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學習目標整合】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梳理小說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特色語言,理解小說主題及社會意義,并有自己的看法,增進對小說這一體裁的了解。2.掌握并能靈活運用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從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掌握審題立意的方法。3.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加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確立自我意識,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個人成長。【思維導圖回顧知識】【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教材文學常識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三閑集》《且介亭雜文》等。2.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 享利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小說《胖子和瘦子》《一個文官的死》《第六病室》《裝在套子里的人》等,劇本《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3.阿城,原名鐘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尋根文學”重要代表作家,編劇。他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描寫日常生活或普通人物為主,展現鮮明生動的世俗社會眾生相,語言簡潔明快,雅俗共賞。代表作有《遍地風流》《棋王》等。4.劉紹棠(1936-1997),通縣(今北京通州區)人,作家。我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的創立者。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蛾眉》,中篇小說《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等。其作品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格調清新。二、課外文化常識1.“秀才”一詞原是優秀人才的通稱。漢武帝時,朝廷推行官員選拔制度改革,“秀才”成為選拔官吏的一種科目。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秀才改稱“茂才”。隋朝實行科舉制,開科取士,設秀才科。唐初,科舉考試中沿設秀才剛開始時秀才科居首,后因要求過高,漸漸被廢除,“秀才”逐漸發展成為對一般儒生的稱呼。宋代時,凡應舉者,無論考中與否,都稱為“秀才”。明清時期,“秀才”的意思逐漸固定下來。這時的“秀才”有一定門檻。通過最低一級考試得以在府州、縣學讀書的人稱為“秀才”。考中秀才,可以說是寒窗苦讀取得的初步成果:進,可以去考取舉人;退,則可以開設私整。出身貧困的讀書人考中秀才后,往往一邊通過教書獲得經濟來源,一邊繼續考取功名。2.“王子犯法”真的“與庶民同罪”嗎:在古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新興地主階級針對奴隸主貴族的等級特權提出的法律原則,旨在從政治上打擊和限制奴隸主貴族的特權。所謂“同罪”只是一種相同或相似意義上的同罪,是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并不是王子犯了法就真的會和百姓一樣被定罪受處罰。法律規定得很清楚,只要是沾了“官”的邊,就可以享有“減”“贖”“議”“請”等一系列免罰減罪的權利。盡管為了維護整個封建統治秩序,也懲治過統治集團中一些惡名昭著者,但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能相提并論。3.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由于地勢、氣候等原因,藏民以牛羊肉、奶類、酥油等高熱量食物為主食,這些高脂肪的食物需要茶葉的幫助才能更好地在人體內分解,但藏區不產茶,鄰近的云南則有良茶。而在中原地區,軍隊征戰需要大量的騾馬,因此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區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馬古道對古代的地域和民族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4.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共10個,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即對應十二生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順序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60組搭配。第53個為“丙辰”,如蘇軾《水調歌頭》的序言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再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天啟”是明熹宗的年號,“壬戌”為干支紀年。【核心素養對接中考】一、閱讀理解與欣賞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幾個纖夫見他們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聽咔吧一聲,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茶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揮舞起來,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饒,站在河邊大罵不住聲,還不許那幾個纖夫爬上岸來;大帆船失去了纖力,掌舵的zhàn裂了虎口,也駕馭不住,在河上轉開了磨。