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主題 名勝記游一、單元內容:第三單元,本單元所選古代詩文,皆為傳統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勝記游之作。二、單元學情:本單元為古文單元,學生普遍對于文言翻譯感到難度較大,且本單元包含議論性文章,對學生來說,理清文章的思路尤為重要。三、單元教學目標:學習這個單元,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大意,然后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文的豐富內涵;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積累常見文言虛詞,注意其在表達、語氣、關聯文意方面的作用;積累古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四、單元作業評價目標:指導學生學寫議論文,能積累、選擇并合理剪接論據材料來證明論點,使議論有理有據;積累常見文言虛詞;領會詩文的豐富內涵。五、單元實施: 課型安排課時設置新授課3新授課3新授課1新授課3新授課3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備課組: 授課時間: 授課教師:教學主題 湖心亭看雪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寫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憶的方式,淡雅的語言,記述了一次湖心亭賞雪的往 事,表現了西湖雪后的潔凈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樂。其中隱含著淡淡的故園之思、故國 之悲,讀之令人感嘆唏噓。學情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淺近,學生誦讀,不會有文字障礙 所以,應該以學生自學為主,從理解文意到然讀成涌。三、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本文白描的寫法。 2.整體感悟,細心品讀,體會本文的審美意境。 3.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創作背景,體會其家國之思。四、作業評價目標 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積累常見文言虛詞,注意其在表達、語氣、關聯文意方面的作用;積累古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五、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點燃詩情,走進西湖教師活動1 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繪出了西湖的嬌羞美;楊萬里的“只言山色秋蕭索,繡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調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張岱去湖心亭看雪。 學生活動1 欣賞與詩詞相關的圖片,領略美景。活動意圖說明:詩詞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方法。在這里,連用三組與西湖相關的詩句,既符合語文課堂的獨特意蘊,又能點明本篇課文的學習方向。環節二 自學交流,讀順讀懂教師活動2 1.準確讀,讀準字音 (1)自讀,讀準字音。 (2)互讀,糾正字音。 (3)點讀,強化識記。 課件出示: 崇禎(chónɡzhēn) 更定(ɡēnɡ) …… 余強飲三大白(qiǎnɡ) 2.順暢讀,把握節奏 (1)指導讀。 本文是游記散文,句的節奏要根據意義來判斷。重點詞語要重讀。例如: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此外還要通過抑揚頓挫的處理讀出作者當時孤寂無奈的情緒,例如: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學生活動2 1.自由讀。 ①個讀,讀準停頓、重音、語氣。 ②點讀,小組內評價朗讀。 ③齊讀,交流重點句讀、全班齊讀 2.尋找讀,理解重點詞語 3.翻譯讀,理解句意 與同桌探討翻譯,疑難共同解決。活動意圖說明:文言文教學中,朗讀是關鍵,在朗讀中正字音、明斷句、析詞義,夯實基礎,為后面主旨內容的學習做準備。因此,在這個板塊,設計自讀、聽讀、互讀、齊讀的方式,便于由淺入深逐個完成基礎目標。環節三 拓展延伸,學以致用教師活動3 1.實例導航 課件出示: (1)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 (2)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 學生活動3 學以致用: 請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 預設: 爸爸瘦瘦的,中等個,有一雙不大不小的眼睛,留著小平頭,高挺的鼻子顯得很有精神,棱廓分明的嘴唇上方長滿了像鋼針似的胡子。活動意圖說明: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歸宿,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寫作方法的品析和練習,既能加深學生對白描手法的理解,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白描的寫作知識。六、板書設計七、作業設計課前作業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認識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 這對于了解文章主題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論世,才能讀懂讀透文章,所以在這個板塊,對張岱的“亡國之身”進行介紹,便于后面讓學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復雜情感。 請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 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歸宿,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寫作方法的品析和練習,既能加深學生對白描手法的理解,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白描的寫作知識。 1.背誦課文 2.搜集描寫西湖的名家作品 古文背誦,積累文言字詞,有助于提升學生自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搜集名家作品,提升文學素養,更能加深學生對于此篇文章的理解和印象。八、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主題 行路難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因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 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近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學情分析 學生整體感悟不深,浮于比較表面的東西學生能較容易地體會到,而對于較深層次的內容學生很難感悟出來。其次是學生的整體朗讀水平一般,主要表現在:一是朗讀特別出眾的學生沒有,二是朗讀時對情感的把握不夠到位,三是一部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不高。