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9 農業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共50分。 植物工廠是利用計算機對植物生長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及營養液等條件自動控制,使設施內植物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生產系統。例如,近年來,日本S企業將電子產業閑置的廠房改為植物工廠,種植無菌蔬菜和水果(下圖所示)。完成1~2題。1.S企業將本土閑置廠房改為植物工廠可以A. 增加耕地面積 B. 節省占地費用 C. 發展計算機產業 D. 避免環境污染2.S企業選擇在西亞的阿聯酋建設草莓植物工廠,考慮的主導因素是A. 當地資金雄厚 B. 當地電子技術水平高C. 當地氣候適宜 D. 草莓不便長途運輸馬達加斯加適宜耕種的土地占國土面積的71.2%,實際耕種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6.9%。水稻是該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但單產低,時常面臨饑荒的風險。2007年以來,中國專家在馬達加斯加培出了多個優良稻種,使其水稻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如圖為馬達加斯加水稻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各題。3.中國專家在馬達加斯加培育出多個優良稻種的原因是( )A. 中國農業技術水平高 B. 馬達加斯加居民飲食習慣不同C. 中國消費市場廣闊 D. 馬達加斯加自然環境差異較大4.馬達加斯加目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應( )A. 立足國內,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潛力 B. 加強儲備,依賴國際市場進口糧食C. 提高單產,全面推進機械化耕作 D. 開墾耕地,大面積增加西南部水稻種植黑枸杞屬于典型的鹽生植物,當外界鹽濃度高于或低于其最適濃度時會影響其生長。某科研團隊選擇在年降水量約260mm,多夏雨的寧夏某低洼地開展黑枸杞種植實驗。記錄不同時期(8月和10月)當地地下水位的變化及不起壟和起壟兩種栽培方式下土壤含鹽量的變化,記錄數據如圖所示。研究發現,起壟黑枸杞生長更好。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影響當地8月和10月地下水埋深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蒸發 B. 下滲 C. 降水 D. 灌溉6.起壟種植表層土壤鹽含量明顯增加是因為土壤起壟后( )A. 蒸發量增大 B. 地下水位變深 C. 降水量增多 D. 光照面積變小7.起壟可以更好地促進黑枸杞生長,主要在于起壟土壤有利于( )A. 增鹽 B. 透氣 C. 保濕 D. 降風棉花是一種喜熱、好光、耐旱、忌漬的經濟作物,適宜種植在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海南島是我國棉花種植試驗基地。為加快繁育進程,規避自然災害,依據海南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科技人員選擇3個區域周年種植棉花,順利實現了海南島內一年三代輪回種植棉花的目標(如圖)。據此完成下面三題。 8.海南島成為我國重要棉花種植試驗基地的優勢區位是( )A. 市場需求大 B. 海運成本低廉 C. 勞動力充足 D. 光熱資源豐富9.海南島開展棉花種植試驗的主要目的是( )A. 擴大就業 B. 培育良種 C. 增加產量 D. 出口創匯10.在甲、乙、丙三地種植棉花需要規避的主要自然災害依次是( )A. 寒害 蟲害和高溫 臺風 B. 蟲害和高溫 臺風 寒害C. 臺風 蟲害和高溫 寒害 D. 蟲害和高溫 寒害 臺風稻田綜合種養將水稻種植和動物養殖有機結合,通過物種間互惠和資源的互補利用,能夠節約利用土地、增加經濟產出并改善稻田生態環境。在我國各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中,稻蝦種養模式應用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所產稻米價格大約在6元~10元/kg,小龍蝦均價40元/kg,畝均收入7000元左右,帶來良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圖示意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據此完成各小題。11.與傳統水稻相比,稻蝦種養模式生產的稻米更受歡迎,主要是因為( )A. 品質好 B. 價格低 C. 產量小 D. 生長期長12.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最大生態效益是( )A. 延長產業鏈,增加了收入 B. 減少水土流失發生的頻率C. 減少農藥使用,減少污染 D. 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下圖為“滇東北某鎮的壩區農業生產模式現狀圖”。據此完成各題。13.該農業生產模式的最大優勢是( )A. 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 B. 消除環境污染C. 實現清潔化生產 D. 提高土壤肥力14.制約該鎮壩區糧食種植的主要不利條件是( )A. 晝夜溫差大,光線強烈 B. 干濕季分明,地表缺水C. 地勢高差大,土壤貧瘠 D.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15.該鎮壩區出現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煙草產業化模式的雛形,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 自然條件 B. 勞動力 C. 市場需求 D. 技術和資金林帶脅地效應是指農作物因靠近防護林帶而生長不良的現象。