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三新”協同教研共同體2025屆高三12月聯考地理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發生較明顯變化。圖1示意2022年我國人口增量前十城市的人口增量數據(單位:萬人)。據此完成1~2題。1.據圖可推斷A.省際人口流動增強 B.東部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最多C.省內人口流動增強 D.東部地區城市人口增長變快2.對我國近年人口流動方向變化影響最小的因素是A.基礎設施水平 B.省際經濟差異C.政府政策 D.產業轉移洛川縣地處黃土高原。該縣蘋果種植面積由1985年的3.6萬畝(1畝≈666.67平方米)增長為如今的50余萬畝,大多為旱作果園(靠自然降水從事生產)。為提高蘋果產量,有些果農采取高密度種植。圖2示意洛川、煙臺區域位置,圖3示意洛川蘋果園20年樹齡蘋果林地土壤水分垂直變化。據此完成3~5題。3.與山東煙臺蘋果相比,陜西洛川蘋果的特點是A.個頭小 B.甜度低 顏色差 D.水杉4.圖示該蘋果園土壤濕度垂直變化特點及其原因對應正確的是A.0—3米土壤濕度較小 下滲量小B.3——16 米土壤濕度持續減小 根系吸收土壤水分C.16米以下土壤濕度增加 受蘋果樹根系影響小D.20米左右土壤濕度最大 根系發達,有利于下滲5.據圖分析,果農采取高密度種植方式的不利影響主要是A.表層土壤濕度減小 B.深層土壤干燥化C.土地荒漠化 D.土地鹽堿化福建省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速較大。近年來,福建省在交通領域實施了一系列策略性的調整與變革。圖4示意2007——2022年福建省城市群道路交通碳排放時空演化,圖中白線為“碳排放標準差橢圓”,其大小與區域內碳排放集中程度呈負相關。據此完成6~7題。6.結合材料,推斷2007——2022 年福建省交通碳排放集中程度時空演化的特征是A.碳排放分布離散化 B.碳排放分布集中化C.碳排放分布先集中后離散 D.碳排放分布先離散后集中7.2007——2012年間,福建省交通碳排放集中程度演化特征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A.機動車保有量較多 B.一系列政策的實施C.經濟的快速增長 D.省內通行能力提升土壤的凍結和融化過程受氣溫、積雪、地形、太陽輻射、地表覆蓋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某地區冬春固態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圖5示意該地區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凍結日數和凍結最大深度的變化。據此完成8~9題。8.土壤最大凍結深度最大處的年降水量最接近A.900 mm B.600 mmC.450 mm D.250 mm9.分析海拔大于1 200 m的地區,土壤凍結最大深度與海拔的關聯性原因正確的是A.海拔越高,太陽輻射越強,凍土融化B.海拔越高,積雪厚度越大,對土壤的保溫作用強C.海拔越高,風速變大,土壤水分蒸發快,土壤含水量降低D.海拔越高,年降水量越多,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降溫越慢羊卓雍錯是高原內流湖,東西長,南北寬,形狀很不規則,分汊多,湖岸曲折蜿蜒,平均水深20—40m,最深處有60m。調查發現,在入湖河口沖積扇區域種植作物基本不受霜凍影響。圖6 示意羊卓雍錯流域狀況。據此完成10~11題。10.對羊卓雍錯湖水的鹽度特征描述正確的是A.南部比北部鹽度低 B.整體鹽度偏低C.西部比東部鹽度高 D.北部比南部鹽度低,11.從湖一氣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湖濱沖積扇地區油菜生長基本不受霜凍影響的原因是①白天湖水蒸發量大,湖濱處水汽含量大/②湖濱沖積扇地處高原,受冷空氣影響較小③夜晚大氣逆輻射較強,大氣保溫作用較強 ④該地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A.①② B.①() C.②④ ) D. ③④門多薩位于安第斯山東側,其周邊地區是世界典型的贊風多發區 圖7示意2012年12月24日當地時間12:00南美洲局部海平面等壓線分向狀況 為. 成12~13題。12.判斷鋒線①的類型及移動方向A.冷鋒,向南移動 E 冷鋒,向北移動C.暖鋒,向南移動 D.暖鋒,向北移動-13.推斷此時門多薩露點溫度(空氣冷卻至水汽飽和狀態時所需的溫度)的變化是A.露點溫度顯著降低 b.露點溫度顯著提升C.露點溫度基本不變 D.露點溫度略微提升林火對多年凍土退化區的植被和多年凍土影響重大。地層中的甲烷排放會適一步促進林火的發生及蔓延。圖8示意穩定氣候下北方某地區林火后的地表和多年凍土變化軌跡(冬季有積雪覆蓋)。據此完成14~16題。圖85114.推測地表甲烷濃度最大的季節是 一載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5.與過火前相比,過火后近期禾草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強 物種競爭減弱 ③地面反射增強 ④氣候變暖A.①② B.①③ C. ④ D.②③16.影響林火后該林地活動層厚度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覆蓋度 B.土壤類型C.土壤肥力 D.積雪厚度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 小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浙江省海寧市是全國蠶桑生產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受城鎮化、工業化以及假冒偽劣桑蠶影響,桑蠶產業規模大幅萎縮。