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行路難》(其一),讀懂詩歌的內容。 2.品詞析句,厘清詩人情感脈絡,理解詩人心境。 3.體會詩人以浪漫筆法抒寫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作業評價目標 反復誦讀,領會詩文的豐富內涵;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五、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誦讀,巧妙切入課題教師活動1 1.切入課題 文如其人,重溫《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我們再次感受到范仲淹在被貶后依然昂揚向上的精神,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看看他又是如何面對逆境的。 2.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李白與杜甫又合稱“大李杜”。《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 學生活動1 背誦比拼 課前搶答背誦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相關句子。 《岳陽樓記》中表達豁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中表達憂國憂民思想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岳陽樓記》中表達遠大志向和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活動意圖說明:選擇創作心境和精神情懷類似的《岳陽樓記》進行背誦大比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激情,同時也為后面體會李白的內心情感變化和精神追求埋下伏筆。環節二 通讀,感知詩歌內容教師活動2 1.讀順字音節奏 (1)指導朗讀。 朗誦詩歌應注意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語氣的強弱、語速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聽錄音范讀) (2)學生個讀,同桌互讀,小組評讀。 (3)抽查朗讀,全班齊讀。 課件出示: 字音:金樽(zūn) …… 節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曉詩歌形式 預設:樂府詩,形式上以七言為主,雜以“三言”,節奏鮮明。 學生活動2 1.讀懂詩詞大意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意并質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3)譯讀,描繪詩歌畫面。 2.讀出詩歌畫面 速度要慢,邊讀邊體味,嘗試還原詩歌中呈現的畫面,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態。活動意圖說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想象詩歌畫面,為后面與詩歌產生共鳴、理解詩人情志做鋪墊。環節三 析讀,理解情感脈絡教師活動3 1.破詩題,辨析“路”難 說說你對詩題“行路難”的理解,思考詩歌的詩眼是什么。 預設:行路難,表層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艱難險阻,深層內涵是人生之路的艱難不順。“路”,一語雙關。“難”,詩歌的詩眼,暗示了詩人李白對人生的感慨。 2.尋證據,感悟“路”艱 自讀,批注詩人“路難”的痕跡,體會作者情感。 預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塞川”“雪滿山”,看似是寫路途的艱難險阻,實則象征了詩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寫出了詩人無限惆悵、無所適從的迷茫)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兩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時采取重章疊句,凸顯詩人此時內心的焦灼不安,對前路艱險的深沉感慨;后兩句傳達出詩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進退兩難而又想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李白此時此境的心情,注意抓住“欲”“將”“冰塞川”“雪滿山”與兩個“難”以及“多”與“安”。 1.破詩題,辨析“路”難 說說你對詩題“行路難”的理解,思考詩歌的詩眼是什么。 預設:行路難,表層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艱難險阻,深層內涵是人生之路的艱難不順。“路”,一語雙關。“難”,詩歌的詩眼,暗示了詩人李白對人生的感慨。 2.尋證據,感悟“路”艱 自讀,批注詩人“路難”的痕跡,體會作者情感。 預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塞川”“雪滿山”,看似是寫路途的艱難險阻,實則象征了詩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寫出了詩人無限惆悵、無所適從的迷茫)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兩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時采取重章疊句,凸顯詩人此時內心的焦灼不安,對前路艱險的深沉感慨;后兩句傳達出詩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進退兩難而又想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學生活動3 生展示收集的資料助讀1: 典故 課件出示: 典故:指文獻典籍中的詞語或故事。典故,可分為事典和語典兩類,有時也兩者兼而有之。像“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 用典:是古代詩詞常見的表現手法,指用特指古事或古語委婉地表達“今”義,其語言精練,避直就曲,生動典雅。 4.補背景,明“路”源頭 資料助讀2: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受命入長安,但并沒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反而被“賜金還鄉”,變相被攆出了長安。這首《行路難》正是寫于天寶三年(744)李白不得不離開長安的時候,流露出其復雜的心情。 詩人一路寫下來,讓人感到“路”之艱辛、情志難伸。與其比照的詩句是哪幾句?它們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預設: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先品詩句的筆法:“金樽”與“玉盤”,“斗十千”與“直萬錢”,一妙用對偶,二極盡夸張,表現了宴席的華美奢侈,渲染了歡樂的氛圍。 再品詩句的寫法:欲揚先抑,以樂景反襯哀情,強化了詩人李白此景此時苦悶、茫然的心緒。活動意圖說明:厘清詩人的情感脈絡,理解詩人心境,是學習本詩的核心。以詩眼“路難”為抓手,多角度品析揣摩,使學生習得抓住一條線,關注意象、典故,勾連背景等品詩之法,學會舉一反三。六、板書設計七、作業設計課前作業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收集與本文相關的作者和背景的資料助讀。 