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南太湖”聯盟第二次聯考高一地理學科試題卷考生須知:1.本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2024年9月17日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今年的中秋不僅遇上了“超級月亮”,還有土星合月。行星合月是指從地球上觀測到某行星和月球接近重合或重合的現象。據此回答1-2題。1. 本次“土星合月”出現時,地球、月球、土星三者相對位置關系正確的是( )2. 該日,浙江能觀測到月亮的大致時間及方位組合正確的是 ( )A. 15時08分 東偏南 B. 18時58分 西偏南 C. 21時08分 西偏南 D. 17時58分 東偏南2023年10月14日一場壯觀的日環食從北到南貫穿美洲大陸,其中央的日食帶遮擋住了大部分的太陽,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火環”。下圖中的①代表太陽內部,②③④代表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的三個圈層。據此回答3-4題。3. 我們平時看到的像圓盤一樣明亮發光的太陽大氣層對應的是圖中的( )A. ① B. ② C.③ D. ④4. 該日北京等較低緯地區出現極光現象,主要和 增強有關。 ( )A. 太陽耀斑一色球層一③ B. 太陽黑子一光球層—②C. 太陽風一日冕層—③ D. 日珥一色球層—④自然地理環境中各圈層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圖為地球圈層間物質交換示意圖。據此回答5-6題。5. 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可能是( )A. ①—②—④B. ④—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④6. 關于各圈層及其之間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A. 水圈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B. 生物圈與其他圈層有明確界線C. 大氣圈全部由氣態物質構成D. 各圈層物質運動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此回答7-8題。7. 圖中屬于環太平洋地帶地殼運動劇烈時期的地層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8. 圖中地層排序中符合由老到新的是( )A. ⑤①③ B. ⑤④② C. ①③② D. ④③②科學家在海洋調查中使用了浮標技術,建立了 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Argo由3000多個受衛星跟蹤的自動探測浮標組成,能夠廣泛收集世界海洋溫度和鹽度的信息,每周掃描一次世界海洋鹽度,并獲取大洋環流等信息。據此回答9-10題。9. 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在掃描海水鹽度時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 )A. GIS B. BDS C. RS D. GPRS10.該地理信息技術在此運用中主要的優點是 ( )A. 范圍廣、效率高 B. 精準定位海域位置 C. 分析、制作圖像 D. 預測海水性質變化穴珠存在于喀斯特溶洞內的淺層積水中,具有同心圓結構的球狀形態,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穴珠在不同的地方大小迥異。圖1為穴珠照片,圖2為穴珠剖面圖。據此回答11-12題。11. 形成穴珠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風化作用 B. 流水侵蝕 C. 流水沉積 D. 風力侵蝕12. 下列地貌與穴珠成因相似的有( )①石芽群 ②石鐘乳 ③地下溶洞 ④鈣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平潭島位于福州市東南部,是福建第一大島,地形以丘陵為主,最高點君山海拔438.7米。島嶼東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著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與村莊近在咫尺,但幾百年來沙丘卻從不移動。據此回答13-14題。13. 據材料推測該島常年的盛行風向是 ( )A. 西南風 B. 東北風C. 西北風 D. 東南風14. 沙丘幾百年來沙丘從不移動,主要原因是 ( )A. 當地風速小 B. 沙粒含水量高C. 地形阻擋 D. 當地固沙措施好嘉陵江在青居鎮形成了一個359°的巨大曲流,被稱為“天下第一曲流”。據此回答15-16題。15.關于A、B沿線的河床橫剖面示意圖正確的是()16. 關于“青居曲流”所在區域的綜合開發,不合理的是 ( )A. 利用曲流景觀發展旅游業 B. 曲流凹岸開墾土地,發展種植業C. 曲流凹岸建設深水碼頭,發展航運 D. 曲流頸部裁彎取直后,原曲流發展養殖業種植草莓的農戶在白色塑料棚里面再用黑色塑料地膜覆蓋在草莓地里。圖1為地氣系統的熱量傳遞示意圖,圖2為某地草莓園景觀圖。據此回答17-18題。A. ④、⑤兩種屬于短波輻射 B. ②晴天弱于陰雨天C. ④只有水汽、二氧化碳可以吸收 D. ①為對流層大氣直接、主要的熱源.18. 草莓地壟多用黑色地膜覆蓋,相對于白色地膜其主要優勢在于( )A. 抑制雜草生長 B. 減少病蟲害 C. 截留地面輻射 D. 減少水分蒸發讀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層鹽度分布圖,據此回答19-20題。