最后,還是船老板請出了擺度船的柳罐斗,釘掌鋪的吉老秤,老木匠鄭端午,開小店的花鞋杜四,說和了兩三個時辰,一丈青大娘才算開恩放行。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粗的字注音。 zhàn( )裂 纖夫( ) 駕馭( )2.文段中有錯別字的詞語是“____________”,這個詞語的正確寫法是“____________”。3.“不依不饒”中“饒”的意思是( )A.豐富;多B.沒有代價地增添C.饒恕;寬容D.表示讓步4.畫線句子運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閱讀《蒲柳人家》中節選的文字,回答問題。何滿子的爺爺,名諱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號,北運河兩岸,古北口內外,在賣力氣走江湖的人們中間,那可真是叫得山響。他的外號叫何大學問。何大學問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年輕的時候,當過義和團,會耍大刀,拳腳上也有兩下子。以后,他給地主家當趕車把式,會擺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這個人好說大話,自吹站在通州東門外的北運河頭,抽一個響脆的鞭花,借著水音,天津海河邊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氣大,愛打抱不平,為朋友敢兩肋插刀,所以在哪一個地主家都待不長。于是,他就改了行,給牲口販子趕馬;一年有七八個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騾馬大市之間,奔走在長城內外的古驛道上。幾百匹野馬在他那一桿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溫馴的綿羊。沿路的偷馬賊,一聽見他的鞭花在山谷間回響,急忙四散奔逃,躲他遠遠的。所以,他不但是趕馬的,還是保鏢的,牲口販子都搶著雇他。這一來,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顧茅廬,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腳錢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劉皇叔那樣的禮賢下士。他這個人,不知道錢是好的,伙友們有誰家揭不開鍋,沿路上遇見老弱病殘,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給多少,也不點數兒;所以出一趟口外掙來的腳錢,到不了家就花個精光。在這個小村,數他走的地方多,見的世面廣;他又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出一趟口外,本來掙不了多少錢,而且到家之前已經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來,卻要裝得好像腰纏萬貫;跟牲口販子借一筆驢打滾兒,也要大擺酒筵,請他的知音相好們前來聚會,聽他談講過五關,斬六將,云山霧罩。他這個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編起故事來,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于是,人們一半是戲謔,一半是尊敬,就給他送了個何大學問的外號。自從他被尊稱為何大學問以后,他也真在學問上下起功夫來了。過去,他好聽書,也會說書;在榮膺這個尊稱之后,當真看起書來。他腰里常常揣著個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腳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來,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兒,不恥下問,而且舍得掏學費;誰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請這位白吃一頓酒飯。既然人稱大學問,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樣兒,于是穿起了長衫,說話也咬文嚼字。人們看見,在長城內外崇山峻嶺的古驛道上,這位身穿長衫的何大學問,騎一匹光背兒馬,左肩掛一只書囊,右肩扛一桿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風凜凜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廟,他都要下馬,作個大揖,上一股高香。本來,孔夫子門前早已冷落,小城鎮的文廟十有八九坍塌破敗,只剩下斷壁殘垣,埋沒于蓬高荊棘之中,成為鳥獸棲聚之地;他這一作揖,一燒香,只嚇得麻雀滿天飛叫,野兔望影而逃。5.對選文中畫線句子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他“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所以人們雖然認為他編故事、講故事根本算不得學問,但也說他是有學問,而且是“大學問”。B.他編的故事、講的故事說起來煞有其事、頭頭是道,但卻是無中生有、信口開河,人們為了嘲諷他,就稱他是“大學問”。C.他能憑空編造出那么生動曲折、有枝有葉的故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所以人們真誠地認為他有“大學問”。D.他會編故事、講故事,應該說是有點學問,但人們為了滿足他“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的虛榮心,干脆稱他為“大學問”。6.如果給何大學問畫一幅畫,下列要素組合最典型的一項是( )A.古驛道 大鞭 文廟 光背兒馬B.唱本 書囊 文廟 崇山峻嶺C.古驛道 長衫 唱本 崇山峻嶺D.長衫 書囊 大鞭 光背兒馬7.下列能夠體現何大學問慷慨大方性格的一項是( )A.他又好喝酒,脾氣大,愛打抱不平,為朋友敢兩肋插刀,所以在哪一個地主家都待不長。B.伙友們有誰家揭不開鍋,沿路上遇見老弱病殘,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給多少,也不點數兒。C.