背誦比拼:搶答背誦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相關句子。 收集積累李白的詩歌。八、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主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縣),刺史,與剛離任蘇州刺 史的白居易在揚州相遇。兩位神交已久的詩友初次相見,喜不待言。在酒席上,白居易作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著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 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實,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對 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劉禹錫遂寫此詩回贈。學情分析 總體學習基礎不夠扎實,兩極分化距離較大。同樣的一個閱讀任務,最快的學生與最慢的學生在閱讀完成時間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時間,作業慢的學生主要是知識不掌握,基礎較差者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讀懂詩歌的內容。 2.厘清詩人情感脈絡,理解詩人心境。 3.賞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作業評價目標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詩詞,感受詩人不如意時的豁達胸懷。五、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誦讀,溫故入新教師活動1 資料助讀: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自幼好學,二十一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805),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王叔文被殺,劉禹錫被貶,晚年回到洛陽,官為太子賓客。其詩剛健豪邁、雄渾蒼勁,有“詩豪”之稱。其散文長于說理,著有《劉夢得文集》。 2.知新 師:那么,我們今天讀到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又能看到一個怎樣的劉禹錫呢? 學生活動1 溫故 老師與學生一起回顧劉禹錫的生平。再過渡到講述《陋室銘》《秋詞》,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安貧樂道、積極向上、樂觀豪邁的詩人形象。活動意圖說明:從溫習舊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也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為下一步的教學起到鋪墊的作用。環節二 通讀,初步感知教師活動2 1.讀順字音節奏 (1)教師范讀,同桌互讀,小組評讀。 (2)抽查朗讀,全班齊讀。 課件出示: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曉詩歌形式 七言律詩,中間兩聯對偶,形式整飭雅致,音韻華美。 學生活動2 1.讀懂詩詞大意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意并質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2.讀出詩歌情味 慢讀,揣摩詩人心境,感受詩人心緒,對詩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有初步的認識。活動意圖說明:缺少人生閱歷的初中生難以細致入微地理解詩人復雜的思想情感。反復誦讀能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逐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環節三 析讀,把握情感教師活動3 資料助讀5: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兩位神交已久的詩友初次相見,喜不待言。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回贈他。 析句,悟情 (1)傷情。 這首詩的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遭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件出示: 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首聯中的“凄涼地”“棄置身”,表達了詩人長期謫居的無限辛酸和悲涼。 (2)離情。 頷聯運用了哪兩個典故,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課件出示: 向秀作賦的典故和王質爛柯的典故。“懷舊”句表達了對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無限悲痛、悵惘之情油然而生。 (3)豪情。 請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出的畫面。作者又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課件出示: 波濤滾滾的大江之上,沉沒的船只旁邊,有成千上萬的船只揚帆競發;大自然中,枯死的樹木前頭有千千萬萬棵樹木競相爭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固然不無惆悵情緒,但又以“千帆過”“萬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層出不窮,表現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灑脫,哀而不傷。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尋找希望。作者心緒難平中不乏剛健昂揚之氣,這種生命中的堅持和堅硬令人動容。 學生活動3 1.析題,揆情 師:請同學們結合注釋,通過朗讀嘗試給題目斷句。 預設: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追問:通過詩題,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預設:題目點出了酬贈的人物、地點、緣由。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 “席上見贈”指白居易寫詩贈給劉禹錫。 2.吟詩,融情 詩歌前兩聯與后兩聯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變化? 預設: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憤懣到高昂樂觀)。 配樂誦讀,再現畫面,融入情感,讓學生讀出從低沉到高昂的變化,增強對詩歌的體驗。活動意圖說明: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本詩言簡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自主探究,品詞析句,感悟詩境,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六、板書設計七、作業設計課前作業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誦讀課文,注意不同體裁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特,點。 