來越靈活,考查的內容還是原來的那些考點,但是會改變形式、設置新情境、考查新角度,這時候考生就要培養應對新考法的能力。3.跨板塊,強化大學科思維:雖然高考語文試卷分成了四大板塊,但近兩年的高考逐漸打破了這樣分類的壁壘。比如語言文字運用也會選擇散文、小說、科普文、論述類、新聞等。4.面向生活,總結其中的規律:教考要把生活中的語言現象和語言學習運用聯系起來,并不斷總結其中的規律。備考方略:強基固本\優化技巧\靈活答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