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末綜合模擬試題 2024--2025學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新教材)一、單選題[新情境·生活情境]重慶的亮亮喜歡沐浴在日出的第一縷陽光中晨跑,下圖為亮亮3月21日6:00左右在平坦跑道上晨跑的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據圖判斷,此時亮亮大致向____方向晨跑前進( )A.東 B.南 C.西 D.北2.接下來的三個月內,亮亮晨跑開始的時間應( )A.越來越早 B.先變早后變晚 C.越來越晚 D.先變晚后變早暑假,小麥開啟了北京之行。入住賓館時,他發現大堂墻面上四個城市的鐘表時間不一樣。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3.造成四個城市有時間差異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轉 B.地球自轉 C.地殼運動 D.生活習慣4.北京和東京的時間差異小,這是因為兩地( )A.文化差異小 B.緯度相差小 C.經度相差小 D.經濟差異小讀太陽光照圖(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圖一)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二),完成下面小題。5.圖一中陰影區代表黑夜,此時我國節氣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6.11月初,北半球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在____之間,并向____移動( )A.③—④;南 B.④—③:北 C.①—②:北 D.②—③:南人參原生于我國東北原始森林中,是喜冷涼、濕潤而耐蔭的藥用植物,怕積水,不耐旱,忌強光直射,讀“長白山局部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各題。7.如圖四地中,最有可能找到人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8.關于圖中地理事物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圖中河流a河段自東北向西南流B.山頂海拔為800~900米C.乙丁間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地的實地距離為1000米D.丁地所處的地形部位是山谷2023年3月,印度尼西亞的默拉皮火山多次噴發,噴射出的大量火山灰覆蓋了附近的村莊和城鎮。讀世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9.結合上圖,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些裂谷是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B.板塊碰撞擠壓可以形成新的海洋C.高大山脈是因板塊分裂而形成的 D.一些山脈是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10.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之一,有“火山國”之稱,這是因為該國( )①地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②地處三大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③位于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④位于環太平洋地帶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11.火山噴發時,當地居民( )A.為躲巖漿應往地勢低洼處跑 B.應趕緊躲到近處的木板房里C.應戴好護目鏡等以應對火山灰 D.應馬上跑回家收拾貴重物品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2.該圖表示的是氣溫、降水( )A.隨經度變化的情況 B.隨緯度變化的情況C.隨海拔變化的情況 D.隨時間變化的情況13.關于全球年平均氣溫及年降水量分布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A.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低、年降水量多B.全球年降水量均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C.中緯度地區南半球的年降水量比北半球少D.低緯度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高于中緯度地區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4.全球使用國家或地區數量最多的語言是( )A.漢語 B.英語C.阿拉伯語 D.西班牙語15.讀圖可知( )A.使用俄語的國家或地區數量少于葡萄牙語B.使用漢語的國家只有中國C.使用阿拉伯語的國家或地區數量多于日語D.西班牙語的使用人數少于英語二、解答題16.下圖是地球自轉示意。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 時針方向。地球自轉周期為 。(2)甲地位于 (填“低”“中”或“高”)緯度地區。甲所在緯線比乙所在緯線 (填“長”或“短”)。(3)甲、乙、丙三地,即將進入白天的是 地, 地的黑夜時間最長。一天中,乙、丙兩地更早看到太陽的是 地。17.下圖為我國南方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區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號召,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農業。讀圖,回答下列各題。(1)根據圖中海拔可判斷出該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2)圖中甲地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可推斷出該地的地形部位是 。(3)該地區計劃打造梯田觀光景點,你認為圖中甲、乙、丙三地中最適合修筑梯田的是 。(4)圖中A到D河段的落差范圍是 米,河流AB段的流向大致是自 向 。(5)小明曾到該地旅游,體驗了漂流項目活動,他感受到在CD河段漂流比在AB河段更加驚險刺激的原因是 。18.讀六大板塊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六大板塊的名稱:A 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B 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2)板塊運動形式:①相反方向運動—— ——生長邊界,常常形成 或海洋(如紅海)。②相對方向運動—— ——消亡邊界,在陸地上常常形成 ,在海底形成海溝(如馬里亞納海溝)。(3)主要火山、地震帶: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例如,環太平洋地帶和 地帶。19.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二,從總體來看,自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 ,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明顯 。(2)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由 率和 率決定的。(3)圖一漫畫反映了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問題是 (任答一點)。如果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主要問題是 。(4)為解決人口問題,各國制定了相應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增長與 的發展相適應,與 相協調。參考答案:1.D 2.A1.日出東方,春分時6:00正值日出時刻,則此時影子朝西,圖示亮亮左側是西方,所以亮亮行進的方向是北。D正確,ABC錯誤。故選D。2.亮亮3月21日晨跑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接下來三個月,太陽直射點逐漸往北移動至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日出越來越早,因此接下來的三個月內,亮亮晨跑開始的時間應越來越早。A正確,BCD錯誤。故選A。3.B 4.C3.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由于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因此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的早,因此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B正確;時間差異跟地球公轉、地殼運動和生活習慣無關,ACD錯誤。