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型4 比較類 比較型選擇題以區域差異、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發展演變或發展方式差異等為基礎,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及區域認知的學科素養。比較型試題的設問比較簡單,一般都是與什么相比。在分析區域差異時,需要關注所分析地區的位置,提取區域特征進行對比驗證,同時由于不同尺度下突出的特征存在差異,需要關注尺度差異。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發展演變主要通過圖表的形式呈現,對比不同時間條件下地理事物、現象的發展變化,分析原因則是更高水平的要求。發展方式的差異多是在原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新發展模式的意義、成效的體現。三種考查形式1.區域差異區域差異在此處歸納更多的是區域特征的分析對比。地理位置是分析區域特征的基礎,同時要學會尺度轉化,學會從中小尺度分析地理要素的差異。2.地理事物、現象的發展演變地理事物的發展演變多從時間角度論述,將不同階段的地理事物作對比,分析其主要的變化特點;地理現象則側重不同時間的結果差異,分析在某時間該結果的成因,因此要特別注重時間的論證。3.發展方式的變化對比發展方式的變化對比注重方式的差異及結果效應的產生,解題時要特別注意新舊方式的差異,注意對突出變化特點的解讀。 (2023年廣東卷)進入21世紀,長江下游跨江橋隧建設發展迅速。有研究統計,2000年長江下游公路跨江橋隧通道僅4條,2008年為9條,2016年增至17條。下圖示意這三個年份長江下游兩岸部分市縣距江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的車輛,到達對岸所需平均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1~2題。1.與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間長江下游兩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平均跨江耗時的縮減量均表現為( )。A.大幅增加 B.保持不變C.略有增加 D.有所減少2.由圖中信息可判斷,長江下游南岸市縣比北岸市縣( )。A.公路網更完善 B.車流量更大C.人口更為稠密 D.河網更密集題序關鍵信息信息解讀與邏輯推理第1題 圖示信息:2000年、 2008年和2016年這三年長江下游兩岸部分市縣距江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的車輛,到達對岸所需平均時間的變化 2000—2008年,長江下游兩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平均跨江耗時縮減量約為1.5小時;2008—2016年,長江下游兩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平均跨江耗時縮減量不足1小時。由此判斷縮減量均表現為有所減少第2題 讀圖可知,在相同年份、與江岸相同距離的條件下,長江南岸車輛的平均跨江時間較北岸車輛略短。完整的過江通道包括跨江橋隧和與之相連接的公路等。車輛過江時,沿岸地區就近選擇過江橋隧過江,與岸距離中、遠的市縣由公路網引至合適的過江橋隧后過江。由此判斷,長江下游南岸市縣比北岸市縣公路網更完善1.D 2.A (2022年全國乙卷)下圖顯示黃河桃花峪附近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兩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的關系。讀圖,完成3~4題。3.1958年7月洪水過程中,圖中O、P兩點水位變化趨勢及兩點流速相比( )。A.O點水位上漲,流速較快B.O點水位回落,流速較慢C.P點水位上漲,流速較慢D.P點水位回落,流速較快4.圖示資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第3題 (1)水位上漲、回落對流速的影響:比降指河段水面水平距離內垂直尺度的變化,是影響河流流速的主要因素;比降越大,流速越快,比降越小,流速越慢。 上圖所示河段正常情況下,C至Q河段的比降=CD/CQ,M至C河段的比降=MS/MC,兩河段比降基本相等。洪水過程可以看作洪水波運動過程。波峰前河段屬于水位上漲階段,波峰后河段屬于水位回落階段。洪水過程中波峰前河段比降=(CD+NC)/CQ,大于正常比降CD/CQ,因此流速比正常情況快;NC=RS,波峰后河段比降=(MS-RS)/MC,小于正常比降MS/MC,因此流速比正常情況慢。由以上分析可知:洪水過程中,水位上漲時,比降大,流速加快;水位回落時,比降小,流速減慢。(2)(流量相同時)流速與水位的關系:流速越快,水位越低;流速越慢,水位越高。