了解三首詩詞的創作背景,初步讀懂年首詩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 思想情感。 配樂誦讀,再現畫面,融入情感,讓學生讀出從低沉到高昂的變化,增強對詩歌的體驗。 詩詞表現了詩人不如意時的豁達胸懷。請以此為例,談談你從中得到的人生啟示。八、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主題 水調歌頭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詞前小序說: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此詞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 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 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 “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二、學情分析 對于詩歌朗讀學生整體感悟不深,浮于比較表面的東西學生能較容易地體會到,而對于較深層次的內容學生很難感悟出來。其次是學生的整體朗讀水平一般,主要表現在:一是朗讀特別出眾的學生沒有,二是朗讀時對情感的把握不夠到位,三是一部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不高。教學目標 1.體會詞人的情志,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了解宋詞流派,培養熱愛詩詞的情懷。作業評價目標 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其古今意義的不同;積累常見文言虛詞,注意其在表達、語氣、關聯文意方面的作用;積累古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五、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聽月入境教師活動1 1.欣賞歌曲 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王菲)。 2.切入課題 《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它。 學生活動1 欣賞歌曲,發表感悟活動意圖說明:用歌曲《但愿人長久》導入,貼近學生生活,而且與詞的內容相關,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為下一步的教學起鋪墊作用。環節二 讀月知味教師活動2 播放音頻并且進行引導。 學生活動2 1.聽讀 傾聽教師配樂范讀,進一步感受詩詞情境。 2.自讀 自由誦讀,劃分節拍,讀出詞的特點。 預設:這首詞為比較典型的雙調詞,語句悠揚婉轉、搖曳多姿。 3.譯讀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意并質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4.齊讀 帶感情齊讀,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態,做出相應的態勢語言,可配鋼琴曲《思鄉曲》。活動意圖說明:誦讀是理解感悟的基礎,能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初步領略到詩中的情。環節三 問月悟情教師活動3 師:你從詞前小序中讀出了什么? 預設:懷念弟弟子由,從“兼”可知詞的情感不只是懷念子由。 資料助讀6: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 蘇軾與蘇轍從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如烏臺詩案后,蘇轍馬上上書皇帝,愿意削奪官爵為哥哥贖罪。他們的書信往來非常頻繁,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歌多達一百多首,而蘇轍給蘇軾的詩歌更多達130首。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又被貶到杭州,這時蘇轍在濟南為官,蘇軾為了離弟弟近一些,請求到密州出任。寫此詞時,作者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他與蘇轍已有七年不見。 過渡語:那么,作者還傳遞出了哪些情感信號呢?請同學們找一找,議一議。 1.問天 (1)再現上片詞人望月畫面,詞人問了青天什么問題? (2)天上有什么呢? (3)詞人對天上有什么感情?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4)作者在現實中政治失意、手足分離,所以想要找尋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最終沒去的原因是什么? 2.問月 從“轉”“低”“照”三字可以看出,明月似一個有情人,脈脈含情地注視著無眠的“我”。“我”要問問月兒“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作者為什么有此一問? 學生活動3 (1)預設:“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美麗的明月呀,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天上也有跟人間一樣的紀年嗎?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樣的世界?蘇軾把青天當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2)預設:明月、宮闕、瓊樓玉宇。還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預設:天上是一個美麗的世界,作者向往之,從“歸去”可以看出來。天上是一個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飄然離去的時候又徘徊猶豫了,從“恐”可以看出來。 (4)預設:對人間的留戀,從“何似”可看出天上雖美,卻比不上人間溫暖的煙火氣息。 2.問月 預設:作者好像對月有怨懟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活動意圖說明:質疑、分析、探討,理解詞的藝術特征和詞人的感情、胸襟。六、板書設計七、作業設計課前作業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反復誦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讀懂詩歌的內容。 讀懂詩詞大意,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理解詩意并質疑;通過朗讀嘗試給文章斷句。 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其古今意義的不同;積累古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八、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主題 寫作 議論要言之有據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實踐練習,讓學生明白有理有據地闡明觀點,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選擇論 據時首先要國繞中心,論據和論點要有本質的邏輯關系;其次,選擇的論據要力求典型, 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最后,選取的材料要盡量充分,從不同側面來證明論點。