19. P、Q附近洋流對流經地區的影響是( )A. P沿岸降水增多 B. Q附近海水溫度降低 C. Q沿岸降水減少 D. P附近海水溫度降低20. 導致 P、Q海域等鹽度線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 洋流 洋流 B. 洋流 徑流 C. 徑流 緯度 D. 緯度 洋流二、雙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選兩個且選對得3分,每小題選一個且選對得2分,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一個地區的空氣質量也會影響人們的出行。讀某地區不同時段氣溫垂直分布圖,據此回答21-22題。21. 該地當日大氣污染加劇的主要原因是 ( )A. 發生了逆溫現象 B. 大氣逆輻射減弱C. 空氣水平運動減弱 D. 空氣對流運動減弱22. 下列時段空氣質量最差和最好的分別是 ( )A. 19: 00~22: 00 B. 04: 00~07: 00 C. 10: 00~13: 00 D. 13: 00~16: 00圖1為某同學繪制的大洋表層海水年平均溫度、鹽度和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圖2為某海底地形剖面圖。據此回答23-25題。23. 造成圖1中曲線①和②呈現出如此變化規律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 溫度 B. 徑流 C. 洋流 D. 降水量和蒸發量24. 圖1中②在甲處出現極值,對應①值較高但卻未出現極值的主要原因分別是( )A. 徑流匯入 B. 鹽度大 C. 溫度高 D. 暖流流經25. 圖2中④處的礦產資源主要是 ( )A. 錳結核 B. 油氣資源 C. 可燃冰 D. 濱海砂礦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5分)26.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5分)材料一:長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積為180萬平方千米。下圖1為長江流域示意圖。材料二:長江流域的六種地貌景觀圖。材料三:2024年6月27日,武漢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大到暴雨,在暴雨出現后的3小時內,降水量分別達到了35.7毫米和41.6毫米,致使武漢城區很多地區積水嚴重。許多本地人調侃道,武漢開啟了“看海模式”。(1)長江流域地貌景觀多樣,甲處地貌主要為 ;乙處地貌主要為 ;丙處地貌主要為 ;丁處地貌主要為 。 (填序號) (4分)(2) 圖②金字塔形的尖峰屬于冰川 地貌(填外力作用),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該地冰川為 (填冰川類型) 。 (2分)(3)圖⑥所示區域往往成為人類農耕的理想場所,從自然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4) 水循環的能量來源于 和 ,長江流域主要參與的是 。 (水循環類型) 。從水循環角度,分析此次武漢城區易發生內澇的人為原因。 (6分)27. 讀材料, 回答以下問題。 (15分)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如下實驗(如下圖1):做兩個相同規格的玻璃箱,兩個箱子都放入相同數量的沙土,A玻璃箱開口無蓋,B玻璃箱有玻璃密封蓋子。中午把兩個玻璃箱放在太陽下,3小時后,同時測甲乙玻璃箱里的氣溫。圖2為該地區熱力環流剖面示意圖,圖3為該地區近地面與600米上空垂直氣壓差的分布狀況(1)測量結果:玻璃箱 (填“A”或“B”) 內的溫度高。這個實驗說明玻璃對太陽輻射 (有或沒有)阻擋作用,而對地面長波輻射 (有或沒有)阻擋作用,從而起到保溫的功能。 (3分)(2)實驗顯示:對流層大氣直接的主要熱源是地面,地面通過 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而大氣又通過 補償了地面損失的熱量。該原理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實踐是建設 。 (3分)(3) 若圖1為“城市熱島環流”,則甲、乙兩地中表示城市的是 ,并分析城市中心氣溫高于郊區的原因。 (5分)(4) 最近小明要去甲、乙兩地出差,可能需要準備雨具的是 地,從大氣熱力環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4分)28. 讀材料, 回答以下問題。 (15分)材料一:圖1為歐洲西部略圖。材料二:蘭薩羅特島 是加那利群島七大島之一,島嶼內部氣候干旱,植被稀少,但經常性受海霧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種植方式:利用遍地的石塊壘起半圓形的石頭墻,在石頭墻里面挖一個淺坑,在坑內種植葡萄。圖2為石頭墻景觀圖片,圖3為非洲部分區域及蘭薩羅特島附近海域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圖1中著名的漁場位于 (填M或N)海域, 原因是 、 。 (3分)(2)一艘漁船從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航行到大西洋,在風速和人為控制速度不變的前提下,漁船航行速度將變 (快/慢),主要是因為地中海海域附近 少, 大,海水密度 (填“大”或“小”) ,導致地中海水位 (填“高于”或“低于”) 大西洋。 (5分)(3)在淺坑旁立起半圓形石頭墻的主要目的是( ) (雙選題) (3分)A.降低當地風速,減少水分蒸發 B.攔截寒冷氣流,減輕作物凍害C.攔截地表徑流,避免水土流失 D.加大晝夜溫差,促使水汽凝結(4) 蘭薩羅特島海霧多發的季節是 季,試分析其原因。 (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