準噶爾盆地南部某農耕區主要種植棉花(喜光耐旱的深根作物),農田防護林帶多選種楊樹(植株高大、主根與側根發達的喬木)。后來,該農耕區改漫灌為滴灌,林帶脅地效應明顯加劇。為保障棉田產量,當地農民在防護林帶與棉田之間深挖溝,并在溝壁處置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改變灌溉方式之前,該農耕區中林帶脅地效應最明顯的棉田位于A. 東西走向林帶的北側 B. 南北走向林帶的東側C. 南北走向林帶的西側 D. 東西走向林帶的南側17.挖溝置膜后棉田產量得以保障,主要是因為該措施能夠A. 促進棉田土壤鹽分排出 B. 阻斷林帶根系向棉田延伸C. 防止棉田水分向林帶流動 D. 收集雨水作為灌溉用水貴州省大方縣曾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山區縣。該地森林資源豐富,林內產出藥食價值極高的稀有野生菇類冬蓀,冬蓀采摘后保鮮時間極短。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研發出仿林下冬蓀人工種植技術,但農戶種植積極性低,種植規模一直較小。2017年3月該地建立“公司+農戶+市場+分紅”的生產模式(如圖)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冬蓀種植,加速實現脫貧。據此完成各小題。18.20世紀90年代初該地冬蓀種植規模一直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種植土地缺乏 ②市場信息閉塞③勞動力不足④冬蓀損耗率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9.該地建立的冬蓀生產模式的作用不包括( )A. 資金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 B. 產銷一體發展格局的形成C. 區域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D. 冬蓀種植氣候條件的改善搶種是指搶時間突擊種植作物。小浪底水庫庫區的人們每年都會在灘涂上經歷一次搶種:農民頂著烈日,踩著淤泥,用傳統的人拉、鋤刨的耕作方式見證著“粒粒糧食皆辛苦”。如表為某年小浪底庫區各月平均水位統計表。據此完成各小題。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水位(m) 259.9 262.7 266.4 265.3 258.6 258.6 234.7 205.8 241.4 249.9 253.2 253.220.小浪底庫區搶種的時間為( )A. 3月 B. 5月 C. 7月 D. 9月21.推測該地區搶種的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是( )A. 短日照 B. 生長周期較短 C. 耐旱 D. 耐貧瘠22.該地區農民在灘涂上搶種時應當( )A. 擴大種植規模 B. 修建防洪堤壩C. 增加土地翻耕次數 D. 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典型的水稻種植區,水稻種植年限是影響稻田土壤性質的重要原因。下圖為江漢平原某地不同水稻種植年限稻田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圖。據此完成題。23.不同水稻種植年限稻田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 )A. 隨深度加深而升高 B. 與年限呈正相關 C. 年限越久變化越大 D. 深層土壤無波動24.影響不同水稻種植年限稻田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降水強度 B. 植株密度 C. 灌溉方式 D. 土壤性質25.在不同水稻種植年限稻田中,( )A. 新稻田僅需提高單次灌溉量 B. 老稻田應適當增加灌溉次數C. 水稻生長發育需水量差異大 D. 新稻田保水能力相對較弱二、綜合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100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花椒怕澇、怕冷、耐旱,根系分布淺,只要20m厚的泥土就可以生長,具有御寒、排汗、止癢之功效,也是川菜、火鍋使用較多的調料。青花椒通常在每年6月到8月采收,采收后沾水易變質。重慶市Q縣(下圖)喀斯特地貌廣布,當地少數民族飲食中有加青花椒的習俗。Q縣在致富過程中,曾嘗試種植多種作物,但收效較差。2012年,Q縣大力發展青花椒產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公司提供種植技術、天氣預報推送等指導服務,并確立青花椒保底收購價,農戶提供土地和勞動力,二者共同管理,共同收益。近年來,直播等網絡營銷方式使青花椒魚、青花椒雞等以鮮青花椒為主要調料的美食走紅,主打青花椒口味的餐飲店遍布全國,尤其是渝、鄂、湘、黔四省(市)區。(1)分析Q縣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2)從地形和氣候角度,解釋Q縣少數民族飲食中加青花椒習俗的形成原因。(3)解釋近年來青花椒口味餐飲店數量在全國迅速增加的現象,并分析鄂、湘、黔等省份青花椒口味餐飲店較多的原因。2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孜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平均海拔3500米,是貧困人口較集中地區。當地居民吃的蔬菜大多由成都長途運來,價格十分昂貴。2011年,兩位年輕人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用流轉來的土地建起適宜高原環境的溫室大棚,這種大棚朝向南偏西,氣溫下降時覆蓋上保溫層,待到第二天上午9點再揭開保溫層(我國大多數地區溫室大棚朝向正南,日出揭開保溫層,如圖2)。他們利用當地優良的自然環境,種植了當地居民喜愛的和當地不出產的優質菜品(水果黃瓜、小番茄等)。 之后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小番茄主產地海南的小番茄上市時間是1-4月,其他小番茄產地還處在零散生產狀態,他們從中發現了商機,在甘孜州四個不同海拔地區建起了457個大棚(如圖1),專業化種植小番茄,基地生產的小番茄不僅暢銷成都等大城市,而且也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許多農牧民成為基地的員工,漸漸走上脫貧致富之路。