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問題解決 第1課時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課題名稱:解決簡單的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導,體現先導后教"、進而無為而教"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體現先做后學"、進而自主學習"的學習思想;主要采用了探究發現法、討論歸納法,調動學生高漲的學習情趣,從中去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互相合作、歸納總結從而獲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內容分析:本節課主要內容是 從學生基本認知水平出發,以遇到“難題”這樣的情境引入新課,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分析、交流的能力。考慮到本節課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較小,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明確按比分配是比的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明確按比分配的意義和作用。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能根據所給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有關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 能根據所給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理解比的廣泛用途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準備:卡片、練習本等教學過程設計:(一)新課導入投影出示陳紅和趙青到文具店買文具的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情境圖。教師談話:幾個同學湊錢批發文具,我們來看看他們拿出了多少錢,買了哪些東西,該怎樣分?笑笑和淘氣各拿出8元錢,一共買了10支水彩筆。教師:他倆該怎么分這些筆?(學生回答后,老師及時作出評價,板書平均分)陳紅拿出6元,趙青拿出4元,一共買了15本同樣的筆記本。教師:這兩個同學買的筆記本也是平均分嗎?如果不平均分,那該如何分?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你們認為怎樣分比較合理?為什么?【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矛盾沖突,從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來源于生活,利用學生合伙購買文具怎樣分的問題情境,學生興趣盎然,立刻各抒己見,發表不同的看法,極大的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數學知識于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二)探究新知談話:在第一個問題“笑笑和淘氣各拿出8元錢,一共買了10支水彩筆”,應該怎樣分?預設:把10支水彩筆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教師:把10支水彩筆平均分給兩個同學,實際就是按幾比幾的比率來分的?(按1:1來分的)教師:在第二個問題“陳紅拿出6元,趙青拿出4元,一共買了15本同樣的筆記本”,這兩個同學買的筆記本也是平均分嗎?預設:平均分不合理,因為兩個人出的錢數不同。應該按照他們出的錢數的比來分才合理。教師:他們兩個人出的錢數的比是多少?(6:4=3:2)怎樣理解3:2呢?學生討論后回答。預設:可以理解為他們出兩人的錢數分別為3份和2份,他們兩個分筆記本時,一人分得3份,另一人分得2份。教師:很好,如果我設每份筆記本為x本,你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自己嘗試解決。匯報交流:陳紅、趙青拿出錢數的比是6∶4=3∶2 。解:設每份筆記本為x本。3x+2x=155x=15x=3陳紅應分的本數:3×3=9(本)趙青應分的本數:3×2=6(本)答:陳紅應分9本,趙青應分6本。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接著引導,還有其他解法嗎?教師:按照剛才你們的理解,他們出兩人的錢數分別為3份和2份,他們兩個分筆記本時,一人分得3份,另一人分得2份,也就是把這15本筆記本看作2+3=5份,陳紅分得的本數占15本的幾分之幾?趙青分得的本數占15本的幾分之幾?預設:陳紅分得的本數占15本的,趙青分得的本數占15本的。教師:這樣求他們兩個人各應分得多少本就轉化成了什么問題?預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應該列乘法計算。下面就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思路獨立解決。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匯報展示:總份數:3+2=5 陳紅應分的本數:15× = 9(本) 趙青應分的本數:15× = 6(本)答:陳紅應分9本,趙青應分6本。集體訂正,鼓勵表揚。教師小結: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從分配的比率可以看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的發展。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樣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見這樣的例子?介紹給大家聽聽。(學生舉例)【設計意圖:以小組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去探求問題的解法,目的是體現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解答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三)鞏固應用1.處理教材5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班 的人數,小組內討論,設計一個合適的比,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然后現在組內討論活動方案,利用雙休日參加兩項公益活動。2.練習十五第1題。獨立解決,交流匯報。集體訂正,匯報展示,鼓勵表揚。【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的練習,使學生對“簡單的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的解法掌握地更加牢固。】(四)達標反饋1.小明家養了35只雞,公雞和母雞的只數比是3∶4,公雞和母雞各多少只?2.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與其他國家擁有丹頂鶴只數的比是1∶3,2001年全世界大約有2000只丹頂鶴,我國有多少只?答案:1.3+4=7 公雞:35×=15(只) 母雞:35×=20(只)2.1+3=4(五)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怎樣進行按比例分配?教師總結:解決這類問題步驟:第一步求總份數;第二步求各部分量。解題關健一是在把比轉化成每一個數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來解答。二是設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列方程求解。【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知識小結,是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較系統的認識,教師的總結為學生今后解決這類問題指明了方向。】(六)布置作業1.農業專業戶計劃在承包的28公頃地里種植水稻和玉米,種植的面積比是4∶1。水稻和玉米各種了多少公頃? 2.學校把240棵的植樹任務按人數分給六年級的兩個班,六年級一班有38人,六年級二班有42人,兩個班各應植樹多少棵?答案:1.4+1=5 水稻: 玉米: 2.解:設一份的數是x棵。38x+42x=24080x=240x=3一班應植樹的棵數:38x=38×3=114(棵)二班應植樹的棵數:42x=42×3=126(棵)板書設計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陳紅、趙青拿出錢數的比是6∶4=3∶2解:設每份筆記本為x本。3x+2x=155x=15x=3陳紅應分的本數:3×3=9(本)趙青應分的本數:3×2=6(本)總份數:3+2=5陳紅應分的本數:15× = 9(本)趙青應分的本數:15× = 6(本)答:陳紅應分9本,趙青應分6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