利用以上關系及題目信息進行推理:流量相同時,O點水位低,P點水位高O點流速快,P點流速慢O點屬于水位上漲階段,P點屬于水位回落階段 (3)結論(流量與水位的關系過程模型,見下圖):洪水過程的流量與水位不呈正相關和直線關系(虛線所示),而是呈逆時針的繩套形曲線關系(實線所示)。即洪水過程中,水位上漲階段流速快、水位低(水位線在虛線以下),水位回落階段流速慢、水位高(水位線在虛線以上)。水位最高點與流量最大點不重合,流量最大點出現時間稍早于水位最高點。 第4題信息獲取與解讀邏輯推理與1958年的洪水相比,1996年的洪水流量小,但水位高 結合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的特點可推知,河床高是關鍵原因3.A 4.C變式1 (2024年廣東卷,1~2題改編)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經歷了萌發停滯(Ⅰ)、緩慢發展(Ⅱ)、快速發展(Ⅲ)和高速發展(Ⅳ)4個階段,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且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讀4個階段葡萄種植區自然要素變化示意圖,完成1~2題。1.與階段Ⅲ比,階段Ⅰ葡萄生長最大的不足是( )。A.有機質含量低 B.礫石含量高C.年均降水量少 D.年均氣溫低2.4個階段中,地下水最豐富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變式2 (2024年安徽卷,4~6題改編)河津市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灰陶琉璃的故鄉。河津灰陶琉璃歷史悠久,題材多樣。讀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津灰陶琉璃產業發展歷程示意圖,完成1~2題。1.河津市生態壓力最突出的是( )。A.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B.20世紀90年代末C.21世紀第一個十年D.21世紀第二個十年2.相比之前,2022年成功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后,當地制陶業應重點關注( )。A.家族傳承 B.材料研發C.文創研發 D.企業規模【最新模擬】(總分:54分) 構造運動和地勢差異會影響水系重組。在青藏高原東北部海原斷裂帶和黃河交匯區域,受到斷裂帶附近的強烈擠壓,老虎山隆升。地貌勘測表明,老虎山東段南側R3水系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但老虎山的隆升并不是水系轉向的主要原因。R1、R2兩河的源頭海拔相近。圖Ⅰ和圖Ⅱ示意研究區域的山河形勢。讀圖,完成1~2題。圖Ⅰ 圖Ⅱ 1.據圖推測,與R2河流域相比,R1河流域( )。A.面積較廣大B.干流縱比降較大C.構造運動較強烈D.冰川作用較顯著2.R3水系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的主要原因是( )。A.R1河溯源切穿山嶺速率快于老虎山隆升速率B.老虎山隆升導致流域地勢轉變為南高北低C.地勢變緩使R3河側蝕加重,導致河道拐彎D.冰川大量消融形成洪澇,使R3河潰決改道 地名是區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結與保留。沅江流域是黔東南、湘西地區通往長江的重要通道,主要交通線有沅江干支流航道、湘黔古道、湘川古道,其地名見證了流域演變的歷史。讀沅江區域地名用字類型分布圖,完成3~5題。3.交通運輸線路①為( )。A.沅江干流航道 B.沅江支流航道C.湘川古道 D.湘黔古道4.與乙處相比,甲處( )。A.地勢崎嶇 B.降水豐富C.多河流交匯 D.土壤貧瘠5.研究發現甲處聚落地名穩定性強,這主要是因為( )。A.區位條件好,經濟波動較小B.地形閉塞,受外界影響小C.運輸需求大,交通線路密集D.人口稠密,地方意識薄弱 普若崗日冰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僅次于南、北極的世界第三大冰川。讀普若崗日冰原及局部冰川邊界變化遙感影像圖,完成6~8題。6.圖中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C.乙、丙、甲、丁 D.乙、甲、丙、丁7.與N區域相比,M區域冰川邊界退縮較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A.人類活動 B.太陽輻射C.全球變暖 D.地形坡度8.1975—2021年,M區域冰川面積變化對該地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A.地面輻射增強B.自然帶數量增加C.風化作用減弱D.河流含沙量減少 讀珠江三角洲外圍地區農村回流勞動力(共199人)回流前后行業類型分布圖,完成9~11題。 注:①代表農業,②代表制造加工業,③代表建筑業,④代表交通運輸倉儲業,⑤代表批發零售業,⑥代表住宿餐飲業,⑦代表社會服務業,⑧代表其他。