跟牲口販子借一筆驢打滾兒,也要大擺酒筵,請他的知音相好們前來聚會,聽他談講過五關,斬六將,云山霧罩。D.遇上生字兒,不恥下問,而且舍得掏學費;誰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請這位白吃一頓酒飯。8.下列對文章語言特色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語言古樸典雅,凝練厚重,經得住咀嚼品味。B.句式整散結合,參差錯落,讀起來節奏鮮明。C.采用了民間口語與俗語,鄉土氣息濃郁。D.繼承了說唱藝術的特點,講究押韻和對偶。閱讀阿城《溜索》選段,完成下列小題。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首領也不多說,用小腿磕一下馬。馬卻更覺遲疑,牛們也慢下來。一只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馬幫像是得到信號,都止住了。漢子們全不說話,走到牛隊的前后,猛發一聲喊,連珠脆罵,拳打腳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只當是百里之外天公澆地。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領隊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山不高,口極狹,僅容得一個半牛過去。不由捏緊了心,準備一睹氣貫滇西的那江,卻不料轉出山口,依然是悶悶的雷。心下大惑,見前邊牛們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邊,抽一口氣,腿子抖起來,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動半步。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轉了多半日,總覺山低風冷,卻不料一直是在萬丈之處盤桓。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帶著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急轉身,卻什么也沒有,只是再不敢輕易向下探視。叫聲漫開,撞了對面的壁,又遠遠蕩回來。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那馬平時并不覺雄壯,此時卻靜立如偉人,晃一晃頭,鬃飄起來。牛鈴如擊在心上,一步一響,馬幫向橫在峽上的一根索子顫顫移去。那索似有千鈞之力,扯住兩岸石壁,誰也動彈不得,仿佛再有錙銖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傾,就是索崩。首領緩緩移下馬,拐著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動不動。首領瞟一眼漢子們。漢子們早蹲在一邊吃煙。只有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站起來,向峽下彈出一截紙煙,飄飄悠悠,不見去向。瘦小漢子邁著一雙細腿,走到索前,從索頭扯出一個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躍,腿已入套。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飛過去,卻發現他腰上還牽一根繩,一端在索頭,另一端如帶一縷黑煙,彎彎劃過峽頂。那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一抖地長出去。大家正睜眼望,對岸一個黑點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個長音飄過來,繩子抖了幾抖。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首領啞聲說道:“可還歇?”余下的漢子們連聲應道:“不消。”紛紛走到牛隊里卸馱子。牛們早臥在地下,兩眼哀哀地慢慢眨。兩個漢子拽起一頭牛,罵著趕到索頭。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起來。漢子們縛了它的四蹄,掛在角框上,又將繩扣住框,發一聲喊,猛力一推。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過了索子一多半,那邊的漢子們用力飛快地收繩,牛倒垂著,升到對岸。這邊的牛們都哀哀地叫著,漢子們并不理會,仍一頭一頭推過去。牛們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瘋了一樣抖。之后是運馱子,就玩一般了。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過去。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覺耳邊生風,聾了一般,任什么也聽不見,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自覺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這索由十幾股竹皮扭絞而成,磨得賽刀。手劃出血來,黏黏的反倒抓得緊索。手一松開,撕得鉆心一疼,不及多想,趕緊倒上去抓住。漸漸就有血濺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顧不到,命在天上。猛地耳邊有人笑:“看腳底板!”方才覺出已到索頭,幾個漢子笑著在吃煙,眼紋一直扯到耳邊。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猛聽得空中一聲呼哨,尖得直入腦髓,腰背顫一下。回身卻見首領早已飛到索頭,抽身躍下,走到漢子們跟前。有人遞過一支煙,嚓的一聲點好。牛們終于又上了馱,鈴鐺朗朗響著,急急地要離開這里。上得馬上,才覺出一身黏汗,風吹得身子抖起來。順風擴一擴腮,出一口長氣,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俯在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尋不著那鷹。(有刪減)9.文中加粗的兩個“懶懶”各有什么含義? 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領隊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10.