(1)分析甘孜高原上的大棚朝向設計為南偏西的原因。(2)與外地來的蔬菜相比,為什么高原蔬菜更受當地居民歡迎?(3)說明兩個年輕人選擇栽培品種和規劃小番茄連續生產的思路。2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肯尼亞是全球重要的茶葉生產國,尤其以紅茶聞名于世,是世界第二大紅茶生產和出口國,出口量占其總產量的90%以上。該國紅茶生產過程包括采摘、曬青、揉捻、殺青、發酵和干燥等多道工序。肯尼亞紅茶具有濃郁的香氣、鮮香醇甜的口感以及綿柔潤滑的特點,其湯色紅艷透亮,口感甘醇。材料二 盡管世界性茶葉生產過剩,但肯尼亞茶葉能夠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到巴基斯坦、埃及、英國、阿聯酋、也門等國家。2021年,肯尼亞茶葉發展局與中國茶企簽署了貿易協議,未來三年內,肯尼亞每年將向中國出口價值約70億肯先令(約合4.86億人民幣)的特種茶茶葉。(1)從氣候、地形、土壤等方面,簡述肯尼亞生產紅茶的有利自然條件。(2)分析肯尼亞茶葉能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出口到很多國家的原因。(3)從中國和肯尼亞中任選一方角度,說明肯尼亞茶葉發展局與中國茶企合作的優勢。(4)為肯尼亞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2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被稱為“東方橄欖油”。油茶樹喜濕怕澇,適宜在有深厚肥沃土層的微酸性土區域生長。我國是油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近年來,國家重視油茶產業的發展,將油茶的定位上升到林農脫貧致富的金牌產業和朝陽產業。博白縣屬桂東南丘陵區,該縣油茶樹宜林地資源豐富,利于開展“油茶+桉樹”、“油茶+中草藥”等“油茶+N”的復合經營模式,推動油茶產業向全過程產業鏈方向發展。圖1為廣西博白縣地理位置圖,圖2為博白縣油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方向示意圖。(1)從土壤的角度,評價該地種植油茶樹的條件。(2)說明博白縣油茶產業的發展經驗對我國其他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啟示。(3)為進一步穩固博白縣油茶“金牌產業”的地位,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為該地油茶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30.閱讀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南南縣地處洞庭湖腹地,頭頂迤邐長江之腰,腳踏浩淼洞庭三湖。近年來,南縣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廣“水稻+小龍蝦”生態種養模式,2018年8月,南縣“南洲稻蝦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了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當地采取“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為農戶統一提供稻種蝦苗,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實行綠色防控,統一進行種養技術培訓,農民集體加入由村委會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將土地流轉給企業,農民變股東,在治好生態環境的同時,讓農民經濟收益顯著提高。(1)分析南縣發展“水稻+小龍蝦”生態種養模式的優勢自然條件。(2)簡述在“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中農戶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3)為了打造產業集群,該縣打算利用“稻蝦種養”品牌優勢發展服務業,請提出兩項建議。答案和解析1~2.【答案】B、D【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講閑置廠房改造植物工廠帶來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準確判讀和分析所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答】A.由材料可知,植物工廠是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一種高投入、高技術、精裝備的農業生產體系,同時植物工廠屬于無土栽培,耕地并沒有增加,故A錯。B.將廢棄的廠房改造為植物工廠,可以節省企業發展種植無菌蔬菜和水果的占地費用,故B對。C.企業將閑置廠房改造為植物工廠,發展的是現代農業,不是發展計算機產業,故C錯。D.由于該企業是電子產業,其閑置廠房一般不會產生環境污染,故D錯。故選B。【分析】本題考查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分析。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圖示信息及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可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解答問題。【解答】A.由材料可知,草莓植物工廠是日本企業投資建設,所以當地資金雄厚并不是其考慮的主導因素,故A錯。B.阿聯酋地區電子科技水平并不發達,故B錯。C.植物工廠是利用計算機對植物生長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及營養液等條件自動控制,使設施內植物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生產系統,所以當地氣候不是其考慮的主導因素,故C錯。