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含“止”字的語句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導(dǎo)寫及范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2025八省八校T8聯(lián)考)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大學(xué)之道,在止于至善。——《禮記》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將伐顓臾》以上含有“止”字的語句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話聯(lián)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語句聯(lián)系起來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題簡析 這道文題初看上去,比較嚇人,實則不然。遵循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全面綜合抓重點”的基本原則,可以輕松地錨定核心概念“止”這一元要素,而后借助“一元生發(fā)”之法,可以生發(fā)出對立的另一元“進”,這樣以來,化“一元”為“二元”,這道作文題的立意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厘清“止”與“進”的內(nèi)涵,辨析二者之間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另外,文題問題情景中四個名句,內(nèi)涵較為“散”(聚焦度不高),可以有所側(cè)重地綜合立意,從而存在多種立意的可能。例如:(1)·看問題,分對象,向上向善之事宜“進”,反之則當(dāng)“止”。 (2)·將奮斗進行到底,適時適度“止”調(diào)適,以更好地“進”。 (3)·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強行”,能則“進”,不具備相關(guān)才能則“止”。······ (如何“一元生發(fā)”?請參閱后面鏈接文章《“一元”作文怎么辦》。)文體選擇:敘事更快捷 先談一點常識:同一則素材,在寫作議論文時,它是論據(jù);在寫作敘事類文章時,它是情節(jié)或事件------只是,在不同文體中,對它的加工方式方法不一樣-----在議論文中,加工的方式主要是概括;在敘事類文章中,加工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描寫”。示例:王昭君人物事跡(1)·議論文中的運用形式:“止”還是“進”,由心主宰。“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也許是陰差陽錯,昭君的身份突然轉(zhuǎn)換,變成了和親的公主,要被派往那個遙遠的苦寒的地方-----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安危,在她心中交織纏繞,她本有長留漢宮享受安逸榮華的機會,但是,她沒有采用“宮心計”爭取,而是堅定地走向邊庭荒漠。她之所以沒選擇“止”,是因為她心中裝著的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榮辱得失;她的心中,大漢的利益在個人之上。(2)·敘事散文中的運用形式:當(dāng)和親的車馬漸漸消失在殘陽之中,昔日的故里即將永別,她依然心無所悔走向孤寂;當(dāng)胡風(fēng)毫不留情地吹亂了她的青絲,吹裂了她的紅唇,也吹斷了她無盡的遐想時,她依然承受著這一切她本不該承受的孤獨;當(dāng)西山的余暉漸漸消失,黑暗吞噬了她日夜守望的大漢王朝,她不再回頭,毅然決然地行進在通往大漠深處的路上…… 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龍泉壁上鳴,女人不可以阻止戰(zhàn)爭,卻能為了民族利益犧牲自己,昭君義無反顧,無畏無懼,步履鏗鏘而未止息。通過以上示例,同學(xué)們應(yīng)該能夠理解------在材料作文確定立意之后,議論文可以寫,敘事類作文照樣也可以寫,甚至要比寫議論文更便捷,當(dāng)然,需要一定的想象、敘事和描寫的基本功。佳作展示一點星光“燭之武”春秋,鄭國都城。烏蒙蒙霧氣中隱約有一堵墻,走進看墻上磚瓦顯露著自己猙獰的“傷疤”,一根粗黑的麻繩向下緩緩的“蠕動”著,一個籮筐隱約出現(xiàn)。城墻上稀稀疏疏的幾個人向下注視著籮筐,對于他們來說那是僅有的一縷光。燭之武艱難的從筐中爬出,轉(zhuǎn)身向后是那并不高厚的城墻,仿佛一推就倒,城墻上的人宛如在送葬,眼神中充滿希冀,也含著無限茫然。而向前望去,濃厚的霧氣里是連綿的軍帳,還有在夜風(fēng)中咧咧嘶叫的旌旗在飄展,還有數(shù)不清的火把,正如奇獸猛鬼,撲閃著血紅的眼睛,那是秦軍。就在一個時辰前,鄭伯破天荒地“光臨”了他的寒舍。壯年時,一身熱血,滿腹經(jīng)綸渴望施展才華卻未能如愿,滿腹才華卻無人問津------而這次,當(dāng)鄭伯第一次謙卑地向他揖手,請他道出來意時,他猶豫了,他婉拒了,“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使命,不是因為鄭伯的謙卑,而是因為國家的岌岌可危,“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他毅然做出抉擇:以一軀老朽的脊背,只身赴虎穴,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整理了一下衣襟,走向那片燈火。那個夜里,烏云將月光掩遮,群星不再閃耀,整個星空如同一個超級巨大的黑鍋,嚴嚴實實地扣在鄭國的大地上,更扣在所有鄭國君臣子民的心上。那個夜里,他,燭之武,一個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獨自徐行在這片大地上,沒有星光,他就是星光,是鄭國的希望。那個夜里,一位花甲之年的俠士去奔赴屬于他的戰(zhàn)場;那個夜里,一個國家都在為這位俠士默默祈禱!“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他,燭之武,以三寸舌撼動十萬秦國虎狼師。出了軍帳,燭之武站在帳前,一股寒風(fēng)襲過,單薄的布衣隨風(fēng)舞動,錳地一個寒顫,感受到了久違的寒意,或許此刻他真的發(fā)覺到自己老了,看著外面的秦軍收拾著兵甲準備撤軍,或許此刻他會想到壯年時的心結(jié)也算了卻了吧。“燭之武一言,雄于十萬師”,千百年來,人們贊頌他的膽量、才華與功績,但我想,當(dāng)時的燭之武所想的可能就是一件事-----國家利益面前,不能“止”,只能“進”,哪怕刀山火海-----也許這就是責(zé)任或者使命感吧。【簡評】之所以說敘事文體創(chuàng)寫更快捷,是因為它在作文素材開發(fā)上更省事省時-----一個熟悉的人物,一個熟悉的情節(jié),而后釋放想象的力量,以敘事和描寫為膨化劑,把人物及其情節(jié)“泡開”,再適量地添加一點議論、抒情文字以畫龍點睛------于是,故事情節(jié)豐富了,人物形象豐滿了,主題也鮮明了,好文章成了!當(dāng)然,如果一人一情節(jié)還不夠,那就再請一倆個配角,來配合一下,或?qū)Ρ龋蛞r托,甚至還可以來點環(huán)境描寫以渲染烘托,讓人物形象更豐滿,文學(xué)味道更充足,如此,800字何難之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