故選B。4.由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使得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的早,經度不同的地方出現時間差異,經度相差越大,時間差異越大,因此北京和東京的時間差異小,是因為兩地經度相差小,C正確;緯度主要影響熱量,B錯誤;文化差異、經濟差距跟時間差異無關,AD錯誤。故選C。5.B 6.A5.讀圖可知,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可判斷該地是北極地區,該圖所示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是極晝,說明此時是北半球的夏至。故選B。6.11月初,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與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間,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回歸線移動,即由③向④移動。故選A。7.B 8.B7.由人參的生長特性可知,該作物喜冷涼,怕積水,不耐旱,又怕強光直射,以上四個地區中,乙是最有可能出現人參的,其他三處靠近河,積水多,故選B。8.關于圖中地理事物的分析,圖中河流a河段自東北向西南流;山頂海拔為900~1000米;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500米,若乙丁間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地的實地距離為1000米;丁地所處的地形部位是山谷,故選B。9.D 10.B 11.C9.一些高大山脈是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例如安第斯山脈,D正確,C錯誤;板塊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A、B錯誤。故選D。10.印度尼西亞位于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及環太平洋地帶,地殼活躍,火山活動頻繁,②④正確,①③錯誤。故選B。11.火山噴發時,火山灰所含的微小顆粒會損害眼睛,因此要戴好護目鏡等,C正確;為躲巖漿應往地勢較高處跑,A錯誤;火山噴發時木板房容易著火,不安全,B錯誤;生命至上,火山噴發時,應先到安全處躲避,D錯誤。故選C。12.B 13.D12.讀圖可知,低緯度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高于中緯度地區,該圖表示的是氣溫、降水隨緯度變化的情況,圖示與經度、海拔及時間無關。B正確,ACD錯誤。故選B。13.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低、年降水量少,A項錯誤;讀圖可知,南北緯20°~40°地區的年降水量低于40°~50°地區,B項錯誤;中緯度地區南半球的年降水量比北半球多,C項錯誤。低緯度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高于中緯度地區,D正確。故選D。14.B 15.C14.由圖可以看出,全球使用國家或地區數量最多的語言是英語,B正確,故選B。15.由圖可知,使用俄語的國家或地區數量多于葡萄牙語,A錯誤;使用漢語的國家主要是中國,還有其余國家或地區也會使用,B錯誤;使用阿拉伯語的國家或地區數量多于日語,C正確;西班牙語的使用人數多于英語,D錯誤。故選C。16.(1) 順 一天(2) 低 短(3) 乙 甲 丙(1)地球自轉是地球繞著地軸運動,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方向;而在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方向 ;自轉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2)低緯度 一般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之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的地區,中緯度 指南北緯30度至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緯度 通常指南北緯60度以北的區域,甲是南緯20度,所以甲是低緯度地區;赤道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逐漸縮小,乙在赤道,緯線最長,所以甲比乙所在的緯線短。(3)按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入夜為昏線,由夜入晝為晨線,根據圖中的太陽光和晨線判斷可知,乙地即將進入白天;圖中北極圈有極晝現象,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甲、乙、丙三地中,丙位于北半球、乙位于赤道、甲位于南半球,所以甲的黑夜時間最長;由于地球自西向東不停自轉,地球上同緯度地區,東邊的時刻早于西邊,位置偏東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區先進入黑夜,丙位于乙的東側,比乙更早看到太陽。17.(1)山地(2)山谷(3)丙(4) 150~250 北 南(5)CD河段的等高線比AB河段更密集,坡度更陡,水流更急(快)(1)讀圖可得,該地區海拔大多在500 米以上,該地的主要地形類型是山地。(2)據圖可知,根據等高線判讀,圖中甲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該處的地形部位是山谷。(3)該地計劃打造梯田觀光景點,圖中甲、乙、丙三地中最適合修筑梯田的是丙,該地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4)圖中等高距是50 米,圖中 A 點海拔高度范圍是650~700米,D點的海拔高度范圍是450~500米,A到D河段的落差(H)范圍是150~250米,根據水往低處流,圖中指向標箭頭的為北,反向為南,面向北方,左邊是西,右邊是東,河流AB段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5)在CD河段漂流比在AB河段更加驚險刺激,其原因是CD 河段等高線更加密集,坡度較陡,水流更急。18.(1) 亞歐 印度洋 太平洋(2) 張裂 裂谷 碰撞 山脈(3)地中海一喜馬拉雅(1)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快,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讀圖可知,A是亞歐板塊,B是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的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2)各大板塊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板塊運動形式:①相反方向運動——張裂拉伸——生長邊界,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紅海)。②相對方向運動——碰撞擠壓——消亡邊界,在陸地上常常形成山脈,在海底形成海溝(如馬里亞納海溝)。(3)世界上火山與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方,主要位于兩大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橫貫歐洲南部到亞洲的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19.(1) 短 加快(增快)(2) 人口出生 人口死亡(3) 環境污染;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生態破壞;資源緊張 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加重(4) 社會、經濟 資源、環境(1)讀圖二可知,自1830年到1999年,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90年,從20億增長到30億用了30年,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明顯加快。(2)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人口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3)圖一漫畫反映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造成環境污染;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生態破壞;資源緊張等問題。如果人口增長過慢,主要會帶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4)針對人口增長過快和過慢的問題,人口的增長應與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口增長過快應控制人口增長,人口增長過慢應鼓勵生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