D.企業選擇在阿聯酋發展是因為阿聯酋地區人民收入水平較高,市場較大,企業利用草莓植物工廠生產是因為可以滿足當地的需求又避免草莓不便長途運輸的特點,故D對。 故選D。3~4.【答案】D、A【解析】解:依靠我國的農業技術水平,是可以培育出優良稻種的,但不是決定因素。A錯誤。飲食習慣和消費市場對于水稻品種的影響較小,BC錯誤。讀圖可知,馬達加斯加島水稻分布較為分散,其河谷、盆地、東部沿海平原都有分布,說明自然環境差異較大,水稻品種不同,可以培育多個優良品種,D正確。故選:D。影響農業的因素主要有確定、地形、土壤、水源、勞動力、科技等。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專家在馬達加斯加培育出多個優良稻種的原因,屬于基礎題,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結合實際分析解答。解:A、立足國內,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潛力,可以提高馬達加斯加的自給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故符合題意。B、依賴國際市場進口糧食容易被卡脖子,不能保證糧食安全,不符合題意。C、馬達加斯加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不利于機械化生產,不符合題意。D、西南部位于背風坡,降水少,水資源不足,不適于水稻的種植,不符合題意。故選:A。維護糧食安全的措施主要有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單產、加大進口量等。本題主要考查馬達加斯加目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城市,屬于基礎題,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結合實際分析解答。5~7.【答案】C、A、B【解析】1. 讀圖可知,8月地下水埋深較淺,10月地下水埋深較深;由材料可知,該地年降水量少,多夏雨,因此影響8月和10月地下水埋深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差異,8月降水多,下滲多,地下水補給量大,埋深較淺,C正確。2. 土壤起壟后獲得的光照面積增大,蒸發量增大,加重了土壤表層鹽分的積累,A正確,D錯誤;地下水位變深不利于發生土壤鹽堿化,B錯誤;土壤起壟對降水不會產生影響,C錯誤。3. 由材料可知,起壟會使表層土壤鹽分明顯增加,但是土壤鹽分過高也會影響黑枸杞的生長,A錯誤;起壟能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B正確;起壟能起到一定的保濕和降風的作用,但不是促進黑枸杞生長最主要的原因,C、D錯誤。故選B。8~10.【答案】D、B、A【解析】1. 海南島地處熱帶,光熱資源豐富,農作物全年皆可生長,可實現一年三代輪回種植棉花的目標,故選D。2. 由材料可知,海南島是我國棉花種植試驗基地,在海南島開展棉花種植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海南島內可以一年三代輪回種植棉花的優勢,培育良種,加快種子的繁育進程,B正確。3. 讀圖可知,甲地棉花的種植時間為10月中下旬,棉花要越冬,易受寒害影響;乙地2月中下旬開始種植棉花,棉花生長期氣溫不斷升高,高溫天氣多,加之棉花生長中后期進入雨季,故病蟲害較多;丙地6月下旬開始種植棉花,由于其位于沿海地區,地勢較低,故夏秋季節易受臺風災害影響。綜上可知,A正確。11~12.【答案】A、C【解析】解:稻蝦種養模式其飼養的魚、蝦、蟹產生的糞便會成為水稻的天然營養物質,提高土壤肥力,使水稻品質更優,A正確。稻蝦種養模式中的水稻,因其品質好,價格更高,B錯誤。稻蝦種養模式中的水稻更受歡迎,與其產量小并無關聯,C錯誤。傳統水稻與稻蝦種養模式中的稻米,其生長期大致相同,并無明顯差異,D錯誤。故選:A。影響農業的區位條件有氣候、地形、水源、交通、政策等。本題難度適中,通過農業設置題目,題目較為新穎,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解:延長產業鏈,增加收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屬于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中的經濟效益,并非生態效益,AD錯誤。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是在稻田中與動物養殖相結合,其水稻種植模式與傳統水稻種植模式并無根本差異,并不能降低稻田中水土流失發生的頻率,B錯誤。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由于加入了魚、蝦、蟹等養殖,利用魚、蝦、蟹控制雜草及水生昆蟲,還可利用其糞便來恢復土壤肥力,以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而可以有效的減少土壤和水質的污染,實現環境的生態效益,C正確。故選:C。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最大生態效益可以從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等角度分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與區域的相互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3~15.【答案】D、B、C【解析】1.【分析】本題考查對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形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讀圖。讀圖可知,所有要素的箭頭均指向“有機堆肥”方向,因此該農業模式的核心即利用有機堆肥,提高土壤肥力,其他均為次要方面。