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語言組織水平中等,主要表現在:題材不夠新穎,課外閱讀中接觸的好詞佳句不會靈活運用;內容空洞;字跡不夠美觀。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確定的觀點,選取與之相對應的豐富材料。 2.引導學生使用真實準確、經得起推敲的材料。 3.讓學生能恰當運用材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四、作業評價目標 學生學寫議論文,能積累、選擇并合理剪接論據材料來證明論點,使議論有理有據;五、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課前對話,導入新課教師活動1 課件出示: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師:這則寓言故事里,兩小兒辯論的核心問題在哪兒? 師:今天我們就來進行寫作訓練:議論要言之有據。(板書課題:議論要言之有據) 學生活動1 預設:這則寓言,現在從論據的視角看,有了新的理解。兩小兒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觀點似乎都正確,但它不符合科學,原因是論據不可靠。而“孔子不能決”不僅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而且證明了論據不合理就說不清楚道理。活動意圖說明:從熟悉的寓言故事導入,引導學生回歸經典。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寓言故事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環節二 回顧課文,明確“言之有據”教師活動2 1.什么是言之有據 2.判斷論據類型 課件出示: A.宋朝宰相呂端,一生寬厚待人,別人冒犯了他,他從不介意。別人誤會了他,或為了排擠他,到皇帝那里告他的狀,他也不多加辯解,只是說:“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B.林則徐聯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C.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雨果 D.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學生活動2 1.預設:言之有據就是使用真實、準確、恰當的論據,以證明觀點,增強文章說服力,做到有理有據。 論據即用來證明觀點的材料。論據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論據(包括歷史故事、統計數據、生活舉例等),另一類是道理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理論觀點等)。 回顧《敬業與樂業》《論教養》兩篇課文,試著分別摘出一處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填入表中。 2.判斷論據類型 預設: A、D是事實論據,B、C是道理論據。活動意圖說明: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明確論據”落到實處,再深入探討。 所以從回顧課文開始,讓學生減輕上寫作課的恐懼心理,在找一找、辨一辨中,論據的兩種基本類型,就基本掌握了。環節三 結合材料,辨析“言之有據”教師活動3 1.辨析論據 下面的一些論據,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嗎? 課件出示: A.李清照在人生失意的時候感慨:“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B.霍去病選擇精忠報國,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戰無數,以至于金兵對他聞風喪膽。 C.窮途末路的項羽,終因寡不敵眾,而自投汨羅江。 2.思考論據選擇的標準 (1)論述“勤能補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 課件出示: A.姚明作為世界體壇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輕人的偶像。與其他NBA球員相比,姚明身體條件偏差,在彈跳、肌肉方面根本沒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補拙。每次訓練前,他都要自己先練上兩個小時的體能。負責給他洗衣服的師傅說:“姚明訓練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都能倒得出水來。” B.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自幼家貧,不畏世俗和現實的壓迫,刻苦勤奮,寫出了《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不朽的戲劇大作;齊白石從小刻苦勤奮,對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能持之以恒,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華佗自小立志醫學,對醫學難題不斷地思索與實踐,終成一代醫學名家。 C.我國第一個電子學女博士韋鈺在西德進修期間,沒有空暇到繁華的街頭漫步,沒有精力去劇場、影院欣賞藝術,她一心撲在專業學習上,就連生病也拒絕休息。正是這種刻苦精神,使她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2)以“勤奮鑄造成功”為論點,下面的論據說服力強嗎? 課件出示: 很多時候,勤奮往往能夠鑄造成功,讓人生綻放光彩。在手機智能掃碼點餐盛行后,因酒店裁員,李阿姨黯然離開,而她卻另辟天地,開起了自己的包子鋪,李阿姨包子風靡一時。勤奮鑄造成功,勤奮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 方法歸納:選擇論據:要真實準確,有典型性;要圍繞論點,有針對性;要變化角度,有豐富性。 學生活動3 1.辨析論據 預設:張冠李戴,論據不真實。 2.思考論據選擇的標準 (1)論述“勤能補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 預設:論據A合適,B、C不合適。論據A中姚明因為身體條件偏差,在彈跳、肌肉方面根本沒法和黑人比,是“拙”,這個例子緊扣了論點;論據B中莎士比亞、齊白石、華佗確實“勤”,也取得了成功,但材料并沒有體現他們的“拙”,與補拙毫不沾邊;論據C并不能表明韋鈺是“拙”的。 這也是論據選擇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論據選擇沒有圍繞中心論點。 (2)以“勤奮鑄造成功”為論點,下面的論據說服力強嗎? 預設:不合適。首先“李阿姨”這個例子似乎不具備代表性,說服力不強,還有李阿姨被酒店裁員,是時代的洪流,并不能說明李阿姨之前不勤奮。 這是論據選擇時容易出現的第三個問題:論據選擇單一、不典型。活動意圖說明:作為寫作指導課,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比如說:論據選擇的得失,讓學生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結論。教師只起到一個引導與歸納總結的作用。六、板書設計七、作業設計課前作業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搜集、摘錄論據,積累寫作素材。 辨析論據有何不妥之處;選擇恰當論據。 完成一篇議論文,能積累、選擇并合理剪接論據材料來證明論點,使議論有理有據。八、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