9.回流前大多數勞動力所從事的行業的主導因素是( )。A.資源 B.勞動力 C.技術 D.資金10.部分農村回流勞動力仍然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是( )。A.農村耕地資源豐富B.農業從業門檻較低C.農村人口大量減少D.農業生產效益提高11.回流后勞動力主要從事批發零售業的基礎是( )。A.外出務工的資金積累B.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展C.城鄉交通條件的改善D.回流前知識技術積累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積的土壤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土壤越緊實,容重越大。四川某地為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狀況,實施了間伐技術(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間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容重出現了顯著變化。讀該地柳杉林間伐強度與土壤容重的關系示意圖,完成12~13題。12.與間伐前相比,間伐后柳杉林下植被和土壤發生的變化是( )。A.喜陰植被增多 B.土壤孔隙減少C.植被種群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13.從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推斷,與間伐強度對柳杉林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的是( )。A.引水灌溉強度 B.秸稈還田強度C.土地翻耕強度 D.植樹造林強度 (原創題)生育綜合指數,由生育意愿、生育條件、生育結構三部分構成,是用來衡量一個地區潛在的生育水平。生育意愿是個人或家庭對生育子女個數的期望;生育條件指育齡人群在生育時考慮的制約因素及可能獲取的支持;生育結構指年齡結構、婚姻狀況等對育齡女性生育的影響??偤蜕适侵敢粋€地區平均每個育齡女性生育的孩子總數,反映一個地區實際的生育水平。讀2017—2021年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的生育綜合指數與總和生育率示意圖,完成14~16題。14.與上海相比,廣西總和生育率的特征及原因分別是( )。A.較低 生育條件更差B.較高 生育政策更好C.較低 生育結構更劣D.較高 生育意愿更強15.下列關于生育綜合指數的說法,正確的是( )。A.貴州生育綜合指數最高是因為生育結構好B.北京生育綜合指數與總和生育率差異明顯C.上海生育綜合指數較低是因為生育條件差D.廣東生育綜合指數與總和生育率相對一致16.為了有效提升總和生育率,下列地區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A.寧——完善養老機制B.京——提高醫療水平C.黑——推進產業升級D.晉——提升教育水平 (改編題)中軸線不僅是北京城的特色與標識,更是中華文化的體現與見證。大紅門地處北京南中軸向南延伸的起點。2021年,大紅門地區結束了20余年北方最大服裝集散地的發展業態;2022年,新的區域綜合發展藍圖繪制完成。讀大紅門博物館群及周邊地區規劃圖,完成17~18題。17.大紅門地區曾經聚集服裝批發行業的區位優勢有( )。①地處南中軸線,知名度高 ②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 ③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廉價?、茈x市中心遠,土地租金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在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圖示區域未來的主要功能為( )。A.中心商務區 B.開放文化區C.綠色居住區 D.生態涵養區參考答案真題變式11.C 2.D 解析 第1題,結合4幅圖分析,葡萄種植區有機質含量階段Ⅰ高于階段Ⅲ,礫石含量階段Ⅰ小于階段Ⅲ,優勢突出,年均降水量階段Ⅰ小于階段Ⅲ,不利于葡萄生長,年均氣溫階段Ⅰ高于階段Ⅲ。故選A。第2題,地下水主要是由地表水下滲形成的,結合圖示分析,相比其他階段,階段Ⅳ礫石含量高、年均降水量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故選D。真題變式21.A 2.C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河津市出現“家家有窯,戶戶生火”景象,家庭作坊生產,能源利用率不高,且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故選A。