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7.2 物質溶解的量第1課時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通過前面對溶液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到溶液是一種形成過程比較復雜的混合物,并且知道溶質、溶劑的種類不同時,物質的溶解能力是有差異的,在此基礎上學習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通過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的區別,還能讓學生學會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判斷方法和轉化方法,理解使溶質從溶液中結晶出來的原理,為后面溶解度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認識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 3.通過討論交流知道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的關系。教學重點: 從定性和定量的視角說明飽和溶液的含義。教學難點: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教學用具: 藥匙、燒杯、酒精燈、鐵架臺、陶土網、燒瓶等,蒸餾水、硝酸鉀、乙醇、氯化銨、高錳酸鉀、氯化鈉、氫氧化鈣等。教學思路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播放視頻《天氣預報瓶》。 通過天氣預報瓶,引導學生思考并回顧溶液的相關知識。 1.天氣預報瓶為什么能夠預報天氣 2.天氣預報瓶中都裝了什么 3.天氣預報瓶中的溶劑是什么 溶質是什么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溶質是被溶解的物質,那為什么天氣預報瓶底部會有剩余固體 讓我們以硝酸鉀為例,研究一下。 觀看視頻《天氣預報瓶》。 回答問題: 1.和瓶內所盛放的物質有關。 2.蒸餾水、硝酸鉀、乙醇、氯化銨等。 3.溶劑:蒸餾水;溶質:硝酸鉀、乙醇、氯化銨。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進入學習情境。 回憶鞏固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任務一 認識“天氣預報瓶”中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活動1】 觀察演示實驗(1) 演示實驗(1):硝酸鉀能否在水中無限溶解 室溫下,在盛有20 mL水的燒杯中加入5 g硝酸鉀,邊加入邊攪拌,觀察溶解情況(如圖)。再往燒杯中繼續加入5 g硝酸鉀,邊加入邊攪拌,觀察溶解情況。 1.實驗過程中哪些因素沒有改變 2.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到什么結論 【講解】 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不能無限溶解,因此燒杯底部會有剩余固體。 【總結】 我們就將這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不能再溶解硝酸鉀的溶液稱為硝酸鉀的飽和溶液。 【過渡】 如果向一杯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加入高錳酸鉀,高錳酸鉀能否繼續溶解 觀察演示實驗(1)。 回答問題: 1.實驗過程中,溫度和溶劑的量沒有改變。 2.得出結論: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硝酸鉀不能無限溶解。 引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初步認識影響溶液飽和的因素有溫度和溶劑的量。【活動2】 觀察演示實驗(2) 演示實驗(2):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加入高錳酸鉀,攪拌,觀察溶解情況。 【講解】 通過實驗可知,一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另一種溶質,所以在描述飽和溶液時,一定要說清是哪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過渡】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了解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關知識,那么如何判斷溶液是否飽和呢 思考,得出結論:硝酸鉀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高錳酸鉀。 進一步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概念中強調“這種溶質”的必要性。【活動3】 課堂游戲連連看 判斷下列兩杯已經配制好的氯化鈉溶液是飽和溶液還是不飽和溶液。(一杯飽和、一杯不飽和) 【過渡】 通過以上活動,相信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方法,那么請同學們試著探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如何轉化的。 初步判斷溶液是否飽和,并進行連線。 趣味游戲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任務二 探究“天氣預報瓶”中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 【活動4】 探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指導學生探究實驗:向盛有硝酸鉀不飽和溶液的燒杯中邊攪拌邊加入硝酸鉀,直到有固體硝酸鉀剩余。將所得飽和溶液,連同其中剩余的固體顆粒,轉移約一半至另一燒杯中。向其中一個燒杯中添加水,邊加邊攪拌,觀察現象。把另一燒杯加熱,之后再冷卻,觀察現象并完成填空。 1.步驟(1),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鉀固體 ,此時的溶液可能為 ,依據是 。 2.步驟(2),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鉀固體 ,原來的飽和溶液可能變為 ,依據是 。 3.步驟(3),熱溶液冷卻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這時溶液肯定變成 。 【總結】 多數情況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 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觀察,并填空。 傾聽,理解,記憶。 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總結規律,更有說服力,且印象深刻。【活動5】 討論與交流 【組織討論】 1.除改變溫度(一般是降溫)和減少溶劑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2.把蔗糖分別配成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質量一定比后者多。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總結】 當改變飽和溶液的溫度和溶質、溶劑的量時,溶液可以在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轉化。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或“不飽和”才有確定的意義。 【過渡】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知道蔗糖分別配成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質量不一定比后者多。在生活中還可以用濃溶液與稀溶液表示。 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進一步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概念中強調“一定溫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的意義。任務三 認識生活中的濃溶液與稀溶液 【活動6】 討論飽和、不飽和溶液與濃、稀溶液的關系 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濃溶液和稀溶液,濃、稀溶液是根據一定量的溶劑中所含溶質的多少分類的,含溶質較多的為濃溶液,含溶質較少的為稀溶液。那么,濃溶液、稀溶液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有什么關系 【總結】 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傾聽,理解,記憶。 引出濃、稀溶液的說法,將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活動7】 觀察補充演示實驗 【補充演示實驗】 按如圖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說明問題。 【小結】 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用實驗說明問題,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課堂小結】 總結這節課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討論并歸納總結。 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并構建模型。【課堂練習】 完成學案的課堂練習。 思考,解答。 及時練習、反饋。教學反思:1.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是否理解 2.學生能否判斷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3.學生能否根據實際,選擇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 4.學生能否很好地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和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5.如何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反思,并得出反思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