【解答】從圖中可看出該地秸稈、米糠稻草、豬牛羊糞都堆成有機肥還于農田,可知最大優勢是提高了土壤肥力,D正確;圖中沒有沼氣等能源,看不出怎么解決用能問題,A錯誤;該生產模式可減少污染,但不能完全消除污染,B錯誤;該農業模式的核心即利用有機堆肥,實現清潔化生產為次要方面,C錯誤。故選D。2.【分析】本題考查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根據題干“滇東北某鎮的壩區”推斷該地位于云貴高原,根據該地的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判斷即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云貴高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喀斯特地貌,地表缺水,B正確;晝夜溫差大,光照強烈是糧食種植的有利條件,A錯誤;壩區位于山間谷地,地勢相對平坦,水土流失較少,CD錯誤。故選B。3.【分析】本題考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煙草產業化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解煙草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作物,所以市場需求是影響煙草產業轉型升級的最主要因素是解題的關鍵。【解答】市場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煙草產業化模式影響主要因素是市場需求,C正確,ABD錯誤。故選C。16~17.【答案】A、B【解析】1. 【分析】本題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旨在考查學生闡述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及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解答】改變灌溉方式之前,農耕區中林帶脅地效應最明顯的地方是楊樹林,因其阻擋了農作物的光照,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由材料可知,棉花喜光耐旱,該地為北半球溫帶地區,故東西走向林帶北側最容易被遮擋陽光,導致棉花生長不良,產生較明顯的林帶脅地效應,故A正確,BCD錯誤。2. 【分析】本題考查區域農業的生產條件,旨在考查學生闡述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區域農業的生產條件。【解答】該農耕區改漫灌為滴灌后,土壤水分條件更加有限,楊樹發達的根系向棉田延伸爭奪土壤水分,使林帶脅地效應明顯加劇,挖溝置膜能夠阻斷林帶根系向棉田延伸,從而減弱林帶脅地效應,保障棉田產量,B正確;林帶脅地效應的原因不是由于土壤鹽堿化的問題,所以也不能夠促進土壤鹽分的排出,故A錯誤;采用滴灌水量很少,不會使得棉田水分向林帶流動,故C錯誤;西北地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該措施并不能收集雨水作為灌溉用水,故D錯誤。18~19.【答案】C、D【解析】解: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該地森林資源豐富,林內產出藥食價值極高的稀有野生菇類冬蓀,種植土地不缺乏,故①錯誤。90年代市場信息閉塞,當地認識冬蓀經濟價值不足,種植積極性低,故②正確。大方縣是貧困的山區縣,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勞動力充足,故③錯誤。冬蓀采摘后保鮮時間極短,冬蓀損耗率高,故④正確。故選:C。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水資源、地形、土壤;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本題難度簡單,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解題關鍵是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解答。解:大方縣建立“公司+農戶+市場+分紅”的生產模式,整合了大方縣農戶的土地和勞動力配置,公司收購機制提高了農戶種植和擴大規模的積極性,促進了資金流動,故A錯誤。公司負責冬蓀運輸銷售,實現產銷一體發展,故B錯誤。農戶通過公司代加工冬蓀產品,提高了農產品競爭力,故C錯誤。氣候是相對穩定的地理要素,生產模式無法改善氣候要素,故D正確。故選:D。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條件包括:氣候(熱量、光照、水分、晝夜溫差)、水資源、地形、土壤;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等。本題難度一般,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生產相關知識,解題關鍵在于結合圖上信息聯系所學的相關知識解答。20~22.【答案】C、B、D【解析】解:由圖表可知:3月水庫水位比較高,灘涂面積小,不適合搶種,故A錯誤。5月份水庫水位也比較高,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故B錯誤。7-9月是小浪底水庫水位較低的時期,露出水面的灘涂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低水位時期約有3個月,所以必須在水位下降后的7月搶種,故C正確。9月之后,水庫水位上升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不適合搶種,故D錯誤。故選:C。搶種發生在小浪底水庫庫區灘涂,生長期短,因此必須選擇水庫水位較低的時期。7-9月水庫庫區處于雨季,為了防止發生洪澇災害,水庫提前放水,將水庫水位降低,此時灘涂上適合種植。本題難度簡單,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及水庫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解答。解:由圖表可知,7—9月是小浪底水庫水位較低的時期,農作物生長時間約有3個月,因此該地區搶種的應是生長周期短的農作物,故B正確。