云龍村位于海寧市西南部郊區,該村桑蠶生產歷史悠久,與浙江農業大學、浙江省農科院合作建設蠶桑生產基地。2017年該村與紡織業集團建立“基地+合作社+企業+技術”的合作模式,利用物聯網,帶動合作社和規模大戶開展專業化生產經營。同時,還開發了一系列旅游產品,如打造蠶桑文化研學產業,體驗絲織過程等,以此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圖9示意海寧市區域位置。(1)說出改革開放后海寧市傳統桑蠶產業發展受到制約的人為原因。(6分)(2)分別說出海寧市政府、相關企業在桑蠶產業振興中的行動。(6分)(3)依托研學實踐中心,設計三個針對中小學生的地理研學內容。(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鈾礦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性礦產。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加拿大、俄羅斯和納米比亞鈾礦儲量占全球67%以上,產量占70%以上。砂巖型鈾礦是我國主要鈾礦礦床之一,其富鉑巖體主要為巖漿巖,富鈾巖體廣泛分布于盆地基底及周邊山地,鈾元素可以溶于液體中,隨液體遷移。我國正在加大對砂巖型鈾礦的勘探力度,保障鈾礦安全。圖10示意我國砂巖型鈾礦空間分布,圖11示意2010——2030年我國鈾產量及需求量變化趨勢(含預測)。(1)描述我國砂巖型鈾礦的分布特點。(4分)(2)分析盆地中砂巖型鈾礦的形成過程。(6分)(3)分析我國鈾礦資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風險。(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青海湖四周高山環胞,據鐵卜加氣象站觀測,該地大風日數較多,且風向主要受盛行風向、地形、下墊面等影響,季節變化小。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多分布河口三角洲沉積物,東部湖、濱地帶有大量沙丘。圖12示意青海湖環境。(1)下列哪幅風頻圖能代表鐵卜加氣象站統計資料圖 并結合材料,說明該地主導風形成源.因 (6分)(2)指出湖泊南北兩岸降水量的差異,并分析原因。(6分)(3)據觀察發現,布哈河河口三角翻沉積物在李節上存在著明顯分層及顏色差異,請說明該地夏季和冬季的沉積物的差異及集原因。(6分)2024 年“三新”協同教研共同體高三聯考地理試卷參考答案答案及解析【答案】1. A 2. C【答案】3. B 4. C 5. D【答案】6. C 7. B【答案】8. C 9. D【答案】10. D 11. B【答案】12. B 13. A【答案】14. B 15. A 16. A17.(1)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占據土地,桑蠶種養面積縮小;勞動力、土地成本上升,桑蠶種養面積縮小;工業、生活污染嚴重,導致蠶絲質量下降;假冒和劣質蠶絲的沖擊。(每點2分,答3點得6分)(2)市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桑蠶產業發展;搭建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和農戶間的溝通平臺,組建合作社;樹立品牌,加強宣傳等。相關企業:提供資金,與大學、研究院所合作,培養良種,推動技術創新;升級桑蠶種養軟硬件,實現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與合作社、規模大戶合作,穩定生產;蠶絲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開拓市場等。(每點2分,答3點得6分,只答 一個角色行動的扣2分)(3)①展示歷史悠久的桑蠶種養文化和絲綢之美;②展示改良桑蠶品質技術和深加工生產流程;③展示人地協調、保護環境的發展模式;④展示政府引導、農工商校合作帶領農民致富的音文視頻;⑤開展種植、養護桑樹、繅絲、編織等勞動實踐體驗項目。(言之有理即可,每點 2分,答3點得6分)18.(1)分布不均勻,北多南少;呈片狀或條帶狀分布;集中于盆地中。(每點2分,答2點得4分)(2)巖漿活動在盆地基底及周邊山地形成富鈾巖體;裸露的富鈾巖體受風化剝蝕作用和流水侵蝕沖刷,鈾元素遷移進入水體;水體流動,將鈾元素搬運至盆地內部匯聚并不斷沉降于砂巖中,形成砂巖型鈾礦。(每點2分,答3點得6分)(3)我國鈾礦產量少,但需求量大,自給率低,需大量進口;國外鈾礦儲量和產量集中于少數國家;國際形勢不穩定。(每點2分,答3點得6分)19.(1)丙圖。(2分) 形成原因:青海湖常年受高空西風影響;冬季受西北風影響時間長;布哈河河谷呈西北—東南走向;布哈河狹長河谷容易形成山風,山風為西北風;青海湖區地處高原,常年氣溫低,陸地與湖泊易形成湖陸風,且陸風時間長。(原因答2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2)差異:南(西南)岸降水多,北(東)岸降水少。(2分)原因:夏季,湖面溫度低于陸地,形成湖風;湖風挾帶水汽到陸地;南岸山脈更緊靠湖泊,水汽易被抬升凝結形成降水(此點從北部山脈反之作答亦可)。(原因每點2分,答2點得4分)(3)差異:夏季沉積物厚,顆粒較粗,有機質含量高,顏色深。(2分,反之從冬季作答亦可)原因: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多,降水也多,河流徑流量大;流水侵蝕和搬運作用強,入湖泥沙多且顆粒粗;夏季泥沙中微生物活躍,有機質含量高,顏色深。(原因每點2分,答2點得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