第2題,2022年成功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后,當地制陶業的重點應放在陶藝文化發展方面,產業需要有新意、有特色,重點關注文創研發可使灰陶琉璃產業有新意、有特色,C正確。1.B 2.A 解析 第1題,R2河流程較長,流域面積較大,A錯誤;R1、R2兩河的源頭海拔相近,但匯入黃河的位置R1河海拔遠低于R2河,且R1河流程較短,所以R1河干流縱比降較大,B正確;僅根據圖示信息不能明確判斷R1、R2兩河流域構造運動的程度差異,C錯誤;圖中沒有明顯信息表明R1、R2兩河流域冰川作用有顯著差異,D錯誤。第2題,老虎山北側坡度大,注入R1的支流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能力強;在下蝕和溯源侵蝕的作用下,老虎山東北側支流河谷不斷加深,不斷向南延長,溯源侵蝕切穿了分水嶺,老虎山東北側支流與南側的R3河相連,襲奪了R3河支流,導致R3河轉向匯入R1河,A正確;材料中強調老虎山的隆升不是水系轉向的主要原因,冰川消融也不是主要原因,B、D錯誤;河流側蝕加重導致的河道拐彎一般不會使水系發生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這么大的方向性改變,C錯誤。3.D 4.C 5.A 解析 第3題,依據圖文材料可知,交通運輸線路①串聯了大量地名含驛/鋪/亭/店的地區,而含驛/亭的地名通常是從歷史時期延續下來的,由此可以推斷,交通運輸線路①為古道,排除A、B;湘黔古道是連接湖南和貴州的重要古道,而湘川古道是連接湖南和四川的交通線路,依據貴州和四川的位置判定,貴州在湖南的西南方向,而四川在湖南的西北方向,圖中的交通運輸線路①為西南—東北走向,由此可確定,該古道為湘黔古道,而非湘川古道,D正確,C錯誤。第4題,依據圖中信息推斷,沅江流域的河流流向洞庭湖方向,說明該區域西高東低,乙處比甲處更靠西,所以乙處地勢更加崎嶇,A錯誤;甲、乙兩處相距不遠,且甲處位置更靠北,更靠北的地區受夏季風影響更小,降水相對較少,B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甲處含溪/江/河/灣的地名較多,說明甲處多河流交匯情況,而乙處含山/坪/巖/坡的地名較多,說明無河流交匯情況,C正確;甲處多河流交匯,水流堆積作用強,土壤反而會比較肥沃,D錯誤。第5題,由圖中信息可知,甲處聚落地名多含有溪/江/河/灣,說明其發育在江河附近,區位條件好,經濟較穩定,而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有利于地名的持續使用,A正確;地理環境的閉塞可以減少外部影響,有助于保持地名的穩定性,但根據圖中給出的信息,有交通運輸線路經過甲處,說明該處地形并不閉塞,外界對其影響較大,B錯誤;交通線路的密集程度可能會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增加地名的知名度和使用的頻率,但并不直接決定地名的穩定性,C錯誤;人口稠密可能會增加地方意識,且地方意識薄弱可能導致地名不穩定,D錯誤。6.A 7.D 8.A 解析 第6題,普若崗日冰原是世界上高原冰川的典型代表,由多個相互連接的平頂冰川構成,表面平坦,呈西北—東南方向條形分布,從海拔6 600—6 800米的冰原中心向四周山谷放射出50多條舌狀冰川(簡稱冰舌)。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地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冰舌,甲、乙兩地位于西北方,靠近冰原中部,海拔較丙、丁兩地高;其中甲更靠近冰原中部,故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丁地更靠近冰川邊緣,海拔最低。故圖中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高到低的順序是甲、乙、丙、丁,A正確,B、C、D錯誤。第7題,根據圖文材料可知,M區域和N區域都位于青藏高原,人跡罕至,受人類活動影響小,A錯誤;M、N兩區域緯度相差不大,兩地太陽輻射差異不大,B錯誤;全球變暖導致氣溫升高,影響范圍大,對M、N兩區域影響大致相當,C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M區域地勢陡峭,冰川難以被保留,退縮較大,N區域地勢相對較緩,冰川能夠被保留,退縮較慢,D正確。第8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冰川的面積大幅度減少。隨著冰川面積的減少,冰雪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增強,A正確;冰川面積減少,生態環境發生變化,自然帶數量可能減少,B錯誤;冰川退縮,地表裸露,風化作用增強,C錯誤;冰川融化加速,河流徑流量可能增大,河流含沙量可能會增多,D錯誤。9.B 10.D 11.A 解析 第9題,回流前的勞動力幾乎都選擇從事非農職業,其中以制造加工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為主。