7—9月小浪底水庫白晝時間較長,適合長日照作物生長,故A錯誤。當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7—9月受鋒面雨帶影響,雨水較多,不適合耐旱作物生長,故C錯誤。由材料可知,人們在灘涂上種植,灘涂地帶土壤肥沃,故D錯誤。故選:B。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包括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本題難度簡單,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解題關鍵是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解答。解:庫區灘涂面積有限,難以擴大種植規模,故A錯誤。調蓄河水是小浪底水庫的主要功能,降低庫區水位是為蓄洪做準備,因而在庫區范圍內的灘涂上沒有必要再修建防洪堤壩,故B錯誤。搶種時間較緊迫,增加土地翻耕次數不利于搶種的快速實施,故C錯誤。該地區農民在灘涂上搶種時應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防止水污染,故D正確。故選:D。(1)農業區位因素包括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2)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在灘涂上搶種應減少對當地水資源的破壞。本題難度一般,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農業區位因素以及水庫作用的相關知識。23~25.【答案】B、D、D【解析】1. 【分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解答】讀圖可知,隨著深度的加深,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并不是一直升高;根據不同年限稻田單位體積含水量的變化,年限越高變化越小;深層土壤的單位體積含水量并不大;年限越高的稻田,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越高,與年限呈正相關。故B正確,ACD錯誤。2. 【分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對土壤剖面單位體積含水量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土壤發育的影響因素。【解答】該地位于同一區域,降水強度差異不大;體積含水量的差異,主要是因為種植年限,與植株密度和灌溉方式關系不大;常年種植水稻,會影響土壤的空隙、黏度等土壤性質,從而影響土壤的體積含水量。故D正確,ABC錯誤。3. 【分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的措施,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解答】讀圖可知,老稻田保水能力強,可以減少灌溉次數,增加單次灌溉量;不同年限稻田的水稻生長發育的需水量并不會有差異;新(短年限)稻田的保水能力低,提高單次灌溉量,灌溉的水源容易流失,并不利于水稻吸收。故D正確,ABC錯誤。26.【答案】(1)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較小;為喀斯特地貌區,土層貧瘠淺薄;屬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發;地勢較陡,對外交通不便。(2)Q縣地勢起伏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表不易積水;北部山地阻擋冬季風,受冷空氣影響小,適合青花椒生長;少數民族居住地氣候寒冷,水汽不易擴散,濕度大,多蚊蟲,青花椒具有御寒、排汗、殺蟲止癢的作用。(3)網絡營銷提高了青花椒口味美食的知名度,市場需求量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和保鮮技術水平的提升,利于鮮青花椒遠距離運輸。原因:鄂、湘、黔等省份與重慶市相鄰,氣候等自然環境相似,飲食習慣較相似。【解析】本題考查農業區位因素及地域文化,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準確獲取材料及掌握當地的環境特征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重慶市Q縣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勢起伏大,地表不易積水,土層貧瘠淺薄;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較小,對外交通不便,屬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發。(2)青花椒具有御寒、排汗、止癢之功效,青花椒怕澇、怕冷、耐旱,根系分布淺,只要20m厚的泥土就可以生長,Q縣地勢起伏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表不易積水;北部山地阻擋冬季風,受冷空氣影響小,適合青花椒生長;少數民族居住地氣候寒冷,水汽不易擴散,濕度大,多蚊蟲,青花椒具有御寒、排汗、殺蟲止癢的作用。(3)近年來,直播等網絡營銷方式使青花椒魚、青花椒雞等以鮮青花椒為主要調料的美食走紅,主打青花椒口味的餐飲店遍布全國,尤其是渝、鄂、湘、黔四省(市)區。網絡營銷提高了青花椒口味美食的知名度,市場需求量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和保鮮技術水平的提升,利于鮮青花椒遠距離運輸。鄂、湘、黔等省份與重慶市相鄰,氣候等自然環境相似,飲食習慣較相似。27.【答案】(1)原因:(甘孜位于北回歸線以北)高原凌晨氣溫比傍晚低,上午揭簾(覆蓋膜)較晚,下午實際利用日照時間比上午長;一天內太陽高度較大時段(正午前后),太陽光線與大棚弧形拱保持較大夾角,以充分獲取太陽能。(2)原因:高原生態環境(空氣、水、土)良好,蔬菜更環保(或綠色);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好且更新鮮;運輸成本低,價格便宜;高原環境獨特,有適宜在高原種植但外地沒有的蔬菜品種,蔬菜品種更豐富多樣(適宜高原種植的特有蔬菜品種,更符合當地人飲食習慣)。