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文中劃線句。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11.選文開頭結尾都寫到了鷹,各有何用意?12.小說從頭到尾沒有出現“我”字,但處處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寫,分析“我”這個隱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參考答案1.答案: 綻;qiàn;yù2.答案: 擺度船;擺渡船3.答案: C解析: 不依不饒:形容要求不遂就糾纏個沒完。饒:饒恕;寬容。故選C。4.答案: 夸張;比喻解析: “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運用的是比喻,“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茶碗口粗細的河柳”運用的是夸張。5.答案: D解析: 畫線句中的關鍵詞“戲謔”的意思是用詼諧有趣的話開玩笑。雖然他有點學問,但人們為了滿足他“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的虛榮心,干脆稱他為“大學問”。故選D。6.答案: D解析: 可從選文最后一段“人們看見,在長城內外崇山峻嶺的古驛道上,這位身穿長衫的何大學問,騎一匹光背兒馬,左肩掛一只書囊,右肩扛一桿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風凜凜又滑稽可笑”中找到相關的詞語“長衫、書囊、大鞭、光背兒馬”。故選D。7.答案: B解析: B項表現了何大學問的仗義輕財、慷慨豁達。故選B。8.答案: A解析: 《蒲柳人家》在敘述故事、描寫人物時,一方面,作者采用民間口語與俗語,并加以提煉,形成一種活潑伶俐、凝練而富有動感、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另一方面,作者又繼承下說唱藝術的特點,講究押韻和對偶,用詞造句文白相間,讀來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何大學問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增加了小說的文采和趣味性。因此:A項“語言古樸典雅,凝練厚重,經得住咀嚼品味”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A。9.答案: 第一處“懶懶”寫出了“我”的漫不經心,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危險的來臨。第二處“懶懶”表現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解析: 對于詞語的賞析,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題格式是:先解釋詞語的意思,再結合語句分析表達的內容,最后寫其表達效果。注意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本題作答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經驗方面的不同。“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這個“懶懶”是寫“我”,因為“我”不知道前面的“雷聲”到底是什么,也沒有完全意識到危險的來臨,所以這個“懶懶”寫出了“我”的漫不經心的心理。“領隊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中的“懶懶”,寫的是領隊的神情,因為領隊了解前面將要發生的情況,用這個詞語寫出了他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心理。據此理解分析作答。10.答案: 比喻,將馬幫緩慢行進的狀態比作“極稠的粥”,生動形象或新穎別致地描寫出整個的牛群馬幫極不愿向前行進的狀態。解析: 體會重要語句的含意,品味語言表達藝術。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句子,具體解答時可表述為:運用了XX修辭手法,(生動傳神、具體準確、形象生動等)表現了(寫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點、特征)。語句“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把“馬幫緩慢行進的狀態”比作“極稠的粥”,運用了新穎別致的比喻,生動形象寫出了馬幫向前行進的速度極其緩慢的狀態,給人以鮮明的形象。11.答案: (1)開頭為寫怒江溜索的兇險蓄勢。(2)結尾與開頭呼應,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解析: 解答重要情節作用類題型,要閱讀文章內容,理解大意,揣摩寫作技巧,要根據語段寫了哪些內容,與全文其它內容有什么關系,對于主題有什么幫助等加以綜合分析。文章開頭安排了“一只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這一內容,通過寫鷹來襯托出怒江溜索的兇險,為下文描繪怒江溜索的萬分危險蓄勢。文章的結尾再次寫鷹——“俯在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尋不著那鷹”,結構上,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內容上,更加突出了怒江溜索的兇險,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據此理解分析作答。12.答案: (1)“我”是這個故事的親歷者,增強故事的真實感。(2)“我”是故事的敘述者,起到了線索作用,用“我”的見聞感受串聯故事,使情節更加集中、簡練。(3)“我”是過溜索的參與者,以“我”的表現烘托環境,反襯馬幫首領及眾漢子的勇敢無畏。解析: 從文章內容看,文章敘寫怒江溜索的相關內容,是“我”的見聞感受,所以文章中的“我”是這個故事的親歷者,是整個故事的敘述者,因此是文章的線索人物;從表現文章的主旨來看,“我”是過溜索的參與者,以“我”的反應烘托怒江環境的兇險,以“我”的表現來反襯馬幫首領及眾漢子的勇敢無畏;再者,文章用第一人稱來寫,雖然在文章中沒有出現,但卻讓人感到敘寫的故事更加的真實。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