珠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企業林立,對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城市建設和拓展也催生了大量非農就業工作崗位,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專業技術和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就業準入門檻較低,成為勞動力回流前主要從事的行業,主導因素是勞動力,而不是資源、技術或資金,B正確,A、C、D錯誤。第10題,回流前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目的是增加經濟收入,回流后其仍會傾向于從事有較高經濟收入的行業,農業生產效益提高,因此吸引部分回流鄉村勞動力仍然選擇從事農業生產,D正確;農村的耕地資源在勞動力回流前后變化不大,A錯誤;農業從業門檻較低、農村人口大量減少不起決定性作用,B、C錯誤。第11題,回流前勞動力外出務工過程中積累了資金,為回流后勞動力從事批發零售業奠定基礎,A正確;消費市場的擴展、交通條件的改善能促進批發零售業的發展,但不是基礎條件,B、C錯誤;批發零售業不屬于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D錯誤。12.C 13.D 解析 第12題,間伐后,柳杉林間光照增加,喜陽植被增多,A錯誤;間伐后,土壤容重下降,說明土壤孔隙增多,B錯誤;間伐是對過密的林木進行疏化采伐,有利于改變人工柳杉林初植密度大、樹種組成單一等狀況,所以間伐會使人工柳杉林內植被種群增多,C正確;間伐會使林下灌草植被增多,土壤肥力增加,D錯誤。第13題,由圖可知,隨著間伐強度的增加,該地柳杉林土壤容重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變化趨勢。引水灌溉對土壤容重的影響小,A錯誤。隨著秸稈還田強度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多,土壤孔隙度在增加,土壤容重下降,B錯誤。隨著土地翻耕強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在增加,所以土壤容重下降,C錯誤。隨著植樹造林強度的增加,樹木增多,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下降;結合柳杉林的間伐對土壤容重的影響,當植樹造林的強度過大,森林過密,植被較單一時,土壤容重反而降低,因此植樹造林強度與該地人工柳杉林間伐強度對土壤容重的影響基本一致,D正確。14.D 15.B 16.C 解析 第14題,讀圖可知,上??偤蜕始s為0.7,廣西總和生育率約為1.9,廣西總和生育率較高,A、C錯誤;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生育政策差異不大,B錯誤;受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觀念影響,廣西個人或家庭對生育子女個數的期望較高,生育意愿更強,D正確。第15題,讀圖可知,廣東生育綜合指數最高,A錯誤;讀圖可知,北京生育綜合指數與總和生育率差異明顯,B正確;上海經濟發達,生育條件較好,C錯誤;廣東是圖中生育綜合指數最高的省級行政區,但總和生育率處于我國中等水平,兩者不一致,D錯誤。第16題,寧夏總和生育率較高,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嚴重,A錯誤;北京經濟發達,醫療技術在全國屬于較高水平,B錯誤;黑龍江總和生育率很低,大量青壯年遷出,該地應推進產業升級,吸引人口遷入,以提高生育率,C正確;教育水平不是影響山西總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提升教育水平不一定能提升總和生育率,D錯誤。17.D 18.B 解析 第17題,由材料可知,大紅門地處北京南中軸向南延伸的起點,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②正確;服裝批發行業占地面積大,大紅門位于南中軸向南延伸的起點,說明該地距離市中心遠,地價低,④正確;知名度對服裝批發行業的區位影響較小,①錯誤;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價格上漲,價格高,③錯誤。D正確,A、B、C錯誤。第18題,新發展規劃在圖示區域布局交通綜合服務區、國際商務區、文化博覽區、活力綠心等綜合性功能區,還擬建中央檔案館、首都規劃展覽館、國家自然博物館,打造開放文化區,B正確;中心商務區以金融、大型商業街、步行街、商場為主,A錯誤;綠色居住區以居住功能為主,但根據規劃圖來看,該地居住區占地較少,C錯誤;交通綜合服務區、國際商務區、文化博覽區、活力綠心等以綜合性功能為主,生態不是其主要功能,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