(3)思路: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小番茄,專業化生產以培育基地的品牌(精品);利用甘孜地區不同海拔高度的氣溫差異種植小番茄,采用錯季循環生產,實現小番茄全年都能滿足市場需求,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甘孜高原上的大棚朝向設計為南偏西的原因,高原蔬菜更受當地居民歡迎的原因,闡述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旨在考查學生闡述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闡述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解答】(1)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據材料可知,用流轉來的土地建起適宜高原環境的溫室大棚,這種大棚朝向南偏西,氣溫下降時覆蓋上保溫層,待到第二天上午9點再揭開保溫層(我國大多數地區溫室大棚朝向正南,日出揭開保溫層),由于甘孜位于北回歸線以北,高原凌晨氣溫比傍晚低,上午揭簾(覆蓋膜)較晚,下午實際利用日照時間比上午長;一天內太陽高度較大時段(正午前后),太陽光線與大棚弧形拱保持較大夾角,以充分獲取太陽能。(2)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從蔬菜品質、運輸成本、蔬菜品種等方面回答,高原生態環境(空氣、水、土)良好,蔬菜更環保(或綠色);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好且更新鮮;運輸成本低,價格便宜;高原環境獨特,有適宜在高原種植但外地沒有的蔬菜品種,蔬菜品種更豐富多樣(適宜高原種植的特有蔬菜品種,更符合當地人飲食習慣)。(3)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主要從專業化生產、錯季生產等方面回答,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小番茄,專業化生產以培育基地的品牌(精品);利用甘孜地區不同海拔高度的氣溫差異種植小番茄,采用錯季循環生產,實現小番茄全年都能滿足市場需求,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8.【答案】(1)肯尼亞位于東非高原,地面起伏較大,有利于排水;赤道附近,地處熱帶,海拔較高,氣溫變化小而且熱量較充足,降水也較多,既有利于茶葉生長,也有利于生產過程中茶葉發酵;多火山灰土壤,土壤肥沃而且呈酸性,適合茶葉的生長。(2)肯尼亞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勞動力充足而且工資水平較低;土地租金低;茶葉品質好。(3)中國:市場廣闊,茶葉進口量大;種植和生產茶葉的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或肯尼亞:茶葉種植的自然條件好,茶葉質量好;茶葉種植、生產的成本低。(4)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加大技術投入,進一步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解析】(1)本題考查肯尼亞生產紅茶的有利自然條件,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熟練掌握圖文材料是解題的關鍵。結合區域定位,該地位于東非高原的赤道附近,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充足;根據等高線上數值,可知該地海拔較高,光照條件好,紫外線較強,病蟲害少;根據等高線的疏密可知,地形坡度較大,排水條件良好;位于山谷,水汽不易擴散,降水較多,空氣濕度大,利于茶樹生長,也有利于生產過程中茶葉發酵;多火山灰土壤,土壤肥沃而且呈酸性,適合茶葉的生長。(2)本題考查肯尼亞茶葉能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出口到很多國家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熟練掌握圖文材料是解題的關鍵。該地屬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和土地租金低,生產成本低;工業不發達,環境質量好,茶葉品質高;根據材料“肯尼亞是全球重要的茶葉生產國,尤其以紅茶聞名于世,是世界第二大紅茶生產和出口國”可知生產規模大,產量大。(3)本題考查肯尼亞茶葉發展局與中國茶企合作的優勢,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熟練掌握圖文材料是解題的關鍵。如果從中國的角度進行分析,可從市場、經驗和技術等方面分析。如果從肯尼亞角度分析,可從茶葉的產量大、品質優、種植成本低等角度進行分析。(4)本題考查肯尼亞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熟練掌握圖文材料是解題的關鍵。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不高,應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種,提高品質;為提高收益可對茶葉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肯尼亞所產茶葉幾乎全部用于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較大,應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拓展銷售渠道,擴大國外市場。29.【答案】(1)有利:紅壤為酸性,適合油茶樹生長;不利:紅壤貧瘠,肥力低,不利于油茶樹生長發育。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丘陵區,侵蝕作用明顯,土層較薄。(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實行專業化生產;發展多種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農產品的種類,適應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擴大生產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及副產品的利用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收益;提高廢棄物的利用率,產業發展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力度,促進鄉村發展。(3)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發展油茶產品深加工;與大型榨油廠簽訂穩定的供貨協議,形成穩定的市場;與當地旅行社聯合開展油茶制作與品嘗活動,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發展第三產業。【解析】本題考查農業區位因素及發展方向,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準確獲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油茶樹喜濕怕澇,適宜在有深厚肥沃土層的微酸性土區域生長。博白縣屬桂東南丘陵區,紅壤為酸性,適合油茶樹生長;不利的是紅壤貧瘠,肥力低,不利于油茶樹生長發育。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丘陵區,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侵蝕作用明顯,土層較薄。(2)博白縣依托油茶特色產業脫貧致富,故其他貧困縣也應因地制宜,突出發展本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博白縣以“油茶+桉樹”、“油茶+中草藥”等“油茶+N”的復合經營模式,發展,其他貧困縣也可以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力度,構建“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取得規模效益。(3)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利于提高總產量;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引進)高產高油品種或改造低產油茶樹,利于提高產量;提高種植技術,降低氣象災害對油茶生長的影響等,利于提高產量。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發展油茶產品深加工;與大型榨油廠簽訂穩定的供貨協議,形成穩定的市場;與當地旅行社聯合開展油茶制作與品嘗活動,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發展第三產業。30.【答案】(1)位于洞庭湖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長江中游洞庭湖流域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水稻和小龍蝦的生長。(2)農戶加入合作社以后向企業流轉土地,同時也可以成為企業勞動力,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收入;公司與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稻種蝦苗和生產資料,監控產品質量,提升農戶種植技能和抗風險能力;龍頭企業利于形成品牌效應,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3)打造主題餐飲品牌;在縣域內推出了稻蝦田園、稻蝦公園等綜合體,以及稻蝦特色游等鄉村旅游線路發展農業文化旅游;與大型物流企業合作,建立南縣稻蝦物流中轉倉,發展物流業,降低企業物流成本。【解析】本題以湖南南縣"水稻+小龍蝦""生態種養模式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農業區位優勢、農業發展措施、服務業的發展措施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1)南縣地處洞庭湖腹地,處于洞庭湖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長江中游洞庭湖流域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水稻和小龍蝦的生長。(2)農民集體加入由村委會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將土地流轉給企業,農民變股東,同時也農戶還可以成為企業勞動力,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收入;公司與合作社為農戶統一提供稻種蝦苗,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實行綠色防控,統一進行種養技術培訓,利于監控產品質量,提升農戶種植技能和抗風險能力;龍頭企業知名度高,利于形成品牌效應,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3)利用"稻蝦種養""品牌優勢發展服務業可以充分利用優質稻米和小龍蝦等打造以小龍蝦為主題的餐飲品牌;可以充分發揮生態種養模式的優點,完善基礎設施,在縣域內推出稻蝦田園、稻蝦公園等綜合體,以及稻蝦特色游等鄉村旅游線路發展農業文化旅游;基于“稻蝦種養""的生態體驗旅游服務,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選擇,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增加收入來源;為了便于產品銷售,可與大型物流企業合作,建立南縣稻蝦物流中轉倉,發展物流業,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